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时间:2022-10-23 15:4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历史教学应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发现问题,从而体验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其方法有设计问题、创设情景、学生置疑,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关键词】历史教学;探究;发现

中学历史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传播者和普及者,更主要的是为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提供机会与帮助。

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探究和发现能力的培养,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强调探究和发现能力,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强调探究和发现能力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这种僵化的误解必将阻碍能力的培养。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探究和发现能力的培养,最终将会使探究和发现能力的训练流于形式。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探究和发现能力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

第二,培养学生探究和发现能力,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

加强对学生的探究和发现能力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法入手:

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

宋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无疑”。一切创造性学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到解决问题结束。历史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就要善于抓住重点和关键提出问题,设疑解惑。在学习西安事变的时候,我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①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为何要采取不抵抗的政策?②假若你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面对时局,你认为应当怎样处置蒋介石?③我们应该学习张学良将军的什么精神?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和对前面学过的知识的归纳,很快得出了答案。面对第二个问题,学生的意见马上分成了两派,一种认为应该杀掉蒋介石,为死去的革命者报仇,一种认为应该和平解决,释放蒋介石。于是,两派开始唇枪舌战,展开激烈的辩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辩论有很多漏洞,但通过辩论,人人都在认真思考,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又会激发学生今后学习的动力,从而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当然第二个问题解决了,第三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俗话说得好:“触景生情”。特定的历史情景往往会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和发现。历史教学要善于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置身于彼时彼地的历史情景中去,引发历史性思考,去探究和发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如在学习重庆谈判时,先介绍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情况和美蒋积极准备发动内战的阴谋,蒋介石当时玩弄假和平伎俩,三次打电报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和平,当时我党内部就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认为去好,一种认为不去为好,将同学引入一个特定的历史情景中,然后让学生思考:假若你是毛泽东,处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你认为去好还是不去好,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思考和探究以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培养是培养探究和发现能力的前提。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鉴于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例如有教师在向学生讲到“五种社会形态”学说这一理论时,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界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即五种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排列上的固定性,并以此为靶子,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效果非常明显。教师先启发学生对一个具体的、微观的国家进行个案分析,例如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详尽的分析之后,诱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出了一个有创新性的观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只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粗线条宏观上的勾勒,它的具体样式并不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所有国家。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这种内在的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源泉。学生在获得答案的过程中会努力地寻找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会经历痛苦、茫然、失望、喜悦、满足等种种感情变化,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会从中得到锻炼,他们的情感世界、人生境界也会得到拓展和提升。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探究 能力 发现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