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鱼控藻在滇池生物治理中的应用

时间:2022-11-09 08:0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概述以鱼控藻技术的研究历程,介绍该项生物治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要点,指出以鱼控藻技术对治理滇池水质污染具有良好的效果,综合效益较高。

关键词 以鱼控藻;滇池;生物治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 X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285-01

滇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以其秀丽的景色和丰富的资源享誉中外,在昆明市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昆明市被称为春城,与滇池的存在是分不开的。而近年来,由于水质的富营养化,导致滇池水体系统蓝藻频发,水质恶化。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滇池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坚持不懈地推进全面、系统、科学、严格地污染治理。

1 以鱼控藻技术的研究历程

20世纪50-80年代,我国环保学者对内陆水体生物学的研究重心一直放在生物生产力的开发上。而对水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研究工作起步很晚。由于过去我国湖泊渔业生产方式是以发展草鱼、鲢鳙鱼等食物链较短的鱼类为主,而凶猛的食肉性鱼类在传统上是作为敌害加以清除的,这种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滇池的富营养化程度。由于过分追求产量,使滇池的水生植被普遍遭到灭绝性破坏,水中氮、磷含量快速增加,水体透明度下降,水质恶化,底质污泥严重,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才逐渐开始水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研究工作。如1973年中国科学院对官厅水库污染现状、污染分布、污染引起的生态效应进行全面调查。“六五”、“七五”期间,把水资源的研究课题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八五”期间,重点对全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九五”期间,将“三河”、“三湖”的治理与生态效应列入国家行动计划。目前,在湖泊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研究上较注重水生植被的恢复。此外,有关鱼类和环境间的研究也已受到重视。如已有研究表明,富营养化是导致湖泊鱼类资源遭受破坏、鱼类资源小型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国内有不少单位和部门从事以鱼治水的相关技术研究和实验性措施。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等科研机构、行政部门先后进行“太湖放流鲢鱼治理蓝藻”,“白鲢鱼种对螺旋鱼腥藻摄食量和利用率”等相关研究,表明采用放养鲢鱼这种生物方法对控制蓝藻暴发非常有效。

2 以鱼控藻技术原理

为治理滇池水质污染,当地加大了研究力度,最终应用以鱼控藻技术。在滇池水域内,依据食物链控藻的生物学原理,通过人工干预的手段,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通过投放鲢鱼、鳙鱼种进入滇池,适当搭配鲤鱼、鲫鱼等底层鱼类。利用鲢鱼、鳙鱼摄食蓝绿藻的食性减少滇池内藻类总量,在捕捞鲢鱼、鳙鱼时即可带出水体中的N、P元素,削减滇池水体内源污染。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滇池水体中合理鱼类总量,降低滇池水域蓝藻暴发的几率,为滇池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有利条件。该方法通过食物链减少藻类总量。同时通过探索管理新机制,合理保持滇池鱼类存量。其中,鲤鱼、鲫鱼的投放还可使滇池水体的土著鱼类逐步增强自然繁殖的能力,构建新的生态链和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鱼控藻、以鱼养水,改善滇池水域生态环境,减少滇池水体的蓝藻数量,降低水体内氮、磷富营养元素沉积量。鱼类一般含氮2.5%-3.5%、磷0.3%-0.9%,在不投放饲料的情况下,每生产1kg鱼可从水中带出氮25-35g、磷3-9g,极大地改善了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状态。

通过构建生物防治控制体系,实施以鲢鱼、鳙鱼和鲤鲫鱼作为先锋物种混合投放,以天然浮游生物和有机物为食物,减少滇池蓝藻的数量削减滇池水体氮、磷含量,逐步改善滇池水体生态系统及鱼类资源,构建自我稳定的生态系统(图1)。

3 以鱼控藻技术要点

根据滇池水生生物现状和鱼类种群结构现状,以放流中上层滤食性鱼类鲢鱼、鳙鱼为主,适当搭配鲤鱼、鲫鱼。鳙鱼可利用水体上层空间摄食大量的藻类,从而有效地控制藻类生长,还能调节种群数量,降低富营养负荷H。鲤鱼、鲫鱼可充分利用水体中下层空间摄食大量的有机碎屑,改善滇池鱼类种群结构,降低富营养负荷。目前,昆明市有苗种培育池塘面积逾667.67hm2,培育鲢鱼、鳙鱼大规格鱼种15t/hm2以上,从而为以鱼控藻技术的实施提供充足的苗种来源。具有可操作性。

根据各种鱼类的生物特性,为确保放养后的鱼体成活率,鲢鱼、鳙鱼的放养规格为50-150g/尾,鲤鱼、鲫鱼的放养规格为6.67-10.00cm。一般在每年的深秋至次年的初春放养。鲢鱼、鳙鱼的放养比例为95%(其中鲢鱼占80%,鳙鱼占20%),鲤鱼、鲫鱼的放养比例约为5%。为确保放养的鱼种生长良好,要在背风、平静、水深适中、水草丰富、水质较好、交通方便的地方放养,可使鱼苗、鱼种放养后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保障放养成活率。

通过对滇池固定水样采集点放养前后的水质分析,测定水体中的物理、化学因子的变化,如总氮、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COD)、亚硝酸盐等,各项指标值均明显降低,浮游生物种群数量在放养后都有所减少。可见,以鱼控藻技术对滇池蓝藻的控制有一定效果,在滇池应用该项生物治理技术,可以达到一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推荐访问:治理 滇池 生物 鱼控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