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海洋阅读答案22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6-18 11:35:03 来源:网友投稿

海洋阅读答案第1篇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大海的波涛声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洋阅读答案22篇,供大家参考。

海洋阅读答案22篇

海洋阅读答案 第1篇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大海的波涛声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一位位天才的“演奏家”。

海洋学研究所科学家认为,涛声的音质取决于形成海浪所特有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他们分别对在实验室水池中和开放的海洋中拍摄到的高速录像进行了分析,并测算了浪端气泡的体积,进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浪花中气泡形成的完整图画。

根据测算,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气泡”直径约在1毫米至1厘米之间,而“小气泡”的直径则小于1毫米。科学家介绍说,大气泡和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会卷裹一部分空气形成一个管状空洞,当海浪下落时,这个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形成大气泡。当浪尖与海水再次相遇,飞溅起的浪花将海水表面的空气带入水中,小气泡就此诞生。根据科学家的结论,小气泡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大气泡更为激烈。虽然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如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中都可以找到它。

科学家认为,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气泡,它们不仅是“大海之音”的缔造者,更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通常,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海水溶解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气中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与此同时,气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间,又向空中输送了丰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上述看似简单的正反两个过程,却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10、第四段中加点的“两个过程”指的是( )

A、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二氧化碳气体。

B、飞溅的浪花形成小气泡,并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

C、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并向空中输送丰富的水汽。

D、气泡溶解二氧化碳气体,并将它提供给海洋中的生物。

11、能作为海浪气泡“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结论依据的一项是( )

A、海水中大小气泡的形成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B、海浪气泡的多少和大小对减弱“温室效应”至关重要。

C、形成海浪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决定着涛声的音质。

D、不起眼的气泡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浪中的气泡能发出纯美、浑厚的声音,这是海洋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测发现的。

B、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数量影响着大气的温度,而二氧化碳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水中的大小气泡决定的。

C、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小气泡形成的过程不尽相同,但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D、浪尖卷起的空气被海浪分割成大气泡,海水表面的空气同时被浪花带入水中形成小于1毫米的小气泡。

1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气泡是管状空洞被海浪切割形成的,其直径超过了1毫米,因此在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也就更急促、更洪亮。

B、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中都可以发现能量守恒的规律,可见这个规律是对物质运动现象的准确的抽象。

C、有关科学家都很重视改善大气环境,他们对海水溶解二氧化碳的研究,可能为减弱地球“温室效应”提供新的思路。

D、浪花气泡成了弹奏动人音乐的天才的演奏家,这种奇妙的比喻表明科学和艺术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答案:

10、C

11、B

12、B

13、

海洋阅读答案 第2篇

①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

②经科学测定,一个体重70千克的成年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骼中的水达到45~50千克,占体重的60%~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水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
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水达91%;
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
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

③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而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了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家夫弗杰普戈利茨特地对海水和人类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惊人地接近。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④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咸味,否则就不成其为海水。人体血液中就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咬破舌头,伤口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的咸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3。5%)要低一些,但比世界上最淡的波罗的海的含盐度(0。2%~0。3%)却要高许多。况且,科学家在考察地球历史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之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在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的血的咸度。会不会是因为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⑤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患者皮下或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最常用的是含085%氯化钠的水溶液。炎热的夏天,在地里劳动的农民和在炼钢炉前干活的工人,每天都要流掉大量的汗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医生总是要劝这些人多喝些淡盐开水。这就是向人体内部“海洋”中补充“海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⑥如此看来,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教科书。它告诉人们:我们的身体一半以上由水组成,我们的血液像海水般微咸。(选自《白天的星星奇妙的人体海洋印记》有删改)

1.整体把握,清理思路,分析结构。(4分)

(1)在作者看来,“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这个“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文字归纳在下面。

(2)选文的①⑥段是总说,其余段为分说,请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的结构示意图的括号内填上恰当文字,在分说部分相对应处填上自然段序号。

┌(){ }┐

① ┤├ ⑥

└(含盐){ } ┘

2.选文用得较多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请在列数字以外任意举出一种说明方法,并举例且说明其作用。(2分)

3.为了准确说明事物和事理,选文的语言讲究科学性——准确、简明、周密。如果把下边句中加点词语去掉或换成其他词语,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任选作一题)(2分)

(1)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2)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3。5%)要低一些。

4.请根据对选文的理解,对以下问题大胆说说你的认识。

(1)有人说选文第⑤自然段是多余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2分)

(2)请你根据选文的内容回答:人的生命起源于什么?人的生命离不开什么?(2分,此题为加分题,得分计入本大题)

答案:

1.(1)含水,血液中含盐(若答出血液中带有咸味亦可)。(每个1分)

(2)(含水){②③}含盐{④⑤}

填“含水”1分,填对②③④⑤给1分,若填错一个不得分。

2.说出说明方法并举例1分,说明作用1分,例如:

打比方:(第①段)这样使说明的对象(人体的内部)形象生动、浅显易懂。(意思基本一致亦可)

举例子:(第⑤段)先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作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第③段)通过比较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人身上具有海洋印记(或人类来自海洋)。

3.与以下答案基本一致的即可得2分。

①“普遍”说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因为它代表绝大多数,若去掉,那么特殊情况也包含其中,没有例外,与客观实际不相符(意思相近亦可)。

②“1%”是一个确数,加上“左右”二字,就变成了一个概数,若去掉,反而变得不准确、周密,不符合客观实际(意思相近亦可)。

4.(1)不是,第④段末提出了问题,就应有回答,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在第⑤段用具体例子作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言之有理即可)(2分)

(2)因为人体含水、含盐,所以人的生命起源于海洋;
因为人的生命一半以上由水组成,所以人的生命离不开水。(意思相近亦可,每个1分)

海洋阅读答案 第3篇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大海的波涛声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一位位天才的“演奏家”。

海洋学研究所科学家认为,涛声的音质取决于形成海浪所特有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他们分别对在实验室水池中和开放的海洋中拍摄到的高速录像进行了分析,并测算了浪端气泡的体积,进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浪花中气泡形成的完整图画。

根据测算,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气泡”直径约在1毫米至1厘米之间,而“小气泡”的直径则小于1毫米。科学家介绍说,大气泡和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会卷裹一部分空气形成一个管状空洞,当海浪下落时,这个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形成大气泡。当浪尖与海水再次相遇,飞溅起的浪花将海水表面的空气带入水中,小气泡就此诞生。根据科学家的结论,小气泡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大气泡更为激烈。虽然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如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中都可以找到它。

科学家认为,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气泡,它们不仅是“大海之音”的缔造者,更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通常,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海水溶解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气中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与此同时,气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间,又向空中输送了丰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上述看似简单的正反两个过程,却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10、第四段中加点的“两个过程”指的是( )

A、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二氧化碳气体。

B、飞溅的浪花形成小气泡,并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

C、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并向空中输送丰富的水汽。

D、气泡溶解二氧化碳气体,并将它提供给海洋中的生物。

11、能作为海浪气泡“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结论依据的一项是( )

A、海水中大小气泡的形成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B、海浪气泡的多少和大小对减弱“温室效应”至关重要。

C、形成海浪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决定着涛声的音质。

D、不起眼的气泡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浪中的气泡能发出纯美、浑厚的声音,这是海洋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测发现的。

B、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数量影响着大气的温度,而二氧化碳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水中的大小气泡决定的。

C、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小气泡形成的过程不尽相同,但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D、浪尖卷起的空气被海浪分割成大气泡,海水表面的空气同时被浪花带入水中形成小于1毫米的小气泡。

1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气泡是管状空洞被海浪切割形成的,其直径超过了1毫米,因此在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也就更急促、更洪亮。

B、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中都可以发现能量守恒的规律,可见这个规律是对物质运动现象的准确的抽象。

C、有关科学家都很重视改善大气环境,他们对海水溶解二氧化碳的研究,可能为减弱地球“温室效应”提供新的思路。

D、浪花气泡成了弹奏动人音乐的天才的演奏家,这种奇妙的比喻表明科学和艺术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答案:

10、C

11、B

12、B

13、

海洋阅读答案 第4篇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也不夸张。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题目:

1、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本段起何作用?

2、下面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在完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还可以改成哪种书面形式表示?

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3、第④自然段使用了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有一个句子使用了三种说明方法,这个句子是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4、第⑥自然段划线句子,结合第④自然段“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的意思,似乎需要增加一个词,其表意更准确些,这个词应该是__________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④—⑥自然段,具体地说明了未来粮仓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及鱼虾等。

B、这是一篇浅显的事理说明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主要原因及结果。

C、文章的语言浅显明白,通俗易懂,适合于初中生阅读理解,这也是文章的语言特色之一。

D、文章的标题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

1、“这样”指代:“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资源短缺)作用:引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

2、①补充说明,使文章表达更严密。②将句子用小括号括起来或(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3、“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具体,准确,鲜明。

4、也(更)

5、B

海洋阅读答案 第5篇

陈夏法

当现代人频频呼唤人类要“返朴归真,重回大自然”的时候,我们不防多注意一下眼前这片广阔的海洋。难道你不曾发现:我们的血液,像海水般微咸;我们的身体,有一半多是水液组成;我们的胚胎期,有像

鱼一样的鳃裂……。人身上有如此之多海洋印记,是否说明生命就起源于海洋呢?

人从水中来

说人类是由猿猴变来的,这已无可非议,它早已编入各种教科书。那么在变成人类之前的猿猴又是由

什么演变而来的?如果说它是由鱼类演变而来的,你会感到吃惊吗?然而这毕竟有几分科学的依据。

鱼类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它们具有能在水中呼吸的鳃,这也是鱼类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人不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没有这种适应水中呼吸的鳃。人类的呼吸器官是肺,肺中流进了水就会被呛死。因而,人们在塑造神通广大的神猴孙悟空时,仍不忘说它要念起避水诀才能深入海底直捣龙宫。而《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的麦克,既能在海底生活,又能到陆上活动,这只是人们的一种幻想,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两栖人”是不存在的。

但我们的解剖学家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人的胚胎在早期发育阶段也有过鳃裂。这是偶然现象,还是人类与鱼类有着悠久的亲缘关系?用生物进化论来解释,就说明人类与鱼类一样,也是起源于水中,人类的远祖也曾有过可在水中呼吸的鳃,虽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鳃逐渐退化了,但仍在人的胚胎早期,留下了鳃的痕迹。

科学地说,不仅是人类,所有的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也都和鱼类一样,在胚胎的早期,在头后部咽腔有着开向左右的裂隙——鳃裂。这是造鳃的初步表现。所不同的是,鱼类和两栖类的蝌蚪时期,鳃裂发育成为呼吸水流的通道,而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人类的鳃裂,发生不久即从胚胎中消失。

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所有脊椎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在胚胎早期出现的鳃裂,是脊椎动物同出一源的有力证据。那么这个“源”就是奇伟浩淼的海洋,而鳃裂就是脊椎动物以及人类身上留下的一种起源于海洋的共同印记。

据生命科学家的推测,原始生命从海洋中诞生以后,首先是由单细胞生物、原始生物发展到脊椎动物的鱼类。鱼类中的一支(总鳍鱼)逐渐从海中登上陆地,演变成为两栖类,尔后又逐渐将在水中呼吸的鳃变态成为在空气中呼吸的肺。以后,两栖类又进化到爬行类、哺乳类以至人类。到如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足以佐证上述结论的例证:属于两栖类的蛙的幼体蝌蚪,和鱼一样地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以后蝌蚪变成了蛙,登上了陆地,鳃变成了肺,进化到用肺呼吸。唯一不同的是时间上的差异,蛙类的这个由水登陆的过程,是在两三个星期的短时间内发生的。可是,当初的总鳍鱼由海登陆,却经历了亿万年的漫长岁月。

奇妙的人体海洋

对于生命来说,水比阳光更重要。地球之所以物种繁茂,生命昌盛,是因为约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因而,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经科学测定,一个体重70千克的成年人,其中分布在各种组织直到骨骼中的水液达到45-50千克,占体重的65-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水液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水液达91%;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1岁以上的孩子身上的含水比率已经和成人一样多了。这就为生命研究学者们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科学依据,人类与海洋是分不开的。

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并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俄罗斯科学家夫?弗?杰尔普戈利茨还特地对海水和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百分比惊人地接近。在海水中:氯为55%,钠为%,氧为%,钾为%,钙为%,其它元素为%;而在人血中:氯为%,钠为30%,氧为%,钾为%,钙为%,其他元素为%。现代人类的血液和海水中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如此地接近,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咸味,否则就不为海水。然而,人体血液中的血浆就是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这谁都有亲身的体会。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而咬破舌头,伤口就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是咸的滋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并不高,一般为10‰(海洋学规定,盐度以千分比计)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0‰--35‰)要低一些,但比世界上最淡的波罗的海的含盐度(2‰--3‰)却要高许多。由此可见,人血带有咸味的这一海洋印记,今日依然明显。况且,科学家在地球历史考查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的海水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之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到了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海水也没有今天的咸,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人血的咸度。因而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了。

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患者皮下或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最常用的是含%氯化钠的水溶液。而在炎热的夏天,在地里劳动的农民和在炼钢炉前干活的工人,每天都要流掉大量的汗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对此医生总是要劝他们多喝些淡盐开水。这就是向人体内部的海洋中补充海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生命离不开水

人身上的另一个重要的海洋印记则是生命离不开水。科学地说,人体中的所有生命活动,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无论是消化作用、血液循环,还是物质交换与组织合成等一系列活动,全是在水的参与下在水溶液中完成的。这与海洋又何等的相似,海洋中的海流永不停息地循环运动着,不断进行着水体的运移和再分配,同时又为地球带来了动力和温度的调节。在人体内部的海洋中,也不断地进行着这种水体的运动和再分配。血液不停地在循环,犹如海洋中的海流。一颗健康的心脏就像一个自动化水泵,每分钟要泵 升血液。对于一个80岁高龄的老人来说,他一生中心脏压出血液约2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深2米,直径约360米的小海湾的水量,由此可见人体内部海洋中水体的流动是多么的剧烈!水是良好的溶剂,人体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和残余物质溶解在水中随水排出体外。在排出人体的有机作用中产生的残余物质和有毒物质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的泌尿系统。肾像是自动过滤器,成年人的肾一昼夜通过肾的血液量是全部血液的360倍,约每4分钟将全身血液过滤一次,可见这里的水体运动和交换,也是十分激烈的。人体中的任何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汗水通过毛孔由皮肤表面排出,调节了人体的温度;眼泪水不住地排出,润湿了人们的眼睛,冲洗了眼睛中的灰尘;还有口水、胆汁、胃液、淋巴液、脑脊液……无一不是在水的参与下才得以发挥作用。人类的繁衍,两性的结合,乃至人的全

部生死过程,也始终离不开水。以水为媒,两相情悦,乃是生命延续的真实!

这是铁的事实,一个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每昼夜必须补充升水。这些水是作为饮料、水果和随着食物进入人体内的。一个活到80岁的人,一生中所喝的水大约为900吨!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处于水平衡状态,即补充的和构成有机体的水量与排出体外的水量相当。一旦破坏了这一平衡,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如果水不能正常排出,就会在体内泛滥,身体浮肿!如果人体内的水比正常量减少1—2%或—1升,就会感到口渴;当减少5%或2—升,皮肤会起皱纹,口腔干涸,意识模糊;当失水达到15%或7—8升时,人就会死亡。可见维持人体内部海洋中的正常水量,是何等的重要!

如此看来,人们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进化教科书。它告诉人们,要用唯论观点去看待人体自身。因此,我们切不可数典忘祖,而应面对事实:海洋,孕育了世间的生命,她是所有生物的母亲,也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自1998年定为国际海洋之后,全世界都在掀起蓝色革命的建设高潮,这对我们青年一代来说,更应该全面地认识海洋,积极参与保护海洋环境和开发利用海洋事业,为人类在21世纪早日回归母亲的怀抱——海洋而多作贡献。

在作者看来,“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这个“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文字归纳在下面。

答:

选文用得较多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请在列数字以外从文中任意举出一种说明方法,并举例且说明其作用。

答:

如果把下面句是加横线词语去掉或换成其他的词语,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

(1) 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5%)要低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说选文第5自然段是多余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人的生命起源于什么?人的生命离不开什么?

答:

答案:

含水,血液中含盐

示例:打比方(第1段)这样使说明的对象(人体内部)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1)“普遍”说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因为它代表绝大多数,若去掉,那么特殊情况也包括其中,没有例外,与客观现实不符。

(2)1%是一个确数,加上“左右”二字就变成了一个概数,若去掉,反而变得不准确。

不是。第4段末提出了问题,就应有回答,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在第五段用了具体例子作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长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起源于海洋,人的身体离不开“海水”(淡盐水)。

海洋阅读答案 第6篇

(二)海洋垃圾(14分)

①日本“311”9级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大量的房屋、汽车和各种残骸卷入太平洋,形成了一个长约111公里的“垃圾岛”。研究人员估计,这个漂浮在海上的“垃圾岛”两年内会 漂至夏威夷,3年后漂到美国西岸。

②其实,在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大量垃圾卷入海洋之前,人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中的海洋上就已经漂浮着大量的海上垃圾。200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有两个美国得克萨斯州那么大。虽然后来有人认为其面积被过分夸大 了,但其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③海洋垃圾不仅影响海洋景观,还可能威胁航行安全。但更可怕的是,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致使的影响,进而 对海洋经济产生负面效应。海洋垃圾已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 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正采取措施,尝试处理这一问题。

④由于海上垃圾大部分是塑料,所以处理海上垃圾首选办法应当是焚烧发电。不过,海洋垃圾的焚烧也有几个问 题需要解决。除了打捞、运输、搁置脱水外,还会遇到二恶英的排放问题。由于塑料焚烧可产生大量的二恶英 ,会危及环境和生态,需要有特别能控制二恶英排放的高级焚化炉。

⑤海洋垃圾的另一个处理办法是建造人工岛屿。1998年,新加坡政府在两个离岸的小岛实马高和西康之间建造了1公里长的岩石长堤,并分出了11个相互连接的海湾单元;;将单元里的海水抽干,排放好一层厚厚的塑料膜; 然后将垃圾 灰烬倾倒在这些单元里进行密封,防止泄漏。至于垃圾中 也那些不能燃烧和回收的材料,比如石棉,也被塑料密封并掩埋在泥土中。此后,每个月都要对单元周围的海水取样检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 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况。每当一个单元的垃圾填到二三米高时,就进行铺沙种草,然后再继续埋置垃圾。如此反复,垃圾最高可埋置到30米,之后就在上面栽种植物,不再堆放垃圾。

(选自 2011年4月20日《北京日报》,有删改。作者张田勘)

【相关链接】

材料一 目前我国历年垃圾堆存量约60亿吨,占用耕地达5亿平方米。全国660个主要城市中,有200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以城市人口6亿为例,如每人每年产生440公斤垃圾,年产生垃圾量为2.64亿吨。

材料二 英国的垃圾填埋率为为90%,意大利为74%,美国为67%,法国为45%,德国为46%。瑞士的垃圾焚烧率为74%,日本为72%,丹麦为70%。美国的废纸利用率为60%,铁罐头盒回收率为25%,玻璃回收率为20%。

11.文章第①节从日本大地震产生的垃圾岛写起,有何用意。(2 分)

12.结合上下文,分别指出下 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作用。(4分)

(1)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况。

(2)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有两个美国得克萨斯州那么大。

13.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第⑤节中新加坡建造人工岛屿的具体步骤。(限60字以内)(4分)

14.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就垃圾问题进行探究,写出你的两点发现。(4分)

答案:

11.引出海洋垃圾的话题,激发阅读兴趣。

12.(1)“到目前为止”,限制了时间,准确地说明了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现象只是现在的运行状况,并不表示以后一定不会发生。

(2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地介绍了“太平洋垃圾岛”面积之大,海上漂浮的垃圾之多,使读者对“太平洋垃圾岛”的印象更直观、更清晰。

13.建长堤,分单元;抽干海水,排放塑料膜;倾倒并密封垃圾;(定期检测);反复地铺沙种草掩埋垃圾;栽种植物。

14.参考示例:

(1)我国城市面临严重的生活垃圾问题,加强环保教育刻不容缓;

(2)海洋面临着人类生活垃圾危险;

(3)发达国家在处理垃圾问题方面有各自成熟的技术。

海洋阅读答案 第7篇

奇妙的人体海洋印记

陈夏法

当现代人频频呼唤人类要“返朴归真,重回大自然”的时候,我们不防多注意一下眼前这片广阔的海洋。难道你不曾发现:我们的血液,像海水般微咸;
我们的身体,有一半多是水液组成;
我们的胚胎期,有像

鱼一样的鳃裂……。人身上有如此之多海洋印记,是否说明生命就起源于海洋呢?

人从水中来

说人类是由猿猴变来的,这已无可非议,它早已编入各种教科书。那么在变成人类之前的猿猴又是由

什么演变而来的?如果说它是由鱼类演变而来的,你会感到吃惊吗?然而这毕竟有几分科学的依据。

鱼类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它们具有能在水中呼吸的鳃,这也是鱼类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人不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没有这种适应水中呼吸的鳃。人类的呼吸器官是肺,肺中流进了水就会被呛死。因而,人们在塑造神通广大的神猴孙悟空时,仍不忘说它要念起避水诀才能深入海底直捣龙宫。而《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的麦克,既能在海底生活,又能到陆上活动,这只是人们的一种幻想,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两栖人”是不存在的。

但我们的解剖学家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人的胚胎在早期发育阶段也有过鳃裂。这是偶然现象,还是人类与鱼类有着悠久的亲缘关系?用生物进化论来解释,就说明人类与鱼类一样,也是起源于水中,人类的远祖也曾有过可在水中呼吸的鳃,虽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鳃逐渐退化了,但仍在人的胚胎早期,留下了鳃的痕迹。

科学地说,不仅是人类,所有的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也都和鱼类一样,在胚胎的早期,在头后部咽腔有着开向左右的裂隙——鳃裂。这是造鳃的初步表现。所不同的是,鱼类和两栖类的蝌蚪时期,鳃裂发育成为呼吸水流的通道,而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人类的鳃裂,发生不久即从胚胎中消失。

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所有脊椎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在胚胎早期出现的鳃裂,是脊椎动物同出一源的有力证据。那么这个“源”就是奇伟浩淼的海洋,而鳃裂就是脊椎动物以及人类身上留下的一种起源于海洋的共同印记。

据生命科学家的推测,原始生命从海洋中诞生以后,首先是由单细胞生物、原始生物发展到脊椎动物的鱼类。鱼类中的一支(总鳍鱼)逐渐从海中登上陆地,演变成为两栖类,尔后又逐渐将在水中呼吸的鳃变态成为在空气中呼吸的肺。以后,两栖类又进化到爬行类、哺乳类以至人类。到如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足以佐证上述结论的例证:属于两栖类的蛙的幼体蝌蚪,和鱼一样地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以后蝌蚪变成了蛙,登上了陆地,鳃变成了肺,进化到用肺呼吸。唯一不同的是时间上的差异,蛙类的这个由水登陆的过程,是在两三个星期的短时间内发生的。可是,当初的总鳍鱼由海登陆,却经历了亿万年的漫长岁月。

奇妙的人体海洋

对于生命来说,水比阳光更重要。地球之所以物种繁茂,生命昌盛,是因为约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因而,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经科学测定,一个体重70千克的成年人,其中分布在各种组织直到骨骼中的水液达到45-50千克,占体重的65-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水液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
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水液达91%;
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
1岁以上的孩子身上的含水比率已经和成人一样多了。这就为生命研究学者们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科学依据,人类与海洋是分不开的。

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并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俄罗斯科学家夫?弗?杰尔普戈利茨还特地对海水和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百分比惊人地接近。在海水中:氯为55%,钠为30.6%,氧为5.6%,钾为1.1%,钙为1.2%,其它元素为6.5%;
而在人血中:氯为49.3%,钠为30%,氧为9.9%,钾为1.8%,钙为0.8%,其他元素为8.2%。现代人类的血液和海水中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如此地接近,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咸味,否则就不为海水。然而,人体血液中的血浆就是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这谁都有亲身的体会。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而咬破舌头,伤口就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是咸的滋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并不高,一般为10‰(海洋学规定,盐度以千分比计)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0‰--35‰)要低一些,但比世界上最淡的波罗的海的含盐度(2‰--3‰)却要高许多。由此可见,人血带有咸味的这一海洋印记,今日依然明显。况且,科学家在地球历史考查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的海水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之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到了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海水也没有今天的咸,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人血的咸度。因而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了。

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患者皮下或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最常用的是含0.85%氯化钠的水溶液。而在炎热的夏天,在地里劳动的农民和在炼钢炉前干活的工人,每天都要流掉大量的汗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对此医生总是要劝他们多喝些淡盐开水。这就是向人体内部的海洋中补充海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生命离不开水

人身上的另一个重要的海洋印记则是生命离不开水。科学地说,人体中的所有生命活动,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无论是消化作用、血液循环,还是物质交换与组织合成等一系列活动,全是在水的参与下在水溶液中完成的。这与海洋又何等的相似,海洋中的海流永不停息地循环运动着,不断进行着水体的运移和再分配,同时又为地球带来了动力和温度的调节。在人体内部的海洋中,也不断地进行着这种水体的运动和再分配。血液不停地在循环,犹如海洋中的海流。一颗健康的心脏就像一个自动化水泵,每分钟要泵3.5 -5.5升血液。对于一个80岁高龄的老人来说,他一生中心脏压出血液约2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深2米,直径约360米的小海湾的水量,由此可见人体内部海洋中水体的流动是多么的剧烈!水是良好的溶剂,人体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和残余物质溶解在水中随水排出体外。在排出人体的有机作用中产生的残余物质和有毒物质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的泌尿系统。肾像是自动过滤器,成年人的肾一昼夜通过肾的血液量是全部血液的360倍,约每4分钟将全身血液过滤一次,可见这里的水体运动和交换,也是十分激烈的。人体中的任何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汗水通过毛孔由皮肤表面排出,调节了人体的温度;
眼泪水不住地排出,润湿了人们的眼睛,冲洗了眼睛中的灰尘;
还有口水、胆汁、胃液、淋巴液、脑脊液……无一不是在水的参与下才得以发挥作用。人类的繁衍,两性的结合,乃至人的全

部生死过程,也始终离不开水。以水为媒,两相情悦,乃是生命延续的真实!

这是铁的事实,一个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每昼夜必须补充2.5升水。这些水是作为饮料、水果和随着食物进入人体内的。一个活到80岁的人,一生中所喝的水大约为900吨!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处于水平衡状态,即补充的和构成有机体的水量与排出体外的水量相当。一旦破坏了这一平衡,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如果水不能正常排出,就会在体内泛滥,身体浮肿!如果人体内的水比正常量减少1—2%或0.5—1升,就会感到口渴;
当减少5%或2—2.5升,皮肤会起皱纹,口腔干涸,意识模糊;
当失水达到15%或7—8升时,人就会死亡。可见维持人体内部海洋中的正常水量,是何等的重要!

如此看来,人们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进化教科书。它告诉人们,要用唯论观点去看待人体自身。因此,我们切不可数典忘祖,而应面对事实:海洋,孕育了世间的生命,她是所有生物的母亲,也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自1998年定为国际海洋之后,全世界都在掀起蓝色革命的建设高潮,这对我们青年一代来说,更应该全面地认识海洋,积极参与保护海洋环境和开发利用海洋事业,为人类在21世纪早日回归母亲的怀抱——海洋而多作贡献。

1. 在作者看来,“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这个“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文字归纳在下面。

答:

2. 选文用得较多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请在列数字以外从文中任意举出一种说明方法,并举例且说明其作用。

答:

3. 如果把下面句是加横线词语去掉或换成其他的词语,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

(1) 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5%)要低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有人说选文第5自然段是多余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5. 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人的生命起源于什么?人的生命离不开什么?

答:

答案:

1. 含水,血液中含盐

2. 示例:打比方(第1段)这样使说明的对象(人体内部)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3. (1)“普遍”说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因为它代表绝大多数,若去掉,那么特殊情况也包括其中,没有例外,与客观现实不符。

(2)1%是一个确数,加上“左右”二字就变成了一个概数,若去掉,反而变得不准确。

4.不是。第4段末提出了问题,就应有回答,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在第五段用了具体例子作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长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5.起源于海洋,人的身体离不开“海水”(淡盐水)。

海洋阅读答案 第8篇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 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
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
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 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也不夸张。

15、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本段起何作用?( 2分)

16、下面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在完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还可以改成哪种书面形式表示?( 2分)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17、第④自然段使用了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有一个句子使用了三种说明方法,这个句子是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3分)

18、第⑥自然段划线句子,结合第④自然段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的意思,似乎需要增加一个词,其表意更准确些,这个词应该是__________( 2分)

1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的④⑥自然段,具体地说明了未来粮仓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及鱼虾等。

B、这是一篇浅显的事理说明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主要原因及结果。

C、文章的语言浅显明白,通俗易懂,适合于初中生阅读理解,这也是文章的语言特色之一。

D、文章的标题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参考答案:

15、( 2分)这样指代: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资源短缺)( 1分)作用:引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 1分)

16、( 2分)(每问1分)

①补充说明,使文章表达更严密。②将句子用小括号括起来 或(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17、( 3分)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 1分)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具体,准确,鲜明。( 2分)

18、( 2分)也(更)

19、( 3分)B

海洋阅读答案 第9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12分 )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
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
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6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可获得6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 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也不夸张。

1、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本段起何作用?( 2分)

2、下面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在完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还可以改成哪种书面形式表示?( 2分)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答:

3、第④自然段使用了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有一个句子使用了三种说明方法,这个句子是,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3分)

4、第⑥自然段划线句子,结合第④自然段“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的意思,似乎需要增加一个词,其表意更准确些,这个词应该是__________( 2分)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的④—⑥自然段,具体地说明了未来粮仓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及鱼虾等。

B、这是一篇浅显的事理说明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主要原因及结果。

C、文章的语言浅显明白,通俗易懂,适合于初中生阅读理解,这也是文章的语言特色之一。

D、文章的标题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答案

1、( 2分)“这样”指代:“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资源短缺)( 1分)作用:引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 1分)

2、( 2分)(每问1分)

①补充说明,使文章表达更严密。②将句子用小括号括起来或(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3、( 3分)“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6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 1分)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具体,准确,鲜明。( 2分)

4、( 2分)也(更)

5、( 3分)B

海洋阅读答案 第10篇

①日本3119级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大量的房屋、汽车和各种残骸卷入太平洋,形成了一个长约111公里的垃圾岛。研究人员估计,这个漂浮在海上的垃圾岛两年内会漂至夏威夷,3年后漂到美国西岸。

②其实,在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大量垃圾卷入海洋之前,人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中的海洋上就已经漂浮着大量的海上垃圾。200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有两个美国得克萨斯州那么大。虽然后来有人认为其面积被过分夸大了,但其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③海洋垃圾不仅影响海洋景观,还可能威胁航行安全。但更可怕的是,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致使的"影响,进而对海洋经济产生负面效应。海洋垃圾已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正采取措施,尝试处理这一问题。

④由于海上垃圾大部分是塑料,所以处理海上垃圾首选办法应当是焚烧发电。不过,海洋垃圾的焚烧也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除了打捞、运输、搁置脱水外,还会遇到二恶英的排放问题。由于塑料焚烧可产生大量的二恶英,会危及环境和生态,需要有特别能控制二恶英排放的高级焚化炉。

⑤海洋垃圾的另一个处理办法是建造人工岛屿。1998年,新加坡政府在两个离岸的小岛实马高和西康之间建造了1公里长的岩石长堤,并分出了11个相互连接的海湾单元;;
将单元里的海水抽干,排放好一层厚厚的塑料膜;
然后将垃圾灰烬倾倒在这些单元里进行密封,防止泄漏。至于垃圾中也那些不能燃烧和回收的材料,比如石棉,也被塑料密封并掩埋在泥土中。此后,每个月都要对单元周围的海水取样检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况。每当一个单元的垃圾填到二三米高时,就进行铺沙种草,然后再继续埋置垃圾。如此反复,垃圾最高可埋置到30米,之后就在上面栽种植物,不再堆放垃圾。

(选自2011年4月20日《北京日报》,有删改。作者张田勘)

【相关链接】

材料一目前我国历年垃圾堆存量约60亿吨,占用耕地达5亿平方米。全国660个主要城市中,有200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以城市人口6亿为例,如每人每年产生440公斤垃圾,年产生垃圾量为2.64亿吨。

材料二英国的垃圾填埋率为为90%,意大利为74%,美国为67%,法国为45%,德国为46%。瑞士的垃圾焚烧率为74%,日本为72%,丹麦为70%。美国的废纸利用率为60%,铁罐头盒回收率为25%,玻璃回收率为20%。

1.文章第①节从日本大地震产生的垃圾岛写起,有何用意。(2分)

2.结合上下文,分别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作用。(4分)

(1)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况。

(2)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有两个美国得克萨斯州那么大。

3.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第⑤节中新加坡建造人工岛屿的具体步骤。(限60字以内)(4分)

4.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就垃圾问题进行探究,写出你的两点发现。(4分)

答案:

1.引出海洋垃圾的话题,激发阅读兴趣。

2.(1)到现在为止,限制了时间,准确地说明了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现象只是现在的运行状况,并不表示以后一定不会发生。

(2)(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地介绍了太平洋垃圾岛面积之大,海上漂浮的垃圾之多,使读者对太平洋垃圾岛的印象更直观、更清晰。

3.建长堤,分单元;
抽干海水,排放塑料膜;
倾倒并密封垃圾;
(定期检测);
反复地铺沙种草掩埋垃圾;
栽种植物。

4.参考示例:(1)我国城市面临严重的生活垃圾问题,加强环保教育刻不容缓;
(2)海洋面临着人类生活垃圾危险;
(3)发达国家在处理垃圾问题方面有各自成熟的技术。

海洋阅读答案 第11篇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
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
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选自《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科学》)

13.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答:

14.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2分)

答:

15.文中能替换第①段划线句中“妥善地”一词的.语句是 (2分)

16.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2分)

17.本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结合全文内容,适 当引用数据加以比较说明。(8分)

答:

18.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4分)

答:

参考答案:

13.(2分)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意思对即可)(只回答“不能去掉”,不得分:只回答“语言更严密、准确”得1分)

14.(2分)本文的说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资源,人类未来的粮食需求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与之无关的内容就不必加以说明了。(意思对即可)

15.(2分)不破坏生态平衡

16.(2分)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

(每空0.5分)

17.(8分)一是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仪近海水域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或“人工养殖的海带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多倍”;
“l公顷水面上生产的新品种藻类就相当于40公顷土地上生产的大豆的营养物。”);
二是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三是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仅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就高达50亿吨,只要捕获其中的l亿-1.5亿吨,比当年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l倍以上;
四是相对于近海资源而言,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每个方面2分。只答到资源类型得1分,适当加以比较说明得1分,意思对即可)

18.(4分)本题不设统一答案。评分要点:①海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也是人类未来赖以生存的希望所在。(2分)②珍爱海洋资源,增强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2分)(意思对即可)

海洋阅读答案 第12篇

对于生命来说,水比阳光更重要。地球之所以物种繁茂,生命昌盛,是因为有约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①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②经科学测定,一个体重70千克的成年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骼中的水达到45—50千克,占体重的60%—70%,③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水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蛰等)所含的水一样多;
④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水达91%;
⑤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
⑥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

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而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了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家夫·弗·杰普戈利茨还特地对海水和人类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惊人的接近。在海水中:氯为55。0%,纳为30。6%,氧为5。6%,钾为1。1%,钙为1。2%,其他元素为6。5%;
而在人血中:氯为49。3%,纳为30。0%,氧为9。9%,钾为1。8%,钙为0。8%,其他元素为8。2%。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咸味,否则就不成其为海水。人体血液中就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咬破舌头,伤口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的咸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3。5%)要低一些,但比世界上最淡的波罗的海的含盐度(0。2%—0。3%)却要高许多。况且,科学家在考察地球历史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之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在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 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人血的咸度。会不会是因为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患者皮下或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最常用的是含0。85%氯化纳的水溶液。炎热的夏天,在地里劳动的农民和在炼钢炉前干活的工人,每天都要流掉大量的汗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纳而致病,医生总是要劝这些人多喝些淡盐开水。这就是向人体内部“海洋”中补充“海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15、从整体来看,本文主要说明的一个道理是什么?(3分)

答:

16、第④自然段中“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人血的咸度”中的“其”是指代什么?(2分)

答:

17、“这个道理”是具体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2分)

答:

18、说明文用词要讲究准确。从语言表达规范与确切要求看,文章第②自然段中有两个句子的语言表述存在毛病。请指出并加以改正。(2分)

答:

参考答案:

15、人类的原始生命起源于海洋或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答到“人的体内存在从海洋起源的印记”或“说明了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给2分。

16、原始生命诞生时期的(或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的)海洋。单答“海洋”不给分。

17、当人体大量失水(包括出汗)或出血过多时,需要补充盐水。

18、 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含水量”应改为含水的比例。或:“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水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蛰等)所含的水一样多”。“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蛰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应改为“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蛰“等)所含的水的比例一样大”(或比例相等)

海洋阅读答案 第13篇

奇妙的人体海洋印记

陈夏法

当现代人频频呼唤人类要“返朴归真,重回大自然”的时候,我们不防多注意一下眼前这片广阔的海洋。难道你不曾发现:我们的血液,像海水般微咸;
我们的身体,有一半多是水液组成;
我们的胚胎期,有像

鱼一样的鳃裂……。人身上有如此之多海洋印记,是否说明生命就起源于海洋呢?

人从水中来

说人类是由猿猴变来的,这已无可非议,它早已编入各种教科书。那么在变成人类之前的猿猴又是由

什么演变而来的?如果说它是由鱼类演变而来的,你会感到吃惊吗?然而这毕竟有几分科学的依据。

鱼类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它们具有能在水中呼吸的鳃,这也是鱼类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人不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没有这种适应水中呼吸的鳃。人类的呼吸器官是肺,肺中流进了水就会被呛死。因而,人们在塑造神通广大的神猴孙悟空时,仍不忘说它要念起避水诀才能深入海底直捣龙宫。而《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的麦克,既能在海底生活,又能到陆上活动,这只是人们的一种幻想,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两栖人”是不存在的。

但我们的解剖学家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人的胚胎在早期发育阶段也有过鳃裂。这是偶然现象,还是人类与鱼类有着悠久的亲缘关系?用生物进化论来解释,就说明人类与鱼类一样,也是起源于水中,人类的远祖也曾有过可在水中呼吸的鳃,虽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鳃逐渐退化了,但仍在人的胚胎早期,留下了鳃的痕迹。

科学地说,不仅是人类,所有的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也都和鱼类一样,在胚胎的早期,在头后部咽腔有着开向左右的裂隙——鳃裂。这是造鳃的初步表现。所不同的是,鱼类和两栖类的蝌蚪时期,鳃裂发育成为呼吸水流的通道,而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人类的鳃裂,发生不久即从胚胎中消失。

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所有脊椎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在胚胎早期出现的鳃裂,是脊椎动物同出一源的有力证据。那么这个“源”就是奇伟浩淼的海洋,而鳃裂就是脊椎动物以及人类身上留下的一种起源于海洋的共同印记。

据生命科学家的推测,原始生命从海洋中诞生以后,首先是由单细胞生物、原始生物发展到脊椎动物的鱼类。鱼类中的一支(总鳍鱼)逐渐从海中登上陆地,演变成为两栖类,尔后又逐渐将在水中呼吸的鳃变态成为在空气中呼吸的肺。以后,两栖类又进化到爬行类、哺乳类以至人类。到如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足以佐证上述结论的例证:属于两栖类的蛙的幼体蝌蚪,和鱼一样地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以后蝌蚪变成了蛙,登上了陆地,鳃变成了肺,进化到用肺呼吸。唯一不同的是时间上的差异,蛙类的这个由水登陆的过程,是在两三个星期的短时间内发生的。可是,当初的总鳍鱼由海登陆,却经历了亿万年的漫长岁月。

奇妙的人体海洋

对于生命来说,水比阳光更重要。地球之所以物种繁茂,生命昌盛,是因为约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因而,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经科学测定,一个体重70千克的成年人,其中分布在各种组织直到骨骼中的水液达到45-50千克,占体重的65-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水液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
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水液达91%;
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
1岁以上的孩子身上的含水比率已经和成人一样多了。这就为生命研究学者们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科学依据,人类与海洋是分不开的。

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并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俄罗斯科学家夫?弗?杰尔普戈利茨还特地对海水和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百分比惊人地接近。在海水中:氯为55%,钠为30.6%,氧为5.6%,钾为1.1%,钙为1.2%,其它元素为6.5%;
而在人血中:氯为49.3%,钠为30%,氧为9.9%,钾为1.8%,钙为0.8%,其他元素为8.2%。现代人类的血液和海水中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如此地接近,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咸味,否则就不为海水。然而,人体血液中的血浆就是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这谁都有亲身的体会。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而咬破舌头,伤口就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是咸的滋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并不高,一般为10‰(海洋学规定,盐度以千分比计)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0‰--35‰)要低一些,但比世界上最淡的波罗的海的含盐度(2‰--3‰)却要高许多。由此可见,人血带有咸味的这一海洋印记,今日依然明显。况且,科学家在地球历史考查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的海水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之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到了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海水也没有今天的咸,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人血的咸度。因而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了。

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患者皮下或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最常用的是含0.85%氯化钠的水溶液。而在炎热的夏天,在地里劳动的农民和在炼钢炉前干活的工人,每天都要流掉大量的汗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对此医生总是要劝他们多喝些淡盐开水。这就是向人体内部的海洋中补充海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生命离不开水

人身上的另一个重要的海洋印记则是生命离不开水。科学地说,人体中的所有生命活动,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无论是消化作用、血液循环,还是物质交换与组织合成等一系列活动,全是在水的参与下在水溶液中完成的。这与海洋又何等的相似,海洋中的海流永不停息地循环运动着,不断进行着水体的运移和再分配,同时又为地球带来了动力和温度的调节。在人体内部的海洋中,也不断地进行着这种水体的运动和再分配。血液不停地在循环,犹如海洋中的海流。一颗健康的心脏就像一个自动化水泵,每分钟要泵3.5 -5.5升血液。对于一个80岁高龄的老人来说,他一生中心脏压出血液约2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深2米,直径约360米的小海湾的水量,由此可见人体内部海洋中水体的流动是多么的剧烈!水是良好的溶剂,人体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和残余物质溶解在水中随水排出体外。在排出人体的有机作用中产生的残余物质和有毒物质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的泌尿系统。肾像是自动过滤器,成年人的肾一昼夜通过肾的血液量是全部血液的360倍,约每4分钟将全身血液过滤一次,可见这里的水体运动和交换,也是十分激烈的。人体中的任何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汗水通过毛孔由皮肤表面排出,调节了人体的温度;
眼泪水不住地排出,润湿了人们的眼睛,冲洗了眼睛中的灰尘;
还有口水、胆汁、胃液、淋巴液、脑脊液……无一不是在水的参与下才得以发挥作用。人类的繁衍,两性的结合,乃至人的全

部生死过程,也始终离不开水。以水为媒,两相情悦,乃是生命延续的真实!

这是铁的事实,一个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每昼夜必须补充2.5升水。这些水是作为饮料、水果和随着食物进入人体内的。一个活到80岁的人,一生中所喝的水大约为900吨!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处于水平衡状态,即补充的和构成有机体的水量与排出体外的水量相当。一旦破坏了这一平衡,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如果水不能正常排出,就会在体内泛滥,身体浮肿!如果人体内的水比正常量减少1—2%或0.5—1升,就会感到口渴;
当减少5%或2—2.5升,皮肤会起皱纹,口腔干涸,意识模糊;
当失水达到15%或7—8升时,人就会死亡。可见维持人体内部海洋中的正常水量,是何等的重要!

如此看来,人们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进化教科书。它告诉人们,要用唯论观点去看待人体自身。因此,我们切不可数典忘祖,而应面对事实:海洋,孕育了世间的生命,她是所有生物的母亲,也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自1998年定为国际海洋之后,全世界都在掀起蓝色革命的建设高潮,这对我们青年一代来说,更应该全面地认识海洋,积极参与保护海洋环境和开发利用海洋事业,为人类在21世纪早日回归母亲的怀抱——海洋而多作贡献。

1. 在作者看来,“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这个“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文字归纳在下面。

答:

2. 选文用得较多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请在列数字以外从文中任意举出一种说明方法,并举例且说明其作用。

答:

3. 如果把下面句是加横线词语去掉或换成其他的词语,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

(1) 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5%)要低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有人说选文第5自然段是多余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5. 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人的生命起源于什么?人的生命离不开什么?

答:

答案:

1. 含水,血液中含盐

2. 示例:打比方(第1段)这样使说明的对象(人体内部)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3. (1)“普遍”说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因为它代表绝大多数,若去掉,那么特殊情况也包括其中,没有例外,与客观现实不符。

(2)1%是一个确数,加上“左右”二字就变成了一个概数,若去掉,反而变得不准确。

4.不是。第4段末提出了问题,就应有回答,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在第五段用了具体例子作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长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5.起源于海洋,人的身体离不开“海水”(淡盐水)。

海洋阅读答案 第14篇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2、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

3、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4、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5、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2分)

阅读答案

1、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

2、本文的说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资源,人类未来的粮食需求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与之无关的内容就不必加以说明了。

3、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

4、一是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二是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三是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四是相对于近海资源而言,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

5、评分要点:①海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也是人类未来赖以生存的希望所在。②珍爱海洋资源,增强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海洋阅读答案 第15篇

①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它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就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近几年,人们还培育出一些藻类新品种,这些藻类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不断翻番。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够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鱼虾数量已近极限,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但是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只要磷虾的捕获量每年达到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远洋和深海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我们说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选文有改动)

1.(3分)第②段中许多人发出的警告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警告?

2.(3分)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3分)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4.(3分)鉴于近海开发出现的问题:人类在未来对远洋和深海进行开发时应防止哪些不良行为和结果的出现?(答出三点即可)

答案:

1.(3分)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2.(3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3.(3分)因为未来陆地上的食物资源很可能满足不了人类需要,而海洋中尤其是远洋和深海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可以直接或间接作为人类食物的生物资源,人类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地开发利用,使之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4.(3分)过度开发(过度捕捞);
海洋污染;
恶性竞争影响国家关系(国家间为争夺有限的海洋资源纷争不断);
破坏生态平衡(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海洋阅读答案 第16篇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
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
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选自《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科学》)

13.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答:

14.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2分)

答:

15.文中能替换第①段划线句中妥善地一词的语句是 (2分)

16.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2分)

17.本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结合全文内容,适 当引用数据加以比较说明。(8分)

答:

18.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4分)

答:

参考答案:

13.(2分)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意思对即可)(只回答不能去掉,不得分:只回答语言更严密、准确得1分)

14.(2分)本文的说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资源,人类未来的粮食需求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与之无关的内容就不必加以说明了。(意思对即可)

15.(2分)不破坏生态平衡

16.(2分)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

(每空0.5分)

17.(8分)一是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仪近海水域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或人工养殖的海带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多倍;
l公顷水面上生产的新品种藻类就相当于40公顷土地上生产的大豆的营养物。);
二是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三是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仅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就高达50亿吨,只要捕获其中的l亿-1.5亿吨,比当年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l倍以上;
四是相对于近海资源而言,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每个方面2分。只答到资源类型得1分,适当加以比较说明得1分,意思对即可)

18.(4分)本题不设统一答案。评分要点:①海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也是人类未来赖以生存的希望所在。(2分)②珍爱海洋资源,增强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2分)(意思对即可)

海洋阅读答案 第17篇

海洋污染通常是指人类活动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辽阔的海洋拥有巨量的海水,所以,尽管从远古到近代接纳了从陆地流入难以计数的各种物质,海洋却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向海洋排放的有害物质越来越多。据报道,现在每年向海洋倾倒约600-1000万吨石油,1万吨汞,25万吨铜,390万吨锌,30万吨铅和100万吨有机氯农药。以致海洋局部环境急剧恶化,甚至发生了严重的海洋污染灾害。

海洋污染的现状是:污染源多,污染范围广、程度严重。海洋污染主要包括石油污染、赤潮、毒物污染、塑料垃圾和核污染。目前海洋污染较严重的,就海域来看,有波罗的海、地中海、东京湾、美国纽约湾、墨西哥湾等;就国家来说,有日本、美国和西欧诸国。

我国的渤海、黄海和南海的污染状况也相当严重,虽然汞、铜、铅的浓度大体尚在标准允许范围之内,但已有局部地区超过了规定标准。其中最严重的是渤海,有的鱼群死亡,渔场外迁;有的滩涂养殖场荒废;一些珍贵的海生资源正在丧失。

海洋污染是怎样破坏海水环境的呢?

海洋污染造成的海水浑浊严重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水体的生产力,进而危害鱼类;重金属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在海域中积累并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以此为食的其他动物乃至人类造成毒害;石油污染在海洋表面形成广大的油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而且石油分解时还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危害海洋生物;有机物污染会使海水富营养化,使海藻异常繁殖,赤潮泛滥,破坏生态平衡。

现在,海洋污染已经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

第2段文字,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近几十年来海洋局部环境急剧恶化甚至发生严重污染灾害进行比较,以此说明海洋污染的严峻现实。

第3段中,列举“石油污染”等例子,是为了说明海洋污染__________________;紧接着从海域和国家两个方面举例,是为了说明海洋污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一句话概括第4段说明的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从远古到近代,海洋没有重大变化。

2:污染源多 污染范围广,程度严重3:不能。因为局部地区已经超标,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海洋污染破坏的方式。

海洋阅读答案 第18篇

①日本3·119级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大量的房屋、汽车和各种残骸卷入太平洋,形成了一个长约111公里的垃圾岛。研究人员估计,这个漂浮在海上的垃圾岛两年内会漂至夏威夷,3年后漂到美国西岸。

②其实,在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大量垃圾卷入海洋之前,人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中的海洋上就已经漂浮着大量的海上垃圾。200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有两个美国得克萨斯州那么大。虽然后来有人认为其面积被过分夸大了,但其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③海洋垃圾不仅影响海洋景观,还可能威胁航行安全。但更可怕的是,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致使的影响,进而对海洋经济产生负面效应。海洋垃圾已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正采取措施,尝试处理这一问题。

④由于海上垃圾大部分是塑料,所以处理海上垃圾首选办法应当是焚烧发电。不过,海洋垃圾的焚烧也有几个问题需要解 决。除了 打捞、运输、搁置脱水外,还会遇到二恶英的排放问题。由于塑料焚烧可产生大量的二恶英,会危及环境和生态,需要有特别能控制二恶英排放的高级焚化炉。

⑤海洋垃圾的另一个处理办法是建造人工岛屿。1998年,新加坡政府在两个离岸的小岛实马高和西康之间建造了1公里长的岩石长堤,并分出了11个相互连接的海湾单元;;
将单元里的海水抽干,排放好一层厚厚的塑料膜;
然后将垃圾灰烬倾倒在这些单元里进行密封,防止泄漏。至于垃圾中也那些不能燃烧和回收的材料,比如石棉,也被塑料密封并掩埋在泥土中。此后,每个月都要对单元周围的海水取样检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况。每当一个单元的垃圾填到二三米高时,就进行铺沙种草,然后再继续埋置垃圾。如此反复,垃圾最高可埋置到30米,之后就在上面栽种植物,不再堆放垃圾。

【相关链接】

材料一 目前我国历年垃圾堆存量约60亿吨,占用耕地达5亿平方米。全国660个主要城市中,有200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以城市人口6亿为例,如每人每年产生440公斤垃圾,年产生垃圾量为2.64亿吨。

材料二 英国的垃圾填埋率为为90%,意大利为74%,美国为67%,法国为45%,德国为46%。瑞士的垃圾焚烧率为74%,日本为72%,丹麦为70%。美国的废纸利用率为60%,铁罐头盒回收率为25%,玻璃回收率为20 %。

11.文章 第①节从日本大地震产生的垃圾岛写起,有何用意。(2分)

12.结合上下文,分别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作用。(4分)

(1)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况。

(2)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 有两个美国得克萨斯州那么大。

13.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第⑤节中新加坡建造人工岛屿的具体步骤。(限60字以内)(4分)

14.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就垃圾问题进行探究,写出你的两点发现。(4分)

参考答案:

11.引出海洋垃圾的话题,激发阅读兴趣。

12.(1)到目前为止,限制了时间,准确地说明了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现象只是现在的运行状况,并不表示以后一定不会发生。

(2)(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地介绍了太平洋垃圾岛面积之大,海上漂浮的垃圾之多,使读者对太平洋垃圾岛的印象更直观、更清晰。

13.建长堤,分单元;
抽干海水,排放塑料膜;
倾倒并密封垃圾 ;
(定期检测);
反复地铺沙种草掩埋垃圾;
栽种植物。

14.参考示例:

(1)我国城市面临严重的生活垃圾问题,加强环保教育刻不容缓;
(2)海洋面临着人类生活垃圾危险;
(3)发达国家在处理垃圾问题方面有各自成熟的技术。

15.文章第①节,从日本大地震产生的垃圾岛写起有何用意?(2分)

16.结合上下文,分别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1)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有两个得克萨斯州那么大。

(2)材料一中 目前,我国垃圾堆存量已达60亿吨,占用耕地5亿平方米。

17.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况。

18.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第⑤节中新加坡建造人工岛屿的具体步骤。(限60字以内)(4分) 19.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就垃圾问题进行探究,写出你的两点发现。(4分)

海洋阅读答案 第19篇

①日本“3·11”9级大地震引发强烈海啸,导致大量的房屋、汽车和各种残骸卷入太平洋,形成了一个长约111公里的“垃圾岛”。研究人员估计,这个漂浮在海上的“垃圾岛”两年内会漂至夏威夷,3年后漂到美国西岸。

②其实,在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大量垃圾卷入海洋之前,人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中的海洋上就已经漂浮着大量的海上垃圾。200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有两个得克萨斯州那么大。虽然后来有人认为其面积被过分夸大了,但其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③海洋垃圾不仅影响海洋景观,还可能威胁航行安全。但更可怕的是,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致命的影响,进而对海洋经济产生负面效应。海洋垃圾已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正采取措施,尝试处理这一问题。

④由于海上垃圾大部分是塑料,所以处理海上垃圾的首选办法是焚烧发电。不过海洋垃圾的焚烧发电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除了打捞、运输、搁置脱水外,还会遇到二恶英的排放问题。由于塑料焚烧可产生大量的二恶英,会危及环境和生态,需要有特别能控制二恶英排放的高级焚化炉。

⑤海洋垃圾的另一个处理办法是建造人工岛屿。1998年,新加坡政府在两个离岸的小岛实马高和西康之间建造了1公里长的岩石长堤,并分出了11个相互连接的海湾单元;
将单元里的海水抽干,排放好一层厚厚的塑料膜;
然后将垃圾灰烬倾倒在这些单元里进行密封,以防止泄漏。至于垃圾中那些不能燃烧和回收的材料,比如石棉,也被塑料密封并掩埋在泥土中。此后,每个月都要对单元周围的海水取样检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况。每当一个单元的垃圾填到二三米高时,就进行铺沙种草,接着继续埋置垃圾。如此反复,垃圾最高可埋置到30米。最后在上面栽种植物,不再堆放垃圾。

(选自2011年4月20日《北京日报》,有删改。作者张田勘)

【相关链接】

材料一 目前,我国垃圾堆存量已达60亿吨,占用耕地5亿平方米。全国660个主要城市中,有200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以城市人口6亿为例,如每人每年产生440公斤垃圾,年产生垃圾量为2.64亿吨。

材料二 英国的垃圾填埋率为90%,意大利为74%,美国为67%,法国为45%,德国为46%。瑞士的垃圾焚烧率为74%,日本为72%,丹麦为70%。美国的废纸利用率为60%,铁罐头盒回收率为25%,玻璃回收率为20%。

1.文章第①节,从日本大地震产生的垃圾岛写起有何用意?

2.结合上下文,分别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作用。

(1)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况。

(2)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有两个得克萨斯州那么大。

3.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第⑤节中新加坡建造人工岛屿的具体步骤。(限60字以内)

4.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就垃圾问题进行探究,写出你的两点发现。

[参考答案]

1.引出海洋垃圾的话题,激发阅读兴趣。

2.(1)“到目前为止”,限制了时间,准确地说明了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现象只是现在的运行状况,并不表示以后一定不会发生。

(2)(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地介绍了“太平洋垃圾岛”面积之大,海上漂浮的垃圾之多,使读者对太平洋垃圾岛的印象更直观、更清晰。

3.建长堤,分单元;
抽干海水,排放塑料膜;
倾倒并密封垃圾 ;
(定期检测);
反复地铺沙种草掩埋垃圾;
栽种植物。

4.参考示例:(1)我国城市面临严重的生活垃圾问题,加强环保教育刻不容缓;
(2)海洋面临着人类生活垃圾危险;
(3)发达国家在处理垃圾问题方面有各自成熟的"技术。

海洋阅读答案 第20篇

①日本“3·11”9级大地震引发强烈海啸,导致大量的房屋、汽车和各种残骸卷入太平洋,形成了一个长约111公里的“垃圾岛”。研究人员估计,这个漂浮在海上的“垃圾岛”两年内会漂至夏威夷,3年后漂到美国西岸。

②其实,在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大量垃圾卷入海洋之前,人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中的海洋上就已经漂浮着大量的海上垃圾。200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有两个得克萨斯州那么大。虽然后来有人认为其面积被过分夸大了,但其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③海洋垃圾不仅影响海洋景观,还可能威胁航行安全。但更可怕的是,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致命的影响,进而对海洋经济产生负面效应。海洋垃圾已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正采取措施,尝试处理这一问题。

④由于海上垃圾大部分是塑料,所以处理海上垃圾的首选办法是焚烧发电。不过海洋垃圾的焚烧发电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除了打捞、运输、搁置脱水外,还会遇到二恶英的排放问题。由于塑料焚烧可产生大量的二恶英,会危及环境和生态,需要有特别能控制二恶英排放的高级焚化炉。

⑤海洋垃圾的另一个处理办法是建造人工岛屿。1998年,新加坡政府在两个离岸的小岛实马高和西康之间建造了1公里长的岩石长堤,并分出了11个相互连接的海湾单元;
将单元里的海水抽干,排放好一层厚厚的塑料膜;
然后将垃圾灰烬倾倒在这些单元里进行密封,以防止泄漏。至于垃圾中那些不能燃烧和回收的材料,比如石棉,也被塑料密封并掩埋在泥土中。此后,每个月都要对单元周围的海水取样检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况。每当一个单元的垃圾填到二三米高时,就进行铺沙种草,接着继续埋置垃圾。如此反复,垃圾最高可埋置到30米。最后在上面栽种植物,不再堆放垃圾。

(选自2011年4月20日《北京日报》,有删改。作者张田勘)

【相关链接】

材料一 目前,我国垃圾堆存量已达60亿吨,占用耕地5亿平方米。全国660个主要城市中,有200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以城市人口6亿为例,如每人每年产生440公斤垃圾,年产生垃圾量为2.64亿吨。

材料二 英国的垃圾填埋率为90%,意大利为74%,美国为67%,法国为45%,德国为46%。瑞士的垃圾焚烧率为74%,日本为72%,丹麦为70%。美国的废纸利用率为60%,铁罐头盒回收率为25%,玻璃回收率为20%。

1.文章第①节,从日本大地震产生的垃圾岛写起有何用意?

2.结合上下文,分别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作用。

(1)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况。

(2)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有两个得克萨斯州那么大。

3.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第⑤节中新加坡建造人工岛屿的具体步骤。(限60字以内)

4.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就垃圾问题进行探究,写出你的两点发现。

[参考答案]

1.引出海洋垃圾的话题,激发阅读兴趣。

2.(1)“到目前为止”,限制了时间,准确地说明了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现象只是现在的运行状况,并不表示以后一定不会发生。

(2)(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地介绍了“太平洋垃圾岛”面积之大,海上漂浮的垃圾之多,使读者对太平洋垃圾岛的印象更直观、更清晰。

3.建长堤,分单元;
抽干海水,排放塑料膜;
倾倒并密封垃圾 ;
(定期检测);
反复地铺沙种草掩埋垃圾;
栽种植物。

4.参考示例:(1)我国城市面临严重的生活垃圾问题,加强环保教育刻不容缓;
(2)海洋面临着人类生活垃圾危险;
(3)发达国家在处理垃圾问题方面有各自成熟的技术。

海洋阅读答案 第21篇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它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就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近几年,人们还培育出一些藻类新品种,这些藻类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不断翻番。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够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鱼虾数量已近极限,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但是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只要磷虾的捕获量每年达到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远洋和深海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我们说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选文有改动)

11.(3分)第②段中许多人发出的警告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警告?

12.(3分)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3.(3分)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14.(3分)鉴于近海开发出现的问题:人类在未来对远洋和深海进行开发时应防止哪些不良行为和结果的出现?(答出三点即可)

参考答案:

阅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回答11~14题。(12分)

11.(3分)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12.(3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13.(3分)因为未来陆地上的食物资源很可能满足不了人类需要,而海洋中尤其是远洋和深海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可以直接或间接作为人类食物的生物资源,人类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地开发利用,使之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14.(3分)过度开发(过度捕捞);
海洋污染;
恶性竞争影响国家关系(国家间为争夺有限的海洋资源纷争不断);
破坏生态平衡(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海洋阅读答案 第22篇

现代文阅读

①对于生命来说,水比阳光更重要。地球之所以物种繁茂,生命昌盛,是因为有约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②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经科学测定,一个身体质量为70千克的成年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骼中的体液达到45~50千克,占体质的65%~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体液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
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体液达91%;
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
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

③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而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了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家弗?杰普戈利茨还特地对海水和人类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惊人地接近。在海水中,氯为55.0%,钠为30.6%,氧为5.6%,钾为1.1%,钙为1.2%,其他元素为6.5%;
而在人血中,氯为49.3%,钠为30.0%,氧为9.9%,钾为1.8%,钙为0.8%,其他元素为8.2%。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④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咸味,否则不成其为海水。人体血液中就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咬破舌头,伤口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的咸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低一些,而且,科学家在考察地球历史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在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人血的咸度。会不会是因为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⑤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患者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这时向人体内部“海洋”中补充“海水”,就是维持生命必需的。

⑥如此看来,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进化教科书。它告诉人们:海洋,孕育了世间的生命,她是所有生物的母亲,也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小题1: 在作者看来,“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这个“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文字归纳。

(2分)

小题2: 第③段的划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小题3: 请你分析下列句中划线字的表达作用。(4分)

(1)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2)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 盐度(3%—35%)要低一些。

小题4: 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含水,血液中含盐(若答出血液中带有咸味亦可)。

小题2: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身上具有海洋印记(或人类来自海洋)。

小题3:①“普遍”说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因为它代表绝大多数,若去掉,那么特殊情况也包含其中,没有例外,与客观实际不相符(意思相近亦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 “左右”二字,就变成了一个概数,若去掉,反而变得不准确、周密,不符合客观实际(意思相近亦可)。

小题4:意对即可。联系生活实际。

小题1:

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作者所说的“海洋”的特征不是“广大”,而是所含物质成分,然后注意看第二与第四段,作者说到人体内与海洋的两种主要物质成分相同:水和盐。

小题2:

试题分析:文段列数字是比较明显的,“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此处是作比较,本段是说人体中有大量的水,从而证明人与海洋的“血缘”关系。

小题3:

试题分析:先从词义上理解,再从说明作用上理解。“普通”表示“多”广”,文中表明这个认识被接受的程度;
“左右”指或多或少,不确定,符合事实状况。

小题4:

试题分析: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谈,说明一切生命来源于海洋,可以海洋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来谈,说明要保护海洋,可以从水的重要性来说,说明要珍惜水资源。

推荐访问:海洋 答案 阅读 海洋阅读答案22篇 海洋阅读答案(实用22篇) 海洋阅读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