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公共卫生工作的经验教训

时间:2022-10-24 08:3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改革开放前,我国在公共卫生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宝贵经验,但也存在着特定时期的诸多历史局限性。面对当今更加复杂的新形势,我们要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充分的准备和必胜的信心去迎接各种突如其来的疫病的挑战。

[关键词]公共卫生传染病科学技术群众运动社会福利

2003年的SARS疫情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它使我们清醒地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和各种疫病不断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结果。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也是在同各种疫病进行顽强斗争并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赢得的。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近30年间,中国人民在公共卫生工作中就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为后来的加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成绩主要体现在:建立了一个遍布城乡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和由卫生防疫站、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和国境卫生检疫等机构构成的防疫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卫生防疫方面的专业人才,为疫病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快消灭和控制了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多种疫病,显著提高了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几乎一倍;城镇职工实行了劳保医疗预防制度和公费医疗预防制度,农村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为卫生防疫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大大减轻了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基本解决了旧社会无法解决的人民的生、老、病、死、伤、残等困难。这标志着新中国在重大疫病的严峻挑战面前,交了一份十分漂亮的答卷。总结这项工作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的历史,进一步提高我们今后公共卫生工作的科学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改革开放前公共卫生工作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前我国在公共卫生工作中取得很大成绩,不是偶然的。新中国一成立,党和政府就高度重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问题,把是否能够有效地防治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作为是否真正为人民服务、是否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大政治问题来认真对待,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依靠医学专家和广大医护工作者,充分发挥计划经济体制的巨大优势,经过了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才换来了让人民满意的好成绩。在疫病防治工作的斗争中,形成了一些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的宝贵经验。

1、公共卫生事业坚持了正确的发展方针。建国后不久,我国就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著名的四大方针。面向工农兵,体现了新中国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方向和根本性质,是新中国公共卫生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的根本原因。以后又形成了“以农村为重点”的工作战略,侧重解决广大农村缺医少药和疫病流行的问题,这是符合国情的重要选择。亿万农民在看病吃药方面切实得到了实惠,过去轻易就可以夺去生命的各种疫病不再对他们构成威胁,这也是他们衷心拥护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一个十分具体的原因。在经济实力和医学科研还比较薄弱、疫病的病因一时无法查明的情况下,预防为主是最科学的办法,费用低,效果好,通过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着力控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以及实行必要的隔离,就成为最理性的选择。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形成了既符合公共卫生工作本身的规律,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加强卫生防疫工作的方法,这就决定了新中国不会发生旧中国那样疫病大规模流行的惨剧。中西医各有自己的优势,历史证明,新中国开始提倡的中西医结合的路子是非常科学有效的,在疫病防治方面它可以解决许多单纯哪一科所解决不了的问题,是中国医学的一大优势,因而成为中国人民能够健康长寿的一个法宝。

2、公共卫生事业重视了科技作用的发挥。新中国公共卫生工作成绩的取得,是以公共卫生科技的进步和医学教育的发展为基础的。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科学家和广大医护工作者,在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疫病的病因、流行规律和防治措施的科学研究中进行了大规模、多学科的攻坚战,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对卫生防疫工作发挥了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的重要作用。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迅速创建了一大批化学制药工业企业和医疗器械工业企业,改变了原来抗生素、磺胺、维生素、地方病用药、抗结核药等原料药依赖进口的状况①,各种抗生素和传染病疫苗不断问世,免疫接种的范围不断扩大,才使许多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成为可治之症,人口死亡率,特别是传染病的死亡率才可能大幅度下降。没有这些科技因素的作用,有效控制疫病是不可想象的。以防治鼠疫为例,如果没有我国科学家确定了10种不同类型的鼠疫疫源地,从而为控制鼠疫奠定了理论基础,如果没有一系列有效药物的面世,特别是如果没有鼠疫疫苗的广泛接种,我们就不能从根本上控制鼠疫。其它象消灭天花,控制麻疹、结核、性病等一系列传染病,血吸虫、疟疾、丝虫等寄生虫病,甲状腺、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都与加强基础免疫和使用科技新药物有直接的关系。

3、公共卫生事业坚持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工作方式。从1952年反击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开始,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二十多年里,党和政府结合不同时期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一直坚持发动和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这也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具体体现。通过运动,大力普及卫生知识、健全卫生组织、清扫环境卫生、“除四害”(“大跃进”时期犯了一段全民消灭麻雀的历史性错误,后来的除四害主要是除蚊、蝇、鼠、臭虫、蟑螂等)。在运动中,人民群众从实际出发创造了许多防治疫病的好形式,如农村重点抓了“两管”(管饮用水源、管理粪便)和“五改”(改良厕所、畜圈、水井、环境和炉灶)工作,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卫生环境,使农村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也对农村的移风易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些地区还坚持了每年掀起“四大高潮”(五一、七一、国庆、春节)和组织“十大突击”(元旦、春节、春耕前、早造积肥、中耕追肥、五一、六一、七一、晚造追肥、国庆)活动②,使爱国卫生运动能常抓不懈。爱国卫生运动是新中国公共卫生工作的一大创举,它不仅大大改善了城乡的卫生状况,同时也锻炼和增强了人民同疫病作斗争的力量和信心。

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在公共卫生工作伟大成绩的取得,也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当时是一个相对封闭和静止的管制型的社会,人口流动性小,客观上非常有利于控制疫病的传播。

二、改革开放前公共卫生工作的历史局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各地的情况十分复杂,公共卫生工作任务异常艰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还缺乏必要的经验,加上观念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使得这项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

1、单纯强调卫生工作的福利性质,走上了由国家包办的窄胡同。当时按照计划经济的观念,我们只注意了卫生工作的社会福利性质,忽视了这项工作的公益性特征,逐步变成了由国家来包办,这就使得我们的路子越走越窄。50年代末以后,卫生事业的所有制结构迅速向全民所有制方向转变,一大批集体所有制卫生机构变成全民所有制,个体行医的人员大幅度减少,特别是到**时期,个体行医被完全取缔,形成了卫生事业基本由国家包办的格局。历史证明,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卫生事业由国家包办是力不从心的,既不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卫生事业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及时满足人民群众多种多样的医疗保健需要。公费医疗和职工劳保医疗制度在发展中缺乏有效的费用约束机制和合理的补偿机制,存在着严重的“大锅钣”现象,国家和企业不堪重负。另外,卫生防疫工作的成本在不断提高,但我们为了提高人民福利,国家一直严格控制医疗收费标准,在60年代甚至还三次大幅度降低了收费标准③,出发点是好的,但超过了国家经济实力的许可。

2、过分依靠群众运动的方式,缺乏标本兼治的全面措施。群众运动固然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工作过分依靠群众运动就过于简单化了,它掩盖了国家对于公共卫生建设投入不足这样一个事实,而这恰恰又是现代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该加强投入和管理的基础性的社会公共事务。在频繁的群众运动中经常出现要求过高、过急的倾向,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突击性的运动一过去,又慢慢回到老样子,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厌倦与反感,因而运动的效果越来越差。过分依靠运动而政府财政投入不足(2001年国家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司长李长明说:现在我们是以占世界2%的卫生资源维持和保障占世界22%的人口的健康。这表明到现在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还是较低的),就造成了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比如城乡的公共厕所问题就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各地卫生防疫部门的技术设备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而一旦某种疫病突然暴发,再被动地仓促上阵,临时动员各方力量集中花钱,集中治理,明显缺乏稳定长效的工作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就更加简陋,县级医院一般都没有传染病房。在运动可以代替一切的工作模式下,我们还严重忽视了这项工作的法制建设,不仅缺乏相应的规定、制度和法律,而且制定的少数制度和法律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卫生防疫工作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现象相当严重。运动可以治标,但政府投入不足,法制建设滞后,治本的问题就无法解决。近三十年过去了,社会公众并没有真正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各种生活陋习仍相当顽固,这也构成了我国疫病传播的重大隐患。

3、过分强调对疫病情况的保密,缺乏应有的信息公开和沟通。由于我们长期把人民的健康问题简单地作为一个与社会制度紧密相连的政治问题,忽略疫病防治的社会公共性的一面,因而我们也就形成了单纯从政治上“考虑影响”和“维护安定”的思维与行为定势,把任何国家都可能出现的疫病情况不向外界和公众公布,特别是把烈性的传染病都列入保密范围,习惯于“捂盖子”,报喜不报忧,搞“内紧外松”。所以,改革开放之前,尽管我国各地时有疫病发生,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和**时期都发生过疫病的流行④,但政府从未向社会公布过有关疫情的信息,更谈不到有公开的、准确的基本统计数字,广大群众难以从公开的渠道全面、真实地了解发生疫情的情况,而“小道消息”却经常不胫而走,反而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起码的知情权变成了一句空话,客观上也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积极的预防。

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全面总结和借鉴。现在我国正在建设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一种大开放、大交流的局面,尤其是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密集,大型公共场所越来越多,旅游业异军突起。诸如此类的变化,都使我们的公共卫生工作面临着更复杂、更严峻的形势,公共卫生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牢记历史的教训,下大力气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充分的准备和必胜的信心去迎接各种突如其来的疫病的挑战。

注 释:

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文集:《光辉的成就》(下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490页。

②广东省地方志丛书:《肇庆市志》(1949—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646页。

③曾培炎主编:《新中国经济50年》,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版,第621页。

④邵华泽、靳德行主编:《中国国情总揽》,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4、1575页。

推荐访问:公共卫生 改革开放 经验教训 我国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