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黑疫的临床表现、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与防控

时间:2022-10-24 08: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羊黑疫主要是由于感染B型诺维氏梭菌而引起的一种致死性较高的疾病。该病通常发生于春夏季节并滋生有大量肝片吸虫的潮湿低洼地区,往往呈地方流行性。绵羊和山羊都可感染发病,营养良好的肥胖羊易发,且超过1岁羊的发病率较高。易感性最高的是2~4岁绵羊,而羔羊和1岁羊基本不会发病。羊感染发病后会导致肝脏发生实质性损伤,严重损害养羊业的经济效益,现概述该病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羊黑疫;病原;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类症鉴别;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3-0074-02

1 病原

诺维氏梭菌属于梭状芽孢杆菌属,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通过显微镜观察可见菌体呈梭杆状,大且粗,但大小不同,既可单独散在也可排成链状。该菌周身生有鞭毛,可借此运动,表面没有荚膜,能够形成芽孢,芽孢体一般位于整个菌体的近端。该菌在严格厌氧的环境中才可生长,接种固体培养基时,必须放入脱氧的密闭容器或者厌氧培养箱中;接种于液体培养基后,需要使用灭菌液体石蜡封闭液面将空气中的氧阻隔。该菌的繁殖体具有较弱抵抗外界的能力,常规消毒剂和普通消毒方法都可使其杀死,但只要菌体形成芽孢就能够在自然环境中生存3~6个月,且芽孢体可经受阳光直射和耐高温,在100℃条件下煮沸10 min依旧不会影响毒力。

诺维氏梭菌在临床可分成三种类型,分别为A型、B型、C型。其中A型和B型能够分泌多种外毒素,将培养了24 h的肉汤培养物给试验小鼠皮下注射,会在24 h内发生死亡,因此机体感染这两种类型的诺维氏梭菌会产生较大危害。而C型基本不会分泌外毒素,感染后通常较少出现发病,有时会引起脊髓炎症状。因此,临床上重点防控A型和B型诺维氏梭菌,我国主要是B型引起发病。

2 临床症状

病羊临死前会表现出精神萎靡,停止采食,呼吸急促,体温升高,独自离群,经常卧地,往往在1 h内死亡。大部分病羊在昏睡俯卧状态中死亡,且死前没有出现挣扎。部分病程持续较长的病羊,也会在3天以内发生死亡。临床诊断时,病羊体温一般升高至39.1~40.8℃,呼吸频率为30~45次/min,心率达到66~102次/min。

3 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羊,可见肝脏呈黄色,明显发生肿胀、充血,表面存在较多凝固性的坏死灶,导致凹凸不平,病变和健康组织相交处界限清晰,病灶直径在1~3 cm左右,且四周往往有一圈充血带环绕,切面呈半圆形。肝脏的特征性病变是该病诊断的重点,也可叫做示病特征。除了肝脏发生病变外,胸部皮下发生水肿,腹腔打开后可见浆膜腔中含有大量炎性渗出物,只要接触空气就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凝固。胸腔大量积水,直接对肺脏收缩和扩张产生影响,引起呼吸困难,胸膜腔中一般积存几百毫升的液体。心包膜发炎,包內含有大量炎性心包液,心内膜发生充血、出血。小肠也出现充血、出血,接近幽门的胃部也往往发生出血。另外,该病的发生往往还伴有肝片吸虫病,导致病羊的临床特征和表现更加复杂。

4 实验室诊断

4.1 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共分成四步,分别是采集病料、染色镜检、分离培养以及动物试验。

第一步,采集病料时,要注意选取肝脏表面或者深部正常部位和坏死灶相交之处的组织,也可选择采集病羊心血、脾脏组织作为病料进行病原学检查。

第二步,染色镜检时,由于羊黑疫病是由诺维氏梭菌引起,其革兰氏染色后呈阳性,是一种粗大梭菌,菌体两端钝圆,往往单个存在、成对或者3~4个连在一起,检验人员镜检时必须根据病原体的特征判断。另外,镜检时还要确保在无菌环境中操作,并按检验标准控制检验室的温度、湿度等。

第三步,分离培养时,病理必须在病羊死后马上采集,不允许延迟,否则会对培养效果产生影响。由于B型诺维氏梭菌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培养时必须放于无氧环境中培养。

第四步,通常使用豚鼠进行动物接种试验,这是由于豚鼠对B型诺维氏梭菌的敏感性较高。给豚鼠肌肉组织内注入病羊体内采集的病料,在其死后再进行剖检。通常来说,豚鼠注射处的皮下组织发生出血性水肿,且腹下皮组织往往伴有胶样水肿,呈枚红色或者透明。

4.2 毒素检查

诊断羊黑疫病的另一种手段是检查B型诺维氏梭菌分泌的毒素,一般使用卵磷脂酶对病原体分泌的毒素进行检查。卵磷脂酶也叫做α毒素,其能够使各种组织细胞发生水解,且在有钙离子的条件下能够快速分解卵磷脂产生的水溶性磷酸胆碱和甘油酯,其能够用于鉴定诺维氏梭菌等厌氧菌,因此常用卵磷脂酶对羊黑疫病原体分泌的毒素进行检查。

5 类症鉴别

5.1 羊快疫

该病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绵羊的敏感性最高,通常是在6~18月龄之间发病,且体况肥胖的羊比较易发,往往在气候明显变化,寒冷霜降的秋、冬、早春季节出现发病。剖检病死羊的典型特征是真胃发生出血,存在坏死性炎症。

5.2 羊猝疽

该病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绵羊在0.5~2岁阶段比较敏感,成年羊易发,且通常在早春和秋冬季节的沼泽、低洼牧场发生。病羊死后8 h进行剖检,可见骨骼肌中出现气肿疽样病变,即肌肉间发生出血,存在气泡。

5.3 羔羊痢疾

该病是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主要是小于1周龄的绵羔羊易感,通常发生于产羔季节以及气候炎热或者过于寒冷时节。剖检病死羊,可见小肠(特别是回肠)发生出血性肠炎,肠内含有血样物质,外观如同血肠,也称为“红肠子病”,是该病的典型特征。

5.4 羊链球菌病

该病通常在寒暑交替的季节发生,病羊流有脓性鼻液,呼吸不畅,咽喉和颌下淋巴结发生肿大,小肠发生出血性炎症,胆囊膨胀,大叶性肺炎,慢性型还伴有关节炎。

6 防控措施

在容易发生羊黑疫的季节,羊群只允许到干燥地区进行放牧,同时还要提前使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进行预防。另外,定期对羊群进行驱虫,避免感染肝片吸虫。

在该病容易暴发的地区,可给羊群适时接种疫苗,常用的疫苗是“羊黑疫、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羊猝狙”五联苗,每只皮下注射或者肌肉注射5 mL,接种疫苗2周后就会产生免疫,能够持续保护6个月。

如果病羊病程较缓,可肌肉注射80万~160万IU青霉素进行治疗,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对于病死羊尸体,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常采取深度填埋。

推荐访问:防控 临床表现 诊断 实验室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