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文本解读理念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20 14:0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本文基于笔者执教的一节阅读公开课,通过对课堂实例的回顾,介绍了在读前、读中和读后各环节中,从“文字、文学、文化”的视角有效运用文本理念的教学设计,旨在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并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发展。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文本解读 推断理解 评判理解

1.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英语阅读教学开始引入文本解读的理念。在解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开展与文本进行对话、交互,这种过程逐渐代替了过去模式化的教学倾向。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仍存在不少困惑。例如,究竟怎样才能真正走入文本、深入文本呢?怎样才能使教学真正落实、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呢?葛春生提出文本解读应当是基于语篇优势,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维度对文本进行的有效解读。笔者基于这三个维度,与教研组的共同研磨之下,对一堂市阅读公开课作了如下设计,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并得到了专家的赞赏。课后思索一番,着实令人感想颇多。

2. 案例描述与设计说明

2.1文本介绍

文本材料:人教版NSEFC BOOK 7 UNIT 4 Reading部分 A Letter Home

文本分析:本单元话题主要讨论分享意识与志愿精神。Reading部分讲述了Jo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湾(PNG)的志愿工作。通过对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PNG的风土人情与相关状况;能深切感受Jo的工作性质与支教经历;同时能深入探讨志愿服务的内涵及对他人的启示。

2.2 案例描述与设计说明

[片段1]引入文本话题

笔者以不久前本地一场影响甚大的水灾引入话题。在一些受困照片与志愿服务画面的强烈冲击下,让学生讨论当时自己的切身处境与目睹感受。绝大多数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不少学生还谈到了自己受志愿者解救的场景。笔者顺势利导,引入了sharing is volunteering 这一文本话题。之后,笔者简单介绍了PNG与青年志愿者协会,并解读了协会标志的内涵, 由此引出了Jo的身份及其在PNG的工作。

[设计说明]该环节属于课前导入部分。由于这场水灾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所以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活其思维;同时话题的引入也较为自然,尤其是对青年志愿者协会标志的解读,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感悟了文本的主题。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巧妙结合学生实际与文本内容,也即应情景的发生是否结合学生实际,话题的选择是否切合文本,这样才能充分实现导入的真正目的。

[片段2]解读文本结构

笔者要求学生浏览课文,并将所展示的篇章结构图补充完整。在图表的帮助下,学生基本都能找到相应的主题句,并以此做出正确的分段。

[设计说明]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采用整体教学的模式,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整体教学强调文章的宏观把握,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整体特点,然后再深入分析个部分。为了清晰地呈现文本结构,同时降低学生的梳理难度,笔者运用了图式理论中图表的功能。在这一环节的生成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主题句的寻找,其阅读微技能也获得了相应的提高;一个意外的小收获是,教师还可以利用文章体裁和结构特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写作策略的指导,有效训练了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片段3]解读文字信息

在处理文章第二段时,笔者提出了如下4个问题:

Question 1: What is the school like?

(Answer: “Well, it"s a bush school —— the classrooms are made of bamboo and the roofs of grass.”)

Question 2: Are the boys willing to go to school?

(Answer: Yes, because when Jo reached the school grounds there were lots of "good mornings" for her from the boys. Many of them had walked a long way, sometimes up to two hours, to get to school.)

Question 3: Why did the boys jump out when Jo was doing the experiment?

(Answer: Because the mixture was bubbling over everywhere, and the boys had never come across anything like this before.)

Question 4: What was Jo’s doubt? Do you agree with her?

(Answer: Jo doubted whether she was making any difference to these boys" lives at all. I agree with her, because most of them would go back to their villages after Year 8. What’s more, the school conditions and classroom equipment were so poor.)

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跳读,可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第二、三两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通过略读,能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并稍作推断,得出答案;第四个问题,原本预设学生会束手无策或回答模棱两可,但不少学生对前面信息进行了重新整合,用自己的语言将其归纳出来. 但还有个别学生结合了前面几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声音:I don’t think Jo really doubted it. Maybe she just felt discouraged. In fact, the boys were so willing to go to school that some of them even walked two hours to get there. So, I think she must have made some difference to their lives.

[设计说明]语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强调语义的完整性,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中超越句子层面的理解。第一个设问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即表层理解层面;第二、三两个设问着眼于学生用英语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即推断理解层面;第四个设问则注重学生用英语评价,赞赏以及感悟信息的能力,也即评判理解层面。目前学生的推断理解和评判理解能力普遍相对较弱,教师应当多设置这类的提问。

笔者感悟到,在设问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文本信息重新整合,理清其内在关系,围绕一条主线设问。设问之间应当体现层次性,上一个问题是下一个问题的铺垫,下一个问题是上一个问题的延伸,这样学生解答问题时思维顺畅,自然连贯,也有助于其三个层面的理解;否则,信息会显得碎片化,问题是为了设问而设问,任务的完成也就流于形式,对学生文本的理解毫无帮助。当学生能形成个人观点时,正是评判思维的体现,这也意味着真正促进了其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

[片段4]解读文学文化

在处理文章第三段时,笔者提问:How did Jo feel after she spent a day with Tomb’s family? 学生异口同声答:It was such a privilege to have spent a day with Tomb’s family.

笔者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印证这句话。学生开始细读这一段落,并逐渐找到不少句子,例如:Fresh grass had been laid on the floor and there was a newly made platform for Jenny and me to sleep on. Usually Kiak would sleep in her own hut, but that night she was going to share the platform with us ...而这些句子又鲜活具体地展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笔者让学生细读并深刻体会这异域文化。

随后,笔者继续发问:Why do you think Jo wrote this incident in the letter? 有学生答: Maybe she wants to tell her family that sharing is significant. 此时,笔者适时地利用一首带有文学性的小诗将文本主题升华,课堂达到高潮。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属于难点突破。在解读“It was such a privilege to have spent a day with Tombe’s family. ”这句话时,再次创设了一个评判性阅读策略运用的机会,即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通过挖掘出的相关句子,展现了当地的风俗、人情,将文化引入课堂,培养了学生的世界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同时,通过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讨,用一首sharing小诗,将文学带入课堂,将文本主题升华。

文本承载着意义,阅读材料传递着思想,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外壳。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类环节中,教师应当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让学生充分走近文本、深入文本,挖掘其思想和文化。

[片段5]拓展文本内涵

话题讨论:As students, what kinds of voluntary service can we offer in our daily life? 教师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组开展讨论,由一名组长负责整理并作全班汇报。讨论气氛热闹,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参与积极性较高。当四名组长汇报结束时,教师作最后的总结评价与观点引导: Well done, every group! You should remember every small contribution counts. Just as Kofi Annan said, “Each contribution, no matter how small, can make a difference.”

[设计说明]这个读后活动的设置目的在于拓展文本内涵与进行德育渗透。有效的读后活动应增加学生的思维深度与思维广度,挖掘和提炼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文化等方面的精髓。该活动的拓展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有效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并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思辨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教师最后的评价与引导使学生的知识和情感得到了有效内化与迁移,更重要的是拓展了文本内涵,进行了德育渗透。

该活动能获得成功还在于教师事先做好了充分的预设,确定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运用建构主义支架式的教学理论,给学生适度的提示与引导,为学生的讨论和语言输出扫清障碍。

3. 结束语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准备阶段不可或缺的步骤,深入透彻的文本解读是进行有效阅读教学的基础,准确恰当地把握文本信息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条件。通过对本堂课教学设计的思考,笔者对文本解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文字、文学、文化”的视角来设计教学。深入思考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达成这些目标?例如,在文字解读中教师应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理解——表层理解、推断理解和评判理解;在文学解读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情感的迁移和体验;在文化解读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只有这样,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落实。

[1] 葛春生. 基于语篇优势的阅读教学设计[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4(05).

[2] 葛文山. 优化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切入点——以一节评优课的教学设计为例[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2(01).

[3] 梁美珍,黄海丽,於晨,陈一军.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评判性阅读视角[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4] 王媛. 有效阅读教学设计实例解析[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09(08).

[5] 傅咏梅. 从同课异构看文本解读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效果的影响[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12).

推荐访问:解读 高中英语 文本 理念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