事业单位转企面临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21 18:3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前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为深化体制改革,促进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向科学化过渡,企业成为竞相流转的对象。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以财务会计问题为例,探析事业单位转企的策略探析。

关键词:事业单位转企;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事业单位转企,是新时代为了扩充事业单位体制权限、优化事业单位的发展模式,从而制定的长远方针。通过保留原有的工作部门和基本框架,在工商局进行登记改制,全面沿用企业化的竞争标准以及市场导向,促进事业单位的效率。然而,当前的事业单位转企过程中,由于内部职能并未完全有效转变,在过渡企业的过程中思维僵化,存在一定问题。

一、浅析事业单位转企的实际意义

(一)扩充事业权限,优化内部结构

在事业单位的发展模式中,由于受政府计划干预较多,内部工作缺乏良好的思维导向作用。这也就导致工作内容大部分是处理文件与收发档案,分工职能差异化不明显,竞争机制未获得长效发展。在基本的工作结构中,大多数工作人员养成了敷衍了事和滥竽充数的习惯,常常难以集中工作态度,而由于事业单位管理体系是由上至下层层递进的直线式,下面的工作人员处于平等的位置,互不打扰互不干涉,不存在监督与行为建设,上级难以第一时间调集所有证据,所以工作效率滞后。而进行事业单位转企则可以沿用企业的发展机制,奖政府干预有意识的转变为市场竞争机制,将原来的熬资历、熬经验转变为看成果与凝智慧,通过竞争上岗淘汰不具有专业素养的工作人员,为内部的不良风气进行净化处理。

(二)提高事业投入,转变科学观念

在原有的事业单位发展中,基本上划拨资金只存在于两方面:一是拥有重大处理相关对接事件的权利,例如:“环保部门负责环卫建设,卫生部门引进相关的医疗器械等。”二是员工的工资薪酬。事业单位分为编外与编内,整体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有些编外人员具备更高的素养与技能,却未获得公平待遇,因此容易出现贿赂和偷奸耍滑的不良风气。另外,事业单位的事务建设一般较少,都是按照政府设定的区域标准划分的,而且固定不变。所以,内部条件环境相对简陋,难以及时跟进新的科学化技术设备,无法完成对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将事业单位转企,则帮助员工制订了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能够帮助员工找到更强的归属感以及成就感,从而促使事业工作转向科學化层面。而在经济会计这一层面,则可以获取更大的空间价值,让人员与市场接轨,提升会计效率,优化事业单位盈亏模式。

二、浅析当前事业单位转企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尽管事业单位逐渐转企,但是传统的资金固定核算方式并没有完全科学化转变。首先,这种资产核算方式不用计提折扣,依旧采用传统的方式,直接计算原值,然后提取修购资金来保证资产的维护。事业单位的员工缺乏一定的科学化意识,在体制转变中没有做到会计能力的改进,在这种资产核算方式下,由于转企之后的规模扩充,市场要求逐渐增多,二资金需求随之变动。但是只计提原值,促使择日费用不涵盖在成本之中,往往忽视了许多核算的环节,从而用替补资金补缺,大大的加重了财政负担。另外,没有及时的对会计经济体制做到相应改革,内部思维僵化,尽管转企以后有了一定的导向,但是没有完全适应性的进行研究。上级与下级更看重的是转企之后带给自身的实际利益,而不是利用企业机制创造的利益。为了利用企业模式为内部遗留更多资金,往往通过虚有的增加盈余收入的方法去降低收支成本,这与实际的产出配比完全不符。在工作过程中,有些事业单位转企后的员工并没有重大的经济成果,但是由于财务会计在支出这一块更多的将资金上调工资,而对经济建设的成本调低,从而导致工作出现严重失误。

(二)会计核算方面

由于大部分财务会计人员还保留着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模式,在处理资金结余核算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偏差。结余一般是经济总和减去资金的总支出,事业单位包括事业结余和运营结余两方面,往往采用收付实现制模式,力图将收支划等。也就是说,在日常的事业单位事务和正常的人员储备、设备建设中,无论是事业方面的经济开支,还是支撑事业单位的运营开支,都是按照匹配比例划分的,使结余大致呈现相等的趋势。然而在企业中,这种模式明显滞后,无法准确施行,基本上是无法准确判断企业运营变化和实际需求的,需要提供备用资金,对投入的资金能否获得价值也无法估计,所以在核算方面难以进行工作。

(三)成本核算

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基本都是在内部管理过程中进行核算,而对外使用的层面较少。这也就导致事业单位局限于内部工作,无法对外拓展。而事业单位转企以后,必须与外部进行对接,从而开展整体成本的核算工作。然而在转企规程中并没有完全转变思维,仍然大量的对内部经济进行管理,没有考虑到对外的成本,导致外部工作难以进行。而且,事业单位的内部经济管理也是粗方式的,一眛追求高利用率和资金管理水平,并没有对资金的成本结构作出优化,将其集约的投入不同地方,只是停留在管理手段的运用[1]。

三、浅析事业单位转企过程中会计财务应具体转变的策略

(一)完善会计科目的设置,做到合理又不统一

在原有的事业单位基础上,增加会计工作项目的设置,不再是简单的成本核算,还应该围绕着转企之后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统筹兼顾,运用审计、建档等一系列职能运行科学效率。必须与市场接轨,根据企业发展需求,成立完全体系的会计财务部门,但是需要根据实际的事业单位发展情况,进行适当的调节。可以将事业结余转化为未分配利润,在转企之后,固定资产被一次性列支,已经进入到事业单位结余的范畴,所以不能再有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方面的余额。另外,有一些专有名词也必须更换,从而促进主流业务的辨识度与迅速展开工作的效率,将事业单位的事业收入转变为主营业务收入,而且与按照企业的发展模式,计提流转税。而在基本的资金运转中,在成本核算一栏,必须要计提折扣,让盈亏具有实际意义。

(二)设立科学合理的固定核算方式

搭建一体化的资金核算体系,在原有的人员基础上,增添相关从业人员,并进行技能培训与研究指导。针对企业发展的资金链条,结合事业单位的规模、运营规划以及市场方向等作出统一规划,优化资金结构,将其分配到主流业务之中。必须预先对固定资产的如何使用以及使用在何处等方面进行规划,可以使用折旧的方法进行试探性的工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摸索以后,再确定是否进行方法革新。在原有的折旧基础上,可以增加累计折旧的收费项目,从而可以及时明确企业资金的损耗取向。根据事业单位转企之后的规划对设立折旧的年限以及资金上限作出判定,可以保证资金损耗不会超过实际预期[2]。

(三)选择合理的成本核算方式

增加成本核算的力度,明确成本核算的目标,对成本核算人员进行互相监督。另外,根据过往的研究资料进行对比,结合事业单位转企的优缺点,选择新的发展方向。查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弊端以及不足,及时进行控制风险,降低投入的成本。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增加权责发生制的输出,这种制度可以将原本的干预控制转变为人为调节,将原本的责任从领导转向自身,通过权责发生制可以明确成本核算过程中的职责分工,以及是否能让员工于核算模式进行合理匹配,从而是否需要及时更换。在权责发生制中,能够更好的具备资金流动价值,革新事业单位转企的实践性。

(四)兼顾转企后无形资产的管理

在转企之后,会形成一些无形资产例如商标和金融产权等,也需要加大对这些无形资产的管理,有效的设置相关人员,及时参与对无形资产的防控管理。由于在事业单位中,这些资产和工作有较大的牵扯,例如事业单位的标牌以及事业资金中建设的国有股份,必须在转企之后进行过滤,不然容易模糊不清,导致出现诸多矛盾。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些无形资产,从而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事業单位转企能够一定程度释放内部体制活力,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并且朝着科学化发展的方向迈进。但是在转企过程中由于工作意识不强管理目标不明确、专业技能未能及时匹配等原因,使工作中出现许多问题。在财务会计中就出现资金核算等不匹配的错误,必须予以优化。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关策略,望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孟祥宇.事业单位转企后的财务会计探究策略[J].企业制度,2019,12 (10).

[2]李玲.事业单位转企的财务会计研究探析[J].现代经济制度,2019,5 (13).

推荐访问:财务会计 事业单位 面临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