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乾陵申遗依据与对策初步分析

时间:2022-10-20 08:5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乾陵是唐王朝(618~907)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628~683)与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624~705)的合葬陵,是陕西境内唐代18座帝王陵墓中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乾陵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对其实施安全有效的保护,并将其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是对人类文明的尊重。

[关键词]乾陵;世界遗产;景区规划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6-0120-08

一、乾陵概况

(一)遗址概述

乾陵位于乾县城北约6公里处的梁山上,陵区行政区划属陕西省乾县城关镇。陵区中心范围东西约1.5公里,南北约1.45公里,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2′14″~108°13′19″;北纬34°33′49″~34°35′28″。其中梁山主峰(北峰)海拔1047.3米,拔地高度104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2′45″,北纬34°33′51″。东、西乳峰分别高941.8米和932.5米,呈东北—西南方向,间距约380米,距梁山主峰分别为1290米和1550米。陵区内及其周边水系以自然和人工湖、水库较多,自东而西有肖河、泔河、漠西河及好畤河等,以漠西河流域最大。

(二)历史沿革

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初四日,公元683年12月27日)夜,唐王朝(618~907)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628~683)病逝于东都洛阳贞观殿,武则天以司徒摄司空霍王李元轨为山陵使,侍中同中书门下三品刘齐贤为山陵副使,户部郎中、朝散大夫韦泰真为将作大匠,开始营建乾陵寝宫。文明元年五月丙申(公元684年6月3日),唐睿宗李旦护送高宗灵柩回长安。八月庚寅(公元684年9月25日),葬天皇大帝于乾陵。

神龙元年十一月壬寅(公元705年12月16日),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崩逝于洛阳上阳宫之仙居殿,终年82岁。“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正月丙申(公元706年2月8日),中宗李显护送则天灵驾还西京。五月庚申(公元706年7月2日),与其夫李治合葬于乾陵玄宫。神龙二年(706),唐中宗李显迁葬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润、章怀太子李贤等陪葬乾陵。

唐睿宗李旦至唐玄宗李隆基时,令合葬章怀太子妃清河房氏,赐赠邠王李守礼等陪葬乾陵。

“安史之乱”后,乾陵地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遣右谏议大夫平章事崔损充修八陵使,及所司计料,献、昭、乾、定、泰五陵各造屋378间”。此为第一次修缮乾陵。

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837)“乾陵寝宫火”。

唐哀帝末年(907)“盗焚乾陵下宫”。

终唐一代,乾陵建有乾陵署,署丞为正五品,负责管理陵园事务。

五代时耀州节度使温韬盗发所辖境内唐陵,“唯乾陵风雨不可发”。

后唐末帝李从珂应顺元年(934)《修奉列圣陵寝诏》曰:“列圣陵寝多在关西,中兴以来,未暇修奉,宜令京兆河南、凤翔等府,耀州、乾州奉陵诸县,其陵园有所缺漏,本处量工差人修奉。仍人给日食。祭告下太常宗正寺参评奏闻。”此为第二次修缮乾陵。

金太宗完颜晟天会十二年(1134)镌刻在乾陵无字碑阳面正中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铭文有“至唐乾陵,殿庑颓然,一无所睹。爰命有司,鸠工修饰。今复谒陵下,绘像一新,迴廊四起,不胜欣怿”。此为第三次修缮乾陵。

宋、元、明、清时,乾陵均有管理机构。此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乾陵陵区无人管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不同时期乾陵管理机构的名称、级别甚至所属部门都不尽相同,但始终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乾陵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这是乾陵大部分地上遗存得以保护和维持至今的重要基础。目前,乾陵的管理机构是乾陵博物馆,隶属于陕西省文物局。

二、乾陵申遗的依据

(一)乾陵符合世界文化遗产评定的有关标准

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有六个:创造精神的代表作;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能为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是一种建筑、建筑整体、技术整体及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是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者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由于不可逆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乾陵遗址作为唐代重要的皇帝陵寝和古代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列入世界遗产标准的前五条。

1.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

乾陵埋葬的两位墓主人,一位是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一位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他们既是一对夫妻又代表李唐和武周两个不同的朝代。因此,乾陵是由李唐和武周两个朝代营建的皇帝陵。一陵葬二帝,这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陵墓史上也非常罕见。作为合葬两朝两帝的陵墓,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具有独特性和惟一性,符合世界遗产标准的第一条和第三条。

2.开创唐代帝陵制度,并对以后各个时期的帝王陵墓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

乾陵是继承秦汉帝陵的形制发展而来的,处在中国古代皇陵从“封土为陵”向“因(依)山为陵”发展的过渡时期。唐代帝王“因山为陵”的埋葬形式,从唐太宗昭陵开始,至乾陵成为定制,并从此奠定了后世帝王“因山为陵”葬制的基本模式。陵园规模宏大,建筑富丽,有“历代诸皇陵之冠”和唐陵典范的美誉。乾陵陵园内设置各类大型精美石雕群像120余件,其形制和雕刻技艺上承六朝而有所发展。从乾陵开始唐代帝王陵前石刻成为一种制度和模式,具有开创性意义,不仅对后来的唐陵石刻产生了影响,而且后代帝陵前的石刻,无论是石刻数目,还是石刻种类以及安放位置,都继承了乾陵模式。乾陵在东方陵墓制度史上的重要地位,符合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世界遗产标准第二条。

3.乾陵是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的重要见证

乾陵拥有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已定级文物164件,其中包括国宝级壁画和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量石刻与文物。其中61尊宾王石雕像真实记录了7世纪唐帝国与周边民族政权以及与亚洲各国的政治文化交流状况,反映了中外文化互动的高潮,是其他历代陵墓所少见的稀世物证;大量的三彩陶俑反映了盛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盛与交往的频繁;壁画“客使图”等反映了盛唐时唐王朝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来往。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证据,乾陵符合世界遗产的标准第三条和第六条。

4.乾陵是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唐代帝王陵墓

乾陵陵园具有内、外两重城垣,地宫所在的梁山,东临豹谷,西靠漠谷,地势险峻,素有“金岭”之称,位于陵园中心,体现其至高无上的地位。陵园石刻制度完备,数量与雕刻技艺为唐陵之首。

乾陵不仅外观宏伟,内藏也十分丰富。据述圣纪碑上的碑文记载,唐高宗临死时,曾遗言把它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埋进墓内。加上武则天和唐高宗都处在唐朝的全盛时期,墓内应有数量众多、价值极高的随葬品。唐代帝王陵墓大部分被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所盗,惟有乾陵因盗挖时风雨大作而幸免于难。乾陵墓道全部用石条填砌,层叠于墓道口直至墓门,共39层。各层石条均用铁栓板固定,并以铅灌缝。考古勘查证明,陵墓四周没有盗洞,墓道的石条和夯土仍为原来合葬武则天时的样子。因此,乾陵是惟一一座未被盗掘、保存完整的唐代皇帝陵墓。

推荐访问:对策 申遗 分析 唐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