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证明农民3篇

时间:2022-08-14 08:4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证明农民3篇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证明农民 乡村振兴RuralRevitalization2021年4月上52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对大学生振兴乡村的启示探析龚代军(重庆大学马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证明农民3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证明农民3篇

篇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证明农民

振兴 Rural Revitalization 2021年 4月上 52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对大学生振兴乡村的启示探析龚代军(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44)摘 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一直将乡村问题视为重中之重。大学生是乡村振兴急需人才,乡村振兴是大学生实现其价值的重要途径,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需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形成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使大学生在扎根基层、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实践为根本、将创新作灵魂、视人民为中心。关键词:大学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基层;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D267.2;D4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21)07-0052-03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民族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从成立伊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 。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为经验探讨大学生扎根基层、振兴乡村的现实意义及启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落实具有指导意义。1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回顾1.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民族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1840年,鸦片战争叩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并割地赔款告终,独立的中国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历经坎坷,历经磨难,艰难探索的历史,“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该往何处去的问题是近代各个阶级不断探索的问题”[2] 。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做了无数的尝试都失败了,近代的中国是任人欺凌、走投无路的中国,此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提供了思想指南。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注意到这一思想,并积极赴海外留学,以期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此前,在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进步,但不是解决中国彼时问题的关键。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高潮。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真正觉醒。1921年7月23日,在浙江嘉兴的一艘游船上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背景就已然决定了中国要走一条以党建国的道路[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是给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带来了希望,从此中华民族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民族站起来了驱除外敌、解放全中国、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是中国革命的最终目的。随着俄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如火如荼的传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内忧外患的紧张局势,积极探索解放国家、解放人民的革命道路。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和中国社会的实际,形成了独特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获得革命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至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上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及政治上社会主义改造等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为社会主义社会。从中国革命伊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再到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才使得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又重新赢得国家主权,以独立的姿态跃上国际舞台。1.3 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中华民族富起来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后,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吸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实行改革开放,激发经济活力,让一切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自此,中华民族富起来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党紧紧攥住让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富起来的信念,实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飞跃式发展。从解放思想到实行改革开放;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拉开农村改革序幕,并取得丰硕成果。改革开放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西部、从局部开放到全方位开放,发展活力竞相迸发。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伟大胜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最开始的自行车、缝纫机等人们眼中的奢侈品到汽车、电脑等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手中的钱包也鼓起来了,人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日渐上作者简介:龚代军(1996—),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乡村振兴 Rural Revitalization 2021年 4月上 53升。改革开放41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国际地位显著提升。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强起来***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离使中华民族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近了一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科学的真理。党和国家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精准地看到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差距和重要性,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面貌得到改善。意识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制定多种措施完善经济发展方式,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重见蓝天和绿水不再是空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发展、改革、保障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与自然等方面,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做出了规划,特别是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划,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指导。2 大学生振兴乡村的重要意义2.1 人才支持,助力乡村矛盾解决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振兴首先就需要人才。大学生是经历过高等教育的一批青年,他们精力充沛、接受最新的知识、思想足够与时代与国际接轨、眼界足够宽广,他们是扎根基层、振兴乡村的人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出的,它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以及现实矛盾交织提出的。其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不平衡的发展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城乡人均收入、城乡环境对比、城乡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是有很大差距的,要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必须要重视乡村的问题。其二,乡村现实矛盾复杂急需新鲜血液进行疏通。必须在这些新鲜血液的培育、培养上下功夫,必须加大政策支持补充新鲜血液、留住人才[4] 。乡村老龄化、留守趋势化、产业简单化、环境弱视化等现实矛盾急需解决。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至今仍与农村之间存在着很多难以跨越式的鸿沟。大学生人才扎根基层对振兴乡村、解决乡村内生矛盾及现实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2.2 价值实现,坚定理想与信念进入21世纪,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巨大变化,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有的大学生不愿去位置偏远、环境较差、交通落后的乡村,愿意留在霓虹漫天、生活节奏快的大城市。这就导致乡村无人问津、大城市挤破脑袋也要往里钻的现象。与其留在大城市碌碌无为、不知何时出头的境遇,不如投身基层、奉献乡村。大学生扎根基层可以说是在变化万千的社会中寻找到的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捷径。当前乡村问题繁多,缺乏人才,这正是广大青年大学生实现价值的契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指在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之中,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大学生扎根基层不管是从政策支持还是福利待遇方面来说,国家和社会都在尽最大的努力进行帮扶。人的社会价值简单说来就是个人对社会所做贡献的大小。乡村是中国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的乡村也存在着很多的矛盾问题。大学生扎根基层、振兴乡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都有重要的价值,这是其社会价值实现的表现。扎根基层能让大学生直接体会到乡村的种种,让其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思想道德不滑坡。2.3 目标需要,助推中国梦腾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目前我们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并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把乡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前提下,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乡村发展不拖后腿更需要乡村发展紧跟步伐。当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突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重视的“三农”问题解决的另一完善路径,更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知的乡村地位的重新定位。大学生扎根基层、振兴乡村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兜底保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化解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现在乡村仍有巨大潜力等待挖掘,充分挖掘并加以运用实现,中国梦的腾飞将离我们越来越近。3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对大学生振兴乡村的启示3.1 实事求是,以实践为根本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撰文,成为第一个在文章中介绍马克思的中国人。早期马克思主义先驱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在国内创建报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民族意识真正觉醒。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从传入中国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开始了其中国化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中最深刻的研究主题,为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理论与实践贡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开始就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出了一系列的成就。在中国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入农村进行考察,提出了“反对本本主义”“群众路线”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操作方法。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我国到底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时,中国共产党结合具体情况及实践基础,提出我们要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大学生在扎根基层、振兴乡村时,必须实事求是、从各乡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各地特色,不能不加思考的套用“模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各有特色,必须深入村落进行调研、充分

 乡村振兴 Rural Revitalization 2021年 4月上 54了解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5] ,充分利用各个乡村已有基础和资源,建设更加完善的乡村。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党和国家下发落实了许多相关政策,在这些政策落实的过程中不断实践,铸就乡村振兴精神、弘扬乡村振兴精神[6]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证明,只有实践才是振兴乡村的唯一出路,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乡村是否振兴的唯一标准。3.2 与时俱进,将创新作灵魂从1921年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无不体现出其创新创造的特点。在中国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情况创新制定出联合不同群体的统一战线政策,这是党的一大创新之处。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三大改造政策,其成功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不同时期,其发展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革命时期,如何让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脱离苦海、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重中之重。20世纪70年代开始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世纪90年代,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之时,中国如何发展、如何解放生产力,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创举,将计划和市场作为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打破,将以往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刻板印象颠覆,中国经济也得以迅速发展。当今,如何使中国强大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站在世界舞台中央成为思考主题,党和国家根据现实发展情况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做好本职工作是基本,要有创新才能出成效。大学生在扎根基层时,要敢于冒险、勇于创新,适不适合要做了才知道。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农村相关农产品销量很好,且具有稳定的市场。但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供需不对等,导致农民收入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的致富之路[7] 。因此,在农村产业方面,要勇于发展现代化农业、改革农业体制;生态环境方面则要敢于对人民群众已经习惯的对环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说不,创新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方式;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在乡村治理方面要敢于跳出以往治理的条条框框。振兴乡村必须与时俱进,将创新作为乡村振兴的必要路径。3.3 牢记宗旨,视人民为中心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

篇二: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证明农民

是传统的农业国家, 农耕文明 的正、负相关效应, 不但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也相当程度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自 古以来, 农民问题就是中国历朝历代治乱兴衰的根源。

 中国共产党自 成立之后就正视和重视农民问题, 解决好农民问题贯穿着党的发展历史, 并且成为党在不同时期解决中国问题的突破口。1中国共产党农民问题的历史沿革1.1 农民问 题是中国 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突破口马克思说:

 “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他又说: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 己出丑。

 就是说, 提出政治主张并宣传解释时一定要能和普通百姓的具体利益相结合, 你的政治目 标要与老百姓的利益相联系。

 联系得好就成功;联系得不好就失败。秋收起义失败后, 以毛泽东为代表共产党人开始走上了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井冈山时期的毛泽东认识到农民是构成中国基本国情的综合制约因素, 土地是农民的最大利益。他充分把握了农民的利益诉求, 开展了“打土豪, 分田地”的革命斗争, 起草了《井冈山土地法》。

 通过打土豪, 让农民分到田地, 赢得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以武装斗争为根本, 把土地革命作为农民利益目标, 正是把土地革命贯穿于井冈山斗争全部时期,才有了根据地的蓬勃发展。

 农民得到了自 己的利益就跟着共产党走, 跟着红军走, 由 此奠定了 中国革命的基础。

 “这是党解决农民问题的第一次尝试, 也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体系基石, 犹如马克思完成剩余价值学说, 从而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一样”。抗日 战争时期, 为了调动广大农民的抗日 积极性, 党在抗日 根据地实行的“减租减息”, 为建立抗日 统一战线, 发动最广泛的抗日 力量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先后颁发《抗日 救国十大纲领》, 发表《抗日 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 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政策进一步具体化, 提出了抗日 根据地的十大土地政策。

 不仅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 提高农民抗日 与生产的积极性, 也为解放区打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执行的重要方针。

 当时, 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中日 民族矛盾转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党根据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解放区农民的新需求, 提出了新的土地政策。

 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 再到《关于在老区办老区进行改革工作与整党工作的指示》,党的土地政策开始从减租减息到“耕者有其田”,再到“彻底平分土地”, 经过艰苦探索,不断纠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政策, 从不够成熟走向成熟。1.2 农民问 题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突破口新中国成立之初, 共和国面临着内忧外患, 恢复经济, 发展生产是党面临的迫切任务,而农业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

 党以非凡的历史气度,中国共产党农民问题的历史沿革及现实启示许起科(中共黄山市黄山区委党校 办公室, 安徽 黄山 245700)[摘要]“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 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依靠农民, 重视农民。

 对农民问题进行了 不懈的探索, 有成功, 也有缺失, 回视共产党和农民问题的历史进程, 对于我们实现“共同富裕”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共产党; 历史; 农民问题[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4( 2013)01-0025-04收稿日 期:2012-09-20作者简介:

 许起科(1964-), 男, 安徽巢湖人, 黄山区委党校办公室负责人, 中学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党史党建。J o u r n a lo f Ch i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2013年 2月 第 27卷 第 1期F e b . 2013 Vo l .27 No .1

 从土改运动到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 尝试着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原则, 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面对中国农村仍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 如何让农民拥有土地, 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关键。

 1950 年,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 到 1952 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农民由 此真正获得了 解放, 为恢复国民经济、医治战争创伤、争取国家财政状况根本好转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同时, 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极大地解决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了进一步探索农民问题的解决之道, 党于1953 年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民土地所有制实行集体所有制; 七届六中全会, 根据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 通过了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开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探索。

 1958 后 , 实行人民公社 “一大二公”, 尝试大规模集体所有制和平均分配的原则。

 但是, “由 于思想上急于求成, 发展过急过猛, 改变过快, 工作过粗, 原来规定的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原则、方法, 都做得不到位, 超越了当时农民的觉悟水平, 违背了自 愿的原则, 因而, 期间的农民问题非但没有解决, 而且出现了较大的缺失”, 也正是这样的缺失为后来的农村改革提供了契机。1.3 农民问 题是经济改革的突破口在人民公社运动期间,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没有改变中国农业生产的面貌, 相反, 由 于生产组织形式的缺陷性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农民依旧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努力着。1978 年秋到 1979 年春,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的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开始推行“包产到户 ”, 首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指出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 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把以家庭联产责任制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 并不断充实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突破了 “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 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增, 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率先开启的农村改革,成为开启中国各项改革的突破口。1.4 农民问 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破口由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任务, 提出解决农民问题的方针、政策。同时善于汲取国际共运和自 身的历史经验教训, 在夺取政权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体系。如果说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那么, 进入新世纪,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党对农民问题的解决就有了新的视野。

 党的十六大提出转变战略, 强调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 接着十六届三中全会比较集中地讨论了政策问题和改革问题, 明 确提出 了 放弃单纯追求GDP 的目 标导向, 转向综合发展, 并提出 了 五项统筹, 其中城乡统筹放在首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把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 期间, 废止了 农业税条例, 使解决“三农”问题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为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民问题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七大, 进一步强调: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个“重中之重”, 体现在 2004 年至 2012 年 9 个“中央一号文件”之中,所有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围绕怎样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

 比较过去我们党的重农思想, 新时期党的重农思想呈出现新的变化, 那就是党不仅重农业发展、农村发展、生产力发展, 更重视农民的利益, 既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利益的维护, 更体现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应该说, 随着“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相继提出, 农民问题已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进程。

 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又是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理论升华。2农民问题历史沿革的启示中国共产党 90 多年的历史贯穿着对农民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其中有成功,也有缺失,对党的农民问题的历史沿革进行反思,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有着现实的意义,也为**“三农”困境提供有益的启示。2.1 解决农民问 题的核心是体现农民的利 益诉求如果以党史的基点来考察和反思解决农民问题的政策取向, 党的历史进程充分体现了党对农民利益诉求的延续和目 标的调整。池州 学院学报第 27 卷2626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 主要有精英组成, 因为党员的人数少, 规模小, 某种程度上一直依附于他党, 其政治抱负, 包括对农民问题, 作为甚少。

 只是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建立后, 经过调查研究, 一种“依靠农民, 为了农民, 发展农民”的革命理念开始呈现。

 广大农民成为革命的基础力量, 是中国革命的主体。

 党所领导的革命依靠广大农民, 农民的利益诉求就是党的利益目 标。党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是让农民获得土地。

 “打土豪”是为了“分田地”, 抗日 根据地的十大土地政策,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 解放战争时期, 提出的“彻底平分土地”政策, 是党面对革命即将成功, 满足农民利益诉求的新要求。新中国成立后, 从土改运动到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 其目 的都是通过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实现农民利益的再提高。

 改革开放不久, 以家庭联产责任制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 就是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国情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方面农民工打工潮的出现, 城乡有了形式的通联,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转移, 固守农村, 安心务农的农民越来越少了, 过去以土地政策为核心去解决农民问题的方法, 显得滞后, 解决农民问题变得复杂,需要新的视野。

 另一方面,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党尝试着新的举措来解决农民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 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 强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 协调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重申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要求“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 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表明 维护农民利益、解决农民问题是我们党长期工作的重点 。

 近些年, 意在强农惠农富农的各项措施, 包括建设农村医疗体系、养老金制度、环境保护和为购买必需物资提供补贴正在同步实施。

 凸显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政策取向,是党为农民争取自 身利益的最新举措。2.2 解决农民问 题的关键是突破体制 机制 的阻碍这些年来, 党的政策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了 , 但是, 农民人口城乡 流动部分抵销了这种努力。

 其根源就是由于“二元体制”而形成的阶层固化。

 从社会发展来说, 基于不同的出身、财产、知识、职业等, 形成不同的阶层乃是正常现象。—主要是底层向上流动的渠道不被只要各阶层——堵塞, 社会大体能够平稳发展。

 但是, 若社会阶层的划分是以贫富和权钱作为标准, 社会不同阶层就有固化的趋势, 社会流动尤其是底层和平民向上流动非常困难。

 很多社会学家已经描绘了此种阶层固化的趋向, 这种状况的出现, 应该说, 与中国改革的目标取向是违背的。因为改革要打破的,恰是阻碍社会和阶层流动的身份、财富、等级等因素, 使社会更有活力和创造力。

 从早期改革看,某种程度正是这样。那时候, 只要农民有胆识, 即使做个个体户 , 都可能改变命运。

 而今,落户城市的旧门槛、尚未健全的保障政策、高房价等, 挡住了流通的渠道, 许多农民徘徊在城乡之间,焦虑和期待成为他们的共同特征。关注“三农”, 要聚焦农民。

 他们是当今和未来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成就他们的理想, 就是对农民问题的最大突破。

 面对农民新的需求, 不能一厢情愿地要求他们回到农村, 安心务农; 也不能指责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他们有改善自 己生活条件的权利。

 解决农民问题需要适应农民新需要, 政策的制定要敢于突破造成农民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要调动农民务农的积极性, 就应当加速户 籍、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农村土地等相关制度的改革, 尽快消除造成城乡差别这些诸多不平等的体制性障碍,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管理模式, 废除施加于农民身上的就业、教育、迁徙和纳税等任何歧视性制度, 让农民自 由 进入城市; 放开金融、保险、水利、供销、批发、农机等涉农领域, 让农民获得足够的利润以组织自发自 愿的规模经营; 在农村推进现代福利体制建设, 把义务教育、失业救济、最低保障、医疗服务、养老保险、法律援助、公共文化推广到全部农村地区,为他们自 主选择农村生活提供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2.3 解决农民问 题的路径是落实城乡 统筹政策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然而,缩小城乡差距, 解决发展中不协调问题,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

 十八大报告指出, 城...

篇三: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证明农民

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ISSN 1008-245X,CN 61-1329/C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网络首发论文

 题目:

 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发展的百年探索和基本经验 作者:

 李重,毛丽霞 收稿日期:

 2021-04-09 网络首发日期:

 2021-07-05 引用格式:

 李重,毛丽霞.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发展的百年探索和基本经验.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61.1329.C.20210705.1303.002.html

  网络首发:在编辑部工作流程中,稿件从录用到出版要经历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等阶段。录用定稿指内容已经确定,且通过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同意刊用的稿件。排版定稿指录用定稿按照期刊特定版式(包括网络呈现版式)排版后的稿件,可暂不确定出版年、卷、期和页码。整期汇编定稿指出版年、卷、期、页码均已确定的印刷或数字出版的整期汇编稿件。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稿件内容必须符合《出版管理条例》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符合编辑部对刊文的录用要求,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稿件内容应基本符合国家有关书刊编辑、出版的技术标准,正确使用和统一规范语言文字、符号、数字、外文字母、法定计量单位及地图标注等。为确保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的严肃性,录用定稿一经发布,不得修改论文题目、作者、机构名称和学术内容,只可基于编辑规范进行少量文字的修改。

 出版确认:纸质期刊编辑部通过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签约,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出版传播平台上创办与纸质期刊内容一致的网络版,以单篇或整期出版形式,在印刷出版之前刊发论文的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因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ISSN 2096-4188,CN 11-6037/Z),所以签约期刊的网络版上网络首发论文视为正式出版。

  1 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发展的百年探索和基本经验

 李

 重,毛丽霞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摘

 要]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带领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乡村振兴,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发展坚持人民至上、实事求是、共同富裕、人的解放四重向度;经历了“翻身解放”奋斗方向、保障农民生存权利,推行“农业集体化”根本路线、缓解农村落后局面,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思路、释放农村发展活力,树立“解决温饱”目标导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践行“精准扶贫”战略方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五个历史发展阶段;蕴藏着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力、注重党的思想引领力、发挥党的群众组织力、突出党的社会号召力等丰富经验。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减贫脱贫到推进乡村发展的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对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乡村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三农”工作;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D422.6;D267.2

 [文献标识码]

  A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坚持将农村发展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带领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乡村振兴。2021 年 2 月 25 日,******庄严宣告:“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1] 面对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农业农村发展该向何处去的问题,2021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持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继续深化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新的发展阶段,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从减贫脱贫到推进乡村发展的百年历程,总结其中蕴含的基本经验,有利于进一步打开“三农”工作新局面,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发展的四重向度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灭亡和衰落”[2]366 ,强调要“把大工业在全国尽可能均衡的分布作为消灭城市和乡村分离的条件”[3]684 ,推动“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371 。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指导,通过与中国乡村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带领人民群众解决了阻碍乡村发展的绝对贫困问题。

 (一)确立“人民至上”的坚定立场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马克思曾指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

  [ [ 收稿日期 ] 2021-04-09。

 [ [ 基金项目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9JZD003)。

 [ [ 作者简介 ] 李重(1980— ),男,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首发时间:2021-07-05 13:11:22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61.1329.C.20210705.1303.002.html

  2 表整个运动的利益”[4]285 ,明确了共产党人立志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伟大志向。列宁将马克思关于共产党建设的理论构想运用于苏维埃俄国的实践中,提出无产阶级政党要争得广大劳动群众的热烈拥护,强调“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5]269 。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实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领导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将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路线,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中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深刻践行了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求,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继续发展党的人民立场,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等核心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全过程。“人民至上”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事业发展的最新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其所追求的社会‘公有制’下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价值实质就是‘人民至上’。”[6] “人民至上”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伟大目标的深入阐释,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最新价值坐标。

 人民至上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证明,只有坚持人民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稳步向前。中国共产党深刻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本色,从成立初期和人民群众“互助互济”到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始终坚持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久久为功抓农业农村发展,成就了今天的乡村发展道路。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传统。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7]691 ,对于这些思想的应用和发展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列宁最早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进行了总结,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8]213 。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精髓”的中国化,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将其概括为“实事求是”,之后诠释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9]803 。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推动农村发展的第一步,进而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人民运动以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邓小平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10]190 ,这一阶段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实事求是的发展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不仅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稳步前进,也为农村社会发展带来了崭新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在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统布局和伟大实践中深化了实事求是的“精髓”。

 实事求是路线是推动中国特色伟大事业蓬勃发展的制胜法宝。针对乡村发展问题,党中央从 1982—1986 年连续 5 年发布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从 2004—2021 年连续18 年发布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不仅在宏观层面提供了普遍性建设目标,也

  3 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行稳致远。

 (三)探索“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马克思曾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人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571 这是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蓝图构设。有学者对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总结,指出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阶级,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平等拥有财富,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实现共同富裕目标”[11] 。马克思的共同富裕思想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印证和检验。列宁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奠定发展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确立的共同富裕目标立意深远,一方面着力于深厚的民族历史渊源,批判吸收了“大同社会”“兼爱非攻”“富国强兵”等传统思想;另一方面强调对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中国化发展。毛泽东深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富裕思想的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探索农业合作化的发展道路,努力让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起来。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2] ,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三农”改革建设的创举落地生根,农村改革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

 共同富裕路径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实践归宿。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三农”问题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在领导乡村发展过程中提出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通过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推动城市发展反哺乡村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仅带领广大农村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也立足新发展要求拉开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帷幕,开启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四)面向“人的解放”的远大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指向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为人类进步事业寻找到了“人的解放”的归宿。有学者指出:“追寻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哲学的最高旨趣„„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哲学革命,使人的解放从解释世界的思想活动,转变成改造世界的历史活动。”[13]为实现“人的解放”这一宏伟目标,超越资本主义传统弊端的社会主义制度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决然地选择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践救国富民的梦想,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充分分析社会现状的基础上确立了“思想解放”和“政治解放”两大主题,领导中国人民破除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旧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同时将思想解放和政治革命结合起来,带领人民群众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在这一过程中,广大农民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仅接受新文化和新思想的洗礼,也积极参与政治解放的革命运动,农村基层的社会发展现状得到明显改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始探索“经济解放”的道路,向着“人的解放”目标继续迈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 发展道路的确立使得广大农村的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如今,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启使得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的解放目标是中国共产党持续奋斗的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充分彰显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发展轨迹。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国农村发展经历了从与贫困作斗争到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征程的新阶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发展的百年探索历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国共产党成立于民族危难之际,肩负着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走向强起来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证明农民 中国共产党 奋斗史 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