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燥证研究

时间:2022-11-05 09: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云南省一个重要气候特点即夏秋多雨、冬春干旱,地理环境以山区居多。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条件下,云南的疾病谱中有很多症状表现出燥证的特征。根据中医学的因地制宜的理论,结合气候,地理,流行病学综合分析云南燥证的主要证候,主要证型,病因病机和用药经验,现代研究云南燥证的目的与意义。

关键词:云南燥证;研究进展;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R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6-0008-04

1 燥证概念

燥证是指外感燥邪或体内津液不足,以口鼻、肌肤、毛发、大便干燥等为特点的证候,可分为外燥证和内燥证2类。

外燥证为燥邪外袭,耗伤津液,以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鼻咽干燥,或干咳少痰,痰粘难咯,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苔干燥为常见症的证候。内燥证为阴血津液亏损,机体失却濡润,以形体消瘦、皮肤干燥瘙痒,毛发枯槁,口鼻咽喉干燥,大便燥结,舌红无苔,脉细数为常见症的证候。燥证可见于多种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中。现代学者多认为燥证是以干燥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包含内燥、外燥2种,外燥证由外感燥邪所引起,可分为温燥与凉燥2种证型。

自《内经》将燥邪为病的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后,后世医家对燥证理论多有阐发,或述其象,或论其性,或究其方,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完善了燥证理论。历代医家也逐渐认识到由于气候、地域等因素导致燥证表现出一些特殊性。燥气不仅居于秋季,还可以在其它季节出现。对于其他季节出现的疾患,只要与燥邪的特点相同,就应按燥病论治。

2 地理环境因素与燥证关系的研究

近年在地域性燥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牟全胜等[1]根据西北之方域、地势、气候特点决定燥邪为其地主要致病因素,而居民多阴虚内热的体质,又成为燥邪为病的内在依据,提出西北多燥说,确立西北燥证的概念。刘玉梅[2]指出柴达木地区燥病的特殊性,由于柴达木地区海拔高达3千余米,地处戈壁沙漠,多风少雨,造成此地燥病广泛,表现复杂,从而提出了提出了柴达木地区燥病的概念。周铭心等[3~5]通过对**地区油田工人作流行病学的调查与分析,提出沙漠燥证的概念,并运用中医理论与现代数理统计结合进行燥证症状筛选和特殊属性分析,筛选沙漠燥证症状,提取其特征症状和即发、迁宿和发宿间症状。又采用聚类分析对各症状的亲疏程度分作脾胃、心肾、五官和肤阴等4类。并创建计量辨证方法,进行轻重分证、新旧辨证和特质辨证。指出由于沙漠地区酷热、干燥、风沙以及空旷、寂寞等环境影响,普遍会出现一组以干燥为主要病机的症状。

由此可见,中医学界已经广泛认识到环境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确有显著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发病与患病各有不同,以至各特定地域尚存在特发或高发疾病与亚健康状态。

3 云南燥证的研究背景

云南省区别于其他省区的一个重要气候特点即夏秋多雨、冬春干旱。影响云南的6种气流,西方干暖气流、西方扰动气流、北方干冷气流和东南回归气流,以及西南暖湿气流、东南暖湿气流、热带大陆东风气流,使云南形成了独特的干季和雨季。云南大多数地区春季(3~5月)正值干季或雨季前,天气晴朗,日照充足,气温高,风速大,蒸发蒸腾旺盛,太阳辐射量多[6],因而升温迅速,气温较高。春旱是全省的普遍现象,其危害既广又严重,除滇西怒江州外,每年均有旱区出现,在干旱年中,春旱占70%以上。而秋季(9~11月)云南正处于雨季或雨季末期,阴雨天气多,空气湿度大,日照和太阳辐射量少,气温相对较低。与此不同,我国东部各省区春季多阴雨天气,光照少,常受冷空气影响,温度低,而秋季副热带高压南撤,秋高气爽,日照充足,因而秋温高于春温。另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干季和雨季的日照时数有较大差别。尤其是2~4月,多数地区风高物燥,不仅降雨日数甚少,而且云量也十分稀少,实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各月日照时数大多在200 h以上,不少地方还超过300 h,每天平均可达10 h[7]。

云南省的干燥气候地区分部在:从滇西北的梅里雪山起,沿着苍山到哀牢山一带的东部和东北部的迪庆、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红河、文山、曲靖、昭通等地是常年易出现旱灾的地区,其中尤以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元江及南盘江流域等干热河谷地区和常年少雨地区(如建水、开远、蒙自、陆良、祥云、宾川、元谋、巧家、永胜等)燥象最为突出[8]。

与国内多数省份相比,干湿季节分明是云南气候的主要特征。云南干季(当年11月~次年4月)降水量(全省站点平均)仅占年降水量154%。干季降水量为12~40 mm,远小于同期气候蒸发量尤其在后期2~4月普遍干旱缺水。以下是气象部门根据1961~2011年的气象数据所分析的云南气候干湿变化趋势[9]。

表1 云南1961~2011年气候干湿变化趋势

年代 干湿趋势 干旱变化主因

1962-1970 中旱偏弱 强降水和降水集中度

1971-1980 中旱偏弱 降水日数和分布

1981-1990 中旱偏弱 干季日照和后期雨量

1991-2000 典型偏干 降水分布、日照、雨量

2001-2007 典型偏干 降水日数和分布

2008-2011 典型干旱 降水量减少

从最近的气象研究显示,云南地区的气候有逐步干旱化的趋势。所以这也是云南燥证研究的实际意义的根据。

自2009年7月以来,西南陆续遭遇罕见旱灾,云南尤甚,目前云南旱情仍在持续中。云南医学界已经注意本地区存在特发高发疾病的问题,而气候环境影响显示,该类疾病具有多发倾向的共同原因。诸如过敏性鼻炎、皮肤病、支气管炎,消化系统疾病,甚至某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中[10],显然存在具有云南地区特殊性的致病因素[11]。从中医理论分析,燥邪侵袭为云南地域性病证的重要病因。课题组在近2年来所撰写相关对于云南地域性、季节性燥证的系统研究论文4篇[12~15]。

4 云南燥证特点

41 云南燥证研究的提出 本院中医诊断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郑进[16]提出了“春燥”的概念,指出:云南春燥是发生于滇中、滇西北、滇东北为代表的云南地区,以春季感受燥邪为主要病因,以口鼻、咽喉、肌肤干燥和干咳等各种症状为特征的一组中医证候。

42 云南燥证的主要证型 根据文献[17~18]研究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应用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总体将云南燥证分为4大主要证型。(1)风燥犯肺证。主要症状为,咳嗽,痰少,口渴,恶风,咽痛,流清涕,口干,身痛。好发于秋冬时期,多是由于气温突变,外感风燥之邪所导致的外感中,间夹燥象的呼吸系统类疾病,常见于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哮喘、肺炎等疾病。(2)肝郁阳浮肺燥证。主要症状为口干,食不下,疲倦,腹胀,头晕,口苦,胁痛,身重,目涩,咽干。多发于春季,主要由于春季干燥,人体内部肝气郁滞,郁而化热,同时又伴有脾胃气虚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于胃痛,肠炎,消化不良,肝炎,失眠,便秘等疾病。(3)肺心风火燥证。主要症状为皮肤干,瘙痒,口干,咽干,目赤,舌尖红,唇干,身热,皮肤脱屑,便秘。好发于春季,主要由风、火、燥邪混合侵犯人体孔窍、皮肤所导致的疾病。常见于皮肤瘙痒,干燥性皮炎,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结膜炎,红眼病,过敏性鼻炎,干燥性鼻炎等疾病。(4)燥伤营卫,脾胃蕴湿证。主要症状为食不下,身痛,口淡,腹胀,便溏,乏力,身热,胁痛,口苦。好发于春季,主要是由于燥伤营卫,或燥结中焦所导致三焦气化不利,气血不畅而出现的肝郁脾虚,营卫不调为主要病机的证型。常见病有消化不良,胃痛,肠炎,失眠,疲倦,亚健康等疾病。

43 云南燥证病因病机特点 根究大量文献研究和临床观察,笔者发现地域性体质与流行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其中云南医家彭子益[19]在他的著作者已有关于地域气候和流行病的关系,在燥气感冒篇中有:“大暑以后,燥金气动,感冒之者,恶寒发热,时止时作,胸部似塞,腹部似胀,或头痛或头不痛,脉象弦涩,动在中部”。说明了燥证发生的时间,他特别重视中国传统的历法,对于节气在人体生理活动规律尤为重视。说明金气燥动的时间是在大暑以后,即是每年的9月中旬以后。他对气候的理解也有独到见解:“缘秋燥之时,大气中已降入地下之火气,忽然逆升,与凉降之金气抵触,金气凉降不下,火气逆升不上,金火裹束,遂燥结于中气之间”。在他的圆运动体系中,说明秋天是将夏天的暑气收敛沉降到地下的过程,在人体则是肺气敛降心包相火到肾中的过程。但若此时气温升高,在人体内的心包相火逆升,是人体感受燥邪的生理变化过程。根据临床观察也发现,在秋冬和春季的肺燥症状有735%都是心包相火逆升所致,而导致相火逆升的原因,秋冬主要是气温突然升高,本该收藏的相火逆升。春季主要是气温偏高,天气干燥,肝升太过,肺收敛不及所导致的相火逆升。

另一有特点的临床现象是燥邪湿化,其主要有4个方面原因。第一燥伤营卫,气机受损,气机不利脾虚生内湿。第二燥结中焦,气化受阻而生湿气。第三肝旺脾虚,运化力减弱而生湿。第四是由于肾阳不足,下虚上实,虚火浮跃于上,肾水偏寒,水火不济不能产生中气。这也是西南地区最常见的证侯类型[20],与西南土薄水浅的地质特征形成对应。

云南燥证与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区燥证相比较,有以下一些区别:与西北燥证相比,云南地区湿度大于西北,西北燥证是以典型肺卫孔窍干燥为主要症状的显性燥证。而云南燥证是在其他邪气间夹侵犯人体的前提下,体现出干燥症状的隐性燥证。与中原地区相比,其好发时间为冬春两季和干旱时期,非秋独有。

44 用药特点 由于云南燥证最主要的病机是相火逆升,脾虚,肝郁和营卫不调。笔者将文献[21]和400例云南燥证笔者的处方药物种类,通过频数统计分类后发现各种药物使用频率:解表药866%,止咳平喘化痰药681%,理气药533%,清热药462%,补气药356%,补阴药335%,消食药242%,活血药134%,从侧面说明了云南燥证的发病机理。

最常用疏风药:麻黄、细辛、防风、荆芥、羌活、独活、蔓荆子。最常用清热药:黄芩、知母、山豆根、鱼腥草、芦根、白茅根、青黛。最常用补阴药:沙参、麦冬、生地、白芍、首乌、当归。最常用健脾理气药: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枳壳、香附、延胡索、陈皮、木香。云南燥证广泛存在于各类疾病当中,其用药种类繁多组方复杂,在治疗云南燥证时忌用急猛药,因其燥证多虚,气机阻滞,营卫不调。所以在治疗时,疏风药、理气药和补益药用量最大。

5 云南燥证研究的核心问题

云南燥证相关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开展云南燥证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从中医学界对于燥证的研究现状分析来看,对于云南燥证的研究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古今云南本土医家燥证论治相关文献的系统整理分析,探寻云南燥证的证治规律,这是开展云南燥证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其次要开展云南燥证中医证候学调查及流行病学调查,获取云南燥证患病率及其地区、时间、人群分布规律;然后探求云南燥证病因构成、证候类型、病机传变和预后状况;其四、修订完善云南燥证辨证诊断标准;其五、揭示云南燥证与云南高发疾病的内在关系;其六、建立云南燥证动物模型,进行干预、防治试验;其七、开展云南燥证易感与低发人群饮食及生活习惯比较,云南燥证病因敏感性、耐受性和适应性影响因素等内容的研究;最后探索防治云南燥证的措施和方法,提出研制、开发防治云南燥证中医药、民族药新药和保健饮食的原则、方法和代表方药。

参考文献:

[1]牟全胜,周铭心西北多燥说[J].**中医药,1991,(4):1

[2]刘玉梅因地施治在柴达木地区燥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1):52

[3]周铭心,陶培永沙漠燥证初探[J],中医杂志1997,38(8):493~496

[4]柯岗,周铭心燥邪与燥证关系辨析[J].**中医药2010,28(6):2~4

[5]周光,周铭心燥证研究的思维发展与创新[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5):11~14

[6]陈宗瑜云南气候总论[M].昆明:气象出版社,2001:47

[7]段旭,李英,孙晓东昆明准静止锋结构[J].高原气象,2002,21(2):205~206

[8]解明恩,程建刚,范菠云南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5):44

[9]黄中艳1961-2007年云南干季干湿气候变化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2):113~118

[10]赵红旭,张丽玲,彭霞昆明地区气象条件变化与脑血管疾病的联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6(4):499~501

[11]孙雯霞,李庆生从季节主气探析燥邪与痔痰病之关系[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5,16(6):21~22

[12]孙莹,连博,杨梅费伯雄治疗燥证经验探要[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32(2):55~57

[13]连博,孙莹,杨梅浅析喻嘉言《医门法律》燥证辨治之贡献[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32(2):58~60

[14]郑进,王雪梅,鲁法庭,等燥证证候要素提取及其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现代文献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120

[15]付新伟,胥筱云,李倩中医燥湿同病病因病机分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31(6):22~24

[16]郑进,罗艳秋云南春燥概念的提出及其临床辨治[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923~925

[17]毕家顺昆明的气候与感冒发病率相关性研究[J].数理医学杂志,2006,19(1):62~64

[18]施兴黔,江建锋昆明地区地理气象因素与感染后咳嗽(风燥伤肺型)相关性机理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7):92~93

[19]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12~117

[20]单丽娟,周铭心,吕光耀论西北燥证中燥邪与湿邪的病机转化[J].**医科大学学报,2007,30(1):20~22

[21]詹文涛,吴生元云南师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荟萃[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收稿日期:2011-11-09)

推荐访问:云南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