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永隔与妻子的送别发言稿2篇

时间:2022-08-16 16:40:04 来源:网友投稿

天人永隔与妻子的送别发言稿2篇天人永隔与妻子的送别发言稿 【辛亥先贤】 林觉民: 千古绝唱《与妻书》 时间: 2011-10-1214:33来源: 深圳特区报 ■通讯员林丽明/文周明太/图 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人永隔与妻子的送别发言稿2篇,供大家参考。

天人永隔与妻子的送别发言稿2篇

篇一:天人永隔与妻子的送别发言稿

亥先贤】

 林觉民:

 千古绝唱《与妻书》

 时间:

 2011-10-12 14:33 来源:

 深圳特区报

 ■ 通讯员 林丽明 / 文 周明太 / 图

 一身白色中山装, 面白如玉, 肝肠如铁——随着电影《辛亥革命》 的热映, 由人气偶像胡歌演绎的翩翩少年林觉民成为人们热议的人物。

 因为千古绝唱的《与妻书》 , 林觉民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平添了几分绕指柔情。

 笔者近日特意走访了位于福州的林觉民故居和广州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听取众多专家解读这位烈士的一生。

 少年不望万户侯 福州三坊七巷, 是中国城区现存的唯一巷格局式老街。

 林觉民故居就坐落在南后街与杨桥巷的交叉路口。

 一走进故居, 迎面而来的是朱门、 灰瓦、 高高的封火墙。

 在翠竹掩映下, 林觉民的半身塑像目光炯炯, 直视远方。

 林觉民名满天下, 因为他是“为天下人谋永福” 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也因为他写下的《与妻书》 ——融革命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与一体——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美的情书” 。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 尚是世中一人; 汝看此书时, 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 泪珠和笔墨齐下,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又恐汝不察吾衷, 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 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 即此爱汝一念, 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然遍地腥云, 满街狼犬, 称心快意, 几家能彀? 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位于福州的林觉民故居。

 玻璃橱窗内, 陈列着那篇著名的《与妻书》 手稿复制件, 娟秀的小楷一丝不苟。

 《与妻书》 原稿现存福建省博物馆, 这封在生离死别之际写于一方手帕之上的家书, 情真意切, 字字泣血, 缠绵悱恻而正义凛然, 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 催人泪下, 撼人心魄。

 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原馆长李厚威介绍, 许多慕名前来的人惊叹的不仅是林觉民如此年轻, 牺牲时才2 4 岁, 而且才情过人, 时光已越百年, 但文章读来依然令人动容。

 这篇“天下第一情书” 是如何诞生的呢? 林觉民故居东西厢房的一帧帧图片, 记录了这位革命先驱少年时代挥斥方遒、 投身革命、 喋血黄花的传奇一生。

 林觉民幼年时过继给叔父为子, 他天资聪颖却十分厌恶科举考试。

 1 3 岁时, 他参加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 后掷笔离去。

 1 5 岁那年, 林觉民考入末代皇帝溥仪老师陈宝琛在家乡 兴办的新学堂——全闽大学堂, 课余时大量阅读《苏报》 、 《警世钟》 等进步书刊, 他常对同学说:

 “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 林觉民性格刚直, 不畏强暴, 被同学推为领袖, 数次参与领导为争得平等权利的学堂风潮。

 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在听讲解员介绍林觉民《与妻书》 。

 在全闽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叶在琦眼中, 林觉民是一位聪颖好学、 大器早成、 能言善辩的学生。他意味深长地说:

 “是儿不凡, 曷少宽假, 以养其刚大浩然之气。

 ” 一次, 林觉民在城内七星庙作“挽救垂亡之中国” 的演讲, 在场的学堂一学监悄对人语:

 “亡清者, 必此辈也!

 ”

 在自己家中, 林觉民也办起一个别具一格的“女校” , 首先他把自己新婚妻子陈意映动员起来,再发动堂嫂、 弟媳、 堂妹等亲友家属十余人入学。

 林觉民除了教她们国学, 还传授西方的文化知识,介绍世界局势, 抨击封建礼教。

 在林觉民的影响下, 她们纷纷放了小脚, 走出家门, 进入刚建立的福州女子师范学堂, 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

 1 9 0 7 年, 林觉民自费留学日本, 第一年专攻日语, 第二年转入庆应大学学习文科, 专攻哲学, 兼习英、 德两国语言。

 到日本后不久, 他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期间撰写了《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 , 驳斥君主立宪的谬论, 并出版《莫那国犯人》 和《六国宪法论》 两本译著。

 “为天下人谋永福”

 1 9 1 0 年广州起义失败后, 同盟会内部笼罩着一种失败主义情绪, 而孙中山坚定认为“愈不可为, 愈为。

 ” 1 9 1 0 年1 1 月, 孙中山召集黄兴、 赵声等同盟会骨干举行会议, 决定向海外华侨募款购置武器, 从各地革命党人中挑选几百名敢死队员, 在广州再举义事。

 黄兴把此事密告在日本的同盟会机关。

 当林觉民到达香港跑马地统筹部机关时, 黄兴喜不自禁,“天助我也, 运筹帷幄, 何可一日无君” , 当即命林觉民回闽策动和组织义士赴广州。

 李厚威说, 林觉民到家后, 家人惊问其故, 他只好以学校放樱花假, 和同学结伴旅游相应对。林觉民在福州停留了1 0 天, 动身时带敢死士十余人赴穗。

 当时林觉民还负有运送炸药的任务, 他原打算请妻子扮为孀妇, 用出殡的方式把炸药伪装藏入棺木中运出, 可妻子已怀孕八月, 经不起长途跋涉, 只得改由方声洞姐姐方君瑛等人担任。

 1 9 1 1 年4 月, 起义准备紧锣密鼓, 各路英雄云集粤港。

 4 月2 4 日晚, 夜深人静之际, 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写下了《与妻书》 :

 “吾至爱汝, 即此爱汝一念, 使吾勇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然遍地腥云, 满街狼犬, 称心快意, 几家能彀? 司马青衫, 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

 仁者‘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

 吾充吾爱汝之心,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所以敢先汝而死, 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 于啼泣之余, 亦以天下人为念,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

 写完《与妻书》 , 已是四更, 心上的重担终于卸下。

 林觉民又取出一张英文作业纸, 写道:

 “父亲大人, 儿死矣, 惟累大人吃苦, 弟妹缺衣食耳, 然大补于全国同胞也, 大罪乞恕也!

 ” 寥寥数语,表现了林觉民杀身成仁的决心。

 1 9 1 1 年4 月2 7 日黄昏, 林觉民等人随黄兴直扑两广总督署, 因腰间中弹而被擒, 最终两广总督张鸣岐下令杀掉林觉民等革命党人。

 此情绵绵无绝期

 林觉民走了, 带着未酬的壮志。

 他留下的《与妻书》 , 成了一百年来感动、 震撼、 鼓舞无数中国人的不朽华篇, 海峡两岸都将其收入中学课本。

 林觉民夫妻卧室位于大宅西南隅, 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六年。

 一厅一房, 房中仅容下一床一桌一凳。

 但即使再小的陋室, 也依然承载起最热烈的情爱。

 “窗外疏梅筛月影, 依稀掩映, 吾与汝并肩携手, 低低切切, 何事不语, 何情不诉” 。

  林觉民妻子陈意映。

 李厚威说, 林觉民在广州遇害时, 他的岳父陈元凯恰好在广州候补知县, 他托人连夜赶到福州报信, 家人以最快的速度将房子出售, 陈意映怀着八个月身孕迁至光禄坊的早题巷。

 夜里, 一个小包裹从门缝中塞入, 打开来看, 是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写下的那两封遗书。

 林觉民与妻子聚少离多, 当年陈意映曾泣告丈夫:

 “望今后有远行, 必以告妾, 妾愿随君行。

 ”如今天人永隔, 情何以堪? 半个多世纪后, 台湾歌手齐豫一首《觉》 让人再次体验了 这种锥心之痛:“觉/ 当我看见你的信/ 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 再多的难舍和舍得/ 有时候不得不舍/ 觉/ 当我回首我的梦/ 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永恒……”

 李厚威说, 林觉民牺牲不到一个月, 陈意映含泪生下次子林仲新。

 由于悲伤过度, 两年后, 陈意映抑郁而终。

 不久, 他们的长子林伯新也患病夭亡。

 解放后, 林仲新将《与妻书》 捐给福建省博物馆。

 1 9 1 9 年5 月2 日, 林觉民的堂兄林长民, 时任国民政府外交委员会委员兼事务主任, 率先将“巴黎和会” 内容在报章公布, 从而引发了 “五四” 游行。

 中国文坛的一代才女林徽因, 就是林长民之女。

 “林觉民牺牲后, 林家为‘避祸’ , 将房子出售, 冰心祖父谢銮恩买下这座房子。

 因此, 今天林觉民故居门口有了‘林觉民故居’ 、 ‘冰心故居’ 两块牌子。

 ” 李厚威说。

 生平简介 林觉民, 1 8 8 7 年生, 字意洞, 号抖飞, 从小过继给叔父, 天资聪颖, 刻苦用功, 博闻强识,少年时就立下报国大志。

 1 9 0 2 年, 以优异成绩考入全闽大学堂, 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 19 0 7 年, 为寻求救国真理, 东渡日本留学, 不久参加同盟会; 1 9 1 1 年4 月, 受同盟会派遣,回国组织、 参加广州起义; 4 月2 7 日, 起义失败被捕, 英勇就义, 年仅2 4 岁, 系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他留下的《与妻书》 , 震撼了千百万中国人的心灵, 表现了其“为天下谋永福” 而勇于献身的崇高情怀, 流传后世。

 【专家评说】

 本栏目 学术顾问、 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杰:

 舍生取义

 情真意切 《与妻书》 一曲绝唱, 道出林觉民情爱与理想抉择背后的悲离。

 林觉民非不懂感情之人, 1 90 5 年游学返乡 , 与陈意映完婚, 情深爱笃, 尝语人曰:

 “吾妻性癖好尚, 与我绝同, 天真烂漫女子也。

 ” 他曾著《原爱》 一篇, 论爱情之真理, 颇得读者好评。

 然而, “好梦” 难圆。

 甲午战败尔后, 国势日下。

 有志之士渐趋于共识, 奋起寻求救亡之道。1 9 0 2 年, 林觉民入读福建高等学堂, 开始接触民主思想, 向往自由平等。

 举目 故国神州, “遍地腥云, 满街狼犬” , 为家国天下计, 他“不能学太上之忘情” , 唯以“吾充吾爱汝之心,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所以敢先汝而死, 不顾汝也” 。

 从此, 林觉民毅然走上了反清救国之路, 林氏的悲情结局也无可避免。

 1 9 0 7 年, 林觉民自费留学日本, 研习日语, 翌年补官费生缺额入庆应大学文科, 作《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 , 译著《莫那国犯人》 、 《六国宪法论》 、 《各国时政近况》 , 宣传民主思想。期间加入同盟会, “与林文、 林尹民两烈士齐名, 一时有三林之称。

 ”

 1 9 1 1 年, 同盟会行将广州事起消息传出, 林觉民遍邀党人志士, 编入“选锋” , 共赴大义。激战中, 他因伤力尽被执。

 狱中羁押, 受审数日, 水米不进, 尤能纵论世界形势与革命道理, 奉劝清吏除暴革政, 向往共和。

 清水师提督李准感其才识横溢, 特准解下镣铐, 奉为上宾。

 他泰然赴刑场, 面不改色, 俯仰自若, 笑曰:

 “吾今日登仙矣” 。

 林觉民舍生取义, 遂酬壮志。

 他的生命连同《与妻书》 一样, 感天泣地, 与日月共存!

  【旁边故事】

 怜子如何不丈夫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媚 9 月中旬的一天, 在临近闭园时分, 记者走进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那个年仅2 4 岁的鲜活生命, 被凝刻成合葬墓碑上没有温度的7 个字:

 “林觉民· 福建闽侯” 。

 在讲解员李佳琳的眼中, 因为《与妻书》 , 让“林觉民” 这个名字在与其他烈士共有的爱国壮志、 拯民水火和侠肝义胆中, 平添了一分与众不同的绕指柔情。

 正如鲁迅先生《答客诮》 中的那句:“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

 腰部中枪 力竭被捕 李佳琳娓娓道来的讲述, 仿佛把记者带回到了 百年前那次载入史册的黄花岗起义现场。

 1 9 11 年4 月2 7 日下午5 时3 0 分, 一声嘹亮的号角划破了羊城黄昏的寂静。

 不顾黄兴阻拦而自荐为“选锋” (即敢死队)

 的林觉民与1 3 0 多位臂缠白巾的同志随黄兴直扑两广总督署, 与督署卫队展开激战, 击毙卫队管带。

 两广总督张鸣岐望风而逃。

 起义军焚烧督署, 转身扑向督练所等地。

 刚刚涌到东辕门, 起义军就遭遇了清朝援兵, 激烈的巷战随即展开。

 枪战间, 一发尖啸的子弹啪地钉入林觉民的腰部。

 战至半夜, 革命党人退到高阳里盟源米店, 抬米袋作垒向外射击。

 清兵点了一把火, 米店顿时浓烟弥漫, 革命党人呛咳不止。

 林觉民和队员抱头冲出火堆, 拐入叉巷。

 枪战持续了一阵, 他终力竭不支, 慢慢瘫在墙根。

 清军一拥而上, 把起义党人团团围住。

 人头攒动之中有人飞报:

 抓到了 一个“剪短发、 穿西装的美少年” 。

 英语陈词 满庭震动 李佳琳说, 当时清两广总督张鸣岐、 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审讯。

 林觉民不会广东话, 就忍着伤痛用流利的英语把国际局势、 清朝腐朽以及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事业一一道来, 慷慨处, 激烈的手势把身上的镣铐震得直响。

 “至时局悲处, 拍胸顿足, 劝清吏洗心革面, 献身为国, 革除暴政, 建立共和。

 ”

 林觉民逼人的英气、 灼灼的目光和满腹的才华震撼了李准。

 他挥手命人解开林觉民的镣铐, 请其上座, 笔墨伺候。

 林觉民挥毫疾书自述状, 墨迹淋漓飞溅。

 悲愤之处, 林觉民大咳几声, 却把痰含在口中而不肯唾到地上。

 目睹这一切, 张鸣岐俯身对旁边一幕僚小声说:

 “惜哉, 林觉民!

 面貌如玉, 肝肠如铁, 心地如雪, 真奇男子也。

 ” 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 张鸣岐立即板起脸正襟危坐:

 “这种人留给革命党, 岂不是为虎添翼? 杀!

 ”

 临刑时刻 色不少变 被押回狱中后, 林觉民从此滴水不肯入口。

 数日之后在天字码头, 一发子弹击中了 他的心脏。临刑时林觉民谈笑自若。

 在咨议局门前暴尸三天三夜后, 众烈士的遗骸才由慈善组织在羊城的淅沥冷雨中收殓。

 一个2 4 岁的英俊少年, 从此长眠异乡 黄花岗。

 一年后的民国元年, 黄兴在南京举行的黄花岗周年纪念会演讲中回忆:

 林觉民“当未发动之先,即寄绝命书与其夫人, 又告同人云‘吾辈此举, 事必败, 身必死, 然吾辈死事之日, 距光复期, 必不远矣。

 ’ 其眼光之远大, 就义之从容, 有如此者。

 ”

 “以天下人为念, 为天下人谋永福。

 ” 写于方巾上的《与妻书》 , 自此成为千古绝唱。

 【人物访谈】

 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原馆长李厚威:

 《与妻书》 激励国人追求真理 林觉民纪念馆原馆长李厚威说, 林觉民因其《与妻书》 革命激情和夫妻爱情“双情” 并茂, 流传甚广, 而成为黄花岗英烈的杰出代表。

 林觉民英勇就义后, 《与妻书》 历经福州闽侯尚干人、 原国民政府**林森向全社会推荐, 并列入中学课本。

 林觉民的遗书, 简要地描述了他的故居:

 “回忆后街之屋, 入门穿廊, 过前后厅, 又三四折,有小厅, 厅旁一室, 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 林觉民的《与妻书》 , 连同其笔下的这座故居, 已成为架设在海峡两岸骨肉同胞心灵上的桥梁, 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追求真理、 追求理想而抛头颅洒热血...

篇二:天人永隔与妻子的送别发言稿

娥奔月》 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嫦娥奔月》 以传统的神话故事为依托, 主要讲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 不让奸诈之人成仙称霸, 吞下了长生不老药升天成仙, 从此夫妻分离的感人故事。

 文中展示了嫦娥、 后羿、逢蒙等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 既有后羿射日的壮观场面, 又有逢蒙威逼嫦娥交出仙药的惊险情节;既反映了嫦娥的善良美丽, 又表现了她义无反顾吞下仙药的机智勇敢。

 尤其是对嫦娥升天之后的景色描写以及后羿回来后与妻子天人永隔的场景描写, 清冷凄美, 有一种震摄人心的悲剧色彩。

 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嫦娥心地善良, 舍己为民的品质所感染。

 二、 教学目标 1、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 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课文意境美。

 3、 感受并学习嫦娥心地善良、 为民造福的品质。

 三、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2、 感受并学习嫦娥心地善良、 为民造福的品质。

 四、 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 创新精神。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导入, 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人物性格特征, 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

 力求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实际、 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五、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脉络是:

 回忆导入——精读感悟——拓展延伸——小结全文。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故事的主要内容及人物, 这一步骤对故事情节层次进行了回顾梳理。

 教学的第二阶段——精读感悟是重点部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 读悟结合为指导思想展开教学。首先品读故事, 感悟人物形象。

 让学生默读课文分别找出描写后羿、 嫦娥、 逢蒙的语句, 每个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然后先在小组内探究, 再全班交流, 相机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 嫦娥与逢蒙周旋的情形让学生想象表演, 从而体会嫦娥的机智。

 嫦娥奔月的描写指导学生感受意境之美, 学习写作方法。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思考乡 亲们对嫦娥的思念之情又体现在哪儿呢?引导读文感悟

 完成了对课文的精读感悟, 教学进入第三环节——拓展延伸。

 最后指导复述课文。

 先出示补充习题上的题目将下列词语填在括号里。

 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思念期盼

 后羿追妻

  智斗逢蒙 (

 )

 →(

  )

 → (

  )

 → (

 )

 → (

  )

 然后根据以上顺序练习复述, 按“自由练习——同桌互述——小组尝试复述——指名复述”的程序进行复述练习。

 最终达到了感悟人物性格品质, 有感情的讲述神话故事的教学任务。

 教学时, 通过学生的自主或合作探究, 以及一遍遍地读, 一层层深入, 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嫦娥为民着想、 牺牲个人幸福的美好形象, 也充分感受到了另外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进而走进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获得情感的陶冶, 心灵的荡涤。

推荐访问:天人永隔与妻子的送别发言稿 发言稿 天人 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