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范文推荐)

时间:2022-08-19 12:0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浅谈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范文推荐)

 

 浅谈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浅谈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摘要: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环境 全面发展 美丽中国

  一、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1、 生态文明

 (1)

 含义

 是指人类遵循人、 自然、 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指人与自然、 人与人、 人与社会和谐共生、 良性循环、 全面发展、 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共处共融, 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 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 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 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 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2)

 核心内容

 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人们在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 “征服自然”等理念, 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 从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 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 从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 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转变。

 2、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深化改革为核心, 进一步提出这 5 个方面的体制改革。

 与其他 4个方面体制改革比较起来,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更多地意味着建设, 因为生态文明本身处于建设之中, 制度不完善、 机制不健全, 是“五位一体”的制度空白。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其中, 有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的字眼出现两次。

 这一个“必须”两个“加快”反映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 生态文明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11 月 15 日, 《决定》 全文公布, 共包括 16 项 60 条。

  本次三中全会最大的亮点在于超越以往以经济改革为主题, 进行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五位一体”体制改革。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成为重要的改革议题之一。

 “全面改革”、 “发展”、 “生态文明”等关键词在《决定》 中多次提及,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提出。

  《决定》 提出,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 资源节约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三、 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

  1、

 在价值观念上 2、

 在指导方针上 3、

 在实现路径上 4、

 在目标追求上做出贡献。

  5、

 在时间跨度上生态文明的“跨越路”

 四、 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强调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坚持节约优先、 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生产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需要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

 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必修课”又要走好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都是一种粗放式发展, 我们的生产方式脱胎于传统工业化的路子, 以往主要拼资源、 拼环境消耗带来的发

 展成果伴随着高昂的生态恶化代价。

 同时, 生态治理却停留在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的打补丁、 擦屁股阶段, 走不出末端治理的圈圈。

 生态文明建设既事关发展方式, 又事关人民福祉。无论是着眼于当前的环境恶化现实, 还是着眼于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长远, 我们都“必须”并且“加快”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统筹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的问题, 寻找更为有效的制度性解决方案。

 今年 9 月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就体现了这一点。

 大气污染治理不再在末端治理的圈子里打转, 而是直指发展方式的积弊, 以大幅削减燃煤消耗、 大幅淘汰落后产能为主阵地, 将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的变革作为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的主要手段, 为环境保护方式变革写下了很好的注脚。

 与此同时, 重点湖泊水环境综合整治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 美丽乡 村建设在全国范围有序推进。

  ***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 的说明在第二部分“关于全会决定的总体框架和重点问题”“第十, 关于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中用 600 多字 6 个段落强调生态文明建设。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

 “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的话令人警醒、 发人深

 思: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 最严密的法治, 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

 ****** 2013 年 9 月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时说:

 中国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集中性、 结构性、 复杂性, 只能走一条新的道路:

 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绿水青山。

 宁可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

 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

  李克强总理说:

 “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这是对全球环境与发展事业的一大贡献。

 ”

 “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 也是对发展的提升。

 ”李克强总理说, 人类发展史是一部文明进步史, 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李克强总理强调:

 “既要有‘走钢丝’ 的忧患意识, 也要有‘登高峰’ 的必胜信心。

 ”全社会都要增强生态意识、 营造良好氛围, 每个人从自己做起、 从身边事做起, “点点滴滴的保护行动就可以汇成蓬蓬勃勃的生态文明建设力量。

 ”“节能环保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

 革, 涉及理念的更新和利益的调整, 必须发挥体制机制这一杠杆的撬动作用, 摆脱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

 ”

 五、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 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形成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 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2、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3、 深化节能减排, 加大水、 大气、 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 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 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4、 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实现城乡 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 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6、 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

  7、 加强宣传教育, 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8、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其中, 有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的字眼出现两次。

 这一个“必须”两个“加快”反映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必要性和紧迫性。

 那么, 人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六、 怎样做

 1、 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对现行的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制度、 体制、 机制进行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建立了政府生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 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 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还未能形成对粗放型、 外延扩张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制约, 致使不少地方片面追求生产总值的增长, 以攫取和损毁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增长, 自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 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 生态越来越恶化。

 面对严峻形势,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

  2、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包括法律和政策性制度、 公众参与制度、 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责任制度。

  3、 法律和政策性制度主要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用途管制制度、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4、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对水土资源、 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实行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 全面反映市场供求、 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

 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 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

 坚持谁受益、 谁补偿原则, 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5、 公众参与制度主要是生态文明教育制度、 全民节约制度、

  环境信息公布制度和社会监督举报制度。

  6、

  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责任制度重点是落实生态环境责任制, 改革现行的干部考评制度,将资源消耗、 环境损害、 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 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

 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7、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对现有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 探索建立绿色行政体制。

 各级政府都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职责, 切实加强政府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功能。

  8、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必须立足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 既要看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紧迫感, 又要看到这个问题与其他领域问题存在的错综复杂联系, 不能单兵独进, 只有统筹兼顾,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

 首先, 建设生态文明,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导航仪和方向标。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 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 价值理想和目标追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

  其次, 建设生态文明,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孕育新的发展机遇。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 严

 格的环境保护必然会增加生产成本、 降低企业竞争力。

 长期实践证明:

 即环境保护能够刺激技术创新, 减少费用, 提高产品质量, 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建设生态文明为推动技术创新步伐、 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

 加大对生态环境整治项目、。

 新能源开发项目、 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 既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 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无论对眼前还是长远, 都具有重要意义

 八, 建议:

  (一)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领导是关键。

 各级领导要摒弃“唯 GDP 论”, “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

  (二)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人才是根本。

 有两个数字比 GDP 更为重要, 一是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一是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这两条才是最有力、 最持久、最可靠的发展因素。

  (三)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增强全民节约环保的生态意识是基础。

 要把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关于生态文明观念宣传落实到每个单位、 每个家庭。

推荐访问:浅谈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浅谈 体制改革 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