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导向的特色学校评估思考

时间:2022-10-20 16:25:04 来源:网友投稿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办出各自的特色”成为中小学校发展的时代要求,但是究竟怎样评价特色学校,特色学校的“特色”到底通过什么指标、标准或维度来体现,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当前,全国各地创建特色学校活动轰轰烈烈,关于特色学校的评估方案、评估标准、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等内容层出不穷,各式各样。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的特色学校评估是对中小学办学水平和办学效果的评估,其评估标准体系多是围绕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展开,具体包括学校领导、学校管理、师资建设、办学条件、教研科研、教育质量、办学思想、办学特色成果等多个方面。笔者认为,教育本身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学校特色的建构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建构的过程,特色学校的特色,最终是体现在学校文化层面,它一定是根植于学校大多数教师与学生思想之中的东西,能对全校学生的终身成长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于特色学校的评估最终要站在文化的意义上进行诊断。

一、特色学校与文化建设。

特色学校的关键在于“特色”,而“特色”的核心在于“文化”。一所学校最令人回味、品味的就是其深厚浓郁的文化,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群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激励机制,形成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更是推进学校教育创新、教学创新、人才创新的巨大力量。一个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最根本的是体现在它独特的文化上。创办特色学校,要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和教育方针,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形成不同于一般学校的独特性、科学性、稳定性、整体性、文化性。

实践证明,学校文化传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条件与基础。如重庆市求精中学紧紧抓住文化建设这一根本,创造了“精益求精”的特色学校文化,蕴含着要“精益求精地追求真理、兢兢业业执教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品格”,彰显了学校“品质求精、文明求精、道德求精、大爱求精”的本质;如重庆29中从百年历史文化中提炼出“红岩文化”的精髓,凝练出学校“爱国、奋进、走向世界”的“红岩精神”,等等。可见,由于各自学校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社会地理环境等资源的独特性与差异性,造就了学校不同的文化特色。

作为特色学校建设研究者,笔者认为:文化赋予一切活动以生命与意义,文化的缺失就意味着生命的贬值与枯萎。因此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特色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就是因为它创建了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学校文化模式。特色学校的“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是学校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与自然生成;是与学校文化的整体协调。

二、基于文化导向的特色学校评估。

简单地讲,特色学校的“特”,就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学校文化。一个学校在被授予“特色学校”的称号时,其最重要、最核心的评估依据和要素就是其文化内涵。学校文化是在历史、传统文化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积淀而成的,因此每个学校的文化底蕴、文化传统及文化表现形式都是有所不同的。建设特色学校,就是要创办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学校。

正如郑金洲教授在其《特色强校:学校变革的新取向》一文中指出的:“一所学校,有共同追求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有为教职工所认同的价值规范和观念,有围绕学校特色建立起的制度支撑体系和行为,才能使特色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在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且基本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时,就需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基于文化导向的特色学校评估指标及标准,对学校是否能成为特色学校进行诊断。

(一)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构建。

从外延讲,学校文化主要通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来表现。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形部分,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物态形式,其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学校地理環境、规划布局、建筑、绿化、人文景观等,是学校特色形成的物质基础。学校制度文化是一种基本力量,它包括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与结构、规章制度以及学校在各项活动中的文化交往方式、礼仪与行为准则等,是一所学校形成特色风格的基本保证。学校精神文化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校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激励全校师生为实现美好目标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校风、学风等。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传统及观念的认同在师生员工言行举止上的、可被具体感觉到的外在表现,包括师生的行为规范、行为习惯等。

1. 评估指标体系。

我们构建了包含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以及总体评价5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基于文化导向的中小学特色学校评估指标体系”。

A1物质文化:B1地理环境,B2规划布局,B3校内建筑,B4绿化情况,B5人文景观,B6基础设施。

A2制度文化:B7学校管理体制,B8组织机构与结构,B9学校规章制度,B10文化交往方式,B11礼仪与行为准则。

A3精神文化:B12办学指导思想,B13办学理念,B14校训,B15办学目标,B16校长教育观,B17校长道德观,B18校长价值观,B19教师教育观,B20教师道德观,B21教师价值观,B22学生学习观,B23学生道德观,B24学生价值观,B25校风,B26教风,B27学风,B28师生精神面貌。

A4行为文化,B29师生行为习惯,B30师生文明礼仪,B31校园卫生,B32师生人际交往。

A5总体评价,即评价主体依据12项特性指标对学校整体特色的总体印象与评价。

2. 评估标准。

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特色学校的“特”最终还体现在一种“文化力”上,强大的学校文化力是成功的特色学校的体现。这种“文化力”是集合所有学校文化元素而产生的“能量”,是体现一所学校及其成员发展的作用力和对社会公众的影响程度的特定的、个性化的人本力量。依据文化力的体现形式我们设置了以下的特性标准。

整体性。能够表现出一所学校的全局优化和整体效能,体现在独特风格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上。

优质性。特色学校创建的本质是创优,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学校声誉、学校教师队伍等各方面都要优质。

独特性。是学校在具有一般学校共性的基础上,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形成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

稳定性。学校独特风格形成后,其风格及学校成果的取得能够长期显现、保持和发展,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并在校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

认知力。是评估专家、家长、社会等对特色学校信息的获得过程和反应能力,认知力越强,代表特色氛围越浓。

导向力。特色学校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引领全体师生员工向着共同的方向努力。

凝聚力。特色学校文化能够让全体教职员工的情感有所归属,并不约而同向特定的信仰与价值观念靠拢,并在这个过程中,有强烈的巩固和维护这种信仰与价值观念的欲望或行为。

推动力。特色学校文化形成后,就成为不仅可以推动师生员工发展进步,更可以推动学校整体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

约束力。特色学校制度文化会对全体师生员工产生较强的约束力,保证其思想端正、行为规范、遵守文明礼仪,并形成一定的特色行为。

识别力。包括政府、社会、家长等外界主体而言,对学校特色、学校特色文化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并能根据这种识别力与其他普通学校、特色学校区分开来。

辐射力。也叫影响力,是指特色学校文化的“特色”可以向外界辐射、拓展,对于其他学校有较大的影响。

感染力。一个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后,对于全体师生员工、家长、社会、媒体等都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让对方对学校印象深刻,从中得到启示与收获。

(二)评估方法及模型。

根据评估标准中的项目设置,分别采用听课、座谈会、听取汇报、现场观摩、问卷调查、随机走访和查阅记录及台账等办法。在评估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学校的自我评估,要十分重视评价对象的陈述、解释和不同的看法,与学校在价值观念和事实判断上趋于一致。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评估过程的互动,评估结果的客观效度,达到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评估工具有很多,常用的有调查问卷、访谈表、座谈记录、观察表等,这些工具都是根据特色学校评估的目标、要求、内容、形式进行具体设计的。

同时,我们必须设计一个科学有效的基于文化导向的特色学校评估模型。目前,对于学校文化的评估模型多借于企业的评估模型,经过综合比较、研究认为,特色学校评估可以引入360度评估(360-degree feedback),这种评估方法又称为多源评估或多评价者评估,是西方很多企业对员工进行业绩评估的非常有效的工具。它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及时反馈的评估模型。一是全方位,评价主体包括学校内部自身主体如校长、教职工、学生和学校外部如家长、社会、社区、专业评估机构等;二是多角度,评估的对象基于物质、制度、精神、行为文化及综合的文化力等多个维度,这些维度又分别分解为若干个二级指标,从不同的角度选择评估信息;三是及时反馈,这种评估会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评价学校,不仅促使学校管理者、师生等全方位认识自身学校的特色、问题,而且为学校发展提出进一步改善建议,将其特色做得更“特”更“优”,提高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的满意度、凝聚力。具体评估模型如下图所示。

推荐访问:导向 评估 思考 文化 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