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何陋轩记阅读答案3篇【完整版】

时间:2023-02-25 13:35:03 来源:网友投稿

何陋轩记阅读答案1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何陋轩记阅读答案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何陋轩记阅读答案3篇【完整版】

何陋轩记阅读答案1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阻滞。⑤莳:栽种。⑥信:通“伸”,伸张。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守仁/以罪谪龙场

  B.就石穴/而居之

  C.昔孔子/欲居九夷

  D.于是/人之及吾轩者

  (2)解释文中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含义。

  ①守仁以罪谪龙场 因为

  ②就石穴而居之 靠近

  ③因名之曰“何陋” 名作动,命名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②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4)从选文中你能看出“何陋轩”是如何来阐明孔子“何陋之有”的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分析】参考译文:

  当初,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上古蔡国属地以外的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个月,却很安乐。夷人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阴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夷民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焦增多了。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来伸张孔子的话。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仔细分析各个选项,得出答案即可。

  ABD.正确。

  C.错误;句意为:当初,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故断句为:昔/孔子欲居九夷。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以:因为。

  ②句意为:就着石洞住下。就:靠近。

  ③句意为: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名:名作动,命名。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居,居住;两个“之”的意思分别为音节助词和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为: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句中重点词:于,在;是,这;及,到;若,好像;都,都市。也句意为:在这时候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然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机那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中可知,住处竹木花草相伴,居住环境优美;从“琴编图史”中可知,添置琴编图史,生活情趣高雅;从“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中可知,与游学读书人往来,交往人物不俗。

  答案:

  (1)C

  (2)①因为;②靠近;③名作动,命名。

  (3)①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在这时候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然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

  (4)居住环境优美(桧竹卉药妆扮居室)、生活情趣高雅(与琴编图史相伴)、交往人物不俗(与文人学士交往)。

何陋轩记阅读答案2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

  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阻滞。⑤莳:栽种。⑥信:通“伸”,伸张。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仁/以罪谪龙场B.就石穴/而居之

  C.昔孔子/欲居九夷D.于是/人之及吾轩者

  9.解释文中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含义。

  (1)守仁以罪谪龙场( )

  (2)就石穴而居之( )

  (3)因名之曰“何陋”( )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11.从选文中你能看出“何陋轩”是如何来阐明孔子“何陋之有”的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8.C9.(1).(1)因为 (2).(2)靠近 (3).(3)名作动,命名

  10.(1)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2)在这时候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然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

  11.居住环境优美(桧竹卉药妆扮居室)、生活情趣高雅(与琴编图史相伴)、交往人物不俗(与文人学士交往)。


何陋轩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何陋轩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1)

——《墨池记》阅读答案3篇

《墨池记》阅读答案1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①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②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③《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④,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⑤?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注释:①隐然:隐约之状。②洼然:低深之状。③荀伯子:南北朝时宋朝人,曾任临川内使。④张芝:东*,善草书,人称“草圣”。⑤岂……耶:表揣测语气。

  墨池记曾巩阅读题

  一、这文段选自朝曾巩的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之一。

  二、解释加点的字:

  1、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

  2、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

  3、羲之之书晚乃善( )

  4、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

  5、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

  6、然后未有能及者( )

  7、以勉其学者邪( )

  8、岂其学不如彼邪( )

  三、翻译:

  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理解:

  1、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划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墨池"两个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羲之是晋代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为,评他的笔势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二、1、当……的时候

  2、原来

  3、书法

  4、而

  5、因为

  6、超过

  7、那些

  8、莫非

  三、

  1、怎么会在尽情的漫游之时,又曾想在这些地方停下来休息呢?

  2、大概也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才使自己达到了这个地步,不是天生就有这个本事的。

  3、那么,学习书法的技能原本不能偷懒,更何况想要加深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行呢?

  四、

  1、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2、以勉学劝善,强调刻苦学习的重要。3、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4、被后人当作王羲之勤学苦练的明证。

  5、书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参考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墨池记》阅读答案2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①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②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③《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④,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⑤?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注释:①隐然:隐约之状。②洼然:低深之状。③荀伯子:南北朝时宋朝人,曾任临川内使。④张芝:东*,善草书,人称“草圣”。⑤岂……耶:表揣测语气。

  1.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

  岂信然邪信 然:_________

  羲之之书晚乃善 善:_________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来看,王羲之能够成为“一代书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信然:确实如此。善:完美。

  2.然而后世没有人能赶上(王羲之)的,或许是他们在学习上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吧。(意对即可)

  3.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并非天生而成,而是通过勤学苦练才达到成熟的。(或“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墨池记》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墨池记

  [宋]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章:显扬。

  B.于楹间以揭之 揭:悬挂。

  C.使后人尚之如此 尚:尚且。

  D.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被:影响。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忽魂悸以魄动

  B.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因人之力而敝之

  C.羲之之书晚乃善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D.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文以王羲之墨池遗迹的传说为题,并不死扣“墨池”,只讲书法,而是由小及大,从书法论及治学,进而引申到道德品节,最后推衍出对先德仁人的追慕。

  B.这是一篇以“记”为体裁的说理散文,全文用于记“池”的文字较少,议论文字却很多。它先记叙,后发议论,泾渭分明,最后题旨的点出可谓水到渠成。

  C.作者开头写墨池,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边实写墨池地理方位、环境形状,一边虚衬推测遗迹来历、命名根据,虽文字俭省,下笔却仍摇曳多姿,令人赞叹。

  D.巧用和多用设问堪为这篇短文的绝妙之处,大量设问句式的错落变化运用,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了一泻无余之弊,使文章*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4分)

  (2)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3分)

  16.C(尚:尊崇。)

  17.A

  18.B(“先记叙,后发议论,泾渭分明”错。本文记叙、议论错杂使用,在结构上双线推进。)

  19.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20.(1)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在山光水色之中来愉悦心情。

  (2)他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

  参考译文

  墨池记 (宋)曾巩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缓缓高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 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

  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害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何陋轩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2)

——《多言何益》阅读答案3篇

《多言何益》阅读答案1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檘,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墨子·附录》)

  作者简介

  墨子是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人,生卒年不详,约为前479年—前381年以内。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注释

  1.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2.子禽(qín):人名,墨子的学生。

  3.益:好处。

  4.蛙蝇:蛙。黾(měng)、蛙的一种。(可以理解为蛙和黾)

  5.恒:常常。

  6.观:看,看到。

  7.时夜而鸣:时,切合时机、按时。 恒,常常。 鸣,啼叫。 在黎明按时啼叫。

  8.多言何益: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

  9.以时而鸣:按时鸣叫。

  10.(pǐ):同“敝”,困、疲劳。

  11.时夜而鸣,天下振动:翻译天未亮时就引吭高歌而鸣,惊醒天下生灵,纷纷振作行动起来。

  12.日夜:没日没夜。

  13.然而:即使这样,但。

  14.不:通“不”,没有

  1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3分)

  (1)日夜恒鸣( )(2) 时夜而鸣( ) (3)然而不听( )

  18.翻译下面句子。(2分)

  多言有益乎?

  19. (2分)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20.(3分)阅读本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7.(3分) (1)  一直、持久

  (2) 切合时机、按时。

  (3) 却

  18.(2分) 多说话有好处吗

  19.(2分) 1.说话要说到点子上。 2.说话要看准时机。

  20.(3分)要适时而言,否则便是废话。

《多言何益》阅读答案2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檘,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墨子·附录》)

  作者简介

  墨子是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人,生卒年不详,约为前479年—前381年以内。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注释

  1.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2.子禽(qín):人名,墨子的学生。

  3.益:好处。

  4.蛙蝇:蛙。黾(měng)、蛙的一种。(可以理解为蛙和黾)

  5.恒:常常。

  6.观:看,看到。

  7.时夜而鸣:时,切合时机、按时。 恒,常常。 鸣,啼叫。 在黎明按时啼叫。

  8.多言何益: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

  9.以时而鸣:按时鸣叫。

  10.(pǐ):同“敝”,困、疲劳。

  11.时夜而鸣,天下振动:翻译天未亮时就引吭高歌而鸣,惊醒天下生灵,纷纷振作行动起来。

  12.日夜:没日没夜。

  13.然而:即使这样,但。

  14.不:通“不”,没有

  1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3分)

  (1)日夜恒鸣( )(2) 时夜而鸣( ) (3)然而不听( )

  18.翻译下面句子。(2分)

  多言有益乎?

  19. (2分)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20.(3分)阅读本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7.(3分) (1)  一直、持久

  (2) 切合时机、按时。

  (3) 却

  18.(2分) 多说话有好处吗

  19.(2分) 1.说话要说到点子上。 2.说话要看准时机。

  20.(3分)要适时而言,否则便是废话。


何陋轩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3)

——送吴筱轩军门序阅读答案

送吴筱轩军门序阅读答案1

  光绪六年,国家以索取伊犁地,再遣使至俄罗斯。议未决,于是征调劲旅,分布诸边为备,命宿将统之。而山东登、莱、青诸郡,三面阻海,其燕台尤当番舶往来要隘。有诏命山东巡抚周公督办山东军务,而以浙江提督吴公副焉。

  吴公于时方留防江南,且行,谓裕钊:“吾实驽下,不任是。又始至,人与地不相习,吾之心实惴惴焉。吾早夜以思,尽吾力之所能为,其济若否,则听之。吾以诚自处,而以谦处人,劳则居先,而功则居后,若是义免乎?”

  裕钊曰:“大哉乎!以实心任事,事无大必济,能下人者,众附顺功集焉。公诚率是言而允蹈之,奉以终始,宁惟山东,虽以济天下可也。天下之患,莫大乎任事者好为虚伪,而士大夫喜以智能名位相矜。自夷务兴,内自京师,外至沿海之地,纷纷藉藉,译语言文字,制火器,修轮舟,筑炮垒,历十有余年,糜帑金数千万,一旦有事,责其效,而茫如捕风。不实之痼,至于如此。海外诸国,结盟约,通互市,帆樯错于江海,中外交际,纠纷错杂,国家宿为怀柔包荒,以示广大,虽元臣上公,忍辱含垢,一务屈己。而公卿将相大臣,彼此之间,上下之际,一语言之违,一酬酢(zuò,朋友间酒食往来)之失,莫肯先下。置国之恤,而以胜为贤,挞于市而谇于室,忘其大耻而修其小忿,何其不心竞(以贤德相胜)者欤?国之所以无疆,外侮之所以日至,其不以此欤?今公之所称,故乃一反是,异乎今之君子者矣。中丞周公,故与裕钊旧也,裕钊夙知之。其执诚与谦,宜亦与公同。二公协恭同德,揖志(同心同德)以辑(治理)东土,裕钊挢首而眄成功之有日。

  公行矣!公之往,其驻师必于登州。吾闻登州城闉之上,有蓬莱阁焉,自昔海右雄特胜处也。异日者公与周公大功告成,海隅清晏,裕钊虽老矣,犹思蹇裳往从二公晏集于斯阁,称述今日之言,而券其信,俾倪东海之上,凭槛而举一觞。虽二公,其亦韪裕钊为知言乎?其为乐岂有极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济若否济:成功B.命宿将统之宿:住下

  C.糜帑金数千万糜:消耗,浪费D.一语言之违违:过失,不和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劳则居先,而功则居后B.人与地不相习

  北救赵而西却秦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能下人者,众附顺功集焉D.异乎今之君子者矣求人可使报秦者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勉励吴筱轩军门“实心任事”,与同僚“协恭同德”,保卫国防,以使“海隅清晏”,语重心长,极其恳切。

  B.作者对吴筱轩军门“以诚自处,而以谦处人,劳则居先,而功则居后”的处事原则大加赞赏。

  C.作者对洋务运动持否定态度,认为“历十有余年,糜帑金数千万,一旦有事,责其效,而茫如捕风”。

  D.作者描述了日后成功庆贺的愿景:蹇裳往从二公晏集于蓬莱阁,俾倪东海之上,凭槛而举一觞。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之患,莫大乎任事者好为虚伪,而士大夫喜以智能名位相矜。(5分)

  (2)置国之恤,而以胜为贤,挞于市而谇于室,忘其大耻而修其小忿,何其不心竞者欤?(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天下的祸患,没有比掌权者喜好弄虚作假而造成的灾难更大,士大夫们喜好拿智能名利权位互相夸耀。(“患”、“莫”、“为”、“矜”各1分,句意1分)

  (2)把国家的祸患搁置一边,却争个人间的胜负,在公开场合互相声讨批评,在私下场合相互责骂,忘记了国家屈辱的耻辱,却记恨私人的小愤恨,为什么不以贤德相胜呢?(“恤”、 “谇”、“修”、“何其”各1分,句意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宿:年老的,长期从事某事物的。宿将:久经战阵的老将。

  小题2:

  试题分析:A都表并列。B前连词,后介词“同”。C前“……的人”,后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D前为介词,与……比;后为句中表停顿。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主要内容的归纳和总结能力。从文本看出作者是批判那些任事者“只好虚名,不务实际”而不是“对洋务运动持否定态度”。

  小题4:

  试题分析:(1)注意以下得分点的翻译,患:祸患;莫:没有什么事联想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为:做;矜:夸耀(联系课文《陈情表》“不矜名节”)。

  (2)注意以下得分点的翻译,恤:动词用作名词,祸患,灾难; 谇:责骂;修:忌恨;同样的词还有“修怨”;何其:多么。


何陋轩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4)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3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盖①余以八月之望②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③童隶④而登焉。沙之色正黄⑤。与月相夺⑥;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⑦、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⑧耳。

  ——张孝祥《观月记》

  【注】①盖:句首语气词。②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③尽却:全部退去。④童隶:书僮仆役。⑤正黄:纯黄。⑥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⑦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⑧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___

  2、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解 衣 欲 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写景的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请你说说他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一起,共同;(2)只

  2、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1)月光照在院子里,像积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4、庭中月色(或:月下美景)

  5、不同点:甲文作者除了赏月的欣喜外,还表达了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表达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乙文则主要表现了作者赏月时的闲适恬静、心旷神怡。

  (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2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小题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小题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小题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答案

  【小题1】(1)遂:于是,就 (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小题2】B

  【小题3】(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小题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小题5】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3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面的划线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参考答案:

  1、⑴考虑,想到

  ⑵于是,就

  ⑶睡觉

  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何陋轩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5)

——《游龙鸣山记》阅读答案3篇

《游龙鸣山记》阅读答案1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气易:心情和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杳无穷极 杳:深远 B.修篁干霄 干:冲

  C.延坐后堂 延:延请 D.履苍莽中 履:鞋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A .畅其心而发其文者 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B .序齿而行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 歌以赠之

  D.渺焉四顾,心目豁然 盘盘焉,囷囷焉

  3.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 ( ) (3分)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

  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B .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

  C .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D.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3分)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

  参考答案

  1.D

  2.D

  3.C

  4.A

  5.B

  6.(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庖为厨房(1分);省略句式1分;句意1分。)

  (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斯为这,这个(1分);信为实在(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游览名胜的人,逢好天气是乐事,遇到理想的地点又是乐事,而同游的又都是优秀的人物,大家因为相处和谐、郁闷抒发、心情畅快而写写文章,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

  元仁宗丙子年二月甲午日,厚斋的严君置备酒菜邀我同游龙鸣山,龙鸣山即是无想山。是时春雨初晴,风和日丽,老老少少,依照长幼顺序而行,鼓乐队在最前面作为先导。从蓝溪向东南行进五六里,只见两山如双虫对峙,相距百步,向东绵延而去。两山之间为石田,田的右边有小路,小路依着山势深邃又曲折。行进三四里,山势狭窄不宜作田,只能修路。又行进数里路,山势愈发奇峻,山谷中薄雾沾湿了衣服和帽子。山的外边崇峦叠嶂,无穷无际。走了不久,只见峭壁对立,形状宛如华表,巨大的松树和杉树沿路排列,向北延伸。山涧底部多石,云深树茂,繁花遮石,鸟声清脆,此地好像不是人世间。寺庙雄奇伟丽,寺门榜额上书禅寂二字。寺院门外有一颗古松,直径数抱粗。高耸云霄的篁竹则繁密地生长在寺院内。寺院长老出门迎客,延请我们至后堂,后堂有匾,上书白云深处。寺院西边有座听松轩,再向西即是五代韩熙载读书堂遗址,他所种植的桧树仍然有在。寺北有甘露室。再往北,有招云亭,亭子气象空旷,直立在数座山峰的最高处,从亭往下看,先前登过的群山之顶都在脚下。于是抬脚攀登上潮音岩,岩上各种石头真是异态百出。因为同游者登山疲惫,于是未往上登。

  我以没登上山顶为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着藤萝,脚踩在茂密丛林中。山上有深幽广阔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山的西边顶部,巨大的石头雄伟*坦,上面可坐几十人。在石上茫然四望,心中豁然开朗。山的东边顶部比西边顶部还高,因疲倦不想再上了,又回到寺院的白云深处后堂。在这时温暖的气息弥散席子,气氛热烈时如夏,寂静时如秋,冷时如冬,觥筹无数,谈笑甚欢,即使是仆从与乐工也各得其乐。酒毕,长老带领客人赏花,众人缓缓登上环翠阁。不久与长老告别,出了寺门。走了一里,众人余兴未尽,席地而坐,分了韵脚赋诗良久,各自作了诗才回来。

  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但溧州不是交通要塞,且又隐藏在深山之中,所以没有前贤留下的诗词及当代名家抒怀的笔墨,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哎!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是孔夫子带领学生沐浴后在舞雩台享受春风。王曦之的兰亭*,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赏,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于是记下这次游玩所见之景,旨在使无想山得以让世人知晓。

《游龙鸣山记》阅读答案2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匪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深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气易:心情和悦。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杳无穷极 杏:深远 B、修篁干霄 干:冲

  C、延坐后堂 延:延请 D、履苍莽中 履:鞋子

  3、下列直接描写龙呜山景色的一组是(3分) ( )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苫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

  A、①④⑤ l3、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呜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3分)

  译: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

  译:

  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

  2、(3分)D 3、(3分)C 4、(3分)B

  5、(6分)

  (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游龙鸣山记》阅读答案3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气易:心情和悦。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杳无穷极 杳:深远

  B.修篁干霄 干:冲

  C.延坐后堂 延:延请

  D.履苍莽中 履:鞋子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解析】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B、C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D项“履”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踏”而非名词“鞋子” 。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D项正确。

  【答案】D

  2.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3分) ( )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苫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考生审题时要特别注意“直接”两个字。①为游山时的天气,与龙鸣山景色无关,可排除A、B选项。④是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而非“直接”。⑥为作者登山归来在寺院中的感受,故可排除D选项。

  【答案】C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呜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根据文章一一比对,即可发现,B选项中“雄伟*坦的巨石”并非在潮音岩上,而是在山顶的西边。根据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潮音岩是“怪石异态百出”而“其西绝顶”,才是“巨石雄坦”。

  【答案】B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3分)

  译文: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

  译文: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

  【解析】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下”是名词作状语“向下”;“庖”是翻译难点,但如果考生能从“庖丁解牛”中作引申,就可以得出“庖”为“厨房”的意思;另外本题还应注意补足省略的成份,句子方能完整。第(2)题,注意关键字“斯”假借为“此”“这,这个”的意思。联系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不难理解。本题要点是“信足乐矣”,如果考生能联想到《兰亭集序》中的“信可乐也”,也就能准确翻译了。

  【答案】(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参考译文】

  游览名胜的人,逢好天气是乐事,遇到理想的地点又是乐事,而同游的又都是优秀的人物,大家因为相处和谐、郁闷抒发、心情畅快而写写文章,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

  元仁宗丙子年二月甲午日,厚斋的严君置备酒菜邀我同游龙鸣山,龙鸣山即是无想山。是时春雨初晴,风和日丽,老老少少,依照长幼顺序而行,鼓乐队在最前面作为先导。从蓝溪向东南行进五六里,只见两山如双虫对峙,相距百步,向东绵延而去。两山之间为石田,田的右边有小路,小路依着山势深邃又曲折。行进三四里,山势狭窄不宜作田,只能修路。又行进数里路,山势愈发奇峻,山谷中薄雾沾湿了衣服和帽子。山的外边崇峦叠嶂,无穷无际。走了不久,只见峭壁对立,形状宛如华表,巨大的松树和杉树沿路排列,向北延伸。山涧底部多石,云深树茂,繁花遮石,鸟声清脆,此地好像不是人世间。寺庙雄奇伟丽,寺门榜额上书“禅寂”二字。寺院门外有一颗古松,直径数抱粗。高耸云霄的篁竹则繁密地生长在寺院内。寺院长老出门迎客,延请我们至后堂,后堂有匾,上书“白云深处”。寺院西边有座“听松轩”,再向西即是五代韩熙载读书堂遗址,他所种植的桧树仍然有在。寺北有“甘露室”。再往北,有“招云亭”,亭子气象空旷,直立在数座山峰的最高处,从亭往下看,先前登过的群山之顶都在脚下。于是抬脚攀登上潮音岩,岩上各种石头真是异态百出。因为同游者登山疲惫,于是未往上登。

  我以没登上山顶为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着藤萝,脚踩在茂密丛林中。山上有深幽广阔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山的西边顶部,巨大的石头雄伟*坦,上面可坐几十人。在石上茫然四望,心中豁然开朗。山的东边顶部比西边顶部还高,因疲倦不想再上了,又回到寺院的“白云深处”后堂。于是温暖的气息弥散席子,气氛热时如夏,静时如秋,冷时如冬,觥筹无数,谈笑甚欢,即使是仆从与乐工也各得其乐。酒毕,长老带领客人赏花,众人缓缓登上环翠阁。不久与长老告别,出了寺门。走了一里,众人余兴未尽,席地而坐,分了韵脚赋诗良久,各自作了诗才回来。

  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但溧州不是交通要塞,且又隐藏在深山之中,所以没有前贤留下的诗词及当代名家抒怀的笔墨,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哎!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是孔夫子带领学生沐浴后在舞雩台享受春风。王曦之的兰亭*,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赏,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于是记下这次游玩所见之景,旨在使无想山得以让世人知晓。


何陋轩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6)

——《游观音崖记》阅读答案3篇

《游观音崖记》阅读答案1

  游观音崖记

  [明]都穆

  ①丁卯春,来官南都,地称佳丽,凡山之近而可游者,往往游之。闻观音崖屹立长江之上,为天下绝景,独以道远不及登。九月甲子,工部司务钱君,邀余及兵马梅君,为兹崖之游。午至崖下,其阳有阁,架空百尺。凭栏而眺,江之形势悉萃目前。舟楫往来,日过其下,俯可与语,诚亦奇矣。然予不能无感。

  ②夫江无心于舟楫也,而舟楫随之,幢幢往来,大率皆名利之人,而隐者不与焉。人而曰隐,亦以身处江湖,爱其清旷而可乐也。今既专于往来之人,则江湖为名利之途,而尘坌交集,又何清旷之有哉!予是以知隐者之难得,而人心之易溺也。今以江言之,其涛浪之掀怒,龙鱼之出没,人鲜不惧。逐于名利者,独易视之,以身试其不测,则江湖之险虽能溺人之身,而利名之溺人,又有甚于江湖者也。予与二君,身虽羁于簪笏①,而兴则在乎山水。夫山水之乐,未有易也,疾病患难,有游而不可得:出而游矣,风雨晦明,虽游而不能乐。必暇而游,游而乐。又有如兹崖者,予辈得以觞咏其间.视人之冒险疾进,而以之为戒。则兹游之所得,可谓多矣。是用记之。

  [注释]:①簪笏:当官。

  21.下列选项中与“江之形势悉萃目前”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凡山之近而可游者 B.是以知隐者之难得

  C.又何清旷之有哉 D.予辈得以觞咏其间

  22.第①段中“_________”的景象,引发了作者的感慨(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3.作者说“知隐者之难得,而人心之易溺”的依据是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2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南都景致美好,作者来此,常游“近而可游”之山。

  B.观音崖南有阁道,凌空而架,高达百尺,堪称奇景。

  C.隐者爱江湖清旷而不惧浪涛翻滚、鱼龙出没的险境。

  D.作者虽身处官场,而以冒险疾进为戒,兴在山水间。

  25.同为游记,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在表达方式上有相同之处,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21.D

  22.舟楫往来,日过其下

  23.世人多热衷追逐名利,江湖已沦为名利之途,难以寻得一片清静之地。

  24.C

  25.两文都不以记游为主,而重在议论。本文前半部记叙描写,后半部分议论作者的人生感慨:山水之乐不易得,须淡泊名利,方能真正享受。《游褒禅山记》着重阐发游后洞因怠而出(和途中见仆碑)而产生的.人生须尽志(和为学须深思慎取)的感慨。

  【翻译】丁卯年春天,我来到南京任职,这里景致优美,凡靠近而可游的山,我常常去游览。听说观音崖屹立在长江边上,足天下奇绝的景致,只因为路途遥远而未能攀登。九月甲子日,工部司务钱君,邀请我和兵马梅君,一起去游这座山崖。中午来到崖下,它的南面有阎道,凌空架起,高达百尺,凭栏眺望,长江的形貌气势全都集中在眼前。白天,船只往来,从崖下经过,俯身能与船上的人说话,确是奇异啊。这样,我不能没有感慨。

  江对船没有感情,可是船随着江水,往来不绝,船上大都是追逐名利的人,而隐士是不会参与的。如果有人想要隐居,就让自己处于江湖,喜爱江湖的清静空阔而从中得到欢乐。现在已经专心于江上往来的人,江湖就成为他们追逐名利的路,而世俗的尘埃聚集在一起,又哪里会有清静空阔呢!由此我明白隐士难得,人心容易沉迷。现在用长江来比喻,江中浪涛翻滚,鱼龙出没,很少有人不畏惧。唯独追逐名利的人,却轻视它,拿自己来尝试那不测的风险,那么,险要的江湖虽然能使人的身体沉溺,而名利使人沉迷,又超过了江湖。我与钱、梅二君,身体虽被官场所束缚,而兴致却在山水之间。游历山水之乐,不容易获得,疾病在身、患难到来,不可能出游;出游时,刮风下雨、天气阴暗,即使游了也不能快乐。一定要在闲暇时出游,游览才能快乐。再说,有如游这座山崖,我们能够在此喝酒吟诗,看着别人的船只往来不绝冒着危险急切地追逐名利,而引以为戒。这次游历所得,可以说很多了。我因此记下这件事。

《游观音崖记》阅读答案2

  ①丁卯春,来官南都,地称佳丽,凡山之近而可游者,往往游之。闻观音崖屹立长江之上,为天下绝景,独以道远不及登。九月甲子,工部司务钱君,邀余及兵马梅君,为兹崖之游。午至崖下,其阳有阁,架空百尺。凭栏而眺,江之形势悉萃目前。舟楫往来,日过其下,俯可与语,诚亦奇矣。然予不能无感。

  ②夫江无心于舟楫也,而舟楫随之,幢幢往来,大率皆名利之人,而隐者不与焉。人而曰隐,亦以身处江湖,爱其清旷而可乐也。今既专于往来之人,则江湖为名利之途,而尘坌交集,又何清旷之有哉!予是以知隐者之难得,而人心之易溺也。今以江言之,其涛浪之掀怒,龙鱼之出没,人鲜不惧。逐于名利者,独易视之,以身试其不测,则江湖之险虽能溺人之身,而利名之溺人,又有甚于江湖者也。予与二君,身虽羁于簪笏①,而兴则在乎山水。夫山水之乐,未有易也,疾病患难,有游而不可得:出而游矣,风雨晦明,虽游而不能乐。必暇而游,游而乐。又有如兹崖者,予辈得以觞咏其间.视人之冒险疾进,而以之为戒。则兹游之所得,可谓多矣。是用记之。

  21.下列选项中与“江之形势悉萃目前”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凡山之近而可游者 B.是以知隐者之难得

  C.又何清旷之有哉 D.予辈得以觞咏其间

  22.第①段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引发了作者的感慨(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3.作者说“知隐者之难得,而人心之易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南都景致美好,作者来此,常游“近而可游”之山。

  B.观音崖南有阁道,凌空而架,高达百尺,堪称奇景。

  C.隐者爱江湖清旷而不惧浪涛翻滚、鱼龙出没的险境。

  D.作者虽身处官场,而以冒险疾进为戒,兴在山水间。

  25.同为游记,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在表达方式上有相同之处,试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1.D(2分) 22.舟楫往来,日过其下(2分) 23.世人多热衷追逐名利,江湖已沦为名利之途,难以寻得一片清静之地。(2分) 24.C (3分) 25.两文都不以记游为主,而重在议论。(1分)本文前半部记叙描写,后半部分议论作者的人生感慨:山水之乐不易得,须淡泊名利,方能真正享受。(1分)《游褒禅山记》着重阐发游后洞因怠而出(和途中见仆碑)而产生的人生须尽志(和为学须深思慎取)的感慨。(1分)


何陋轩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7)

——《项脊轩志》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3篇

《项脊轩志》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老妈妈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从门外一一向你母亲回答。”(老妈妈)话未说完,我(感动地)哭了,老妈妈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象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牙做的手板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它!”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象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轩的东边以前曾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然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门住在里边,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又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到一些古往的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从那以后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家到轩中居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象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项脊轩志》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2

  出处或作者: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3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老妈妈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从门外一一向你母亲回答。”(老妈妈)话未说完,我(感动地)哭了,老妈妈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象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牙做的手板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它!”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象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轩的东边以前曾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然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门住在里边,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又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到一些古往的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从那以后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家到轩中居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象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推荐访问:答案 阅读 陋轩记 何陋轩记阅读答案3篇 何陋轩记阅读答案1 何陋轩记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