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天净沙春》阅读答案3篇

时间:2022-12-31 12:00:06 来源:网友投稿

《天净沙春》阅读答案1  [越调]天净沙|春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文字把它们勾画出来。这首曲子在表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天净沙春》阅读答案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天净沙春》阅读答案3篇

《天净沙春》阅读答案1

  [越调]天净沙|春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文字把它们勾画出来。这首曲子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①“春山”可以想象为山花烂漫,新竹满山,草盛林秀,崖青瀑白;“暖日”可以想象为和煦的、艳丽的、温柔的;“和风” 可以想象为微醺的,使人血脉和畅,筋骨舒展。

  ②有关的景物排列起来,组成一幅幅画面,由静态描写转向动态描写,从不同的空间和层次展现了春日的美好。

  【精品赏析】

  白朴的《天净沙》一共有四首,分写四时景色,和煦明丽的春天,清凉爽快的夏季,绚丽斑斓的秋天,幽静闲适的冬季各具特点。这首小令形象地勾画了温馨可人的春日景象:春天的山上,风和日暖,楼阁上的少女高卷起帘栊,凭栏眺望,观赏春景。院子里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黄莺在歌唱,燕子在飞舞,一片片红色的花瓣儿飘落到了小桥下的.流水中。这些景物组成一幅幅画面,由静态描写转向动态描写,从不同的空间展现了春日的美好。如此景致怎能不让人回味无穷、心情愉悦呢?

  【知识链接】

  1.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我国古典文学的又一个高峰,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之别,小令只有一曲子,套数由同一宫词中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

  2.白朴(1226—1306以后),字太素,号兰谷。其诗词俱佳,尤工于曲。散曲内容大多是叹世、咏景之作,曲词秀丽清新,部分小令颇有民歌特点。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称元曲四大家。著有杂剧十六种,今存三种:《梧桐雨》、《东墙记》、《墙头马上》;诗文有《天籁集》。

《天净沙春》阅读答案2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杆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 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像落花。

  6.画线句展示了一幅 、 的美丽画面。(2分)

  7.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虹”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答案:

  6.风和日丽、和煦明媚、春意盎然(意思对即可)

  7.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这首小令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虹”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意思对即可)


《天净沙春》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天净沙春》阅读答案3篇(扩展1)

——《天净沙·秋思》阅读答案3篇

《天净沙·秋思》阅读答案1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断肠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不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

  A.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有《汉宫秋》等。

  B.曲中作者形容乌鸦昏昏沉沉地归巢,以此来含蓄地表达断肠人的内心。

  C.天净沙是这首曲的曲牌名,秋思是这首曲的题目。

  D.曲中前二句营造出了一种凄苦的意境,夕阳西下更增添了萧瑟感。

  3《天净沙秋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该曲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5.该诗组成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6.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3分)

  1.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这里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2.B (黄昏时的乌鸦)

  3.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4.示例一:寓情于景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示例二:运用了静物与动景相互映衬的写法,如:动态的流水、与处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人更添愁苦。

  5.苍凉的深秋晚景图。运用大量的名词,用这些特定的意象抒发作者的情感。

  6.示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言之成理即可)

《天净沙·秋思》阅读答案2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鉴赏】

  一、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赏析: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这“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诗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三、作者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他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

  ●全文

  ▲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凄清衰颓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悲戚的情绪。凄

  ▲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深秋晚景图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答:悲凉的

  ▲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 老树 西风;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 “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小桥流水人家。

  ▲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小令中,起到怎样的作用?(3分)

  23.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22、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

  23、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2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

  2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分)

  【参考答案】:

  23.断肠人在天涯;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天净沙·秋思》阅读答案3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马致远_ (人名)。

  2.这首元曲抒发了诗人因思乡产生的孤寂愁苦的情绪。 3.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C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5.“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被穿插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人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

  6.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西下的夕阳衬托,又直接抒发游子孤苦寂寞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春》阅读答案3篇(扩展2)

——《天净沙·春》阅读答案3篇

《天净沙·春》阅读答案1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杆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 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像落花。

  6.画线句展示了一幅 、 的美丽画面。(2分)

  7.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虹”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答案:

  6.风和日丽、和煦明媚、春意盎然(意思对即可)

  7.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这首小令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虹”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意思对即可)

《天净沙·春》阅读答案2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①,

  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释】

  ①帘栊:带帘子的窗户。

  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22、从古典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中的小令,“天净沙”属于名。(2分)

  23、请描绘一下上面小令表现的画面。(3分)

  2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5分)

  阅读答案:

  22、散曲,曲牌。

  23、示例:作品借用一系列带有春日色彩的名词,组合了一幅风和日丽、和煦明媚、春意盎然的美好画面。

  24、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这首小令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意思对即可)


《天净沙春》阅读答案3篇(扩展3)

——《天净沙·秋思》阅读练习有答案3篇

《天净沙·秋思》阅读练习有答案1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写深秋晚景,在写法上运用了什么手法?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小令中的“断肠”两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用“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来描绘深秋晚景,在写法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2)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3)抒发了作者羁旅异乡的惆怅之情。


《天净沙春》阅读答案3篇(扩展4)

——《春望》阅读答案10篇

《春望》阅读答案1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选择题

  ①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②对“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写的景物。

  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之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④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安的消息。

  D尾*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2、颔联寄于 ,表达之感,运用了的修辞。

  3、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

  4、本文以为线索,表达了诗人之情。

  5、表达思念亲人的句是。

  6、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一个“深”字,表现了。

  7、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9、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10、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感的?

  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12、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C②D③C④C

  2、情;物;悲切;对偶、拟人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望;忧国伤时,思亲悲己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7、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8、安史之乱

  9、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10、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11、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12、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春望》阅读答案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

  2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22.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23.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春望》阅读答案3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1.《春望》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2.《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答: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4.古代大诗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春望》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答:本诗中的“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春望》阅读答案4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8分)

  乐游原 【唐】李商隐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羲和①自趁虞泉②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曲江春望 【唐】唐彦谦

  杏艳桃光夺晚霞,乐游无庙有年华。

  汉朝冠盖皆陵墓,十里宜春③汉苑花。

  【注】①羲和:*古代神话中驾驭太阳的神。②虞泉:*古代神话中的日落处。③宜春:汉代皇家园林,位于长安东南,唐时更名为“曲江池”,与乐游原相邻。

  19.这两首诗歌,都写了一天中 时刻的景色,都写到了长安城外的游览胜地—— 。(2分)

  20.这两首诗歌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

  19.黄昏/傍晚; 乐游原

  20.李商隐的《乐游原》主要运用了拟人/用典的手法,羲和驾驭太阳奔跑,于黄昏时、日落处停步休息,不肯让夕阳掉头向东方升起,表现出对时光的留恋,传达作者因时光流逝而带来的迟暮之悲、无奈之感。

  唐彦谦的《曲江春望》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已化为陵墓的汉朝冠盖,与生命持久的杏桃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作者对繁华已逝、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慨叹。

《春望》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2分)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2分)。

  2.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手法1分,分析2分,感情2分)

《春望》阅读答案6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赵嘏

  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

  [注]①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②杜若,香草名。③海门,河流入海之处。④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首联写“人未归”“想柴扉”,紧承题目“怀”字,足见其虽身处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乡的心情。

  B.“水寒、烟暖”等意象点明早春时节,写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为后三联表达感情烘托了气氛。

  C.颈联作者极目远望,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而更显渺远,风浪阻隔使投递之信也愈显稀少。

  D.尾联诗人发问“愁情不知多少”,转而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以此收束,提升了诗歌的格调。

  15.后人读此诗领联,言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请就此赏析颔联的描写角度。(6分)

  阅读答案:

  14.【考点说明】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提升了诗歌的格调”错。诗歌所表达的是愁苦如万里春江,绕矶远逝,使得思乡之情更加绵长浓郁,而非消解。再者以景结语扩大意境,并未提升格调。

  15.【考点说明】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

  [参考答案]虚实结合,今昔对比;(1分)上句想象:身在异乡春风乍起,想故园何处风吹柳拂,但回忆当年“杨柳依依”之往事(2分);下句写实:远离故人,忽见南来大雁尽着风雪,实感叹已身“雨雪霏霏”之风霜;(2分)两句虚实结合,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故人与故乡的思念之情(1分)。

  [答案解析]此题分析诗歌写作角度。写作角度在领联的表现看似明显,实则需要细节描摩,分析意象。

《春望》阅读答案7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④华表:指路的路牌。④才:隐约。⑤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扯的景象。

  D.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E.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2.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答案】

  1. AC 2.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和破败、凄凉。

  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

  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

  ⑧《春望》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有误;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予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符人着石麟于陌止。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盼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D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有误;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E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无中生有。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内容。应找出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场面的特点。《春望》中,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这首诗描写的是战乱中的场景,且所写的是国都长安的景象。《汉寿城春望》中,首联的出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汉寿城,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独没有人烟,这是战乱后的遗迹。

  点睛:本题属于诗歌的比较阅读题。这类题目的特点如下:选材,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命题角度,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题型设置,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可以氛围“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比如本题中,主要是对两首诗歌中形象的比较,且属于“同中求异”,即既要答出相同点,也要答出不同点。

《春望》阅读答案8

  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②刍狗:古化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③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8.古人认为此春望诗,最奇,请指出这首诗奇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①内容奇特。此诗虽题为春望,但所望之景却是野草荆榛,荒祠古墓、颓垣败碑等荒凉衰败的景象。

  ②构思新奇.这首诗首联、颔联、颈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破败和荒凉,为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

  9.①诗人遭贬谪后的凄凉之感:通过写登临古城所望见的破败荒凉景象可以看出。

  ②昔盛今衰之感:借荒台颓垣、荒祠败碑,抒发了此种感慨。

  ③诗人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精神: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在此地还成要路津中可以看出。

  赏析

  这首诗虽然极力地描绘了汉寿城遗址的荒凉、破败的景象,但是格调毫不低沉。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框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荒芜、破败的景象,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

  首联的出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炼地表现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了。野草春三字让人产生联想,如果汉寿不是一片芜城,还象当年那样人烟辐辏,无比繁华,春日迟迟,一派生机的话,诗人怎么会用城边野草刚刚发芽来描绘它的春色呢。首联对句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独没有人烟。正因为此,诗人用对字组合起来的柯、墓、荆、榛之类愈多,便使人愈感荒凉。[5]

  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予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符人着石麟于陌止。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盼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

  颈联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当年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了出来。诗人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写这样的破败和荒凉,完全是为着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的。

  从这首诗的尾联,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谈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诗人认为: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而是有兴就有废,有废就有兴,兴可以变成为废,废亦可以变成为兴的。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是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

《春望》阅读答案9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③,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③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8.古人认为“此春望诗,最奇”,请指出这首诗“奇”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8.(5分)①内容奇特。此诗虽题为“春望”,但所“望”之景却是野草荆榛,荒祠古墓、颓垣败碑等荒凉衰败的景象。(2分)②构思新奇。这首诗首联、颔联、颈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破败和荒凉,为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欢。(3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通过写登临古城所望见的破败荒凉景象,寄托着诗人遭贬谪后的凄凉之感:②借荒台颓垣、荒祠败碑,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③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表现了诗人不自甘沉沦的乐观主进取精神。(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春望》阅读答案10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 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 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 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 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 卢纶( 7 3 2年-7 2 2年) , 字允言, 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 旋即安史之乱爆发, 未能为官, 后重新应试, 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 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 终身不得重用。

  1. “ 却望千门草色闲” 一句中的“ 闲” 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请赏析。( 5分)

  2. 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 6分)

  试题答案:

  1.【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闲,意为悠闲、自在,(2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1分)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愁苦。(1分)

  解析:解答这类题:①解释“闲”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思乡;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④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解析:抓住关键词“望”“何日到”可体现出思乡之情;结合注释和尾联,可体现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鉴赏】

  此诗首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

  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大历十才子”擅长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小澥草堂杂论诗》)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常通过“醉”和“梦”表现出来,像“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送冷朝阳还上元》),“宿蒲有归梦,愁猿莫夜鸣”(钱起《早下江宁》)等等。他们写醉,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稍微得到解脱。写“梦”,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

  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确实如此。

  金圣叹批后两联(后解)云:“‘川原’七字中有无数亲故,‘宫阙’七字中止夕阳一人。‘谁’便是无数亲故也,‘独’便是夕阳一人也。不知唐诗(之)人,谓五六只是写景。”(《金圣叹选批唐诗》)认为五六句不是纯粹写景,而与七八句的抒情密切关联,分析得相当精辟、透彻。

  这首诗中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之情。诗体现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沈德潜《唐诗别裁》用这首诗作例子,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诗贵一语百媚,大历十子是也,尤贵一语百情,少陵摩诘是也。”并说这首《长安春望》“夷犹绰约,风致天然”。这种“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诗中浓重的悲哀情绪。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正是阴柔美的表现。姚鼐《复鲁絜非书》论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所谓“如叹”“如有思”“如悲”的阴柔这美,正是《长安春望》及“十才子”许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


《天净沙春》阅读答案3篇(扩展5)

——《春行即兴》全诗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3篇

《春行即兴》全诗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1

  【注释】:

  宜阳:县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即唐代福昌县城。

  ①萋萋:形容草茂盛。

  ②涧水:山沟里的水。

  【译文】:

  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也曾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现下,这里清冷冷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流逝了。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烂漫的山花,花只好任其自开自落, 虽鸟语婉转,但也是自鸣自听,一切是那么的寂静荒凉。

  作者:

  李华(715—766):字遐叔,赵州赞皇(今河北元氏县)人。开元进士。天宝中,官监察御史,转右补阙。安禄山陷长安,被执,受伪职。乱*,贬抗州司户参军。晚年倌佛,隐居江南。他诗文兼擅,其文与萧颖士齐名,时称“萧、李”。有《李遐叔文集》,《全唐诗》编存其诗一卷。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小诗。全篇四句,都是写诗人行经宜阳时即目所见的暮春景色。在景物描写中,渗染着诗人感伤,哀愁的心情。这首诗妙在字面上毫不涉及人事,但细加品味,诗人却借描写自然景色反映了社会的动乱。正因为此诗具有感物伤时、即小见大、意境含蓄的特点,所以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喜爱。

  全篇写景,写法又有变化。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和诗人的感情是调和一致的。

  首句“宜阳城下草萋萋”,写他站在城头上俯瞰所见。昔日,这里坐落着金碧辉煌的连昌宫,县城四周风景幽美,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皇亲贵戚、骚人墨客前来游赏。而今,城下到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一片深绿的草色令人触目惊心。

  次句“涧水东流复向西”,又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城外。当年,通向连昌宫的道路两旁,有奇花异草、苍松翠柏、流泉响韵,游客络绎不绝。而此刻,诗人只见到一条清泠泠的山泉,忽而向东、忽而向西地流淌,它似乎在呜咽,向苍穹和旷野诉说自己的冷落、寂寞。面对着暮春晴野。诗人只写城下萋萋草满和城外涧水东西,使人感到景色是那么寂静、空旷、荒凉。读者从这荒寂的景色。可以想象战乱后的县城已消失了往日的繁华,变得破败不堪,以至荒无人迹了。诗人对于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严重破坏的感伤、叹惋之情,便从这一幅野草丛生、涧水乱流的景物画面中流露出来。显然,诗的前半篇用了“哀景写哀情”的手法。

  诗的后半篇:“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所写的景色却与前半篇迥然不同。看,春山一路。芳树葱茏.山花烂熳,鸟声宛转,这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富于生气的春景呵!但诗人在句中嵌入“无人”二字,点出人事寂寥,花开无人观赏,鸟啼也无人聆听。这“无人”二字,勾连四句,笼罩全篇,可谓此诗的“诗眼”。为了强调美景同哀情愁绪的不协调、不相干,诗人又用一“自”字、一“空”字,表现山花枉自开落。春鸟徒然鸣啭,满怀愁绪独自在山路上行走的诗人无心理会佳境。这样,就更有力地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哀愁。“自”、“空”这两个虚字,饱含着诗人感物伤时的深沉慨叹。很明显,这两句是以“乐景写哀情”。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诗后半篇正是从乐景与哀情的反衬中,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还应指出,此诗选用浅齿音“萋”、“西”、“啼”作韵脚,音调凄切、幽细.同所要抒写的伤感、哀愁之情很合拍。我们诵读起来,仿佛有深长的愁恨,一起都堆上了舌端、齿尖。

  《春行寄兴》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安史之乱*息后不久。诗人带着仕途不利的忡忡忧心和国家败亡的绵绵长恨,在落英缤纷黄鸟空鸣的春天经由宜阳(今河南宜阳县)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境内女几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有兰香神女庙,山中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长得非常茂盛,山涧的水向东又转向西流去。芬芳的花儿无人欣赏也就自己零落了,在春光满山的小路上,鸟儿在空阔山林中孤独地鸣叫。诗人写暮春的风景,草、水、树、鸟,动静结合,声色俱美,仿佛把读者也带到了这种意境中。而 花开无人赏,鸟鸣无人听 ,作者的失意和不遇知音的心情也自然可见。

  春行寄兴阅读答案: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①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用具体的字词说明。(2分)

  ②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

  答案:

  (1)修辞方法:对偶(1分)。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1分)。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1分)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1分)。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1分)。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城外的荒凉,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1分)。(提示:列举出所写的景,指出它们的特点,并分析作者通过这些景抒发了什么情)


《天净沙春》阅读答案3篇(扩展6)

——春望杜甫阅读答案 (菁选2篇)

春望杜甫阅读答案1

  【原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问题】

  12.①《春望》写景运用了反衬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请找出这个句子并作简要分析。(2分)

  ②阅读《春望》后,请你再联系我们学过的《石豪吏》,分析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注:朱门:红漆大门,指代富豪人家。)这两句诗是写什么内容的,运用了什么写法。(3分)

  【参考答案】

  (1)(2分)反衬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分)以美好的花鸟,来反衬出感时恨别的情怀,使美好的景物与人物内心的哀怨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1分)

  (2)(3分)运用了对比的写法,(1分)写出了当时封建统治者骄奢荒糜的生活(1分)和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痛苦不堪、生如草芥的悲惨命运。(1分)

春望杜甫阅读答案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2分)

  18.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

  17.融情于景,表现了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或答“表现出国都战乱之后的荒凉萧条”)。 (2分)

  18.国家残破(忧国) (1分)。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 (1分)春望杜甫阅读答案


《天净沙春》阅读答案3篇(扩展7)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及答案 (菁选2篇)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及答案1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阅读练习一

  14、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李清照》)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参考答案

  14、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15、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中的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留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

  阅读练习二

  8.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词人忧愁的原因有哪些?(3分)

  9.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2分)

  阅读答案

  8.诗人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9.愁和恨本是无形无影的东西,作者却借用巧妙的比喻,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写得生动真切,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阅读练习三

  3、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2分)

  4、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①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②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3、 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每问1分,共2分】

  4、我同意这种看法。(1分)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1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2分)

  (也可以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必须言之有理,可视其答题情况酌情赋分)

  阅读练习四

  ①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2分)

  答:倦梳头,泪先流;(2分)

  ②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2分)

  答:又多又重。(2分)

  3. 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物是人非 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1分)

  4.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3分)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阅读练习五

  1、词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

  ①在词中,作者通过两个外在的行为: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了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哀愁如此之重,使她无心梳妆打扮,重到一提便于工作会泪如雨下。②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2、请说说右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诗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3、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4、[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答:愁与恨,原是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词人采取夸张性的比喻,说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从而突出了自己愁苦之深重。

  【作者简介

  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鉴赏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 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词的下片在挖掘主人公的内在情感方面更加细腻,更加深邃。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及答案2

  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完成第7题。(6分)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这首词是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7.(1)这首词中最能代表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2分)

  (2)上阕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心绪?(2分)

  (3)下面两个句子都是写“愁的经典句,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2分)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参考答案:

  7.(1)“愁,这首词是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时她正处于国破家亡夫死中的悲惨中,故悲愁极多。

  (2)

  a.借景抒情,通过萧瑟的景物“沉香花已尽渲染哀愁的情感。

  b.通过“倦梳头“泪先流两个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内心哀愁。(答对一点即可)

  (3)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比喻(拟)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多。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多而绵长。(一点1分)


《天净沙春》阅读答案3篇(扩展8)

——春望古诗阅读答案

春望古诗阅读答案1

  (20**荆州)

  古诗文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2分)诗歌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9.(2分)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鉴赏:杜甫《春望》阅读答案

  8.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答对一半得1分)

  9.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意近即可)

推荐访问:答案 天净沙 阅读 《天净沙春》阅读答案3篇 《天净沙春》阅读答案1 天净沙春阅读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