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噪鹛研究现状分析

时间:2022-10-19 16:0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蓝冠噪鹛(Garrulax courtoisi)是一种仅分布于中国江西婺源的极度濒危鸟类,曾经被视为黄喉噪鹛华南亚种(Garrulax galbanus courtoisi),后升格为独立种。现阶段国外在欧美部分动物园内有圈养,国内香港海洋公园和南昌动物园有圈养,综合国内外圈养种群的研究经验和野生状态下部分研究情况,查阅相关文献,从论述蓝冠噪鹛及蓝冠噪鹛同属物种的研究开始,对国内外蓝冠噪鹛研究现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性评述。目前,噪鹛属鸟类的研究已经相对深入,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有研究,而且分析较全面,而蓝冠噪鹛的研究只停留在栖息地的考察,未涉及到繁殖生态及微观研究等方面。

关键词 噪鹛属;蓝冠噪鹛;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 Q9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294-02

Abstract The blue-crowned laughingthrush(Garrulax courtoisi)is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bird and its wild population is now known only could be found in Wuyuan,SE China.The blue-crowned laughingthrush is considered to be yellow-throated laughingthrush south China subspecies,after upgraded to separate species.At present,the part of the zoo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captive population,in the domestic,Hong Kong Ocean Park and Nanchang Zoo have captive population,synthesiz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experience of captive population and research situation of wild condition,refer to the literature,from the study on blue crowned laughingthrush and blue crowned laughingthrush congeneric species,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n the blue crowned laughingthrush research study was comprehensive reviewed.At present,laughingthrush research of the birds is already relatively deep,in macro and micro research,and analysis was comprehensive,the blue crowned laughingthrush studies only stay in the study habitat,it isn′t related to reproductive ecology and micro research.

Key words laughingthrush;bule crowned laughingthrush;research status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蓝冠噪鹛(Garrulax courtoisi)属雀形目画眉科噪鹛属,为中国特有物种,分布于江西婺源一带,极度濒危。迄今已知的野生种群仅现于江西婺源。基于传统的形态学、声学、动物地理学等分类方法,蓝冠噪鹛曾经被视为黄喉噪鹛华南亚种(Garrulax galbanus courtoisi),后升格为独立种,何芬奇将其更名为“靛冠噪鹛”[1],而目前鸟类学界比较通用的中文名为“蓝冠噪鹛”。

20世纪80年代,由于国际与国内对野生动物贸易立法的缺失,中国有大量蓝冠噪鹛经由香港被贩卖到欧洲和北美。目前在一些欧美动物园以及香港海洋公园其人工饲养历史已超过20年,全球圈养持有的数量超过200只,接近野外种群数量,但是总体上面临近亲及老龄化,加上球虫的困扰、雏鸟成活率低等问题,前景不容乐观[2]。2007年黄喉噪鹛被列入世界急危物种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

2 研究综述

2.1 鹛类及噪鹛属鸟类的分类

鹛类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东部、南部以及非洲,由于其形态及生态习性多样,一直以来分类方式较为混乱。其中分布于中国的鹛类共计142种,占世界鹛类记录总数284种的50%,中国因此而被称为鹛类王国。相关研究学者对于中国分布的鹛类的分类同样存在许多不同观点,有代表性的大致有3类[3]。第1类的代表学者为Cheng和郑作新,其将鹛类分类为鹟科、画眉亚科,并认为包含了所有的鹛类、鸦雀类以及山鹛属;第2类的代表学者为Mickinnon和Phillipps,其将鹛类分类为莺科 、噪鹛亚科、莺亚科 、族鹛,并将山鹛属并入扇尾莺科,噪鹛属和籔鹛属归入噪鹛亚科,棕胸鸦鹛属并入幽鹛属,与鸦雀类等同归鹛族;第3类的代表学者为郑光美,其将鹛类分类为画眉科,并将文须雀属、红嘴鸦雀属、鸦雀属合为鸦雀科,山雀属并入扇尾莺科,白腹凤鹛单立为画眉科下一属。

我国分布有38种噪鹛属的鸟类,占世界分布噪鹛属种类的70%以上,其中7种为我国特有种。Cibois基于线粒体基因的联合分析指出,噪鹛属的单系性被Bootstrap Probability test、Shimodaira-Hasegawa test以及Swoford-Olsen-Waddel1-HiUis test 3种检验所拒绝,建议做进一步分析验证。Luo 等在基于Cyt b和RAG-1联合分析构建的画眉科鸟类系统发育树中,也否定了噪鹛属的单系性,其中斑背噪鹛(Garrulax lunutus)、灰翅噪鹛(Garrulax cineraceus)、山噪鹛(Garrulax davadi)、白喉噪鹛(Garrulax albogularis)、棕噪鹛(Garrulax poecilorhynchus)、黑脸噪鹛(Garrulax perspicillatus)、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7种)属于噪鹛类Ⅰ,黑顶噪鹛(Garrulax affinis)、橙翅噪鹛(Garrulax elliotii)、赤尾噪鹛(Garrulax milnei)、红头噪鹛(Garrulax erythrocephalus)、红翅噪鹛(Garrulax formosus)(5种)属于噪鹛类Ⅱ,并且2支噪鹛与丽鹛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得到解决[4]。

2.2 DNA测序技术在鸟类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传统的鸟类系统学研究以形态学为主,研究争议较多。近年来逐渐开始利用鸟类鸣声进行鸟类系统学研究。同时利用分子遗传学理论与技术进行鸟类系统学问题研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线粒体DNA是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重要的分子标记,具有易分离、进化速度快、母系遗传、缺乏重组和无内含子等特点。Cibois基于线粒体Cytochrome b、12s和16s 3个基因构建了画眉科的系统发育树,对于画眉科鸟类系统发育重建工作意义显著[5]。由于当研究类群的分歧大于10%时,线粒体控制区、ND2以及细胞色素b基因都可能出现替代饱和,因此在科级水平上研究高级分类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时不能仅依靠线粒体基因的序列信息[6]。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建议在重建系统发育关系时增加核基因作为分子标记。Irestedt 等通过线粒体基因cytb和核基因c-myc、RAG-1和myoglobin分析探讨了亚鸣禽中的系统发育关系;Lee等运用线粒体的3个基因(16s rRNA、tRNA-Leu和nad1)研究了全球的鹊属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Slikas等通过线粒体的2个基因(cox2基因、atp8基因)序列分析研究了绣眼鸟属内部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Yuri等采用线粒体基因12S rRNA、nad2、atp8、atp6、部分cox2以及6个tRNA基因探讨了燕雀科的系统发育关系[7];Zuccon 等通过线粒体基因nad2和2个核基因RAG-1和myoglobin分析了椋鸟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并探讨了椋鸟科在鹟总科中的位置,2008年又通过3个核基因标记(myoglobin的内含子2,ODC的内含子6和7,以及GAPDH的内含子11)联合线粒体基因nad2和cox2探讨了椋鸟科中的椋鸟属、八哥属、长冠八哥属、肉垂椋鸟属和Fregilupus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8]。

2.3 蓝冠噪鹛行为学研究

2.3.1 噪鹛属鸟类的行为学研究。噪鹛属鸟类的行为学研究对蓝冠噪鹛行为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鸟类行为的研究主要是从其行为节律分布情况,各种行为谱在整个行为中占有的比重,进一步又将行为分为繁殖期行为和非繁殖期行为。

噪鹛属鸟类行为的研究国内外都比较常见,其行为学研究也得出了一定的结论。朱 峰等在四川省南充市市郊观察了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繁殖行为。结果显示,白颊噪鹛的营巢成功率为73.3%,影响其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巢位及巢的稳固因素、隐蔽因素、食物因素;孵化期亲鸟的离巢时间随着孵化天数的增加而减少,离巢次数随着孵化天数的增加而增加;育雏期亲鸟喂食频次随着雏鸟日龄增加而增加,在7:01—10:00和17:01—19:00时喂食频次最高,在6:30—7:00和10:01—14:00时最低[9]。

柴璐艳等对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在非繁殖季节时的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白颊噪鹛在非繁殖季节集5~14只的群体,6~8只最多(58.82%),在日出前(25.69±8.17)min苏醒开始活动,日落后(40.23±4.16)min进入树上夜栖;在行为节律上,白颊噪鹛的觅食、运动、警戒、保养、社会行为等5种行为均具有极显著的节律性变化;时间分配方面,白颊噪鹛的觅食时间占52.04%±6.10%,运动时间占13.43%±1.84%,保养时间占13.11%±3.00%[10]。

柯坫华等分析研究了江西省吉安市境内的黑脸噪鹛家族群的夏季分布格局。研究发现,黑脸噪鹛主要分布在市郊疏林灌丛环境,而在城市居民区未见分布。同时测量了家族群相互之间的最近距离,其家族群之间的最小距离平均为600 m,最小的家族群间距为230 m[11]。

吴丽荣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山噪鹛的生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多在山地疏林灌丛间栖息,在本区种群遇见率为2.35只/km。巢多筑在阳坡灌木、小乔木横枝上,每窝产卵3~5枚,卵由雌鸟孵化,孵化期13~14 d,孵化率为97.44%,巢内育雏12~13 d[12]。

2.3.2 野生蓝冠噪鹛行为学研究。由于蓝冠噪鹛地理分布及数量稀少的原因,对其野外行为观察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对野生状态下蓝冠噪鹛行为研究的文章数量有限。刘智勇等进行了江西省婺源县黄喉噪鹛调查初报,其深入婺源县兵林营自然保护小区,对分布的60余只黄喉噪鹛繁殖群体进行观察。首次记录了自然生境、鸟巢、鸣声、活动与觅食等[13]。洪元华等对黄喉噪鹛华南亚种(Garrulax galbanus courtoisi)4个繁殖地开展了生境调查,并对其繁殖期的活动情况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黄喉噪鹛华南亚种对天然常绿阔叶林适应性很强,应着手保护天然常绿阔叶林,以维护黄喉噪鹛的自然生境[14]。廖为明等通过研究婺源黄喉噪鹛华南亚种的分布种群、繁殖生态,并分析其栖息地的植物物种,揭示该鸟类与村落环境的依赖关系,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意义显著[15]。

2.3.3 人工种群蓝冠噪鹛行为学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2010年之前人工饲养的蓝冠噪鹛只存在于香港及欧美地区的动物园或鸟类公园,对其圈养环境下的研究多集中于一般的日常管理。虽然这些机构饲养蓝冠噪鹛逾20年,但是一直以来雏鸟第1年的成活率都不足50%,除了疾病和近亲繁殖等因素外,人们还试图研究亲鸟的育雏行为与环境、种群等的内在关系。Anais Tritto研究了法国牟罗兹动物园4个靛冠噪鹛的繁殖行为,以此分析可能导致雏鸟过早死亡的原因。最初员工提出的假设是亲鸟未能担负起育雏的责任,但研究显示事实并非如此,而与之有关可能包括喂食的频率、营养,或者也可能存在的病原体[16]。此外改善饲养环境,如植被的疏密、高低等,不仅会影响亲鸟的一般日常行为,同时也可能有利于繁殖季节里的配对行为的正常表达,而地面的垫料以及是否提供巢材都会影响亲鸟的筑巢行为。

3 结语

目前虽然国际鸟类保护联盟已经将蓝冠噪鹛列入世界急危物种名录,但我国尚未将这一濒危物种明确保护级别,所以加强对蓝冠噪鹛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对蓝冠噪鹛的研究包括栖息地的研究、行为学的研究、遗传基因等多方位的研究,只有深入的研究才能了解其濒危的根源所在,因此才为蓝冠噪鹛的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4 参考文献

[1] 何芬奇,杨岚.黄喉噪鹛分类地位新议[J].动物学杂志,2006,41(5):127.

[2] ROGER WILKINSON,HE FEN-QI.Conservation of Blue-crowned Lau-ghingthrush(Garrulax courtoisi)in Wuyuan,Jiangxi,and the search for ‘lost’ populations in Yunnan and Guangxi,China[J].Birding ASIA,2010(13):100-105.

[3] 雷富民,杨岚.中国鸟类的DNA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概述[J].动物分类学报,2009(2):309-315.

[4] 罗旭,屈延华,尹祚华,等.画眉科鸟类系统发育及分类地位商榷[J].动物分类学报,2009(3):485-498.

[5] 熊伟.部分雀形目鸟类的CoI和Cytb基因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0.

[6] 钱朝菊.雀形目13种鸟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与分析[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3.

[7] 戴传银,陈凯,张瑞莹,等.基于线粒体基因COI和cytb序列的山雀科、攀雀科及长尾山雀属鸟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英文)[J].ChineseBirds,2010(2):112-123.

[8] 王洋坤,胡艳,张天真.RAD-seq技术在基因组研究中的现状及展望[J].遗传,2014,36(1):41-49.

[9] 朱峰,周材权,杨志松,等.四川南充白颊噪鹛的繁殖行为观察[J].动物学杂志,2010(4):150-155.

[10] 柴璐艳,赵璐玲,纪维雯,等.城市白颊噪鹛群体非繁殖季节的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J].四川动物,2014(1):66-70.

[11] 柯坫华,龙婉婉,黄族豪,等.合作繁殖鸟类黑脸噪鹛的夏季族群分布格局[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08-111.

[12] 吴丽荣.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山噪鹛的生态观察[J].四川动物,2005(4):156-157.

[13] 洪元华,郑磐基,刘智勇.黄腹噪鹛在中国婺源的重新发现[J].动物学研究,2002(5):383-404.

[14] 洪元华,俞社保,廖为明.婺源黄喉噪鹛繁殖生境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6):907-911.

[15] 廖为明,洪元华,俞社保,等.婺源黄喉噪鹛繁殖生态及其与村落风水林关系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5):837-841,850.

[16] ANAIS TRITTO.Breeding Behaviours of Two Pairs of Blue-crowned Laughingthrushes(Dryonastes courtoisi)-looking for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chick’s survival[D].Di-Trani:Paris University,2011.

推荐访问:现状分析 研究 蓝冠噪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