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损伤1382例分析

时间:2022-11-06 17:50:04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损伤

中图分类号: R78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5-0957-02

创伤被称为发达社会病[1]。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发病有逐年上升趋势。由于颌面 部解剖结构特征,损伤后既影响功能又影响美观,因此在治疗上有一定难度,现将我科近10 年来收治的1382例损伤的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382例中,男1053例,占76.1%,女329例,占23.9%,就诊年龄最小1岁3月,最大90岁。其中0~10岁131例(9.5%);11~20岁294例(21.3%);21~30岁471例(34.1%);31~40岁252例(18.2%);41~50岁127例(9.2%);51~60岁79例(5.7%);61~90岁28例(2%)。

1382例中,单纯软T伤1231例占89.1%,骨损伤94例占6.8%,牙损伤57例占4.1%。致伤原因有: 跌伤、打伤、刺伤、自割伤、交通事故、犬咬伤、枪伤、挤压伤、爆炸伤。

本组男女之比为3.2∶1与一些资料相近[2],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户 外活动、 生产劳动、意外损伤的机会多以及酗酒有关。年龄以11~40岁多见,共1019例占总数的73.6% 。其原因与这一年龄段的人户外活动多、应酬多、易冲动喜冒险有关。

2 讨论

严重颌面部损伤处理首先要有整体观念,除检查颌面部伤情外,还要注意全身情况,如是否有颅脑损伤,重要脏 器损伤,是否休克等,要在相关科室的配合下积极抢救伤员的生命,待生命体征平稳 后,才处理颌面部伤情,以免贻误病情。

2.1 止血抗休克

本组有11例并发休克为复合伤及大血管损伤致大量失血所致。处理方法是彻底止血,方法有钳夹结扎出血点、缝扎出血点,对深而窄的伤口出血可在压迫止血的同 时 适当延长伤口,以利看清出血点,便于结扎,缝扎止血。同时输入足够的液体和血液,本组 有1例在2h内输入8U的红细胞及5000ml液体扩容纠正休克。

2.2 防止窒息

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患者,容易造成呼吸道梗阻,引起窒息。原因分析:①下颌粉碎性、多发性骨折造成下颌移位,致舌后坠阻塞呼吸道。②口内伤口大量出血,阻 塞呼吸道。根据原因可采取把舌牵拉出口外并将骨折复位固定,吸引器尽快清除存留口腔内 的血块、血液,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插管,以解除呼吸道梗阻。本组有1例颌面部挤压伤伴休 克患者,当时上下颌骨多发性骨折、休克、口腔大量积血,造成窒息,经紧急气管切开插管 后抢救成功。

2.3 清创缝合

伤口清创缝合原则是越早越好。但由于颌面血运丰富,组织再生,修复及抗感染能力较强,只要伤口没有明显化脓感染或组织坏死,在充分清创后仍可以作严密缝合。 本组有一例面颊部狗咬伤的患儿伤后2d来我院,经彻底清创严密缝合伤口获得甲级愈合。 颌面部清创时应尽量的保留未坏死的组织,避免失去过多的软组织,减少术后面部畸形 [3] ,否则如清除过多的软组织,将会造成缝合张力过大,引起面部口、眼、鼻变形而影响美观 。

2.4 骨折的处理

颌骨骨折的处理原则是准确复位,恢复良好的咬合关系及实施可靠的固定“在固定期间应注 意 早期进行功能训练,动静结合”传统的颌面部骨折治疗采用闭合复位辅以颌间牵引固定或开 放复位钢丝结扎[4]颌间牵引固定或开放复位钢丝结扎,影响患者的进食和口腔卫 生,限制 颌骨运动,不利于营养的摄取和骨折的愈合。近年来颌面部骨折的固定趋向于坚固内固定 [5 ],小型(微型)钛板与机体具有良好而稳定的生物相容性,它操作简单,固定稳固可靠 , 在全身情况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早地同期处理开放性的骨折,能利用现有的伤口 进行骨折内固定,而不需另作切口,而且尽早的固定骨折端,有利于恢复咬合关系、面部美 观,避免二期再整复。减轻痛苦的同时也为患者节约了费用。本组有一例颅内血肿并下颌骨 开放性多发性骨折的患者即与神经外科同台处理骨折,分别使用长四孔一块、短四孔两块钛 板,利用原开放性伤口行下颌体及下颌正中骨折复位内固定,获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 薄冰,顾晓明,周树夏,等.1963名颌面创伤患者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 [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8,16(1):56-58.

[2] 周树夏,斯方杰,王永海,等.口腔颌面部损伤5147例治疗的回顾总结 [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89,24(4):243-245.

[3] 孙弘.颌面创伤早期修复有关问题及其进展[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 4,4(3):167.

[4] 张锡泽,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253-254.

[5] 林野.下颌骨骨折的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 000,35(2):85-87.

(收稿日期: 2008-04-07)

[责任编辑 王慧瑾 高莉丽]

推荐访问:损伤 面部 口腔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