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数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10-21 14:4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独立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面向区域经济需求,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文中结合实际,从招生、培养、就业等方面分析了独立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现状.根据经济社会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探讨了如何构建独立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我们认为独立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按照“三个坚持、两个强化、一个突出”的原则构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项目来源】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重点课题“构建适应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zc12110)阶段性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一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的要求.2012年4月20日教育部发布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指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高校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两个文件从根本上明确了高校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我国独立学院作为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如何办好独立学院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没有任何的经验可借鉴,是在探索着向前发展.本文结合我系几年来不断完善培养模式的实践探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现状分析

(一)生源情况

近年来,由于我国本科教育规模扩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的数量猛 增,承办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有一百多所.我校“三本”录取的学生与“一本”、“二本”相比,无论是数学基础、学习能力还是学习习惯都存在明显差距.同一批次录取的学生入学时的数学基础也是参差不齐,分数分布存在较大差距.从2010级开始我们连续四年在新生中进行了入学考试,考试内容是文科数学高考模拟题,卷面是100分,参加考试的学生达到70分以上的仅有20%,有40%的学生得分不到30分.分数的差异说明学生基础的差距,怎样把这些基础不同的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人才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

(二)就业情况

长期以来,普通本科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要是为基础教育培养数学教师,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据初步统计,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三年前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5%以上,他们多数从事数学教育工作,工作地点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随着教育的市场化,使高校的就业成为最突出的问题.由于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近几年的大量补充及中小学生生源的减少,需求的数量逐步趋于动态平衡状态;而本科的扩招,大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一下子涌向社会,岗少人多,可谓是上大学易,找工作难.从用人单位招聘过程可以看出,经常是一岗多人应聘,用人单位注重毕业生所在的学校层次, “三本”毕业生处在非常不利的地位,使主要培养基础数学教师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

近两年来,我们调整了工作思路.为提高就业率,一是努力夯实数学基础,提高了考研率;二是强化学生从教育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是毕业生就业还是很难,约有20%的考取研究生,20%的能当上正式教师,其余的多数在课后辅导班工作或从事其他行业工作.纵观就业市场,一方面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所急需的人才十分稀缺,感到招聘合适的人才很困难.人才市场上的“滞销”和“脱销”共存的现状,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大问题.怎样提高“三本”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使他们学有所用已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培养方案及落实情况

为提高高校本科生的质量,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厅[2005]1号)[3]中明确指出:“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把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科研机构、基础教育、工程设计及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计算、信息管理和电子计算机的开发应用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本专业或相关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硕士学位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种定位符合教育部的要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但贯彻落实各校的培养目标却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还受传统思想的制约

目前,普通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专业课设置多数保留师范类的老模式.老三高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是基础,继续夯实;新三高“泛函分析、近世代数、点集拓扑”是近代数学的代表,要必修;再加上常开设的复变函数论、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变函数论、计算机基础等一些专业课,宽口径的目标没有落实到教育过程中.

2.教师的素质需提高

主要表现:一是部分教师敬业意识淡薄,缺乏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埋头教书而无视课堂纪律和思想工作;二是许多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沿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采取多讲授、分析、推理,而忽视了引导、讨论、参与渗透、互动、总结归纳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三是有些教师知识面狭窄、陈旧,教学内容肤浅.这些表现都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3.教材的更新是长期的任务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教材内容有一些变化,但多数教材特别是基础课教材还是过多强调 “三基”,既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忽视全面素质教育,忽视数学的实际应用.导致多数数学本科生学了十几年的数学,但一直对学数学没兴趣也不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二、明确目标定位,坚持培养数学应用型创新人才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都促使高等教育由单一走向多样化,即由仅仅为少数精英服务并以学术为准绳的传统大学结构形式,向多样化的,由不同规模、层次、学科结构和办学形式的高等学校构成的系统发展,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应对社会需求和大众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应答.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思想方法渗透到各个领域,其应用及其广泛.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数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应该看到,数学学术精英是极少数,主要应由“一本”院校产出;“三本”院校数学专业毕业生除基础教育需要部分数学教师外,主要去向是以数学为主要工具的各领域.与一本和二本学校比较,三本的学生毕业后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在就业市场中寻找到合适的就业位子,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干出成绩,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独立学院是三本高等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必须从独立学院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坚持培养大批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科技、教育、经济和金融等行业的发展需要,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的数学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关于构建数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在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构成、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人才质量评价方式等不同于传统学术性、理论型人才培养的全新的应用型创新性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既要关注学生系统、扎实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储备,为学生未来长期的发展奠定数学基础,同时更要强化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准备就业的教育.构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按照“三个坚持、两个强化、一个突出”的原则构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坚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拓宽办学思路的原则;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原则;坚持因材施教,错位发展的原则;强化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特色.用终身教育的观念来设计本科教育.

(一)坚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拓宽办学思路的原则

在新的历史时期,独立学院数学系在办好师范专业的同时,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宽办学思路.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创办新的专业,如金融数学、统计数学、计算数学等应用数学专业或与当地相关部门联合,办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数学方向,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大批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数学应用型人才.

(二)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原则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是独立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一是要经常对市场进行调研,了解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去向和潜在的社会需求;二是要积极改革培养模式,逐步完善培养方案,结合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新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使毕业生适应市场需求;三是加强对毕业生思想教育,勇于吃苦耐劳,树立科学实用的择业观与就业观,做到个人理想服从国家的需要.强调学生要具备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就业竞争能力,具备更高的适应社会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即生活和生存能力.

三年来,我系加强了“数学教育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微格教学”、“考研辅导”等课的教学,增设了“双语教学”、“创业基础”等课程,较好地优化了课程结构.在就业市场突显了我们所开课的优势,考研率连续三年在20%以上,教师招聘时我们的学生能与“一本”和“二本”学生竞争.

(三)坚持因材施教,错位发展的原则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和数学的抽象性,对所有的学生用同一个模式进行教育会出现“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局面,结果是多数人得到的收获都不大.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体会到对这些基础差异较大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分流培养,错位发展”的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按照分流培养,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原则,基础课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以后的需要分层教学.选修课可分成不同的课程模块,一是基础数学模块,进一步夯实专业课基础,供考研的学生选修;二是应用数学模块,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供将来从事的工作以数学为重要工具的学生选修;三是数学教育模块,强化教师基本功和教师技能训练,为将来从事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学生铺设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选择课程,使他们有一定的自我发展空间.

就业市场突显出“坚持因材施教、错位发展原则”的优势.我系12届、13届和14界毕业生中都有专业课成绩差,但靠在其他领域发展而获得好的就业岗位的例子.

(四) 强化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一定比例的数学实验,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并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重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规律,要把数学建模意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是组织学生参加业余创新科技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使一部分学生尽早掌握科研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四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教师技能大赛、程序设计竞赛等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能力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我系加强“C程序设计”、“数学建模”、“数值分析” 等课程的教学,增设了“数学实验”、“运筹学” 等课程,同时加强各级数学建模竞赛的组织和指导,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近三年在吉林省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学生成绩在省内居前,连续两年都获得国家级奖.

(五)强化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与“一本”和“二本”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生源质量较低,绝大多数学生数学基础不是很扎实,学习兴趣不浓厚.同时,由于学生生源的地域性特点,分数的差距也很大.从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程度来讲,具有基础知识差、水平多样性的特点.由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身的学科特点,其授课过程比较枯燥、理论性较强、过于抽象,因此,学生在刚上大学的初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比较困难,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导致一部分学生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个性较强”是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讲,独立学院的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独立学院多数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个人兴趣较广,社会活动能力较强,比较喜欢接触新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加以规划和引导,必将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课堂上强化“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六)突出特色

独立学院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科学管理,统筹兼顾,特色办学,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结束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独立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面向区域经济需求,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围绕社会对数学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设置专业、构建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为目标,按照“突出应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强化能力训练”的理念来选择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使实践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创新机会、更好的创新实践条件以及更大的锻炼实践能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国网 china.com.cn.2010年03月01日.

[2]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2年4月20日.

[3]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厅[2005]1号).

[4]李宏胜,陈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的思考.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

[5]陈小虎,刘化君等.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5(6).

推荐访问:独立学院 实践 数学 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