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源流向状态实证研究

时间:2022-11-04 19: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完整提取区域范围内15所中职学校生源数据,以生源流入与自然分流方向为逻辑进行分析研究,获得基础性数据:目前生源中超当地普高最低控制分数线人数占比为8.4%,升学导向生源比例为66.3%,平均班额为42.6人,班额系数1.48。经访谈以及现场教学观察,结合近年来的中职政策变化,分析表明:随着中职教育环境的变化,中职对生源的吸引力有了一定提升,中职面向升学教育的倾向更加明显,中职毕业作为就业出口有“逐步关闭”的趋势;同时班额较大,特别是分化程度高,表明中职教学管理依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流向;升学导向;班额;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2-0053-05

一、研究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如何,将来会出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除了思辨性的回答以外,需要一些标志性的数据,来做出相对客观的判断。生源状况是学校办学的一个关键性指标,一方面生源是各类学校办学的基础,同时生源状况又是办学质量的反映,能较准确而灵敏地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变化。

近十年来,对中职生源状态的研究比较多地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中职生源的来源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其生源的学业水平以及来源的构成情况,表明生源相对不足、基础较差,处于“低水平、高分化”的状态[1][2][3];二是对中职生源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不断增多,并提出了改进其学习行为的一些策略[4];三是针对生源对策性的研究,包括适应生源变化的教学模式改革[5]以及宏观应对政策等[6]。近年来也开始有学者研究中职生源向高职院校流动的状态问题。以上几方面的研究具有特定的意义,对于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提供了帮助,但是这些研究也还存在缺乏关键性指标提取、调查指标缺乏简洁性、无法进行样本间的比较等问题。

本研究试图提取反映中职生源状况变化的几个关键性指标,这些指标能客观反映生源流向的自然变化,本质上表明职业教育对生源的吸引以及学校管理的精致化状态,利用这些指标可以进行简明的对比,实现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根据这些指标的变化,进一步解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状态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设计

本研究要解决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获得客观、真实的原始数据。在教育研究中,要获得真实客观的资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有针对性、有目的研究开始的时候,就会出现数据的“扭曲”现象,为此专门设计了自然的调查方法,尽量使研究处于无干扰的状态,具体包括提取数据、访谈和现场观察三种方式。

1.提取数据

不采用专门的调查问卷,更不直接让对方填写具体数据。而是针对职业学校“原来存在”的原始表格提取资料,分析发现有两张表格与生源状态直接相关:一是有关班级的生源资料,包括姓名、来源、中考分数等;二是整个学校的统计表,包括专业、班级、报到情况、生源质量等。这两方面的资料都是教务部门的工作资料,重点提取教务部门日常工作用的统计分析表,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

2.访谈

访谈是为了获得对相关问题更加深入的理解。访谈同样不专门进行,而是嵌入到平时的工作交流之中,在走访职业学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了解与生源分流状态有关的信息,同时采用电话访谈的方式进一步确认信息,获取解释性资料,在本研究中实际访谈了15所学校的所有教务主任以及部分校长与招生办主任。

3.现场观察

数据是抽象的,而教育教学的活动是具体而生动的,为了获得数据背后更加丰富的信息,需要在教学现场进行验证性观察。利用每个学期开展的文化课与专业课调研活动,进一步了解真实的生源分流情况,并分析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上述三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研究过程中,交替采用上述三种方法,一方面是为了使获得的资料可以相互印证,同时也是为了更深入地分析数据背后的意义,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作出合理的解释与判断。

(二)核心变量的设定

有关生源状况的数据很多,锁定不同的变量就会把研究引入到不同的方向。本研究仅提取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态与发展趋势存在明显关系的核心变量。在设定这样的变量时考虑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反映实质问题,即数据反映问题背后的实质,在影响因素中属于最核心的变量;二是能明确量化,即可以用一个明确的数据来反映变化的情况;三是能实现客观比较,即利用这些关键数据,能实现学校与学校、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比较,能实现同一学校、同一区域纵向的比较。从而为评价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态与趋势提供依据。设定的核心变量具体包括生源交错率、升学导向比和班额系数。

1.生源交错率

即入学生源中,中考分数超过当地普高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人数比例。当前各地为了保证中职生源,都设置了普高最低控制分数线,交错率反映了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间一定程度的重叠,这是一个可以明确计量的数据,交错率高,表明中职的生源状况较好,中职学校对生源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时这一指标可以较好反映职业学校以及专业发展的状况与水平。

2.升学导向比

在中职培养目标中,一直有面向就業与面向升学的双重提法。中职生源在入学后,事实上存在着两个方向的分流,即升学方向与就业方向,这样的分流已成为一种稳定的趋势。升学导向比指的是升学导向生源占比,这一数据可以反映中职教学的结构性问题,甚至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经济发展的状况。

3.班额系数

班额实际上是教学管理系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在我国无论是幼儿教育、特殊教育还是普通中小学教育,都有明确的班额标准,但是中职教育发展这么多年却至今没有自己的班额标准,而是套用普通高中的标准,这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有研究指出,中职比较理想的班额标准是30人左右[7],假设某个学校共有n个班级,每个班的实际班额为Mi,而理想班额是M,那么班额系数计算公式为:α=1+(∑1n|Mi-M|)/nM,这一指标越接近1,表明学校的教学管理越精致有序。

(三)研究的具体实施

本研究要提取的关键数据只有几个,但是要保证数据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并具有解释力,需要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开展研究。具体过程如下:

1.学校走访,获得初步数据

在2016年下学期开学初,研究人员以及县、市级职教教研员按照常规工作安排走访职业学校,要求尽量在学生报到的当天或是第二天,通过走访在现场获得以下几方面数据:老生应报到数、实际报到数、新生招生人数、实际报到人数、近几年生源中超过当地普高线人数、专业设置情况、分班情况、高职考取情况和就业情况。显然这些数据与要提取的核心数据相关,即已涵括核心数据。同时在交流中进一步了解更细致的生源流向情况。

2.提取原始数据

在开学以后两周即生源稳定、学校教学工作进入正常以后,向区域内的15所公办职业学校发放表格,要求提供原始数据,因为学校有数据基础,不需要专门填报,而且作为分析性数据,不存在考核的功利性,所以可以获得相对真实的资料。上述资料与学校走访时的资料进行对比,可以起到相互校验的作用。

3.电话补充访谈

10月1日以后,对全部学校的教务主任以及部分校长与招生就业处主任进行电话访谈:一是针对数据中存在的不理解问题进行补充了解,以证实数据的真实性;二是寻求数据背后的解释,帮助理解数据反映的真实问题;三是了解受访对象对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判断。

4.现场观察与分析

利用上述三方面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获得几个关键性数据,并形成对这些数据背后问题的初步解释。在此基础上,利用十月中下旬开展的教学调研活动,在现场观察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特别是不同生源的学习行为与表现情况,以获得对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的更深入理解。

这样的一个研究过程是一个“循环聚焦”的过程,即随着研究的进行,每一个过程都是一个提取资料、分析资料的过程,研究不断聚焦到核心问题以及其解释上来。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中通过多种方法获得了有关生源状况的丰富资料,但是以下分析只针对核心数据展开,其他资料作为辅助分析的“外围资料”。

(一)生源交错率分析

本研究中,共提取了两年生源交错率情况,即2015年和2016年入学生源的情况,调查范围涉及区域内的15所公办中职学校,其中包括1所技师学院和1所中专学校。2015年和2016实际生源数分别为13241和14112人,生源交错率分别为7.4%和8.4%。

总体上生源交错率的存在表明职业学校对生源具有了一定的吸引力,这一结论得到受访对象的一致认可,从访谈中得知,几年前职业学校生源普遍没有交错率,直观感受就是招生困难,不少中职学校需要“上门”招生,而最近一两年招生难度下降,某些专业出现了较火爆的场面。这实际上表明,初中生源中有一部分较优质的生源开始“流向”职业教育。进一步分析超过当地普高线的生源流向,发现他们绝大多数流向面向高考的“实验班”或“高考班”以及“三加二”等升学班。就本研究而言,职业教育生源出现了交错率,一方面与政府大力改善职业教育的基础条件有关,同时与浙江出台的提高升学比率特别是本科招生人数政策直接相关,这一政策将有可能进一步吸引“生源流向”,提升生源的交错率。

不同中职学校近两年的生源交错率情况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学校之间的生源交错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同时同一学校不同年份的生源交错率又有很高的一致性。最高的一所学校超过90%,这是一所卫生中专学校,专业化程度高,有明确的办学方向与目标,有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与管理模式,事实上真正按职业教育的要求与特色办学,学校就会对生源产生“吸引”。对比分析同时发现,生源交错率与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相关,特别是与学校的管理水平相关,专业发展水平高、管理严格的学校更有可能吸引到好的生源。为此,特别分析了交错率较高的某职校(见编号4),发现其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该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做得到位,在德育工作方面形成明显特色,得到社会家长的充分认同;二是该校的幼师专业是其品牌专业,有多年的办学历史,且合作的高校具有品牌意识,其超出当地普高线的学生基本流向该专业。

对职业学校而言,生源的交错率是一个重要指标,且这一指标是相对稳定的,调查发现,同一学校不同年份的生源交错率不会出现突变,它是政策环境、教学、管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其又是敏感的,可以准确反映这些要素的变化。因此,可以较好地评价职业学校与专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时期的比较。职业学校需要关注这一关键指标的变化,并据此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二)升学与就业流向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在功能定位上有升学与就业两个方向,不同学校在两个方向上的导向不同,但从本研究的生源流向上分析,可以解析出一个共同的结构,见图2。

从生源池开始,生源流向四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指向高考对口升学,名称多种多样,比较多的有高职考班,近年来随着浙江单招单考本科比例的增加,有学校开始增设“实验班”,旨在本科升学;第二個方向是以中高职衔接为特征的衔接班,主要有“3+2”和“五年一贯制”以及“技师班”等;第三个方向是成教大专班,主要对接全日制成人教育;第四个方向是面向就业的就业班,也有的称为技能班、学徒制班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就业班中可能出现二次分流,即部分学生重新选择参加升学考试,当然升学班或是衔接班的学业生中也有放弃升学而就业的,但这两种情况的比例都不高。

近两年来全部调查样本的生源流向情况见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年的流向基本稳定,但是成教大专班的人数有所减少,面向单招单考升学与中高职衔接的比例都有所增加。事实上,前三种流向都是升学导向的,本研究重点关注升学导向与就业导向的比例,2015和2016两年调查样本合计升学导向比率分别为63.3%和66.3%,也就是说,中职学校有近2/3的学生是以升学为导向的。

在浙江等地的生源流向经历了稳定的变化,即由升学导向不足1/3,到超过一半再到近2/3左右。这一方面表明,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人们对于接受高等教育有越来越迫切的要求,近年来政策对这样的需求做出了回应,使生源流向发生了明显变化,高校资源的过剩也一定程度上表现在争取中职生源上。在访谈过程中,大家认为这样的趋势是必然的,也就是升学导向的生源流向会进一步加强,中职作为就业出口将有“逐步关闭”的趋势。

生源流向的这一事实与趋势提出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即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这一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困惑职业教育的办学者。中等职业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为升学做准备还是为就业做准备,前者指向基础知识与素养的培养,后者指向职业能力与素养的培养。特别是两种流向的生源其教学组织有很大的不同,不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的方式,与此相对应,教学的评价也有明显的区别。生源流向的稳定变化提醒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三)班额分析

无论是升学班还是就业班,最后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学。班额需要处于合理而稳定的状态,即根据教学对象的特征与教学效益的追求,使其组织人数处于恰当的范围之内。

职业教育没有制定明确的班额标准,本次调查中随机抽取了两个年级共200个班级。

从图4可以很直观地发现,班额存在很大的分化性,少于20人的班级占2.6%,超过60人的班级占4.8%,其他各段人数分布不均,这样的分布状态在办学水平稳定的基础教育中是不可想象的。数据分析发现,班额分化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生源较充足的情况下,学校为了减少成本扩大班额,二是在招不到生源或是流生较多的情况下,班额无限制减少。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原因都表明中职的教学管理还处于较低水平,需要进一步规范。就本研究而言,平均班额为42.6人,按照前述公式计算的班额系数为1.48,较明显地偏离理想数值1。

中职教育有其特有的生源特征,例如学习基础较差、管理难度较大且有较多指向能力培养的课程,无论是升学导向还是就业导向,都需要更小的班额以保证管理与教学的效率。因此,一方面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出发,国家应加快教学制度的建设,出台科学合理的班额标准;另一方面学校应从提升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应尽量减少并稳定班额,使班额系数更加靠近理想状态。

四、结论

生源是中职学校存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生源流向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生源流向的变化反映着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内涵发展的变化。

本研究提取到了相互关联的三个核心指标:第一个指标反映生源的流入情况,即生源的交错率,这一指标直接反映了职业教育对生源的吸引力,可以用于评价学校与专业发展的状况,并实现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第二个指标反映了学校实际的办学定位与方向,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升学导向的加强,表明中等职业教育更多地指向泛专业化的教育,即以基础知识与素养为主的教育,学校需要对培养的模式作出适时调整。第三个指标反映学校教学与管理的规范化水平,职业学校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要“有序”与“高效”,必须有合理的班额范围,有稳定的班级编制,这是稳定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

这三个核心指标都可以较方便地获得,而且是可以连续描记的,因此,可以作为职业学校改进与诊断教学的依据,也可供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政策时作为参考。

参 考 文 献

[1]蒋乃平. 文化课应该让中职生“学得会”——来自一线的报告之一[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4):11-15.

[2]朱孝平,张晓丽.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生源状况的比较——一个区域性的分析样本[J]. 职教论坛,2010(30):86-88.

[3]张 霜. 城市中职生源状况调查分析及相关对策[J].職业技术教育,2010(19):35-38.

[4]邹国祥. 中职生学习动机调查[J]. 教育与职业,2011(10):54-55.

[5]姜丽萍,刘卫珍,赵志磊. 适合生源变化的“技能+基础”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2):56-59.

[6]郑君梅,孙景余.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数量变化与应对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2012(4):25-28.

[7]朱孝平. 中职班额问题的初步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2(14):60-63.

推荐访问:生源 流向 中职 状态 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