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11-05 12:40:04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Mv]ơ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盐酸纳洛酮2.0mg 静滴,1次/d,2周为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评估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率及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纳洛酮辅助治疗脑梗死,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脑梗死;纳洛酮;临床疗效;脑保护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最新研究[1]表明:脑梗死患者病死率高达10%,同时脑梗死已经成为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且约60%的存活患者遗留瘫痪、失语等残疾,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我科于2010年开始运用纳洛酮治疗脑梗死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8例患者均为2010年1月-2012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脑梗死患者,诊断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且均行头颅CT或MRI证实。采用SAS6.12软件模拟产生随机数据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及对照组(48例)。观察组:男38例,女12例,年龄42~70岁,平均(51.2 ±10.2) 岁;梗死部位:额叶5 例,颞叶9 例,顶叶4 例,基底节区18例,脑干8 例,枕叶2 例,小脑4例;发病至就诊时间1~6d,平均2.8d。对照组:男35例,女13例,年龄40~68岁,平均(51.8 ±11.2) 岁,梗死部位:额叶7 例,颞叶8 例,顶叶3 例,基底节区16例,脑干10 例,枕叶1 例,小脑3例。发病至就诊时间1~7d,平均2.5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梗死部位、病情严重程度、发病至就诊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盐酸纳洛酮2.0mg 静滴,1次/d,2周为一疗程。

1.2.2疗效评估 采用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于治疗1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治疗结果分为四个等级:①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③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病残程度4~5级;④无效或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小于18%或增加。治疗有效率=痊愈率+显著好转率+好转率。治疗显效率=痊愈率+显著好转率。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2检验。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显效率及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2.3 药物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3例出现恶心呕吐,2例出现轻度发热,3例出现皮疹;对照组患者4例出现恶心呕吐,1例出现轻度发热,2例出现皮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3,P=0.84)。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区域主要有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但半暗带周围仍有侧支血管供应,因此,积极抢救保护半暗带区域的神经细胞是治疗脑梗死的关键措施。临床上最有效的治疗即为早期溶栓治疗及脑保护治疗,但是溶栓治疗受到时间窗的限制,因此,对于错过溶栓时间窗的患者,积极进行脑保护治疗是治疗脑梗死的核心方案[3]。急性脑梗死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丘脑功能改变,引起垂体前叶大量释放β~内啡肽(β~ Ep),而纳洛酮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阿片受体拮抗剂,可有效阻断β~内啡肽与阿片受体结合,防止β~内啡肽通过儿茶酚胺及前列腺素对心脑血管造成的不良调节,进一步加重脑梗死半暗带的缺血症状,从而达到保护脑细胞,促进脑梗死恢复的目的。本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油纳洛酮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且该药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 1 ] 王维治. 神经病学[M].第5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26~128.

[ 2 ]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 (6) :379.

[ 3 ] 谷中瑞,刘晓云.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64 例临术观察[J ].河北医药,2009 ,31 (1):1201

推荐访问:疗效 临床 观察 治疗 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