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打了中国乳业的耳光

时间:2022-11-07 17:35:04 来源:网友投稿

这些乳企将品牌视为砸钱营销的必然结果,而不注重自身品质的改善;不惜重金研发种类繁多的新产品,让人目不暇接却并无真正的价值创新;总想着从竞争对手那里抢夺市场,却疏于用心培育一个忠实的、彼此信赖的消费群体,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乳业行业的一大悲哀

“国产乳制品、特别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质量安全状况,是历史最好时期。”话音甫落,伊利部分婴幼儿奶粉6月中旬在各地悄然下架。随后证实,部分婴儿奶粉中汞含量异常,迅速引发各方面灾难式反应,伊利股价跌停,一日内市值缩水达40亿之巨。

加上之前蒙牛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l超标事件,2012年,中国乳业两大巨头再遇重挫。包括蒙牛、伊利在内的企业,都声称视社会责任为己任,但是在巨大的市场诱惑面前,却犯了最低级的错误。而两家企业的相互攻讦,已经成为行业笑柄——在蒙牛出事同时,伊利却高奏“凯歌”,额手称庆重新赢得龙头老大的宝座,广告投放力度空前,一个负责任的伊利形象被包装得活灵活现。

如果仅仅局促于谈论伊利和蒙牛之间的企业恩怨,显然没有看到事件的真正悲剧所在。

在中国乳业信任危机始终难解之下,任何一家企业的问题,首先都是行业的问题,是行业不可承受之痛。最近十多年来,在中国乳业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蒙牛、伊利都堪称具备了与全球乳业巨头媲美的规模。但是,此间也随之暴露出中国乳业孱弱的另一面:奶源始终是一个无法短期内克服的难题。

这些年,影响比较大的奶业事件都是从大企业开始的,当然,食品工业是良心产业,大企业理所当然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这是责无旁贷的事情。但公众对大企业穷追责任的同时,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是,中国乳业问题频出的根源是什么?

牛奶作为一种高价值的营养食品,走进千家万户,也只是近20年以来的事情。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发展乳业产业,首先面临的是人牛争粮问题。又由于中国地理环境和气候的问题,中国乳业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相对而言,北方地区更适合于奶牛养殖和发展乳制品。

乳业不同于其他粮食产业,其生产有自身的特性。尽管这些无碍于中国乳业的持续发展,但是发展的代价是令人痛心的。面对国内婴儿奶粉价格超过国外两三倍时,并不富裕的年轻父母们只得默默选择承受。

客观地说,中国乳业产业尚没有形成和谐的产业链条关系。加工销售环节发展太快,奶源建设始终滞后。但是优质奶源的稀缺性,并没有给其分享行业利润带来任何优势,中国奶价始终处于由下游加工企业说了算的境地,奶牛养殖行业成为投入大、风险高、利润低的鸡肋环节。在一些追求牛奶品质的养殖企业,每公斤牛奶的饲料成本甚至高达2.5元之多,已经接近于一些乳业收购散户牛奶的价格,利润之薄,不难想见。而国内三大乳业巨头,却有每年豪掷70亿元于广告的惊人之举。

这些乳企将品牌视为砸钱营销的必然结果,而不注重自身品质的改善;不惜重金研发种类繁多的新产品,让人目不暇接却并无真正的价值创新;总想着从竞争对手那里抢夺市场,却疏于用心培育一个忠实的、彼此信赖的消费群体,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乳业行业的一大悲哀。

国外一些乳业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会主动采取措施限制牛奶饲养规模,调节区域分布,使之处于相对合理的水平,保证奶牛养殖有足够的优质饲料并可就近取食,保证牛奶产业供销的有效半径,防止过度竞争问题;并且保证产业链条中各环节相对合理地分享产业利润,从而实现产业整体的长治久安地发展。这些恰恰是中国发展乳业所完全不具备的条件。

相对于三聚氰胺事件以前散户养牛大量存在的状况,现在,规模化养牛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行业潮流,体现出强烈的替代性发展的势头,试图从源头上堵住奶源的安全漏洞。

据悉,2012年,全国将进口超过11万头优质荷斯坦奶牛,但相对于国内迅速发展的乳业来说,这无异于杯水车薪。出于防疫需要,中国目前仅允许从澳大利亚、新西兰、乌拉圭三国进口奶牛,来自中国的大量需求,甚至导致上述三国出现牛荒的可能。奶牛进口价格,自然是水涨船高,进一步压缩了国内奶牛养殖行业的利润空间。

从抢奶源到注重自己建牧场,这是国内乳企的一大进步,当然,竞争也接踵而至,各种互挖墙角的小动作让彼此抱怨不已。

些许欣慰之余,还要看到,这距离构建和谐的产业链条和产业之间的良性竞合关系,还相去甚远。此次伊利婴儿奶粉汞超标事件再次警示人们,中国乳业是到了祛除比拼死磕的痼疾,安安心心地做品质的时候了。

推荐访问:打了 耳光 中国 乳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