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良恶性肿瘤的CT诊断(附27例报告)

时间:2022-10-22 18:05:03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卵巢肿瘤;体层摄影;X线

卵巢因其组织、解剖及内分泌较为复杂,肿瘤种类繁多,影像表现多有重叠,定性诊断有一定困难。本文收集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27例,回顾性分析其CT征象,旨在进一步探讨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7例,年龄27~75岁,平均45岁;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下腹部胀痛、月经不调及阴道排液等。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

12检查方法先采用东软飞利浦CT-C2800A螺旋CT平扫,后增强扫描,范围自耻骨联合至髂前上棘,层厚10 mm,螺距12。增强扫描对比剂为优维显注射液,用量85~100 ml,肘前静脉或手背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为25 ml/秒,注射后45~50秒开始扫描。

2结果

27例卵巢肿瘤中,良性肿瘤10例,其中囊腺瘤4例,畸胎瘤4例,纤维瘤2例;恶性肿瘤17例,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10例,转移癌4例,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瘤2例,恶性畸胎瘤1例,所有病例均为CT检出。

21卵巢良性肿瘤

211卵巢囊腺瘤4例,均为单侧性,大小约5~28 cm,单或多房性囊性肿物2例,另2例显示囊内有小乳头状赘生物。所有肿物边界清晰,其中1例可见囊壁增厚。

212卵巢畸胎瘤4例,均为单侧性,大小约35~12 cm,病灶为囊实性,可见脂肪成分,其中有3例见结节状钙化或牙齿,1例显示有脂肪-液体平面。

213纤维瘤2例,为单侧性,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实性肿物,实性部分CT值20~37 Hu,强化程度20~25 Hu,未见腹水。

22卵巢恶性肿瘤17例恶性肿瘤中,共检出肿物24个,7例表现为双侧性,肿瘤大小约25~24 cm。囊实性肿物15个,实性肿物7个,囊性肿物2个;囊壁和/或间隔不规则增厚者13个,肿物内见有砂粒样钙化者2个,7例实性肿物中密度不均匀者4个,肿物边界模糊者18个,其中有7例出现腹水,8例发生转移,其中肝转移2例,淋巴结转移3例,另有1例累及同侧输尿管,引起同侧肾重度积水。转移病例中,腹膜种植转移发生较多。

3讨论

卵巢肿瘤的诊断首先是肿瘤的定位诊断,特别注意与子宫浆膜下肌瘤鉴别,可使用冠状重建技术和增强扫描,对比肿瘤与子宫增强前后CT值的变化。肿瘤巨大时,必须观察各层面的关系,以此来确定肿瘤的来源。

肿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难度,因肿瘤类型繁多,且多种类型可合并存在,改变了肿瘤的特征,易导致影像学的误诊[1]。本文总结分析了27例卵巢肿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良恶性共有7种类型,CT表现多样。

31本组17例恶性肿瘤患者,有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转移癌、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瘤、恶性畸胎瘤四种类型,CT以囊实性病变为主,少数病例表现为实性;部分病例囊壁及囊内分隔不规则增厚,囊壁上有向囊内外生长的壁结节。增强扫描后囊壁、增厚间隔及实性部分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合本组情况,笔者认为,卵巢肿块CT表现为下列征象之一时,可考虑为恶性:(1)囊性肿块的囊壁或间隔上有结节状突起;(2)囊实性肿块;(3)分叶状或边缘不规则的实性肿块。这些CT征象反映了卵巢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因其生长速度较快,向腔内生长形成结节状突起,随病变发展,实性成分逐渐增多;而向外生长速度不均匀,则形成分叶状或不规则外缘;肿瘤内部的缺血坏死可形成CT密度不均匀表现。总结该组病例,有两种情况应引起注意:一是将囊壁增厚作为恶性证据不可靠,本组1例良性囊腺瘤可见囊壁增厚较明显;二是对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的卵巢实质性肿块不能轻易视为良性肿瘤,因低度恶性肿瘤亦常有类似表现,两者不易鉴别。如性索-间质肿瘤影像学表现与卵巢癌不同,在诊断卵巢癌时,75%为Ⅲ期或Ⅳ期,而性索-间质肿瘤约70%为Ⅰ期,且较少有腹膜种植倾向[2]。

32本组良性肿瘤较大,范围约5~28 cm,表现为囊性、囊实性或实性,90%以上病灶轮廓光整,多呈类圆形,大部分病灶密度较均匀。其中良性囊性肿瘤的壁较薄,有的甚至不能发现,CT表现为单房囊肿样或多房囊肿样,囊液密度均匀,囊壁光滑清楚[3]。行增强扫描后,90%以上无增强或实性部分均匀轻度增强。

通过对本组病例的分析得出,CT对卵巢良恶性肿瘤有很大诊断、鉴别价值,对临床治疗有直接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095

[2]蒋黎.卵巢原发恶性肿瘤病理基础及CT表现.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3):414-416

[3]滕陈迪,郑文龙,黄崇权,等.卵巢囊腺瘤的CT诊断.放射学实践,2006,21(2):157-159

【收稿日期】2011-07-29

推荐访问:恶性肿瘤 卵巢 诊断 报告 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