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地方高校化工类创新创业体系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11-05 11:0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构建了一个适合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一个目标”、“两个强化”、“三个保障”、“四个支持”即“123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出一条递进式化工类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学模式;将课程体系模块化,保证知识系统而全面;构建了多元主体的、客观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立常态化的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关键词 化工 创新创业 地方高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10.016

Abstract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is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raining system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suitable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namely "one goal", "two strengthens", "three guarantees" and "four supports". It also explores a progressiv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in chemical industry. Learning mode; modulariz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to ensure knowledge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ness; construction of a multi-subject, objective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ormalized quali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Keywords chemical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ocal colleges; talent training

0 前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高校肩负人才培养使命,需要更好地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融入产业升级、输送创新创业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保障。[1-2]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发展时间不长、经验积累不足、社会影响度不高,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应用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明确。学术型高校强调人才知识构建、科研和创新能力;职业院校注重为各行各业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而应用型地方高校立足、依托地方,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行业知识和职业素养。

二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课程内容不系统、不全面、没能跟上行业发展,而且授课方式单一,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虽然认识到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调查不够充分、与行业联系不够紧密、对行业发展不够了解。而且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

三是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建设不到位,影响了应用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本身固有资源相对缺乏、投入不足,实践平台相对不足。

四是师资队伍行业背景缺乏、科研重理论轻应用。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基本上是从高校引进刚毕业的博士,没有行业工作经历,从事理论研究居多。

五是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不健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是一种“双赢”模式,但由于学校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教师的积极主动探索校企合作愿望不强烈,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作用发挥不大。[3-6]

“致天下之者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于教化”。学校是“教化”之地,以“成天下之才”为己任。从2011年9月到2014年12月,我们从应用化学专业入手,深入研究了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化工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出了一套合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并逐步推广到材料、化学等专业。

1 化工类创新创业体系构建

依照国家对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区域经济和化工行业发展与的现状,我们明确了“立足地方、注重能力、服务产业、重在应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化工类创新创业人才定位,建立了“123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多元主体的、客观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为化工行业的发展提供适需人才。[7]

(1)明确“立足地方、注重能力、服务产业、重在应用”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化工类创新创业人才定位。

我校为省属地方高校,全市形成了烟草、铝业、纸业、纺织、医药、材料等支柱产业和多个与化工相关的优秀企业。我们从实际出发,明确了“立足地方、注重能力、服務产业、重在应用”的创新创业人才定位。立足地方:根据地方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和特点,依靠和联合地方企业,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共同培养人才;注重能力:注重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服务产业:为化工行业的发展输送人才和提供技术服务;重在应用:培养的人才为热衷于化工行业、能与企业无缝对接的适需人才。

(2)建立“123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确立了“一个目标”、“两个强化”、“三个保障”、“四个支持”即“123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个目标”即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面向化工行业的生产和管理活动,培养人才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有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两个强化”,即强化课程体系优化和实践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就是要构建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全面的、系统的、与时俱进的创新创业知识教育体系,并进行研究性、案例式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创业知识教育体系主要分為四大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扎实的创新创业专业知识、行业市场分析与运作能力、企业运行与管理能力、技术创新与转化能力等。以学生为中心,专业课程教学采用研究性、案例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化工行业生产实际,保证传授的专业知识的先进性、适用性。

实践教学改革是要大力推进递进式实践教学,采用校内训练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从认知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到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循序渐进、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方法。认知实践教学包括生产见习、实验观摩等。综合实践包括工程实践与专业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工程实践包括金工实习、机械制图课程设计、电工实习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专业实践包括四大基础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等,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化工创新实验、生产虚拟模拟训练、中试模拟训练、参与教师科研实验、大学生研创项目实验、大学生学科竞赛、企业生产实践以及毕业设计(论文)。通过低层次向高层次循序渐进、递进式的实践教学,逐步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三个保障”,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和校企联合培养。专业通过人才引进和聘请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方式,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学队伍;依靠政府、学校支持,联合地方资源,完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在于共建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师资队伍、培养计划、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以及共同指导学生实践。

“四个支持”即支持学生自主研创、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学科竞赛和个性发展。支持学生申报从校、省到国家的研创项目;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企业从事技术服务等。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以及按照个人发展需要和兴趣,选择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研究课题、指导老师和实习单位,学院充分尊重和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 体系实施

在明确了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化工类创新创业人才定位下,对人才的培养分为两条主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1)理论教学注重化工类创新创业人才知识全面性、系统性、时效性,积极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理论教学包括文化素质与创新创业知识教育、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拓展教育和企业家创业讲座等,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教育。并且要求教师需要经常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生产第一线,熟悉行业发展现状,保持讲授的知识先进性、时效性。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全部实行了研究性、案例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化工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组织教学。

(2)实践教学注重强化递进式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认知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到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地方化工企业发展需要,我们联合地方企业共同指导了创新创业培养实践教学大纲,并随时更新,保持教学内容的企业适用性和行业发展的前沿性。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3+1”模式进行,即学生前三年时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时间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3)强调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在期初开展前期评价、期中开展过程质量监控评价和期末开展教学效果评价。学生的期末人才质量评价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创新创业通识和化工专业知识掌握采用考试,创新创业实践态度根据平时表现,创新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创新创业规划书、创新创业效果看创新创业成绩如创新创业实验报告、创新创业竞赛取得成绩、企业实践创造的价值以及发表的科研论文质量等。

3 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个适合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一个目标”、“两个强化”、“三个保障”、“四个支持”即“123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出一条采用校内训练和校外实践相结合,从认知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到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低层次向高层次的递进式化工类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学模式;将课程体系模块化,每一模块紧紧围绕化工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而设置,知识系统而全面;构建了多元主体的、客观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前期、过程和结果监控评价,建立常态化的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通讯作者:肖安国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高分子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湘教通[2015]291号

参考文献

[1] 何群.创新园所管理机制 增强办园活力[J].教育科学论坛,2019.17:15-17.

[2] 解慧,张彪,沈晓溪,柴振宇,赵琳琳.创新创业教育在《粮油加工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吉林农业,2019.12:81.

[3] 周诗彪,肖安国,黄小兵,陈远道,郝爱萍,陈贞干.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构建合理的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论坛,2014.49:33-34.

[4] 肖安国,周诗彪,申有名,郑清云,左成钢,庄永兵,吴素贞.循序渐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广州化工,2011.395:127-129.

[5] 李军成,陈国华,刘成志,杨炼,邓华.基于学科竞赛驱动培养地方院校数学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探讨[J].高教学刊,2019.11:32-35.

[6] 王丽君.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 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9.22:251-252.

[7] 肖安国,周诗彪,陈远道,左成纲,庄永兵.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材料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探索.科教导刊,2014.2:48-50.

推荐访问:构建 实践 体系 高校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