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临床探讨

时间:2022-10-23 20:3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目的 探讨完全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接受完全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患者, 对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术后呼吸机辅助、术后住院时间进行观察, 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患者进行为期0.5 ~ 5年随访, 观察患者心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 体外循环、升主动脉阻断、术后呼吸机辅助、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1.31±15.33)min、(20.98±8.22)min、(3.98±1.45)h、(7.02±1.36)d;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5%;患者术后4~8 d超声诊断显示超声心动图畸形矫治满意;患者随访期内心功能分级:Ⅰ级46例, Ⅱ级34例。结论 采用全腔镜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 术后效果确切, 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完全胸腔镜;心脏手术;临床探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03.038

手术自身作为有创性治疗, 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胸腔镜外科是胸心外科领域的重要技术, 为现代微创胸心外科的有效手段, 切口小, 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 术后患者康复较快, 因此逐渐被广大患者所接受。随着完全胸腔镜手术的迅速发展, 该手术适应证逐渐扩大, 手术在临床逐渐推广使用[1]。为对完全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作者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80例接受心脏手术治疗患者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在本院接受完全胸腔镜辅助心脏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 其中男51例, 女29例, 年龄3~72岁, 平均年龄(56.35±4.44)岁, 患者入院后对其体征、病史、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及心脏彩色超声等明确诊断, 房间隔缺损37例, 室间隔缺损18例, 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6例, 法洛三联症4例, 动脉导管未闭2例, 房室管畸形10例, 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3例。

1. 2 方法 术前对患者体重进行准确测量, 并根据所得结果选择麻醉药物、方式等, 一般为单腔或双腔气管内插管, 静吸复合麻醉。取侧卧体位, 右侧采用软垫垫高20~30°,将其右上肢抬高, 并在头侧固定。在右侧腹股沟做长度2.0 cm的纵切口, 将股静脉、动脉分离。供血管连接股动脉, 双极引流管连接股静脉, 至上、下腔静脉, 体重较轻患者可将上、下腔静脉插管在右心房、股静脉。在右胸壁做1~2 cm孔3个(1、2、3孔分别在右胸骨旁第3肋间、右腋中线第4肋间、右腋前线第5肋间), 选择大小合适的切口保护套进胸。切口分布为三角形, 具体可根据病变部位及手术类型相应变动。明确右膈神经的位置, 心包切口取右膈神经前3 cm, 自下腔静脉根部到升主动将心包切开。心包缝2针用涤纶线分别牵引至2、3孔。对于未完全暴露心脏患者, 可增加胸腺牵引线。在右心耳缝一牵引线, 由3操作孔引出, 并向下牵拉, 从而保证上腔静脉及主动脉根部的线路。体外循环后, 采用套带法对上、下腔静脉进行阻断, 在升主动脉根部缝荷包, 插冷灌针入升主动脉, 采用特制的长阻闭钳经第2孔阻闭升主动脉, 顺行灌注冷晶体(含血)停搏液, 心脏停跳后, 进行心内畸形矫正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0.5~5年随访, 观察其心功能情况。

2 结果

2. 1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 术中时间75~135 min, 平均时间(96.32±4.22)min;患者体外循环时间35~65 min,平均时间(41.31±15.33)min;主动脉阻断18~37 min, 平均时间(20.98± 8.22)min;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54~5.17 h, 平均时间(3.98±1.45)h;术后时间5~16 d, 平均时间(7.02±1.36)d。

2. 2 术后患者出现2例皮下气肿、3例右腋下切口液化、11例右侧气胸, 腹股沟切口液化8例, 伤口愈合延期30%。

2. 3 术后对患者急性为期0.5~5年随访, 结果显示心功能分级Ⅰ级46例, Ⅱ级33例。

3 讨论

传统临床治疗多采用胸骨正中切口, 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大, 术中失血少, 术后疼痛较大, 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患者恢复较差, 同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于经右心房以及房间沟切口患者, 在心房内能充分的处理及暴露介入无法封堵的病变, 手术效果较差[2], 因此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已经成为临床需要研究的重要话题。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在临床的推广使用, 胸腔镜已经众多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中使用, 患者年龄跨度较大, 因此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3]。相较传统手术, 胸腔镜能够有效缓解创伤, 减少术后疼痛, 促进患者尽快恢复, 同时满足要求美容要求。国内有医院开展胸骨旁小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右胸壁小切口等手术, 然而所有手术均经小切口完成, 医生在直视下进行操作[4]。自2000年腹腔镜在心脏手术治疗中首次使用后, 获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之后大量的病例报道逐渐出现, 在瓣膜置换、左心室纤维瘤、Ebstin畸形、室间隔缺损、佛氏窦瘤破裂、部分房室管畸形等疾病治疗中广泛使用[5]。腹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操作相较传统治疗较为复杂, 因此手术时间及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均比较长, 这就导致手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明显增加, 因此医护人员要不断完善自己水平, 提高手术操作熟练度, 术中严格规范手术流程, 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 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罗永金,杨庆军,严宇,等.完全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16例临床分析.重庆医学, 2012, 41(28):2917-2919.

[2] 徐学增, 石广永, 陈亚武, 等.全胸腔镜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1281例.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2, 28(4):195-197.

[3] 成楠, 高长青.机器人辅助二尖瓣成形术治疗进展.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3, 29(2):118-120.

[4] 金艳, 徐学增, 郑霄, 等.胸腔镜心脏手术切口保护套的临床应用研究.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23):2190-2191.

[5] 杨剑, 易定华, 李杨, 等.自行研制小儿胸腔镜心脏手术插管的细胞毒性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7, 24(10):1246-1247.

[收稿日期:2014-09-16]

推荐访问:临床 辅助 心脏 探讨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