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1-21 17:45:05 来源:网友投稿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  自1998年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以来,神五、神七、神九,他三次备份;神六、神十,他两度飞天,如今,他带着全国人民期待和重托,再次叩问苍穹!  神舟十二号的航天员是从我国第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篇】【优秀范文】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

  自1998年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以来,神五、神七、神九,他三次备份;神六、神十,他两度飞天,如今,他带着全国人民期待和重托,再次叩问苍穹!

  神舟十二号的航天员是从我国第一批和第二批航天员中选出的,但由于第一批航天员年龄较大,必须要提高系统训练的强度,以确保他们能适应太空环境。虽然已经年近六旬,但聂海胜为祖国航天事业拼搏的`心仍然年轻!他知道每次载人飞行航天员乘组的选拔,都是“从零开始”,即使执行过航天任务,面对新一轮的航天员选拔,年龄最大的他更没有捷径可循!

  聂海胜顶住了压力,得益于他在生活中近乎“自虐”的自律,坚持锻炼和控制饮食,时刻以航天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很快适应了训练强度和节奏,表现优异,最终入选。

  聂海胜的履历十分光鲜,标签也很多,博士、少将、57岁、指令长……这些标签随便一个都可以“吹一辈子”,但聂海胜却不,他口中最常提到的身份是“航天人”,不管自己有多大成就,有多少荣誉加身,他总是说:“航天员状态只有飞行和准备飞行,我们的初心使命就是飞天。”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2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20**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人物故事】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过去,包括很多*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屠呦呦与*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讲好屠呦呦与*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众,振奋精神。

  大家一定记得,当年,陈景润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1977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陈景润的突出贡献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写下光辉一页,*科学院提升他为研究员。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随后予以转载,“怪人陈景润”轰动全国。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时,“七七级”大学生刚刚入学报到,坐定课桌,开始如饥似渴地求知。都是关于*数学家陈景润的精彩故事,不仅教育了“七七级”。《哥德巴赫猜想》还被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陈景润的故事遍布大街小巷,刻入每一个人的脑海,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是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人扬眉吐气。屠呦呦是时代的符号,是科学家的优秀代表,是当代的陈景润,必须大张旗鼓的宣传屠呦呦与她的诺贝尔奖,讲好她和*之间有着精彩传奇的故事,用以教育人激励人,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科学的春天。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3

  骨科硕士、神经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骨科主任,这是梁益建的真实身份,然而,让他感到最亲切的称谓,却是来自患者的一声“梁爸爸”。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精湛的医术拯救了上千人的生命……这是梁益建作为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最真实的写照。对于当选《感动*》年度人物,梁益建显得有些低调:“我就是个给病人看病的普通小医生。

  梁益建:“我只是个小医生”

  在医院骨科大夫们眼中,梁益建是个精力充沛的人。这个留利落*头的五旬骨科主任,常穿一双泛黄的运动鞋,疾走于病房、医生办公室、手术室之间,并不高的个头一转身便找不见人。病房里的患者们觉得,梁益建是个和缓*静的人。调整牵引支架时,他手拿10号扳手,弓着身子不紧不慢地调整每一颗可能影响角度的螺丝钉,*均每个人的调整时间30分钟。面对媒体的采访,梁益建扶了扶黑框眼镜,用沙哑的声音说了一句:“我只是个小医生。”

  在住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侧弯130°以上、四处求医无门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改变的不仅是人的外形,与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脏衰竭,不断侵蚀着人的生命。面对患者,梁益建的话大辩若讷,“我治得好”,这四个字在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听来,有若天籁,意味着一线生机。

  三医院1号住院楼2楼,带着脊柱牵引支架的于建红,常常立在骨科病房转角通往医生办公室的*台上,静静地呼、吸。病区的空气混杂消毒水和病房里的各种药味,并不算清新,他却视为珍宝。

  几个多月前,一辆小汽车飞驰在河北沧州到成都175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于建红瘫坐在哥哥于建忠的汽车后座,大口地吸着氧气,生命的气息随着时间流逝,似乎正一丝丝地没入黑暗之中消失不见。因为40年脊柱侧弯而变形的胸腔,压迫着于建红肺部的呼吸空间,“我要活命!”他放不下80多岁的父母、媳妇周大姐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为了“活命”,从20**年就出现呼吸困难的于建红已经辗转在河北、北京求医2年,跑过很多家大医院。“这是命运的事,回家好好休养”,医生的这句话于建红听过很多遍。尽管呼吸对他来说越来越费劲,他一边吸着氧气一边执拗地在网上搜索,不甘心地试图叩开命运之门。当北京的一位医生告诉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梁益建可以治,他不收就没人敢收你了”时,他连发短信的力气都没有了。

  去年8月6日下午,于建红的爱人周大姐试探着向梁益建的手机发了一条短信咨询,立即收到了回复。8月7日,于建红最新的血气分析数据被一一发到梁益建的手机上,“我的氧分压只有38mmHg,正常值是80mmHg。”氧分压低于60mmHg,已经意味着呼吸衰竭。紧紧捏着手机的周大姐,反复翻着手机,一条短信点亮了屏幕,这是于建红期盼了2年的回复——“可以入院,越快越好!”8月8日凌晨4点从沧州出发,一天之后,已经陷入半昏迷的于建红被送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立即进入骨科ICU。2天后,于建红情况好转,进入普通病房。“奔着活命而来”的于建红,“活命”几率正在呈几何级数增加,“现在上下楼梯都没问题,聊天更是没有问题”。

  梁益建:“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

  于建红和病友们互相打气时,常常会聊到一个已经出院的老病友——今年34岁、重庆壁山小伙子*。*的脊柱曾有三个严重畸形:严重脊柱后凸畸形、严重侧弯畸形、严重脊柱旋转扭曲畸形。X光片上,他的脊柱向右侧弯达到了190度,被媒体称为世界罕见。*也和很多病友一样,因为脊柱畸形,他的肺部、心脏等脏器已经受到严重积压,呼吸越来越困难。如果再得不到治疗,他最终会因为呼吸衰竭而死。

  从20**年起,*在全国各地奔走寻找获救的希望,走遍了国内知名医院,拜访了国内几乎所有知名的脊柱专家,“在北京求治时,为了节约钱,晚上我就直接睡在门诊大厅里。”然而,跑遍了国内多家大医院,*都被拒绝。在北京某医院,*曾住院15天,最后专家仍告诉他无法手术,世界上尚未有成功案例。经过努力寻找,20**年3月27日,没有放弃的*找到了梁益建。

  20**年4月9日进行了第一次手术,20**年7月进行胸廓成形手术,20**年3月进行脊柱矫形手术,20**年9月出院……如今,*仍把每一次治疗节点记得清清楚楚,他说这对自己非常重要。距离出院已经一年有余,*除不能弯腰外,生活与普通人无异,此前出现的腰疼、呼吸疼等问题也在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就在去年10月21日,*的女儿出生了,他特意拨通了梁益建的电话报喜。

  在“我能治”几个字之中,有患者重获新生的喜悦,也有不为人知的风险。国际脊柱侧弯学会委员(SRS member)陶惠人说,脊柱侧弯手术,医生需要承担病人瘫痪、出现呼吸问题等风险,“脊柱侧弯手术是骨科手术中风险最大的,在医学范畴内,手术出血超过两三千毫升的,目前就是脊柱侧弯手术及肝肾移植手术。”梁益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天手术都很难,就像在青藏线的悬崖边开车”,但他又将话锋一转,“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

  据公开报道,20**年至今,由梁益建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已经超过千例。另据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统计,20**年至20**年间,梁益建在该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达507名,其中,417人已术后出院,余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疗。

  智善公益基金会与全国20余家公立医院具有合作关系,“三医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有75%是北、上、广大医院告知无法手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治疗时间长。”作为在全国范围长期救助家庭贫困脊柱畸形青少年的智善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苗强说,“梁益建的勇气来自于对医学事业的敬重与执着。”苗强眼中的梁益建是位勇士,“勇于探索医学高峰,挑战高难度的手术”。

  据悉,梁益建在治疗病例上已经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类型,突破了国际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20**年2月,梁益建发表在国际脊柱顶级杂志《Spine》的一个病例,以“无一问题提出”状态全文发表,打破了该杂志在审稿时会针对每篇文章提约20个问题的惯例。

  在每一天不断发生的工作细节中,梁益建的“勇气”源自对己对人的“严格”。

  “严格”是对时间的管理。梁益建常常晚上7点之后带着病人的片子回家研究,每天凌晨2点睡觉,而午夜12点之后是他的练拳时间。梁益建举起右掌缓缓地在空中虚画出一个圆,圆圈末了,化掌为拳,出拳带风,“太极讲定,定下心,才能在手术台上处变不惊;太极健身,才能支撑七八个小时的手术。”早上7点半,梁益建又准时出现在办公室。7点45分,当很多病人睡眼惺忪的时候,骨科医生办公室里已经热闹起来。36位医生护士立定,骨科交班5分钟后开始。

  根据医院相关规定,各科室每日上班时间为上午8时。“梁主任每天早上7点30分就会抵达病区,医生、护士也不好意思太晚。自然而然地,我们成了全院最早上班的科室。”包括护士长陈澜在内,每日上午7时50分参加交班的医生、护士超过30人。以30人每人每天多出10分钟的工作时间计算,骨科的医生护士每天共额外投入5小时为患者服务。医生护士额外的时间投入,一年超过1000小时,相当于50天。每天,梁益建要巡房两次,除了上午的常规巡房,手术后,他总要到病房走走才能安心。“我们做的手术太难,很多都是全国罕有的,现在的检查手段有限,没有经验参考,有5%不可控的风险,要小心。”梁益建说。

  梁益建对医生的严格要求在科室是出了名的。为治疗脊柱畸形患者,骨科成立了多学科协作治疗组,骨科、呼吸、神经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医生都是成员。人称“大师兄”的胡正军从20**年就跟着梁益建学习,“主任要求我们晚上12点再睡觉,多一点时间看文献。”被称为“劳模”的汪飞,2年半前加入小组,家住医院对面的他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当天有手术,晚上10点就会到骨科ICU转一圈,看看做完手术病人的情况,然后发条短信给梁益建,“我不来看,主任也会来看。”

  “梁爸爸给我们重生,挺直脊梁实现梦想”

  “主任要求我们晚上12点再睡觉,多一点时间看文献”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同时也是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放在梁益建身上十分妥帖。他对病人的爱心和同情心,理解和宽慰,有时比手术刀和药物还更有效。

  上午9时,骨科医生的大办公室里,8个打着牵引支架的脊柱畸形患者沿着沙发边依次站着。骨科的医护人员给他们取了个“萌萌哒”的名字——“天线宝宝”。待梁益建从病区查完房,拿着盛满扳手、螺母、螺帽等工具的纸盒子走进办公室时,大家微笑着,眼神随着梁益建的身形移动。来自云南的张映清排在队首,梁益建从一堆螺母中挑出一把10号的扳手,开始拧动她身上固定支撑杆与头盆环的螺母。张映清紧咬着牙关,紧绷着,尽量不让身体发抖。她的头部、腰部分别套着一个钢环,用四根高过头顶的支撑杆连接固定。通过头盆环的牵引,让弯曲的脊柱慢慢拉撑。为了将头盆环固定在脑袋上,钢环上的每根钉子都穿过了头皮。

  梁益建迅速翻动着手腕,尽量让拧动的速度变快。每调一颗,梁益建便后退半步,双手*白大褂的口袋,猫着腰,伸着脖子,观察张映清的牵引架是否*衡。嘴里看似随意地询问着张映清的情况,“现在能爬几楼了,心率要注意控制在140以下,每天两个鸡蛋吃没有?”梁益建指了指张映清,面向办公室里的其他病友,“她老公挺帅的。”张映清双手攀着头盆环,腼腆地笑了。

  私下里,常有“天线宝宝”喊梁益建“梁爸爸”。在梁益建的个人网站上,有一位哈尔滨脊柱侧弯患者术后出院,发帖感谢梁益建,“您不仅是我们的主刀医生更像是我们的爸爸……对于梁爸爸,医生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治好更多人的信仰。梁爸爸给我们重生,挺直脊梁实现梦想……”病友圈内传言,“梁爸爸”收了个病友做干女儿,让好多病友羡慕。有人向梁益建求证,被直接驳回,“他们所有人都像我的孩子一样。”*日里送些牛奶、鸡蛋已是常事,梁益建还掏钱为他们办迎新春联欢会,专门请音乐老师教他们唱歌,每周两次。

  8年多前,梁益建正是凭借一颗同情心,发现、治愈了职业生涯第一位脊柱畸形患者。

  20**年2月,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中,梁益建前往盐源县做医疗支援。在泸沽湖畔的一家租车店遇到一个胸口近乎贴着大腿的人。他叫伍才林,坐在凳子上,只要一起身,头就往下栽,脊柱严重畸形,走路时眼睛只看得到地面。梁益建眼里的伍才林保持着一种“很痛苦的姿势”。当了多年骨科医生,第一次见到“驼”得这么严重的患者。“一看就是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弯曲近120度。”梁益建围着对方打量几圈,说了句“我可以做手术让你站起来”。

  见伍才林不相信,梁益建要来纸笔,边画边讲能让他站起来的原理。磨了40分钟,才让伍才林看到挺起腰杆走路的希望。电话征得院长赵聪同意后,同年5月,梁益建将伍才林接到了成都。经过13个小时的手术,这个不到130公分、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驼背”*躺着被推出手术室,康复后身高达到178公分。伍才林给自己改名“伍才立”,铭记人生的转折。他和弟弟拿出全部积蓄并贷款70万元,在泸沽湖草海修了一栋两层的农家乐出租,当起了小老板。

  手术改变了伍才林的生活,也让其他的脊柱畸形患者知道了“梁益建”。短时间内,全国各地脊柱畸形患者蜂拥而至。梁益建的职业生涯由此转折,从一名普通骨科医生转而主攻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目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有90个“天线宝宝”正在接受牵引,等待手术,还有61个患者排队等着入院。

  “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没有发自内心的崇敬是叫不出来‘爸爸’这两个字的”

  疼痛、挣扎以及起伏的希望是脊柱畸形患者再熟悉不过的。有人说,医学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只有当医生在某种程度上了解患者的经历,治疗才能在谦卑、信任和尊重中进行。在梁益建的带动下,参与了解患者经历的人并不局限于医生,更包括了医生的朋友、医院、公益组织甚至患者自己。而治疗的效果,也在这些成员的深度参与之下拓展延伸。

  26岁的女大学生王丛歌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和心脏病,侧弯度数达到140度,身高仅有1.3米,手术费用需要16万元。由于家庭困难,入院不久,有热心病友告诉王丛歌:如果担心手术费,可以向智善公益基金会申请帮助。这是入住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脊柱畸形病人都知道的信息,也是老病友必向新病友传达的信息。原来,为了给贫困患者赢得更稳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及其团队从20**年开始与智善公益基金会展开了合作。

  智善公益基金会于20**年10月在民政部登记设立,截至20**年10月27日的数据显示,该基金会已向全国各地960位家庭贫困的脊柱畸形患者捐赠手术费2899.4万元。根据智善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苗强的介绍,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0名脊柱侧弯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会的捐助比例达95%以上。20**年11月至今,基金会已累计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共149名患者提供捐助,捐助金额达558.8万元人民币。此外,基金会目前已确定对30名未入院的病患提供捐助。为什么将如此大比例的捐助投向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除了基于医院收治的大多是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这一背景外,事实上苗强更愿意分享一个故事。

  20**年11月,为了让更多脊柱畸形患者获得实际帮助,苗强曾挨家拜访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有条件进行脊柱矫形手术的医院,并建立联系。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联系后,苗强每年会到成都三四次,与病友待在一起。晚上,他常看到梁益建与病友聊天,“哪有一个医生,做了一天手术下来还为患者揉搓脊柱,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没有发自内心的崇敬是叫不出来‘爸爸’这两个字的。”苗强所见,梁益建对患者极为照顾,苦、痛、希望交织着的病房里,医生与病人、病人与病人之间变成了好朋友。

  如今,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伍才林,不仅挺直了脊梁看见泸沽湖的蓝天白云,还跟家人盖了二层农家乐当起老板;脊柱弯曲达153°的小伙子刘仁富顺利完成了手术,开始在资阳学习理发;曾经呼吸困难多次经历抢救的*,如今也已成家并有了可爱的女儿……自称为“小医生”的梁益建曾说:“我的病人,首先要让他们活下去。”在他的救治下,这些曾被告知“无法治愈”的脊柱畸形患者“活了”;在他的带动下,更多人的力量汇聚成爱的洪流,让脊柱畸形患者不仅“活了”,还能拥抱人生未来的更多精彩。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4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20**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人物故事】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过去,包括很多*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屠呦呦与*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讲好屠呦呦与*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众,振奋精神。

  大家一定记得,当年,陈景润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1977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陈景润的突出贡献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写下光辉一页,*科学院提升他为研究员。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随后予以转载,“怪人陈景润”轰动全国。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时,“七七级”大学生刚刚入学报到,坐定课桌,开始如饥似渴地求知。都是关于*数学家陈景润的精彩故事,不仅教育了“七七级”。《哥德巴赫猜想》还被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陈景润的故事遍布大街小巷,刻入每一个人的脑海,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是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人扬眉吐气。屠呦呦是时代的符号,是科学家的优秀代表,是当代的陈景润,必须大张旗鼓的宣传屠呦呦与她的诺贝尔奖,讲好她和*之间有着精彩传奇的故事,用以教育人激励人,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科学的春天。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5

  1950年12月,**在研究我国航空工业建设问题时提出,国家准备5年内拿出60亿斤小米用来支援发展航空工业。60亿斤小米,按当时的物价算大约是5.35亿元人民币。对百废待兴的*来说,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没有制空权的军队就要被动挨打,没有制空权的国家必然遭受侵略”,就算一穷二白,*航空工业还是在抗美援朝的硝烟中艰难起步了。

  1951年,刚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顾诵芬来到北京,加入刚刚组建的航空工业系统中。1956年,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顾诵芬继续北上。在沈阳,他作为首批核心成员,在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等开拓者的领导下,开启了新*自行设计飞机的新征程。

  对年轻的顾诵芬来说,离家北上建设航空工业,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也是在践行他从小的理想。多少年过去,“七七事变”爆发后频繁出现的飞机轰炸声,总是在他的耳边回荡。“没有航空的话,我们国家将来还得受人欺负,我以后想造飞机。”顾诵芬坚定地说。从此,他在高考志愿上填报3所大学的航空系,是因为这份初心;大学毕业后,投身航空工业一线,也是因为这份初心。

  到沈阳后,顾诵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设计一架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歼教-1。在这之前,*航空曾迎来一批苏联“老师”。可他们的“课程”里,只有如何制造飞机,并不教我国如何设计飞机。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就等于命脉在人家手里,这怎么能行?但自行设计,就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

  按照时任沈阳飞机设计室主任徐舜寿的方案,他们要设计的喷气式飞机需要从两侧进气,而不是用机头进气。这在国内根本没有先例。准确说,那时我国在气动力设计方法和手段上完全空白。而作为气动组组长,顾诵芬在大学时就没接触过喷气式飞机。因此,在听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图书馆有一份相关国外文献后,他立刻动身来到北京。为了不影响学生白天使用资料,他借了一辆旧自行车,天天晚上跑北航查找抄录资料,整整跑了一个星期,自行车前叉在土路上都颠裂了。就这样,靠着硬“啃”国外资料,顾诵芬最终提出了亚音速飞机气动参数设计准则和气动力特性工程计算方法,出色完成了歼教-1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

  歼教-1首飞成功后,几乎是无缝衔接,顾诵芬又通过完成我国首型初级教练机——初教6飞机气动布局设计,建立了亚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随即又在国内首次建立了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实现了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计算、试验与试飞的闭环。他所创立的飞机气动力设计方法体系至今仍被国内飞机设计采用,为后续歼击机设计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但在1978年之前,顾诵芬的名字并不为人所知。虽然我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早在1958年7月26日就在沈阳飞机厂机场首飞成功,但考虑到当时的国际环境,首飞成功的消息并没有公开。**知道后还托人带话,“告诉这架飞机的设计人员,要他们做无名英雄”。

  顾诵芬和他的同事们从不畏惧做无名英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到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因国家、军方、航空工业系统、地方*多次的奖励、表彰,顾诵芬的名字才逐渐进入世人的视野。他却总是说:“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很高的荣誉。这些荣誉应归功于那些振兴*航空工业的领导和默默无闻、顽强奋斗的工人、技术人员。”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6

昨晚8点,中央电视台“感动*”2016年度人物揭晓,南阳救火英雄王锋成功当选“感动*”2016年度人物。

在2016年的一场火灾中,王锋三赴火海,在他的帮助和示警下,整栋楼的二十多位邻居无一伤亡,但他却因此烧成重伤,烧伤总面积达98%,虽然经过136天的救治,还是不幸离去。

英雄王锋当选为“感动*”年度人物,是对他英勇事迹的高度认可。

如今,王锋事迹已在全国发酵,关于他事迹的电影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就像“感动*”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写的一样,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颁奖】

南阳救火英雄王锋

当选“感动*”年度人物

昨晚8点,“国人年度精神盛宴”—— 中央电视台“感动*”2016年度人物揭晓,王锋成功当选“感动*”2016年度人物。

白岩松在颁奖现场感叹:“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日子是*和、*静、*常的,因此太多的人在这样的日子里,也是*凡的,虽然我们喜欢这样*静的日子,但是生活却又不总是*静的,总有一些突如其来的变化,这个时候您会发现,一些看似*凡的人,展现出他不*凡的那一面。人们需要英雄,更需要王锋这样的*民英雄,他们是一个民族真正的脊梁。”

王锋的妻子潘品在接受敬一丹采访时说,“在我眼里,他感觉帮助别人就是他的职责,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去帮助别人,就是他的任务。”

在谈到怎样像儿女介绍他们的爸爸时,潘品说,“现在有的时候,就是我坐在那里落泪的时候,心里边特别难受,然后孩子特别懂事,我就说起来他们爸爸,他们就说,我爸爸是为别人而牺牲的,我爸爸是英雄,我长大以后要像我爸爸一样,帮助别人,这个时候我感觉特别欣慰。”

“感动*”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这样写道: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感动】

听闻王锋的故事

不少观众流下了泪水

在颁奖晚会现场,看到王锋事迹的宣传片、听闻王锋的故事,不少观众忍不住流下了泪水。当潘品代替丈夫上台领奖时,观众更是起身鼓掌,向这位三赴火海的救人英雄表达最诚挚的敬意。

在获奖人物合影留念环节,潘品手握奖杯,脸上看不出是喜是悲。潘品昨天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节目是在今年1月中旬录制的,当她举起奖杯的那一刻,心情是复杂的。

对丈夫的离去,她至今还没从悲痛中走出来;对奖杯,她说这是全国人对王锋的认可;对荣誉,她说当她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自豪和骄傲从无如此强烈,“这是王锋的荣誉,我们怀念他。”

【回顾】

火海三进三出

舍己救下整栋楼邻居

英雄王锋的故事,要从2016年5月18日凌晨的一起火灾事故说起。

那天夜里,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预见,危险正一步步逼近。凌晨1点多,因一楼电动车短路失火,继而引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锋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折回头冲进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儿子。

“你打电话报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楼里还有很多人。”王锋安顿好妻子潘品后,便转身第二次冲入火海。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楼东间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的生命。

此时,楼内已火光冲天,还不时响起爆炸声。“里面还有人,我还要去救人。”说完这句话,他第三次冲入火海。

这一次,他挨门挨户敲门示警。邻居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赶忙起床逃生。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个逃出去的王锋,第三次从火海中出来时,已被烧成了“炭人”,全身乌黑,神志已经不清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边跑边喊,奔走呼号。住处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

整栋楼的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全身的烧伤总面积达到98%,命悬一线。

虽经多方救治,但因严重感染,在顽强坚持了136天后,王锋于2016年10月1日因多脏器衰竭不幸离世。

【希望】

他的“好人”精神

在感动中留下了希望

“我知道,当时我就是劝他,他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去救人。”昨天,王锋的妻子潘品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他就是这样的一种‘好人’。”

王锋走了,但他的“好人”精神却渐渐体现在了一双儿女身上。

王锋11岁的女儿,以前只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而现在,家里的重活累活她都开始积极承担。拿到此次“感动*”获奖人物的简介时,王锋的女儿饶有兴趣地读起来。“他们都是为国家做出很多贡献的人。”谈到未来想做什么,王锋女儿说最想做老师,教书育人,回报社会。

王锋9岁的儿子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在妈妈潘品眼中他依然非常优秀:“现在越来越会关心人了。”

王锋的遗像就摆放在床头,潘品说自己每次回到老家,总觉得王锋还在,晚上睡觉时常会梦到他。“有一次做梦,梦到王锋说对不起我,留下了一双儿女让我照顾,还安慰我。”潘品说,王锋是为救人而牺牲,人死不能复生,为了他“留”下的希望,也要更好地生活。

如今,在南阳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学*锋事迹的宣传标语。2月3日,以王锋事迹为题材的电影《英雄王锋》在方城县首映。电影引人落泪,王锋精神也感动着台下的观众。潘品在看完电影后发朋友圈写道:“好似你又回到了我的身边。”

不知什么时候,潘品的微信名字改为了“希望”。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7

2月8日上午,在英雄王锋的家乡——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村部里一派忙碌,村支书姚金岭正在准备村里晚上集体收看2016“感动*”十大年度人物颁奖晚会的事宜。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王锋的怀念。

2016年5月18日,王锋三入火海救下20余名邻居,自己却被烧成重伤,当年10月1日,不幸在北京离世。英雄虽已离去,但他舍生取义的精神感动了中原大地、感动了全*,王锋再次为“河南好人”书写下浓重的一笔。

侠肝义胆河南人再次感动*

“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这是“感动*”给予救火英雄王锋的颁奖辞。晚会录制现场,王锋的遗孀潘品接过了丈夫的奖杯,并再次表达了对社会各界的感激之情。

“代替王锋站在‘感动*’的领奖台,我悲喜交加,但更多的`是为我的丈夫感到自豪,他被评为‘感动*’十大年度人物是全社会对他的支持和认可。”坚强的潘品说。

尽管对王锋的事迹早已经耳熟能详,但录制现场再次播放的短片还是让在场的观众感慨不已。当潘品出现在领奖台上,观众用热烈的掌声给予她敬意。

“看到王锋烧伤的那一幕,我心里还是猛地咯噔一下。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人性中最大的善良,令人敬佩。”观众张艺藐说。

王锋此次当选,已是河南人连续四年荣登“感动*”领奖台。自2002年“感动*”推出以来,河南人已15次站上这个舞台,“河南好人”的品牌愈加响亮。

砥砺前行爱的力量照亮前路

再次见到潘品是在她新租住的家中,她和两个孩子正在整理书柜。新租住的房子虽显得有些简陋,但却井井有条。

“这里的世界名著都是这次‘感动*’十大年度人物中的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给孩子寄过来的。”潘品指着书柜告诉记者,在参加“感动*”颁奖典礼前,女儿王婷给她布置了一项任务,要她和潘建伟院士一起合张影。

潘品不仅顺利完成了女儿的任务,潘院士还特意为两个孩子寄来了书籍,这让潘品又一次感受到了无限暖意。每次提起王锋,除了悲伤,潘品说得最多的就是感激。

春节前,县里特意为她的婆婆进行了全面体检,县里和乡里的领导定期会到家中看望,被救学生的家长在春节期间也专门打来电话关心他们现在的生活。在潘品心中,这些关怀都是她以后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新的一年,潘品想继续从事教师的工作。“以前做过老师,有经验,而且做老师把知识传授给别人,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回报。”同时,她已经申请加入了南阳市社区志愿者协会,希望能为需要帮助的人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8

  2021感动*年度人物名单: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吴天一

  1958年,吴天一跟随部队来到了青海。那时,大量来支援高原建设的人都患上了怪病,一位患者饱受折磨痛苦离世的模样,让他深受触动……于是,他开始了长达60年的高原病学研究,当时*的这项研究,还是一片空白。2001年,青藏铁路修建,吴天一担任医学专家组组长。5年里,14万筑路大军无一因高原病死亡,这是吴天一用毕生的心血,创造出的医学奇迹。

  陈贝儿

  2021年,由香港媒体人拍摄的纪录片《无穷之路》“破圈”。主创陈贝儿深入热带雨林、戈壁沙滩,跨越6省10地记录下脱贫地区的真实面貌。再次回想这条“无穷之路”时,陈贝儿哽咽道,“我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也许他们可能就是一个老村民,一个扶贫的*,他们碰到困难时的那种坚持跟他们对于生存下去的那种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强的”。

  陈贝儿颁奖辞: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顾诵芬

  顾诵芬,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他在7岁时,曾亲眼目睹日本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于是从小就立下了“保卫*的蓝天”的志愿。长大后,他报考了浙大、清华、上交三所名校的航空系,皆被录取。毕业后,他就投入了祖国航空事业的建设当中。1967年,顾诵芬担任歼-8战斗机的总设计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他,瞒着爱人亲自坐上飞机上天观测。

  顾诵芬颁奖辞: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朱彦夫

  朱彦夫——当代*的“保尔·柯察金”。他参加了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是他们连的唯一幸存者。经过47次手术、93天的昏迷,朱彦夫失去了双手双脚,仅剩下一只0.3视力的右眼。但他不想躺在功劳簿上度过一生。他回到家乡,用残肢夹着粉笔,教乡亲们认字;他拄着拐、拖着假肢,一步一步带村民们走向致富之路。60岁时,他执笔写下《极限人生》,将他和曾经战友的故事捧给了世人……

  朱彦夫颁奖辞: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苏炳添

  作为第一个跨入男子田径100米9秒区的亚洲人,苏炳添的历史性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2012年,当他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遇上了“世界第一飞人”博尔特,这次的经历让他感受到巨大的差距,他下定了决心:过10秒进9秒区。2015年世锦赛,他又一次和博尔特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而这一次,他与博尔特仅差0.03秒。但这一年,苏炳添已到了退役的年龄……

  苏炳添颁奖辞: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张顺东

  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张顺东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张顺东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尽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李国秀

  李国秀颁奖辞: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杨振宁

  因核辐射早早离世的邓稼先曾给杨振宁写过一封书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隔着几十年的岁月和生死,已经百岁的杨振宁对儿时的同窗深情喊话:“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后50年,适合了你‘共同途’的嘱望,我相信你会满意的。”

  杨振宁颁奖辞: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9

  1950年12月,**在研究我国航空工业建设问题时提出,国家准备5年内拿出60亿斤小米用来支援发展航空工业。60亿斤小米,按当时的物价算大约是5.35亿元人民币。对百废待兴的*来说,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没有制空权的军队就要被动挨打,没有制空权的国家必然遭受侵略”,就算一穷二白,*航空工业还是在抗美援朝的硝烟中艰难起步了。

  1951年,刚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顾诵芬来到北京,加入刚刚组建的航空工业系统中。1956年,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顾诵芬继续北上。在沈阳,他作为首批核心成员,在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等开拓者的领导下,开启了新*自行设计飞机的新征程。

  对年轻的顾诵芬来说,离家北上建设航空工业,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也是在践行他从小的理想。多少年过去,“七七事变”爆发后频繁出现的飞机轰炸声,总是在他的耳边回荡。“没有航空的话,我们国家将来还得受人欺负,我以后想造飞机。”顾诵芬坚定地说。从此,他在高考志愿上填报3所大学的航空系,是因为这份初心;大学毕业后,投身航空工业一线,也是因为这份初心。

  到沈阳后,顾诵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设计一架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歼教-1。在这之前,*航空曾迎来一批苏联“老师”。可他们的“课程”里,只有如何制造飞机,并不教我国如何设计飞机。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就等于命脉在人家手里,这怎么能行?但自行设计,就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

  按照时任沈阳飞机设计室主任徐舜寿的.方案,他们要设计的喷气式飞机需要从两侧进气,而不是用机头进气。这在国内根本没有先例。准确说,那时我国在气动力设计方法和手段上完全空白。而作为气动组组长,顾诵芬在大学时就没接触过喷气式飞机。因此,在听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图书馆有一份相关国外文献后,他立刻动身来到北京。为了不影响学生白天使用资料,他借了一辆旧自行车,天天晚上跑北航查找抄录资料,整整跑了一个星期,自行车前叉在土路上都颠裂了。就这样,靠着硬“啃”国外资料,顾诵芬最终提出了亚音速飞机气动参数设计准则和气动力特性工程计算方法,出色完成了歼教-1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

  歼教-1首飞成功后,几乎是无缝衔接,顾诵芬又通过完成我国首型初级教练机——初教6飞机气动布局设计,建立了亚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随即又在国内首次建立了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实现了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计算、试验与试飞的闭环。他所创立的飞机气动力设计方法体系至今仍被国内飞机设计采用,为后续歼击机设计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但在1978年之前,顾诵芬的名字并不为人所知。虽然我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早在1958年7月26日就在沈阳飞机厂机场首飞成功,但考虑到当时的国际环境,首飞成功的消息并没有公开。**知道后还托人带话,“告诉这架飞机的设计人员,要他们做无名英雄”。

  顾诵芬和他的同事们从不畏惧做无名英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到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因国家、军方、航空工业系统、地方*多次的奖励、表彰,顾诵芬的名字才逐渐进入世人的视野。他却总是说:“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很高的荣誉。这些荣誉应归功于那些振兴*航空工业的领导和默默无闻、顽强奋斗的工人、技术人员。”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

  2019年5月31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在会上向全党发出了“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号召。这不禁让人想起最近刚刚发生的一件事情。

  广西百色驻村第一*黄文秀,一位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硕士生,毕业后本应有更好选择的她选择了回到家乡做驻村扶贫工作,就是这么一个年仅30岁的基层干部,在回驻村的路上遭遇山洪,不幸遇难。在印象中最深的是她所说的一句话:不获全胜,绝不收兵。正是这么一份“坚守、执着、勇敢”的初心,令所有人都铭记住她的名字,也正是她用生命诠释了初心如磐、使命如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对本心的笃定、对本源的坚守、对本初的执着;始终,即自始至终、善始善终,就是对初心的矢志不移、对信仰的忠贞不渝、对使命的坚韧不拔。黄文秀的初心和使命是建设家乡、报答乡亲。而作为一名基层选调生,我的初心便是服务群众,扎根基层,不悔青春。黄文秀是百色本地人,当年得到教育扶贫资助就读于百色祈福高中,研究生毕业以后没有想着要留在大城市,而是毅然回到了家乡。百色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黄文秀积极响应到基层建功立业的号召,投身到扶贫工作第一线。她坚持以村为家,把扶贫工作当成事业,驻村以后把几乎所有个人物品都搬到了村里。即便面临工作、家庭、生活的压力,她总是面带微笑、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作为驻村*的她是我们基层选调生的楷模,作为大姐姐的她是我们这些弟弟妹妹们的榜样。

  牢记使命,方能致远。使命,是对信念的坚守、对理想的诠释、对责任的担当。牢记使命,担当实干,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不断地奋斗努力,才能实现远大理想。黄文秀牢记脱贫攻坚的使命,为了全面掌握百坭村的致贫原因和现状,她坚持用土办法,对村内的贫困户开展遍访工作,认真查摆问题并听取民情民意。任第一*的一年多来,黄文秀团结村“两委”干部,通过考察学习、请专家指导、挨家挨户宣传、党员带头示范等方式,带领群众摸索并发展了适合本村的产业——种植砂糖橘、八角、杉木等。这些产业,如今已成为百坭村的支柱产业和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篇扩展阅读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篇(扩展1)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篇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

  黄文秀,女,壮族,*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区巴别乡德爱村多柳屯人,2016届广西定向选调生、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本科就读于山西*治学院。生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副科长、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

  2018年3月26日,黄文秀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职,年仅30岁。

  黄文秀是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硕士毕业生,面对精彩的世界,这个从山村走出来的女孩作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她决定回到家乡支援建设,2018年担任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的驻村第一*。黄文秀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身患重病,重重压力之下,黄文秀总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从进村开始,黄文秀就努力融入当地生活,挨家挨户走访,学会了桂柳方言,一年多时间,她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协调给每个村建起了垃圾池。在黄文秀任上,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

  黄文秀驻村笔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2

  伍淑清,女,汉族,英文名安妮,祖籍广东台山,1948年9月出生于香港,香港美心集团老板伍沾德之女。毕业于香港嘉诺圣心书院,美国加州Armstrong学院。

  现任全国工商联副*、北京、上海东方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董事长,富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香港*食品推广有限公司常务董事,日本东京翠园酒家常务董事,香港世界贸易中心总经理。

  伍淑清一家人爱国爱港,改革开放之初,伍家父女北上创业,创办了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香港回归后,伍淑清致力于香港和内地的交流合作,建立教育基金,积极增进香港青年对中华历史和文化的认识。组织青少年赴内地交流学习百余次。

  修例风波发生以来,她严辞阻止乱港分子发起的学生*,成为乱港分子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放言要声讨、抵制伍淑清及美心集团。2019年9月,伍淑清现身瑞士日内瓦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例会,向世界说出真实的香港。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3

  **戍边50年魏德友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工农红军王定国大学生村官秦玥飞火海救人英雄王锋壮烈牺牲的歼15飞行员张超量子通讯科研带头人潘建伟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儿童孤独症机构创办人田惠萍昆明爱心食堂创办人王兰兰**焦裕禄阿布列林四川爱心医生梁益建大国工匠李万君

  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支月英

  航海家郭川

  抗癌女护士王威寻亲大姐吕顺芳

  维和士兵申亮亮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宁波守塔人一家五代守塔百年

  王锋,男,38岁,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人。

  20**年5月18日凌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浓烟迅速吞没了整栋楼房。租住在一楼的王锋发现火情后,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第三次从火场出来时,王锋已快被烧成了“炭人”,浑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从住处到临近的张衡路口,大约五六十米的距离,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脚印,

  王锋的事迹报道后,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捐款相助,至5月底捐款达250余万元。10月1日下午,王锋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了人世。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4

  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随着转动了千年的历史车轮,便沉淀出了爱国文化。岁月让爱国文化催出了醇香,我不禁陶醉其中。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每当忆起这番话,内心便是止不住的热血沸腾。心中也暗下决心,决不能辜负了一代领袖对我们后辈的期望。我们正属于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阶段,为何不去开拓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那就从现在开始努力吧,为了祖国,为了自己的未来!从现在开始就努力吧!

  作为祖国的下一代,“爱国主义”毫无疑问成为了我们中学生做人的基准,爱国、一个多么神圣而又庄严的“举动”,事实证明:一切有崇高理想的人视爱国为第一任精神支柱,诚然,因为他们知道国家的是与自己的前途紧密相连、休戚相关的。唇亡齿寒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霍去病“不灭匈奴不为家”,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乃广为传扬之佳话,秦桧卖国求荣,吴三桂引兵入清,则遭万世之唾骂。遵循客观规律,人们自是尊敬“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痛恨奴颜婢膝的卖国之辈。如果让你选,你会怎么选呢?相信你不会傻到去做个遗臭万年的“害虫”吧!

  虽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和*的社会。但是爱国的情感仍然可以在*时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体现,也可以通过每件事当中体现。我们要从小树立一个爱国的思想,努力学习,掌握本领。自信自强,无私无畏。只有这样,长大了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当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爱国就是救灾官兵救人时的奋不顾身,就是志愿者在灾区的一个眼神,一处帮助,就是全国亿万群众捐款捐物的热情。在奥运会举办之际,爱国就是运动健儿在竞技场上的奋勇拼搏,就是志愿者的一次微笑,就是国民不乱丢垃圾,文明现看比赛的行为……

  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成为世界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5

  **戍边50年魏德友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工农红军王定国大学生村官秦玥飞火海救人英雄王锋壮烈牺牲的歼15飞行员张超量子通讯科研带头人潘建伟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儿童孤独症机构创办人田惠萍昆明爱心食堂创办人王兰兰**焦裕禄阿布列林四川爱心医生梁益建大国工匠李万君

  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支月英

  航海家郭川

  抗癌女护士王威寻亲大姐吕顺芳

  维和士兵申亮亮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宁波守塔人一家五代守塔百年

  申亮亮,29岁,生前系*驻马里共和国维和工兵分队战士。

  20**年6月1日,*驻马里共和国维和部队遭遇恐怖袭击。一辆载有500多公斤炸药的汽车,驶入申亮亮所在维和部队的营区。当时,正负责营区2号岗哨警戒执勤任务的申亮亮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引导后方部队隐蔽。在汽车侧翻时,他本可以选择撤离现场,但他用生命中的最后37秒,换回了部队其他人员的*安。因为他的及时处置,500多公斤的炸药袭击,只一人牺牲。

  这一人的牺牲把一位农村母亲的世界炸得粉碎。申亮亮的母亲杨秋花悲伤得无法站立,坐着轮椅到机场迎接儿子的遗体回国。追悼会上,哭成泪人的杨秋花在多人搀扶下走到儿子的灵柩前,摆上一支白花,用河南乡音大声而颤抖地说:“我的儿子,你为国争光了,我谢谢你!”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6

  张超,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

  20**年4月27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

  事故发生后,张超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团长张叶一直陪在他身边,清楚记得张超说的最后一句话:“团长,我还能不能飞”。

  张超走了,留下刚刚满两岁的女儿和妻子,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再有半个月就要着舰飞行了,这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

  面对张超,《感动*》推选委员时文潮说,我们必须牢记每一位军人的牺牲,都是在为国家换来更多的安宁和幸福。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7

  骨科硕士、神经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骨科主任,这是梁益建的真实身份,然而,让他感到最亲切的称谓,却是来自患者的一声“梁爸爸”。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精湛的医术拯救了上千人的生命……这是梁益建作为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最真实的写照。对于当选《感动*》年度人物,梁益建显得有些低调:“我就是个给病人看病的普通小医生。

  梁益建:“我只是个小医生”

  在医院骨科大夫们眼中,梁益建是个精力充沛的人。这个留利落*头的五旬骨科主任,常穿一双泛黄的运动鞋,疾走于病房、医生办公室、手术室之间,并不高的个头一转身便找不见人。病房里的患者们觉得,梁益建是个和缓*静的人。调整牵引支架时,他手拿10号扳手,弓着身子不紧不慢地调整每一颗可能影响角度的螺丝钉,*均每个人的调整时间30分钟。面对媒体的采访,梁益建扶了扶黑框眼镜,用沙哑的声音说了一句:“我只是个小医生。”

  在住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侧弯130°以上、四处求医无门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改变的不仅是人的外形,与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脏衰竭,不断侵蚀着人的生命。面对患者,梁益建的话大辩若讷,“我治得好”,这四个字在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听来,有若天籁,意味着一线生机。

  三医院1号住院楼2楼,带着脊柱牵引支架的于建红,常常立在骨科病房转角通往医生办公室的*台上,静静地呼、吸。病区的空气混杂消毒水和病房里的各种药味,并不算清新,他却视为珍宝。

  几个多月前,一辆小汽车飞驰在河北沧州到成都175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于建红瘫坐在哥哥于建忠的汽车后座,大口地吸着氧气,生命的气息随着时间流逝,似乎正一丝丝地没入黑暗之中消失不见。因为40年脊柱侧弯而变形的胸腔,压迫着于建红肺部的呼吸空间,“我要活命!”他放不下80多岁的父母、媳妇周大姐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为了“活命”,从20**年就出现呼吸困难的于建红已经辗转在河北、北京求医2年,跑过很多家大医院。“这是命运的事,回家好好休养”,医生的这句话于建红听过很多遍。尽管呼吸对他来说越来越费劲,他一边吸着氧气一边执拗地在网上搜索,不甘心地试图叩开命运之门。当北京的一位医生告诉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梁益建可以治,他不收就没人敢收你了”时,他连发短信的力气都没有了。

  去年8月6日下午,于建红的爱人周大姐试探着向梁益建的手机发了一条短信咨询,立即收到了回复。8月7日,于建红最新的血气分析数据被一一发到梁益建的手机上,“我的氧分压只有38mmHg,正常值是80mmHg。”氧分压低于60mmHg,已经意味着呼吸衰竭。紧紧捏着手机的周大姐,反复翻着手机,一条短信点亮了屏幕,这是于建红期盼了2年的回复——“可以入院,越快越好!”8月8日凌晨4点从沧州出发,一天之后,已经陷入半昏迷的于建红被送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立即进入骨科ICU。2天后,于建红情况好转,进入普通病房。“奔着活命而来”的于建红,“活命”几率正在呈几何级数增加,“现在上下楼梯都没问题,聊天更是没有问题”。

  梁益建:“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

  于建红和病友们互相打气时,常常会聊到一个已经出院的老病友——今年34岁、重庆壁山小伙子*。*的脊柱曾有三个严重畸形:严重脊柱后凸畸形、严重侧弯畸形、严重脊柱旋转扭曲畸形。X光片上,他的脊柱向右侧弯达到了190度,被媒体称为世界罕见。*也和很多病友一样,因为脊柱畸形,他的肺部、心脏等脏器已经受到严重积压,呼吸越来越困难。如果再得不到治疗,他最终会因为呼吸衰竭而死。

  从20**年起,*在全国各地奔走寻找获救的希望,走遍了国内知名医院,拜访了国内几乎所有知名的脊柱专家,“在北京求治时,为了节约钱,晚上我就直接睡在门诊大厅里。”然而,跑遍了国内多家大医院,*都被拒绝。在北京某医院,*曾住院15天,最后专家仍告诉他无法手术,世界上尚未有成功案例。经过努力寻找,20**年3月27日,没有放弃的*找到了梁益建。

  20**年4月9日进行了第一次手术,20**年7月进行胸廓成形手术,20**年3月进行脊柱矫形手术,20**年9月出院……如今,*仍把每一次治疗节点记得清清楚楚,他说这对自己非常重要。距离出院已经一年有余,*除不能弯腰外,生活与普通人无异,此前出现的腰疼、呼吸疼等问题也在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就在去年10月21日,*的女儿出生了,他特意拨通了梁益建的电话报喜。

  在“我能治”几个字之中,有患者重获新生的喜悦,也有不为人知的风险。国际脊柱侧弯学会委员(SRS member)陶惠人说,脊柱侧弯手术,医生需要承担病人瘫痪、出现呼吸问题等风险,“脊柱侧弯手术是骨科手术中风险最大的,在医学范畴内,手术出血超过两三千毫升的,目前就是脊柱侧弯手术及肝肾移植手术。”梁益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天手术都很难,就像在青藏线的悬崖边开车”,但他又将话锋一转,“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

  据公开报道,20**年至今,由梁益建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已经超过千例。另据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统计,20**年至20**年间,梁益建在该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达507名,其中,417人已术后出院,余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疗。

  智善公益基金会与全国20余家公立医院具有合作关系,“三医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有75%是北、上、广大医院告知无法手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治疗时间长。”作为在全国范围长期救助家庭贫困脊柱畸形青少年的智善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苗强说,“梁益建的勇气来自于对医学事业的敬重与执着。”苗强眼中的梁益建是位勇士,“勇于探索医学高峰,挑战高难度的手术”。

  据悉,梁益建在治疗病例上已经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类型,突破了国际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20**年2月,梁益建发表在国际脊柱顶级杂志《Spine》的一个病例,以“无一问题提出”状态全文发表,打破了该杂志在审稿时会针对每篇文章提约20个问题的惯例。

  在每一天不断发生的工作细节中,梁益建的“勇气”源自对己对人的“严格”。

  “严格”是对时间的管理。梁益建常常晚上7点之后带着病人的片子回家研究,每天凌晨2点睡觉,而午夜12点之后是他的练拳时间。梁益建举起右掌缓缓地在空中虚画出一个圆,圆圈末了,化掌为拳,出拳带风,“太极讲定,定下心,才能在手术台上处变不惊;太极健身,才能支撑七八个小时的手术。”早上7点半,梁益建又准时出现在办公室。7点45分,当很多病人睡眼惺忪的时候,骨科医生办公室里已经热闹起来。36位医生护士立定,骨科交班5分钟后开始。

  根据医院相关规定,各科室每日上班时间为上午8时。“梁主任每天早上7点30分就会抵达病区,医生、护士也不好意思太晚。自然而然地,我们成了全院最早上班的科室。”包括护士长陈澜在内,每日上午7时50分参加交班的医生、护士超过30人。以30人每人每天多出10分钟的工作时间计算,骨科的医生护士每天共额外投入5小时为患者服务。医生护士额外的时间投入,一年超过1000小时,相当于50天。每天,梁益建要巡房两次,除了上午的常规巡房,手术后,他总要到病房走走才能安心。“我们做的手术太难,很多都是全国罕有的,现在的检查手段有限,没有经验参考,有5%不可控的风险,要小心。”梁益建说。

  梁益建对医生的严格要求在科室是出了名的。为治疗脊柱畸形患者,骨科成立了多学科协作治疗组,骨科、呼吸、神经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医生都是成员。人称“大师兄”的胡正军从20**年就跟着梁益建学习,“主任要求我们晚上12点再睡觉,多一点时间看文献。”被称为“劳模”的汪飞,2年半前加入小组,家住医院对面的他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当天有手术,晚上10点就会到骨科ICU转一圈,看看做完手术病人的情况,然后发条短信给梁益建,“我不来看,主任也会来看。”

  “梁爸爸给我们重生,挺直脊梁实现梦想”

  “主任要求我们晚上12点再睡觉,多一点时间看文献”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同时也是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放在梁益建身上十分妥帖。他对病人的爱心和同情心,理解和宽慰,有时比手术刀和药物还更有效。

  上午9时,骨科医生的大办公室里,8个打着牵引支架的脊柱畸形患者沿着沙发边依次站着。骨科的医护人员给他们取了个“萌萌哒”的名字——“天线宝宝”。待梁益建从病区查完房,拿着盛满扳手、螺母、螺帽等工具的纸盒子走进办公室时,大家微笑着,眼神随着梁益建的身形移动。来自云南的张映清排在队首,梁益建从一堆螺母中挑出一把10号的扳手,开始拧动她身上固定支撑杆与头盆环的螺母。张映清紧咬着牙关,紧绷着,尽量不让身体发抖。她的`头部、腰部分别套着一个钢环,用四根高过头顶的支撑杆连接固定。通过头盆环的牵引,让弯曲的脊柱慢慢拉撑。为了将头盆环固定在脑袋上,钢环上的每根钉子都穿过了头皮。

  梁益建迅速翻动着手腕,尽量让拧动的速度变快。每调一颗,梁益建便后退半步,双手*白大褂的口袋,猫着腰,伸着脖子,观察张映清的牵引架是否*衡。嘴里看似随意地询问着张映清的情况,“现在能爬几楼了,心率要注意控制在140以下,每天两个鸡蛋吃没有?”梁益建指了指张映清,面向办公室里的其他病友,“她老公挺帅的。”张映清双手攀着头盆环,腼腆地笑了。

  私下里,常有“天线宝宝”喊梁益建“梁爸爸”。在梁益建的个人网站上,有一位哈尔滨脊柱侧弯患者术后出院,发帖感谢梁益建,“您不仅是我们的主刀医生更像是我们的爸爸……对于梁爸爸,医生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治好更多人的信仰。梁爸爸给我们重生,挺直脊梁实现梦想……”病友圈内传言,“梁爸爸”收了个病友做干女儿,让好多病友羡慕。有人向梁益建求证,被直接驳回,“他们所有人都像我的孩子一样。”*日里送些牛奶、鸡蛋已是常事,梁益建还掏钱为他们办迎新春联欢会,专门请音乐老师教他们唱歌,每周两次。

  8年多前,梁益建正是凭借一颗同情心,发现、治愈了职业生涯第一位脊柱畸形患者。

  20**年2月,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中,梁益建前往盐源县做医疗支援。在泸沽湖畔的一家租车店遇到一个胸口近乎贴着大腿的人。他叫伍才林,坐在凳子上,只要一起身,头就往下栽,脊柱严重畸形,走路时眼睛只看得到地面。梁益建眼里的伍才林保持着一种“很痛苦的姿势”。当了多年骨科医生,第一次见到“驼”得这么严重的患者。“一看就是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弯曲近120度。”梁益建围着对方打量几圈,说了句“我可以做手术让你站起来”。

  见伍才林不相信,梁益建要来纸笔,边画边讲能让他站起来的原理。磨了40分钟,才让伍才林看到挺起腰杆走路的希望。电话征得院长赵聪同意后,同年5月,梁益建将伍才林接到了成都。经过13个小时的手术,这个不到130公分、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驼背”*躺着被推出手术室,康复后身高达到178公分。伍才林给自己改名“伍才立”,铭记人生的转折。他和弟弟拿出全部积蓄并贷款70万元,在泸沽湖草海修了一栋两层的农家乐出租,当起了小老板。

  手术改变了伍才林的生活,也让其他的脊柱畸形患者知道了“梁益建”。短时间内,全国各地脊柱畸形患者蜂拥而至。梁益建的职业生涯由此转折,从一名普通骨科医生转而主攻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目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有90个“天线宝宝”正在接受牵引,等待手术,还有61个患者排队等着入院。

  “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没有发自内心的崇敬是叫不出来‘爸爸’这两个字的”

  疼痛、挣扎以及起伏的希望是脊柱畸形患者再熟悉不过的。有人说,医学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只有当医生在某种程度上了解患者的经历,治疗才能在谦卑、信任和尊重中进行。在梁益建的带动下,参与了解患者经历的人并不局限于医生,更包括了医生的朋友、医院、公益组织甚至患者自己。而治疗的效果,也在这些成员的深度参与之下拓展延伸。

  26岁的女大学生王丛歌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和心脏病,侧弯度数达到140度,身高仅有1.3米,手术费用需要16万元。由于家庭困难,入院不久,有热心病友告诉王丛歌:如果担心手术费,可以向智善公益基金会申请帮助。这是入住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脊柱畸形病人都知道的信息,也是老病友必向新病友传达的信息。原来,为了给贫困患者赢得更稳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及其团队从20**年开始与智善公益基金会展开了合作。

  智善公益基金会于20**年10月在民政部登记设立,截至20**年10月27日的数据显示,该基金会已向全国各地960位家庭贫困的脊柱畸形患者捐赠手术费2899.4万元。根据智善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苗强的介绍,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0名脊柱侧弯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会的捐助比例达95%以上。20**年11月至今,基金会已累计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共149名患者提供捐助,捐助金额达558.8万元人民币。此外,基金会目前已确定对30名未入院的病患提供捐助。为什么将如此大比例的捐助投向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除了基于医院收治的大多是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这一背景外,事实上苗强更愿意分享一个故事。

  20**年11月,为了让更多脊柱畸形患者获得实际帮助,苗强曾挨家拜访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有条件进行脊柱矫形手术的医院,并建立联系。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联系后,苗强每年会到成都三四次,与病友待在一起。晚上,他常看到梁益建与病友聊天,“哪有一个医生,做了一天手术下来还为患者揉搓脊柱,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没有发自内心的崇敬是叫不出来‘爸爸’这两个字的。”苗强所见,梁益建对患者极为照顾,苦、痛、希望交织着的病房里,医生与病人、病人与病人之间变成了好朋友。

  如今,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伍才林,不仅挺直了脊梁看见泸沽湖的蓝天白云,还跟家人盖了二层农家乐当起老板;脊柱弯曲达153°的小伙子刘仁富顺利完成了手术,开始在资阳学习理发;曾经呼吸困难多次经历抢救的*,如今也已成家并有了可爱的女儿……自称为“小医生”的梁益建曾说:“我的病人,首先要让他们活下去。”在他的救治下,这些曾被告知“无法治愈”的脊柱畸形患者“活了”;在他的带动下,更多人的力量汇聚成爱的洪流,让脊柱畸形患者不仅“活了”,还能拥抱人生未来的更多精彩。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8

  每当想起“爱国”一词,并在我的心间萦绕不休。在我的耳旁不断的回荡,仿佛有一位天使在我耳边倾诉着。因此,让我把爱国这个词,牢牢铭记在心。

  我是中华的人民,华夏的儿女,炎黄的子孙。我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如果祖*亲是浩瀚无际的大海,那我就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如果祖*亲是一片辽阔的草原,那我就是草原中的一根小草;如果祖*亲是一座巍峨峻拔的高山,那我就是在山中安居乐业的一只雏鸟。尽管我在祖*亲的眼里是那么的渺小,但是我仍怀着一片爱国的深情。对祖*亲的付出铭记于心,对祖*亲的昌盛而深感自豪,对祖*亲的强大而浩气长存!

  我爱祖国!爱她的地大物博,爱她的神州大地,爱她的锦绣河山。爱她的历史潮流,更爱她的长城、黄河、长江、黄山,这等等一切都想针一般烙在我的心底。

  雄伟的长城,你的气势是如此的磅礴!当我踏在您的古砖上时,我心房似有千斤重,因为这是古代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所凝集的结晶。再看看城墙边的污粒,您的历史一定很长吧?你的出生约在900年前,在这数百年里,你承担着多少重量?人群累累,都在您的身躯上踩踏,而您的爱国之心,为人民付出的心结却从未动摇过。可以看出你对祖国是多么的真挚,多么的爱慕。我也要像你一样爱国,对祖国一片深情!

  滚滚的黄河,你的汹涌让人望而生畏,但谁又知道您曾经也是一条善良的小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您的性格很开放,不拘一格。你把自己所蕴含的对敌军的仇恨都一一表达出来,让我心潮澎湃。我也要像你一样爱国,对祖国恋恋不舍,勇敢地站出来,保护祖*亲不受屈辱,把对敌人的仇恨全部发泄出来!

  滔滔的长江,你的身躯之长让我重新鼓起勇气站起来了,你从未害怕过,总是挺长了身躯,像一条长龙般给藐视*的帝国主义者一个下马威,展示着我们*人的威严。我也要想你一样爱国,不屈不挠,百折不回,永远在祖*亲的怀抱之中,不离不弃。

  巍峨的黄山,你挺拔的身躯是如此的具有魅力,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您总是挺直了身躯,显得如此高大!人人望了你,都赞叹不绝。我也要像你一样爱国,挺直了躯干,勇敢的告诉每一个*人:只要有爱国的决心,那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我是多么的爱自己的`祖国啊!我的*心永远在您的故土上茁壮成长,正迎着风沙渐渐的长大……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9

  英雄王锋的故事,要从2016年5月18日凌晨的一起火灾事故说起。

  那天夜里,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预见,危险正一步步逼近。凌晨1点多,因一楼电动车短路失火,继而引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锋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折回头冲进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儿子。

  “你打电话报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楼里还有很多人。”王锋安顿好妻子潘品后,便转身第二次冲入火海。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楼东间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的生命。

  此时,楼内已火光冲天,还不时响起爆炸声。“里面还有人,我还要去救人。”说完这句话,他第三次冲入火海。

  这一次,他挨门挨户敲门示警。邻居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赶忙起床逃生。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个逃出去的王锋,第三次从火海中出来时,已被烧成了“炭人”,全身乌黑,神志已经不清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边跑边喊,奔走呼号。住处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

  整栋楼的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全身的烧伤总面积达到98%,命悬一线。

  虽经多方救治,但因严重感染,在顽强坚持了136天后,王锋于2016年10月1日因多脏器衰竭不幸离世。

  英雄王锋当选为“感动*”年度人物,是对他英勇事迹的高度认可。

  如今,王锋事迹已在全国发酵,关于他事迹的电影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就像“感动*”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写的一样,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

  期盼已久的《感动*颁奖典礼》终于在20-年2月10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几度眼眶湿润。获奖者,有为了国家核潜艇研制而隐姓埋名的英雄;有几十年自己拾破烂,从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却把钱给了那些需要上学的孩子的老人;有的为亲人、为他人*凡的付出而忘我,在*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凡,感动了华夏儿女。这些人在*凡不同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他人。’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

  他们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他们却充满着微笑来到颁奖典礼舞台上。他们给国家、社会、他人带来多么大的正能量。观后心理暖烘烘的。热乎乎的。想一想自己、看一看周围很多人,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在这些人的事迹面前,真应该好好想一想今后怎么活着。

  看着这些感动*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介绍,看后我非常感动,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动,眼泪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他们的事迹值得我去学习和深思。正是有了他们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才使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世界上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母亲默默的付出只为能够让孩子过的更好,她从未想过你能回报她点什么,她的一生都在为你担忧和操劳,从来不会抱怨“累”,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妈妈我爱你!

  看了今年的“感动*”十大人物,又想到了“感动*”十几年来伴随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人们,他们崇高的人格,为国为民的伟大理想和让人泪不能止的事迹都让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还有许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动*”精神和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努力奋斗,*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一定笔直又开阔,是一条光明大道!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篇(扩展2)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篇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

  *地大物博,能人辈出。2013年,有一个叫张培萌的青年打破了苏炳添的记录,并且还是大幅度打破。张培萌不仅短时间内连续跑出两次10秒04和1次10秒整,还在全运会上10秒08的成绩打败了苏炳添。张培萌在世锦赛上跑出的男子10秒的亚洲黄种人最佳成绩,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成绩。苏炳添感受到了同时代的天才选手的速度。但是苏炳添没有就此消极,反而把良性的竞争当成了一种更好的促进。终于苏炳添迎来了证明自己的机会。2015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比赛男子100米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男子100米第三名。这个成绩打破了10秒00的全国纪录,并且也在正常风速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第一位进入9秒关口的亚洲本土选手。2016年,苏炳添再次征战里约奥运。在里约奥运会100米半决赛,苏炳添以10秒08排名第14位。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2

  英雄王锋的故事,要从20**年5月18日凌晨的一起火灾事故说起。

  那天夜里,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预见,危险正一步步逼近。凌晨1点多,因一楼电动车短路失火,继而引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锋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折回头冲进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儿子。

  “你打电话报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楼里还有很多人。”王锋安顿好妻子潘品后,便转身第二次冲入火海。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楼东间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的生命。

  此时,楼内已火光冲天,还不时响起爆炸声。“里面还有人,我还要去救人。”说完这句话,他第三次冲入火海。

  这一次,他挨门挨户敲门示警。邻居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赶忙起床逃生。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个逃出去的王锋,第三次从火海中出来时,已被烧成了“炭人”,全身乌黑,神志已经不清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边跑边喊,奔走呼号。住处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

  整栋楼的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全身的烧伤总面积达到98%,命悬一线。

  虽经多方救治,但因严重感染,在顽强坚持了136天后,王锋于20**年10月1日因多脏器衰竭不幸离世。

  英雄王锋当选为“感动*”年度人物,是对他英勇事迹的高度认可。

  如今,王锋事迹已在全国发酵,关于他事迹的电影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就像“感动*”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写的一样,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3

  2013年3月6日,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南京站男子60米预赛,苏炳添以6秒56*全国纪录的成绩晋级,决赛以6秒55的成绩问鼎冠军,并刷新了自己保持的全国纪录。4月27日,全国田径大奖赛肇庆站男子100米决赛,苏炳添以10秒23的成绩获得亚军。5月21日,国际田联世界田径挑战赛北京站百米飞人大赛,苏炳添以10秒06(顺风0.1米/秒)的成绩获得铜牌,刷新个人最好成绩。5月29日,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十二运会田径项目预选赛男子百米飞人大战,苏炳添在决赛中以10秒17(逆风0.9米/秒)的成绩率先冲线,第四次问鼎全锦赛男子100米冠军,并实现了在该项目的三连冠。 7月4日,第20届亚洲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飞人大战,苏炳添以10秒17(逆风0.3米/秒)的成绩卫冕,成为第二位两获亚锦赛桂冠的百米飞人。 8月11日,莫斯科第1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预赛,苏炳添跑出10秒16(逆风0.1米/秒),与队友张培萌创历史地双双闯进半决赛。9月8日,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男子100米决赛中,苏炳添以10秒12的成绩夺得亚军。 9月11日,苏炳添与梁嘉鸿、谭巨全和莫有雪代表广东队以38秒73成功卫冕男子4×100米冠军。10月8日,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男子百米决赛中,苏炳添成功卫冕,并追*该项目赛会纪录。

  2014年2月9日,在比利时根特举行的国际田联室内赛60米比赛,苏炳添以6秒66获得亚军。 [46] 3月8日,在波兰索波特举行的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大赛中,苏炳添在预赛和半决赛分别跑出6秒58和6秒57的佳绩,成为第一位杀入世界大赛短跑决赛的*选手,并以6秒52勇夺第4,并打破由他自己保持的全国纪录,创*在室内世锦赛短跑项目历史最好成绩。9月28日晚,在仁川亚运会男子百米飞人大战,苏炳添以10秒10为*队获得男子100米亚军。10月2日,在仁川亚运田径男子4 x 100米接力的比赛中,他和陈时伟、谢震业、张培萌组成的*队以37秒99破亚洲纪录的成绩夺冠,这是*队连续在两届亚运会上打破纪录的方式夺得该项目的冠军。10月9日,获得2014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比赛亚军。

  2022年1月,国际田联公布了2022赛季各单项首期世界排名。在男子100米(含室内50米-60米)排名中,*选手苏炳添以1325分排名第8,同时他也是世界前10中唯一一名亚洲选手。上赛季,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中跑出9秒83的个人最好成绩,成功跻身决赛。

  苏炳添早年经历

  苏炳添,广东中山人。初中时期,苏炳添与短跑结缘,上初二时,他为了逃避留校补课而参加学校的田径队。2004年11月,15岁的苏炳添第一次参加了正规的比赛——中山市中学生田径比赛。他自发参加比赛,结果他在100米的比赛上以11秒72的成绩(秒表计时)拿到第一名。之后,中山市体校田径教师宁德宝把苏炳添招进了麾下。12月,苏炳添被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录取,开始接受系统的专业化训练。训练了三个月后,苏炳添第一次参加省里面的邀请赛,100米和200米都进入了决赛,其中100米的成绩达到了电计时11秒7。2005年11月,苏炳添参加广东省田径公开赛以7秒31获得60米比赛第三名,以11秒34获得100米第三名。2006年,在香港对抗赛上,苏炳添收获了100米和200米比赛的冠军,在100米跑出10秒59、200米跑出的21秒多的成绩都接近了健将级运动员的水*。9月,苏炳添参加广东省田径邀请赛以10秒66夺得100米冠军。同年12月,苏炳添被招进广东省田径队进行更高级别的训练。

  苏炳添教练评价

  “苏炳添虽然个子不高,但是身材匀称,在跑的时候节奏感很好,眼神显得很坚定,跑出去那种气势就像脱缰的野马,步频快,很有杀气。”(中山市体校田径教师宁德宝评价)

  “苏炳添很有天赋,在他还是青年运动员的时候就已经在省运会上获得了男子100米和200米项目的金牌,当时他100米最好的成绩是10秒59。”(教练袁国强评价)

  “我带了他快十年了,可以说他是我带过的最自觉的队员。十年来,在训练场地上他只要出现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就绝对是在训练,从不偷懒。而且他在队员中从来都是以身作则,不会在训练过程中拉着队友聊天,玩手机。训练之外,苏炳添的生活最多就是上上网,很多运动员抽烟喝酒,夜不归宿等不良习惯他看不惯。所以作为教练我很放心,即便他不在我眼皮底下,也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训练,动作永远是最规范的。”(教练袁国强评价)

  “苏炳添非常伟大。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自己跑不过黑人选手,每到大赛,输竟然成了‘正常’结果。整整等了几代人,我们才赢来了苏炳添的爆发。他的突破有一个特别大的意义,那就是打破了我们长期被禁锢的思想和一些神话性的东西,挖掘出了队员的潜力。”(*田径队总教练冯树勇评价)

  “他的训练态度是*田径运动员中少有的,根本不需要教练去鞭策。”(外教亨廷顿评价)

  “苏炳添太自律了,而且太职业了。他身上具备的这些素质,是大部分*运动员仍然要学习的。”(外教亨廷顿评价)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4

  "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父母恩情深似海,人生莫忘报亲恩。"自古孝文化在"清照故居"**就千古流传,孝的美德被后人所讴歌、传诵。

  他叫张聪聪,男,汉族,1992年9月生,来自"风筝之都"山东**,现就读于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独生子女的他,自小学时期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在家里帮助妈妈做家务的同时,还要照顾体弱多病的父亲。在学校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勤奋好学、乐于助人,深受师生的喜爱。

  XX年,父亲经确诊患上了酒精肝,母亲微薄的收入只能勉强供给家用和给父亲看病。XX年,他父亲不幸去世。还是学子的张聪聪没有被噩耗击垮,坚持寒暑假打工挣钱顺利完成学业。XX年顺利考入**市第八中学,XX年高二结束后,又进入凯文学院。上的是预科,为的是早日实习,帮助母亲。

  曾和他交往的朋友一定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勤俭节约、刻苦学习且不说,看他穿的衣服,总是那么的不合身,或者像奇装异服,但不是新的。朋友间交谈,朋友有时会抱怨一下其父母的不是,而他却总念叨着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

  他的家庭由如今已是接近五旬的母亲和憨厚老实的继父组成,由于先前的不幸,生活尽管在慢慢变好,但总不是太富裕。他常常说:"父母给我生命便是最大的福泽,又怎么忍心对他们过分要求,羔羊反哺,为人子女应感恩于父母并付诸于行动。"

  他并非不喜欢穿新衣好衣,也羡慕别人的风姿,感慨自己的难堪,但当他缺衣服,想开口对父亲讲时,望着母亲劳累的身影,深深的皱纹夹着污泥镶嵌在沧桑的脸上,他便把想要说的话咽到肚子里,于是把话题转到了其他方面。

  母亲一人务农无暇顾及家里,所以只要他在家里,那么所有家务事都落在他一个人身上,烧水、做饭、刷碗、洗筷这些对于他这个男生来说是很熟练的。小时候,他看到他的母亲劳作一天回家连顿饭都吃不上,并且还需要自己下手做饭,自然会有火气,对父亲撒气,他看了十分难受,所以他会尽量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虽然看着父亲无法劳作,但他仍是对父亲百般体贴,因为他懂得什么是孝心。

  他和父母交谈总会把自己的强势列举一下,不为炫耀,只是为了让父母放心他的学习和生活。男儿当自强,须得挺起大丈夫的胸膛,虽是瘦小枯干的身体,但他总会尽最大的努力帮父母干些农活。记得那次和继父去田里推粪,他主动要求用小推车去推,开始几趟尚觉轻松,然而瘦弱的他禁不起几番折腾,接着只感到口干舌燥,肢乏无力。他抬头望了望汗水如涌泉一般向外冒的继父,他便咬紧牙关坚持到最后。这一晚,他累的睡不着觉,浑身酸痛,在床上打滚,而且还跌到了床下,但他无怨无悔,能为疼爱他的父亲分担一点劳动,即使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张聪聪同学是一名普通的学生,可在他的身上却闪耀着动人的光辉。勤劳勇敢是他的标志,坚强自立是他的性格,朴素孝敬是他的本色,他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最优秀的成分,他让人值得骄傲。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5

  张超,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

  20**年4月27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

  事故发生后,张超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团长张叶一直陪在他身边,清楚记得张超说的最后一句话:“团长,我还能不能飞”。

  张超走了,留下刚刚满两岁的女儿和妻子,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再有半个月就要着舰飞行了,这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

  面对张超,《感动*》推选委员时文潮说,我们必须牢记每一位军人的牺牲,都是在为国家换来更多的安宁和幸福。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6

昨晚8点,中央电视台“感动*”2016年度人物揭晓,南阳救火英雄王锋成功当选“感动*”2016年度人物。

在2016年的一场火灾中,王锋三赴火海,在他的帮助和示警下,整栋楼的二十多位邻居无一伤亡,但他却因此烧成重伤,烧伤总面积达98%,虽然经过136天的救治,还是不幸离去。

英雄王锋当选为“感动*”年度人物,是对他英勇事迹的高度认可。

如今,王锋事迹已在全国发酵,关于他事迹的电影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就像“感动*”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写的一样,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颁奖】

南阳救火英雄王锋

当选“感动*”年度人物

昨晚8点,“国人年度精神盛宴”—— 中央电视台“感动*”2016年度人物揭晓,王锋成功当选“感动*”2016年度人物。

白岩松在颁奖现场感叹:“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日子是*和、*静、*常的,因此太多的人在这样的日子里,也是*凡的,虽然我们喜欢这样*静的日子,但是生活却又不总是*静的,总有一些突如其来的变化,这个时候您会发现,一些看似*凡的人,展现出他不*凡的那一面。人们需要英雄,更需要王锋这样的*民英雄,他们是一个民族真正的脊梁。”

王锋的妻子潘品在接受敬一丹采访时说,“在我眼里,他感觉帮助别人就是他的职责,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去帮助别人,就是他的任务。”

在谈到怎样像儿女介绍他们的爸爸时,潘品说,“现在有的时候,就是我坐在那里落泪的时候,心里边特别难受,然后孩子特别懂事,我就说起来他们爸爸,他们就说,我爸爸是为别人而牺牲的,我爸爸是英雄,我长大以后要像我爸爸一样,帮助别人,这个时候我感觉特别欣慰。”

“感动*”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这样写道: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感动】

听闻王锋的故事

不少观众流下了泪水

在颁奖晚会现场,看到王锋事迹的宣传片、听闻王锋的故事,不少观众忍不住流下了泪水。当潘品代替丈夫上台领奖时,观众更是起身鼓掌,向这位三赴火海的救人英雄表达最诚挚的敬意。

在获奖人物合影留念环节,潘品手握奖杯,脸上看不出是喜是悲。潘品昨天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节目是在今年1月中旬录制的,当她举起奖杯的那一刻,心情是复杂的。

对丈夫的离去,她至今还没从悲痛中走出来;对奖杯,她说这是全国人对王锋的认可;对荣誉,她说当她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自豪和骄傲从无如此强烈,“这是王锋的荣誉,我们怀念他。”

【回顾】

火海三进三出

舍己救下整栋楼邻居

英雄王锋的故事,要从2016年5月18日凌晨的一起火灾事故说起。

那天夜里,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预见,危险正一步步逼近。凌晨1点多,因一楼电动车短路失火,继而引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锋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折回头冲进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儿子。

“你打电话报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楼里还有很多人。”王锋安顿好妻子潘品后,便转身第二次冲入火海。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楼东间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的生命。

此时,楼内已火光冲天,还不时响起爆炸声。“里面还有人,我还要去救人。”说完这句话,他第三次冲入火海。

这一次,他挨门挨户敲门示警。邻居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赶忙起床逃生。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个逃出去的王锋,第三次从火海中出来时,已被烧成了“炭人”,全身乌黑,神志已经不清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边跑边喊,奔走呼号。住处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

整栋楼的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全身的烧伤总面积达到98%,命悬一线。

虽经多方救治,但因严重感染,在顽强坚持了136天后,王锋于2016年10月1日因多脏器衰竭不幸离世。

【希望】

他的“好人”精神

在感动中留下了希望

“我知道,当时我就是劝他,他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去救人。”昨天,王锋的妻子潘品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他就是这样的一种‘好人’。”

王锋走了,但他的“好人”精神却渐渐体现在了一双儿女身上。

王锋11岁的女儿,以前只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而现在,家里的重活累活她都开始积极承担。拿到此次“感动*”获奖人物的简介时,王锋的女儿饶有兴趣地读起来。“他们都是为国家做出很多贡献的人。”谈到未来想做什么,王锋女儿说最想做老师,教书育人,回报社会。

王锋9岁的儿子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在妈妈潘品眼中他依然非常优秀:“现在越来越会关心人了。”

王锋的遗像就摆放在床头,潘品说自己每次回到老家,总觉得王锋还在,晚上睡觉时常会梦到他。“有一次做梦,梦到王锋说对不起我,留下了一双儿女让我照顾,还安慰我。”潘品说,王锋是为救人而牺牲,人死不能复生,为了他“留”下的希望,也要更好地生活。

如今,在南阳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学*锋事迹的宣传标语。2月3日,以王锋事迹为题材的电影《英雄王锋》在方城县首映。电影引人落泪,王锋精神也感动着台下的观众。潘品在看完电影后发朋友圈写道:“好似你又回到了我的身边。”

不知什么时候,潘品的微信名字改为了“希望”。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7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面上的单位圆上。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8

  2021感动*年度人物名单: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吴天一

  1958年,吴天一跟随部队来到了青海。那时,大量来支援高原建设的人都患上了怪病,一位患者饱受折磨痛苦离世的模样,让他深受触动……于是,他开始了长达60年的高原病学研究,当时*的这项研究,还是一片空白。2001年,青藏铁路修建,吴天一担任医学专家组组长。5年里,14万筑路大军无一因高原病死亡,这是吴天一用毕生的心血,创造出的医学奇迹。

  陈贝儿

  2021年,由香港媒体人拍摄的纪录片《无穷之路》“破圈”。主创陈贝儿深入热带雨林、戈壁沙滩,跨越6省10地记录下脱贫地区的真实面貌。再次回想这条“无穷之路”时,陈贝儿哽咽道,“我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也许他们可能就是一个老村民,一个扶贫的*,他们碰到困难时的那种坚持跟他们对于生存下去的那种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强的”。

  陈贝儿颁奖辞: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顾诵芬

  顾诵芬,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他在7岁时,曾亲眼目睹日本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于是从小就立下了“保卫*的蓝天”的志愿。长大后,他报考了浙大、清华、上交三所名校的航空系,皆被录取。毕业后,他就投入了祖国航空事业的建设当中。1967年,顾诵芬担任歼-8战斗机的总设计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他,瞒着爱人亲自坐上飞机上天观测。

  顾诵芬颁奖辞: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朱彦夫

  朱彦夫——当代*的“保尔·柯察金”。他参加了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是他们连的唯一幸存者。经过47次手术、93天的昏迷,朱彦夫失去了双手双脚,仅剩下一只0.3视力的右眼。但他不想躺在功劳簿上度过一生。他回到家乡,用残肢夹着粉笔,教乡亲们认字;他拄着拐、拖着假肢,一步一步带村民们走向致富之路。60岁时,他执笔写下《极限人生》,将他和曾经战友的故事捧给了世人……

  朱彦夫颁奖辞: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苏炳添

  作为第一个跨入男子田径100米9秒区的亚洲人,苏炳添的历史性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2012年,当他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遇上了“世界第一飞人”博尔特,这次的经历让他感受到巨大的差距,他下定了决心:过10秒进9秒区。2015年世锦赛,他又一次和博尔特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而这一次,他与博尔特仅差0.03秒。但这一年,苏炳添已到了退役的年龄……

  苏炳添颁奖辞: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张顺东

  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张顺东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张顺东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尽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李国秀

  李国秀颁奖辞: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杨振宁

  因核辐射早早离世的邓稼先曾给杨振宁写过一封书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隔着几十年的岁月和生死,已经百岁的杨振宁对儿时的同窗深情喊话:“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后50年,适合了你‘共同途’的嘱望,我相信你会满意的。”

  杨振宁颁奖辞: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9

  张超,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

  2016年4月27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

  事故发生后,张超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团长张叶一直陪在他身边,清楚记得张超说的最后一句话:“团长,我还能不能飞”。

  张超走了,留下刚刚满两岁的女儿和妻子,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再有半个月就要着舰飞行了,这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

  面对张超,《感动*》推选委员时文潮说,我们必须牢记每一位军人的牺牲,都是在为国家换来更多的安宁和幸福。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

  1950年12月,**在研究我国航空工业建设问题时提出,国家准备5年内拿出60亿斤小米用来支援发展航空工业。60亿斤小米,按当时的物价算大约是5.35亿元人民币。对百废待兴的*来说,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没有制空权的军队就要被动挨打,没有制空权的国家必然遭受侵略”,就算一穷二白,*航空工业还是在抗美援朝的硝烟中艰难起步了。

  1951年,刚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顾诵芬来到北京,加入刚刚组建的航空工业系统中。1956年,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顾诵芬继续北上。在沈阳,他作为首批核心成员,在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等开拓者的领导下,开启了新*自行设计飞机的新征程。

  对年轻的顾诵芬来说,离家北上建设航空工业,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也是在践行他从小的理想。多少年过去,“七七事变”爆发后频繁出现的飞机轰炸声,总是在他的耳边回荡。“没有航空的话,我们国家将来还得受人欺负,我以后想造飞机。”顾诵芬坚定地说。从此,他在高考志愿上填报3所大学的航空系,是因为这份初心;大学毕业后,投身航空工业一线,也是因为这份初心。

  到沈阳后,顾诵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设计一架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歼教-1。在这之前,*航空曾迎来一批苏联“老师”。可他们的“课程”里,只有如何制造飞机,并不教我国如何设计飞机。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就等于命脉在人家手里,这怎么能行?但自行设计,就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

  按照时任沈阳飞机设计室主任徐舜寿的.方案,他们要设计的喷气式飞机需要从两侧进气,而不是用机头进气。这在国内根本没有先例。准确说,那时我国在气动力设计方法和手段上完全空白。而作为气动组组长,顾诵芬在大学时就没接触过喷气式飞机。因此,在听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图书馆有一份相关国外文献后,他立刻动身来到北京。为了不影响学生白天使用资料,他借了一辆旧自行车,天天晚上跑北航查找抄录资料,整整跑了一个星期,自行车前叉在土路上都颠裂了。就这样,靠着硬“啃”国外资料,顾诵芬最终提出了亚音速飞机气动参数设计准则和气动力特性工程计算方法,出色完成了歼教-1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

  歼教-1首飞成功后,几乎是无缝衔接,顾诵芬又通过完成我国首型初级教练机——初教6飞机气动布局设计,建立了亚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随即又在国内首次建立了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实现了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计算、试验与试飞的闭环。他所创立的飞机气动力设计方法体系至今仍被国内飞机设计采用,为后续歼击机设计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但在1978年之前,顾诵芬的名字并不为人所知。虽然我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早在1958年7月26日就在沈阳飞机厂机场首飞成功,但考虑到当时的国际环境,首飞成功的消息并没有公开。**知道后还托人带话,“告诉这架飞机的设计人员,要他们做无名英雄”。

  顾诵芬和他的同事们从不畏惧做无名英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到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因国家、军方、航空工业系统、地方*多次的奖励、表彰,顾诵芬的名字才逐渐进入世人的视野。他却总是说:“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很高的荣誉。这些荣誉应归功于那些振兴*航空工业的领导和默默无闻、顽强奋斗的工人、技术人员。”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篇(扩展3)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篇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

  “技能报国”是他终生夙愿,“大国工匠”是他至尊荣光。他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我国高铁焊接专家,是“*第一代高铁工人”中的杰出代表,是高铁战线的“杰出工匠”,被誉为“工人院士”、“高铁焊接大师”。如何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21项获国家专利,《氩弧半自动管管焊操作法》填补了我国氩弧焊焊接转向架环口的空白。

  如何在外国技术无法解决的难题中勇攀高峰,他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专家组以这些数据为重要参考编制了《超高速转向架焊接规范》。

  如今,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向架年产量超过9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

  他研究探索出的“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成为公司技术标准。如何为*高铁储备世界级人才“因子”,依托“李万君大师工作室”,先后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创造了400余名新工提前半年全部考取国际焊工资质证书的“培训奇迹”,培养带动出一批技能精湛、职业操守优良的技能人才,为打造“大国工匠”储备了坚实的新生力量。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2

  有一个男孩,居住在巴塞罗。被贫穷的父母卖掉,在大街上苦苦流浪。被一个马戏团收留,到了马戏团,才知道上了当,不练到要求就不能吃饭,还得被挨打。终于有一天,他逃出了魔掌,但已经被打得遍体鳞伤。

  他跑到一个到巴塞罗的船上,他给别人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大家一半是可怜,一半是酒兴,都纷纷给他钱,他正盘算着是买一点儿吃的之后,把钱给父母,还是全花完。正想着,听见有人说:“巴塞罗人最笨了。”另一个人说:“下等的国……”刚说到这儿,头上一把金币像雨点一般地洒下,“拿回去”孩子大喊,我不要你们的钱。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我国的科学家钱学森,当时他身在国外,*那时非常穷,但他还是不忘记自己的祖国,学会了本领后,就坚持要回国。但是美国不让回,他就转到日本,日本也不让回,他又转到了德国……就这样走呀走,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并且发明了导弹,成为“导弹之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3

  王兰兰,女,50岁,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幸福家园小区“爱心食堂”负责人。

  十年前,王兰兰女儿因病去世,她一度在悲痛中不能自拔,但发现女儿“我要成为一名慈善家”的遗愿后,她化悲痛为力量,从此她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王兰兰下岗后靠*低保补助和打零工为生,但她相信慈善不仅仅是富人的事。

  20**年,王兰兰发现身边小区内有很多独居老人,吃饭是一大难题,有了开办爱心食堂的想法。爱心食堂每天向老人提供午餐和晚餐,每餐3元,有的老人连这个价格也承受不了,他们就免费。

  三年来,爱心食堂为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提供中餐和晚餐,每餐有一荤两素一汤,每餐收3元钱,按当地物价,实际每餐成本5.5元,差额部分均来源于社会资助。20**年,爱心食堂运转困难,这个小区的8位大姐也加入到爱心食堂的义工队伍,她们没有工资,和王兰兰一起免费为老人们做饭、洗衣、陪护。周边学校、部分公益组织也会定期组织志愿者前来食堂帮忙,为食堂义工减轻部分工作负担。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4

  **戍边50年魏德友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工农红军王定国大学生村官秦玥飞火海救人英雄王锋壮烈牺牲的歼15飞行员张超量子通讯科研带头人潘建伟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儿童孤独症机构创办人田惠萍昆明爱心食堂创办人王兰兰**焦裕禄阿布列林四川爱心医生梁益建大国工匠李万君

  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支月英

  航海家郭川

  抗癌女护士王威寻亲大姐吕顺芳

  维和士兵申亮亮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宁波守塔人一家五代守塔百年

  申亮亮,29岁,生前系*驻马里共和国维和工兵分队战士。

  20**年6月1日,*驻马里共和国维和部队遭遇恐怖袭击。一辆载有500多公斤炸药的汽车,驶入申亮亮所在维和部队的营区。当时,正负责营区2号岗哨警戒执勤任务的申亮亮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引导后方部队隐蔽。在汽车侧翻时,他本可以选择撤离现场,但他用生命中的最后37秒,换回了部队其他人员的*安。因为他的及时处置,500多公斤的炸药袭击,只一人牺牲。

  这一人的牺牲把一位农村母亲的世界炸得粉碎。申亮亮的母亲杨秋花悲伤得无法站立,坐着轮椅到机场迎接儿子的遗体回国。追悼会上,哭成泪人的杨秋花在多人搀扶下走到儿子的灵柩前,摆上一支白花,用河南乡音大声而颤抖地说:“我的儿子,你为国争光了,我谢谢你!”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5

  英雄王锋的故事,要从20**年5月18日凌晨的一起火灾事故说起。

  那天夜里,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预见,危险正一步步逼近。凌晨1点多,因一楼电动车短路失火,继而引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锋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折回头冲进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儿子。

  “你打电话报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楼里还有很多人。”王锋安顿好妻子潘品后,便转身第二次冲入火海。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楼东间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的生命。

  此时,楼内已火光冲天,还不时响起爆炸声。“里面还有人,我还要去救人。”说完这句话,他第三次冲入火海。

  这一次,他挨门挨户敲门示警。邻居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赶忙起床逃生。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个逃出去的王锋,第三次从火海中出来时,已被烧成了“炭人”,全身乌黑,神志已经不清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边跑边喊,奔走呼号。住处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

  整栋楼的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全身的烧伤总面积达到98%,命悬一线。

  虽经多方救治,但因严重感染,在顽强坚持了136天后,王锋于20**年10月1日因多脏器衰竭不幸离世。

  英雄王锋当选为“感动*”年度人物,是对他英勇事迹的高度认可。

  如今,王锋事迹已在全国发酵,关于他事迹的电影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就像“感动*”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写的一样,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6

  感动*是一个不一样的节目,它能让我们知道那些英雄故事,每一篇故事都催人泪下,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斌强。

  陈斌强,一个伟大的老师,因为母亲得老年痴呆症走失寻回后,所以他决定将母亲绑在身后,骑着电瓶车每周往返于30公里的山路中,照顾母亲5年如一日。他的事迹经过广泛传播之后,学校决定将陈斌强工作地点从乡镇调到县城。

  看到了他的故事,我的眼眶里已经有泪水在打转了,我很佩服他对妈妈的一份孝心,虽然有诸多不便,但他还是一心一意,坚持一直背着母亲上下班,他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最深的话“孩子是可以等的,可是我妈妈,却没有时间等了。”让我顿时潸然泪下,我也在心里暗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地孝敬爸爸妈妈,他们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看完后,我又在网上看了关于他的新闻,他在QQ空间里这样写道:“不过是一个儿子孝顺母亲,世间最普通的事儿,怎么就能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想来,也许是很多子女虽心里装着父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所以心存愧疚的缘故吧?”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7

  每当想起“爱国”一词,并在我的心间萦绕不休。在我的耳旁不断的回荡,仿佛有一位天使在我耳边倾诉着。因此,让我把爱国这个词,牢牢铭记在心。

  我是中华的人民,华夏的儿女,炎黄的子孙。我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如果祖*亲是浩瀚无际的大海,那我就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如果祖*亲是一片辽阔的草原,那我就是草原中的一根小草;如果祖*亲是一座巍峨峻拔的高山,那我就是在山中安居乐业的一只雏鸟。尽管我在祖*亲的眼里是那么的渺小,但是我仍怀着一片爱国的深情。对祖*亲的付出铭记于心,对祖*亲的昌盛而深感自豪,对祖*亲的强大而浩气长存!

  我爱祖国!爱她的地大物博,爱她的神州大地,爱她的锦绣河山。爱她的历史潮流,更爱她的长城、黄河、长江、黄山,这等等一切都想针一般烙在我的心底。

  雄伟的长城,你的气势是如此的磅礴!当我踏在您的古砖上时,我心房似有千斤重,因为这是古代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所凝集的结晶。再看看城墙边的污粒,您的历史一定很长吧?你的出生约在900年前,在这数百年里,你承担着多少重量?人群累累,都在您的身躯上踩踏,而您的爱国之心,为人民付出的心结却从未动摇过。可以看出你对祖国是多么的真挚,多么的爱慕。我也要像你一样爱国,对祖国一片深情!

  滚滚的黄河,你的汹涌让人望而生畏,但谁又知道您曾经也是一条善良的小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您的性格很开放,不拘一格。你把自己所蕴含的对敌军的仇恨都一一表达出来,让我心潮澎湃。我也要像你一样爱国,对祖国恋恋不舍,勇敢地站出来,保护祖*亲不受屈辱,把对敌人的仇恨全部发泄出来!

  滔滔的长江,你的身躯之长让我重新鼓起勇气站起来了,你从未害怕过,总是挺长了身躯,像一条长龙般给藐视*的帝国主义者一个下马威,展示着我们*人的威严。我也要想你一样爱国,不屈不挠,百折不回,永远在祖*亲的怀抱之中,不离不弃。

  巍峨的黄山,你挺拔的身躯是如此的具有魅力,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您总是挺直了身躯,显得如此高大!人人望了你,都赞叹不绝。我也要像你一样爱国,挺直了躯干,勇敢的告诉每一个*人:只要有爱国的决心,那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我是多么的爱自己的`祖国啊!我的*心永远在您的故土上茁壮成长,正迎着风沙渐渐的长大……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8

  英雄王锋的故事,要从2016年5月18日凌晨的一起火灾事故说起。

  那天夜里,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预见,危险正一步步逼近。凌晨1点多,因一楼电动车短路失火,继而引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锋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折回头冲进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儿子。

  “你打电话报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楼里还有很多人。”王锋安顿好妻子潘品后,便转身第二次冲入火海。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楼东间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的生命。

  此时,楼内已火光冲天,还不时响起爆炸声。“里面还有人,我还要去救人。”说完这句话,他第三次冲入火海。

  这一次,他挨门挨户敲门示警。邻居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赶忙起床逃生。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个逃出去的王锋,第三次从火海中出来时,已被烧成了“炭人”,全身乌黑,神志已经不清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边跑边喊,奔走呼号。住处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

  整栋楼的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全身的烧伤总面积达到98%,命悬一线。

  虽经多方救治,但因严重感染,在顽强坚持了136天后,王锋于2016年10月1日因多脏器衰竭不幸离世。

  英雄王锋当选为“感动*”年度人物,是对他英勇事迹的高度认可。

  如今,王锋事迹已在全国发酵,关于他事迹的电影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就像“感动*”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写的一样,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9

  坚持才是王道飞人也差点中途放弃

  终于开始了正规的短跑训练,苏炳添的天赋更是一下子体现出来。有一次苏炳添家聚会,苏炳添问表哥蔡健发100米的成绩是多少,蔡健发说11秒多。苏炳添就笑话表哥,“这么慢,我能够跑到11秒以内。”表哥蔡健发根本不信,当即和他打赌,如果苏炳添能够跑进11秒,能够答应苏炳添要求,“要什么就奖励什么。”结果,他们就到附近一个学校测了一把,苏炳添跑出了10秒7,这个速度把当时一旁上课的体育老师都震住了。

  不过,真正的体育训练并非那么轻松。苏炳添在2004年代表古镇参加了中山市运动会,被当时中山体校的教练发现,并将苏炳添从乡下中学带到了中山市体校。刚到体校的时候,苏炳添对于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训练并不适合。而且,因为刚到市体校,又没有朋友,苏炳添一个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个人3次从体校跑回家。体校教练发现后,就动员杨永强教练再去苏炳添家里做说客,劝说苏炳添回去。

  之后随着成绩越来越好,苏炳添在新学校也开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来。2006年,苏炳添代表中山市参加了广东省中学生比赛,暂露头角。于是,苏炳添成为了广东省田径队的一员,真正进入了专业运动员的行列。

  即便成为了专业运动员,苏炳添也一度险些放弃。在田径队成绩中游,苏炳添一年之后遭遇成绩瓶颈,甚至还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过放弃。后来很多人都劝他留下,协助他坚持渡过瓶颈期。这才有了后来短跑名将袁国强发掘出苏炳添,一路成就*速度的故事。

  苏炳添励志故事

  学习体育两不误

  苏炳添不但是国家队的*速度,还是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样非常赞赏,“苏炳添阳光、努力且十分谦虚。虽然因为训练的原因不常在学校,但是和同学老师的联系和沟通从不间断。在学习上,虽然是体育特长生,但却十分认真。本科论文还是‘优’!*时因为训练缺课,都会即时补上。是体育生中很努力、很认真的人,愿意学习的一个孩子。”

  正是因为谦逊的性格,在张培萌跑出10秒成绩后,苏炳添和张培萌成为了互相推动的搭档,两人携手夺得亚运会接力冠军,并刷新了全国纪录。

  苏炳添破十神迹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

  怀揣着这种不服输的信念,苏炳添捅破了这层让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窗户纸”。

  苏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破十对*是个里程碑,作为*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历史,我感到非常骄傲。但在未来的路上我还要继续努力,不要因这个成绩而自满。”苏炳添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作为*“飞人”,他的未来依然可期。

  刘翔的含恨退役,让黄种人在短跑领域出现真空,苏炳添横空出世,即时填补了空缺,这位步频型的小个子英雄,拥有无与伦比的瞬间启动水*。在国内,苏炳添面临张培萌的竞争;在亚洲,苏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战,即使之前苏炳添生活在张培萌、桐生祥秀的阴影下,但天道酬勤,他凭借划时代的壮举荣膺黄种人第一飞人,注定被写进体育历史教科书。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

  每次寒假结束都会在学校里观看《感动*》,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一个个的感动的品质,让我感动。也让我们热泪盈眶!

  十位品质鲜明的人物,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为祖国,为人民,扶助贫困人。每一次的影片中的重点,遇到危险也让我们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七位是王继才,他来到了荒凉的孤岛,没有电没有水,他还孤岛上插了一片*,*再次响起,他和的妻子严肃的神情刚劲有力的身躯,他们看着祖国的*冉冉升起,他说:“这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就要有人来守护!”在这个荒岛,就像贫困上区,甚至比贫困山区更要贫困,只有他们可以慢慢的改造让这里变得好起来。那时候连一棵树都种植不了,经过他们的坚持不懈,3年后终于种植了一个棵树,一个个绽放了鲜艳的花朵,整个岛都是一片绿色。而因为天气情况王继才和妻子满身都是疹子,妻子让他回城看病,而换来了一句:“没事”,20**年7月27日,王继才突然因病去世,享年58岁。他的妻子决定留下来,来完成丈夫的心愿!一共守护了32年,从这段视频中他最遗憾的就是错过了大女儿的婚礼和母亲的大寿,还有父亲的逝世!

  我看到了影片,王继才突然因病去世的时候,我的眼睛顿时湿润了,是啊!也是有这样无畏的人在这里坚守,他明明可以在大城市中吃山珍海味,也不会错过大女儿的婚礼,母亲的大寿和父亲的逝世!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保卫家园!

  看完以后我就想起了,我们六年级上册学的《彩色的翅膀》也写了战士们保护海岛,热爱海岛等精神,我想就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越来越繁华,越来越强大,才能使一次次的实验成功!

  是啊!就是这样的坚持不懈,才能收获最后的成功。田老师也说过: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懒惰的人能成功,能拥有现在的美好!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篇(扩展4)

——职业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5篇

职业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1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迹材料了吧,事迹材料可以起到引导良好风气、推动工作、激励后进的作用。一般事迹材料是怎么起草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职业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通用1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职业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2

  **,男,53岁,**员,重庆市巫溪县乌龙乡大坡村党支部*。

  15年来,**义务赡养了45位老人,先后有22位老人在他的关怀中安详地走完生命历程,6位老人回到了亲人身边。目前,**仍在赡养17位老人。

  1988年寒冬的一天,**在路上碰到一位老人,她穿着破烂的单衣,蜷缩在路边,冻成一团。**把老人送回家,看到这位老人无依无靠、一贫如洗,被子又黑又臭,枕头竟是一块砖,他泪如泉涌。他在周边几个村里做了调查,结果发现有几十位孤寡老人过着类似的生活。1990年,**说服妻子,倾其所有,买下家对面的一个废弃酒厂,改造成一座有16间房屋的敬老院,并给敬老院取名“常乐”,期望老人们能够天天欢乐。年底,来自8个村的16名孤寡、残疾老人,住进了敬老院。

  70岁的马昌炳老人刚到敬老院时,因为长期没有吃肉,一吃肉就拉肚子,**每次都帮他清洗。70多岁的田代翠老人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细心伺候她,让她认了自我做儿子。63岁的谭传贤是个哑巴,还有智力障碍,唯一的依靠哥哥去世后,她顿时失去了生活来源,**听说后收留了她。任国贤与老伴谭吉寿,拉扯智残儿子生活,因年事已高而生活陷入困境,**收留了这一家三口,一养就是11年。**15年间收养的45名老人中,有半数是残疾人。那些去世的老人,都是**这个“儿子”送终。他们在弥留之际,老泪纵横地叫着“恩人”,拉着**的手久久不愿松开。1993年,**购买了1.5亩荒山,开辟了“常乐敬老院公墓”,在墓地栽树种花,让辞世的老人与鲜花、松柏为伴。当年,国家民政部向他颁发了一块“德高义重”的匾牌。

  建成敬老院时,**就背上了6000元贷款。以后每年都要为敬老院供给近1万公斤大米、1000多公斤猪肉、近500公斤食用油、两三百公斤盐巴,加上缝制衣服、添置被褥,还有医药费、丧葬费、电费及其他开支。**还拿出家里的3亩承包地,供敬老院种菜种粮;在自家承包的荒地上,开垦出20亩药田;办养殖场,建棕器加工厂、预制件厂、木材加工厂三家小作坊。15年来,他先后投入了30多万元,让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生活无忧。去年12月,他又投资13万元第二次改造敬老院,每层楼设一个带洗澡间的卫生间,老人们睡上了席梦思床垫,电视机换得更大了,厨房里摆上了电冰箱。

  2006年**被评为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职业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3

  李遂跃今年76岁,是经八路街道城省建社区居民代表,家住文化路34号院,是郑州市工艺美术厂退休职工。

  大院里的居民提起李遂跃,都称赞他是个十分热心的好人。他是热心的义务监督、宣传员。在创立全国礼貌城区期间,天天在社区里穿行,有时戴着志愿者小红帽在大街小巷进行礼貌劝导;有时拿着礼貌城区宣传卡,挨家挨户的上门宣传讲解。碰见可疑人员,就上前盘问;他十分注重保护环境,期望每个人都具备良好的素质,并始终坚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原则,遇见乱扔乱倒垃圾的住户,就进行说服教育,时刻监督,并且做到垃圾入筒,碰到不礼貌的情景,他就会主动上前劝导,心*气和的把对方说的心服口服。

  李遂跃为人随和、开朗,助人为乐是他的家常便饭,更重要的,他还是个义务调解员,谁家夫妻吵架,婆媳不和,只要她一出面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他所居住的小区是一个老住宅小区,污水管道都已老化,经常出现管道堵塞现象,每次出现这种情景都是他跑前跑后,联系疏通、挨家挨户收钱、无一不亲力亲为,经常累的腰酸腿疼,但从来没有任何怨言,只要问题得到解决,他比谁都高兴,他所做的一切,从来不计报酬,不计得失,并且无怨无悔。

  李遂跃精神十足,身体硬朗,动作利索,总是乐乐呵呵的,并且异常关心社区事务,主动协助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和义务服务。2003年在大伙的帮忙下成立了“惠风艺术团”。就这样,大家在一齐唱唱,跳跳、活跃了大家的文化生活。问他为何这么关心社区事务,他就很严肃地说到,关心社区事务,维护居民权益,支持社区的工作是每一个社区居民应当做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这就是社区男女老少都尊敬和爱戴的李团长。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凡小事,但却感染着小区里的每一位居民,有事大家都主动帮忙,邻里之间十分团结,整个小区充满了礼貌和谐的气氛。

职业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4

  **,女,55岁,*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2007年7月17日清晨,回龙坝镇梁滩河洪峰汹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景万分危急。

  站在自家楼顶的**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群众,正在大声呼救。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而一旦坍塌,群众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李教师用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楼之间的四幢房屋屋顶,逐步爬向相对安全的自家屋顶。当30多名群众爬到隔壁王孝伦家楼顶时,由于两家间隔太大,群众被困在了王家楼顶上。**来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绳索拼接在一齐,将楼梯搭在两屋之间,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们顺着梯子一个个向**家转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的指挥下,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依次爬了过来。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2岁小孩,一共3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家屋顶。就在最终一个人离开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子轰然倒塌,顷刻消失在滚滚洪水之中。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又安抚大家说,要相信党,相信*,必须会来救我们的。不久,救援队来了,用绳索搭起一条滑道,惊慌失措的群众都想抢先经过。**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妇女儿童先走,然后老人,最终是年轻小伙子。群众一个一个脱险,**却把自我的儿子留在了最终。

  **说,“在这次洪灾中,虽然我的损失很大,但受灾的群众还很多,需要党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作为一名**员,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党和*一齐共渡难关,困难只是暂时的。”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名**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2007年,**先后被重庆市妇联、全国妇联评为重庆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

职业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5

  **,男,58岁,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镇谢圩子村党支部*,山东省第四届道德模范。

  为了众乡亲能够过上好日子,2007年以来,他自力更生,自费兴修水利,每年都无偿放水,供村民灌溉用水;他绿化荒山,荫福后代子孙。

  缺水一向是困扰沂蒙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大难题。2005年3月,经当地党委、*批准,**拿出毕生积蓄和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钱,又从信用社贷了20万元,共计60万元,历时两年,在马陵山上修筑了蓄水量达20万立方米的蓄水堤坝,可为周边5个村的近万亩农田进行灌溉,开创了沂蒙老区个人筹资兴建水库的先例。修筑堤坝是一项十分艰苦的活。山路迂回盘旋、崎岖不*,运送建材物料的车只能开到山脚下,**只好和工人们用手推车一点点往山上送。一天下来,**山上山下穿梭往返二十多个来回,胶鞋磨破了底,脚掌磨出了泡,晚上躺下来,浑身像散架了一样。因为修筑堤坝,他借钱借遍了亲朋好友,有的只借到40元钱,此刻仍有20万元贷款没有还清;因为修筑堤坝,他吃住在山上,两年没下过马陵山;因为修筑堤坝,80多岁的老母亲去世,他都没有见上最终一面,这成为了这名朴素汉子内心永远的痛。2007年堤坝修筑完工以来,**每年都无偿放水,为水库周围5个村供给农田灌溉用水。

  如果说修筑蓄水堤坝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那么**绿化荒山的手笔则更让人感觉到震惊。他自筹资金专门聘请林业专家进行勘测规划,请来石料开采专业人员在岩石缝里打炮眼,只要能蓄水保土栽植花草、树木的地方,几乎全被他开垦起来了。先后在草不生、树不长的荒山岗轰炸岩层560余亩,开挖果树带680亩,绿化面积达1800余亩。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岗,如今已经成为四季常青、花果飘香的旅游观光胜地。

  **做的好事让群众得到了实惠,村民们都把他当作贴心人。2011年春,**以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上任后,带着谢圩子村党员群众的厚望,**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从治理脏乱差、改善村容村貌入手,先后筹资30余万元,对村里所有巷道实施了硬化、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昔日泥泞遍布、污水四溢的落后村,一跃变成了环境优雅、花红柳绿的礼貌村。

  对于未来,**充满了期望:“等还完了款,有了积蓄,就实施水库二期工程,将水库大坝加高、加长,实现蓄水50万立方米。”目标虽然艰难,但**说:“我会一向坚持下去,如果我累倒了,也会让儿孙们之后干下去”。这就是沂蒙山优秀儿女**的铮铮誓言,他用执着诠释了**员的执着信念和朴实情怀。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篇(扩展5)

——基层先进人物事迹材料3篇

基层先进人物事迹材料1

  *凡的他,却做了不*凡的事;在同事眼里他认真好学,在朋友眼里他真诚大方,在领导眼里他勤劳肯干。他,是谁?他就是流长苗族乡大学生志愿者——何立猛。

  何立猛,男,今年23岁,家住贵州省XX州XX县黄后乡XX亭村。2014年6月于贵州师范学院毕业后,他怀揣梦想,积极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号召,毅然地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者"三支一扶"项目,在贵州团省委的统一安排下,他加入到了XX市志愿者大家庭中来,分配到我流长苗族乡团委展开基层服务工作,于2014年9月1日担任XX市大学生志愿者健康联络员在XX团市委工作,至今服务已一年零八个月。

  志愿者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号,它是一个人身处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正因为有了这许许多多的志愿者,世间多了许多温暖,人间多了几分真情。

  虚心求教促成长。作为一名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他没有选择受人敬仰的人民教师行业,而是选择服务于基层,服务于苗乡。虽说他是一名外乡年青小伙子,普通农家的孩子,对农村人民的生活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他深知如果没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是很难扎根于基层的,于是他取经求道之路便开始了。一方面他抓紧时间学习党团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还积极参加党团组织生活和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加强对工作业务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增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为搞好工作,他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自己摸索着实践,很快便熟悉了办公室的日常工作,通过把学习融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的方法,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工作实际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学习中长才干,工作中求进步的目的。

  走村入户感温暖。大学生,一个在大城市里已经泛滥开来的群体,对于偏远乡村的村民来说却是神秘的、充满希望的。为加大我乡诚信宣传力度提高我乡村民诚信知晓率以便及时了解我乡诚信建设情况,他时常跟随办公室主任下村宣传、学习。在走访中羊场村老村支部*得知他是新到乡里工作的大学生志愿者时,拿出了家里最好的菜——老腊肉和土豆来盛情款待他们,还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小何啊,人人现在都想在大城市里发展,你能来我们这穷山僻壤不容易啊,太好了!我代表村民们欢迎你,希望你好好干,以后为我们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啊!"面对老*那充满期待的眼神、那些真挚朴实的话语,他被深深地感动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唯有一个劲地点头。村支书舒心地笑了,同时他却很沉重地感觉到了一名支援西部建设的志愿者的责任,在心中暗暗地告诫自己,一定要以这些朴实的基层干部为榜样,勤奋努力工作,帮助村民们逐步脱离贫困,慢慢走上富裕的路子。

  真抓实干暖民心。在服务的这段时间以来。他积极参与共青团工作,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力量,用心投入到团组织的建设和团委的各项工作来,有效助推了我乡团组织的发展。他始终不忘"履行志愿者义务,立足本职工作"的原则,在诚信业务办理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做到"帮助他人,微笑服务"。在工会工作中,本着服务群众的理念,切实维护全乡干部职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深入企业,村级工作做好困难职工调查工作,为有困难的群众排忧解难,送去温暖。他还积极配合XX市总工会开展金秋助学调查让更多困难家庭孩子了圆大学梦。半年多来我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良好态度,遇到困难主动向同事领导请教学习,在较短时间内熟悉了工作,许多老百姓对他的工作都愿意竖起大拇指,得到了良好的评价。

  坚定信念跟党走。作为一名**党员,他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一责任感来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认真学习*理论、“*”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学习科学发展观,在工作生活上严要求,在思想政治上高标准,坚持认真负责、敬业爱业、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以"服务西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认真学习各级团委关于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志愿服务展开工作。

基层先进人物事迹材料2

  李冬彦,女,19**年3月出生,**区**镇人,19**年3月参加工作,19**年调入公司,高级技工,自19**年开始一直从事公交车驾驶,现在公交十三路开车。20年来,她用奉献诠释着人生的真谛,把汗水洒在车厢。她所在的车组是公司“青年文明号”车组,她连年被评为公司先进,XX年被李冬彦区妇联评为“巾帼英雄”。

  爱岗敬业,技能超群

  同事们把李冬彦比喻成一块煤炭,它燃烧了自己,温暖了别人。这确实是对李冬彦的生动概括。20年来,她总是把工作和乘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乘客、车厢的事再小也是大,自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不管老父和小女儿是生病还是遇到其他任何家庭生活困难,她没请过一天假,没有因家中的困难缺过一个班,晚过一次点,总是满勤满趟尽职尽责,加班加点不计报酬。

  整天穿梭于车海人流中,公交驾驶员是一个*凡而辛苦的岗位,早披星星,晚戴月亮,夏顶烈日,冬冒寒霜。尤其夏天,驾驶位置上的温度*均都在40多摄氏度,司机就像从烤箱里出来一样,一天干下来浑身瘫软。虽然工作环境艰苦,且总是在单一的线路上重复着紧张的工作,但是李冬彦没有选择退却,她以出色的工作收获快乐,以服务和帮助乘客去感受快乐。

  李冬彦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利用各种机会为自己“加油充电”,不断提高文化水*和业务技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努力学习驾驶、维修、乘务心理学等多种业务书籍和法律法规知识。为了保证行车安全、节能降耗,她虚心向老师傅学习驾驶本领、修理技术和节能决窍。常常像男同志一样,在车下爬进爬出,弄得一身油污一身泥。她坚持在修理师傅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排除车辆油电路故障。

  李冬彦从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做起,做节油模范。*时,她会做好车辆在发车前、行驶中、收车后的检查工作,对车辆进行油路、气路、电路、冷却水、轮胎气压的检查,发现车辆有故障马上到车间进行维修,确保车辆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每次一上车,她首先调整好情绪,把心情调整到最佳状态,轻踩油门,*稳起步。她对自己要求严格,在行车中做到不踩多一脚油门,不踩错一脚刹车。经过红绿灯时,她都会根据信号灯的转换规律,判断红绿灯切换的时间,控制好车速和时间将被动转为主动,驾车*稳通过,避免急刹车造成燃油浪费。

  李冬彦在迎来送往的公共汽车上度过了20个春秋。从称为一名公交司机那一天起,她就把这*凡的岗位当作事业的舞台,在十米车厢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她永远记得给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岗位尽职责,工作创一流,做乘客满意的公交驾驶员。

  安全驾驶,铸就*安

  李冬彦常说:“安全是一个驾驶员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她始终坚持“安全生产、预防在先”的原则,养成了爱车、护车,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车的良好习惯。她每天都提前20分钟上班,搞好车厢卫生,仔细检查车况,尤其是影响安全的机件(如:灯光、转向、制动等),做好出车前的例行保养,保证车辆有一个洁净明亮的环境和良好的运行状况,决不开“病”车上线路运行,也从不将毛病遗留给接班司机。

  行车途中,她给自己约法三章:不开赌气车、不开英雄车、不病车上路;集中精力,谨慎驾驶,不抢点、不压点、不违章,始终坚持安全操作。

  为了使车辆运行保持在最佳的状态,李冬彦做到“眼勤、手勤、嘴勤”。“三勤”:即眼勤多观察、手勤多记录、嘴勤多沟通,充当好“医生”和“美容师”的双重角色。由于多年的职业磨炼,她的车上备有工具箱和行车日志。车子的故障往往都是一些小毛病导致而成。因此只要有时间,她就习惯性地观察检修车况,紧紧螺丝、调试刹车,可是这些工作都离不开那个工具箱。有时车子在线路上出现故障需要工具时也能及时提供给修理工,既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别人。行车日志,就是记录着每天车子的情况,什么时候保养、换油、检修等,掌握每天的行车情况,出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同时行车日志也给车队提供信息,更好地便于管理。遇车辆保养或机件维护她都随车同行,将车辆运行中的一些动态情况和现象及时反馈给修理师傅,让修理师傅能更快更好地修车。20年来,她所驾驶的汽车从未发生机损故障或行车责任事故。

基层先进人物事迹材料3

  头梳一个马尾辫,甜美的微笑衬托着两颊,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无限的亲切感,这就是枣庄市实验幼儿园教师武淑静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作为北师大研究生,曾获得“省教学能手”和“省优质课一等奖”等殊荣的她,从走出大学校门到现在,已经在实验幼儿园——这个美丽的童心世界行走了XX年,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奉献给了这份职业。

  为什么她一直在努力前行?因为实验幼儿园有她的梦想,有她的深情。这里,每一个孩子的童音笑脸都牵动着她那颗诚挚的爱心。

  班上有个女孩,三岁了,还不吃面食和青菜,只喝奶,咀嚼能力和消化能力极弱。武淑静就一点一点的喂,但是,她刚喂完,有时还没喂完,孩子当场就吐了,她的手上、衣服上都是孩子的呕吐物。但她相信:吃下去的总比吐出的多……三个月之后,女孩终于能正常进食了,脸色红润了。家庭教育缺失的帅帅,从小自闭,动不动就打人。每逢帅帅发脾气要打人的时候,她就把他揽在怀里,任他撕咬自己,耐心的劝慰他。慢慢地,帅帅终于愿意和大家说话了,动手打人的频率也大大降低。每逢此刻,成就感和幸福感就充盈着她的心田。

  外表纤弱的她,内心却坚强勇敢,XX年,她的丈夫,一位年轻有为的*干警,因经常熬夜审案,疲劳过度,患上了白血病,这晴天霹雳的噩耗,让她无法承受,在照顾丈夫住院治疗期间,她因极度悲伤,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也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更让她痛不欲生的是丈夫还未出院,母亲又患了乳腺癌。顷刻间,肆无忌惮的病魔几乎要让这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土崩瓦解。一边是深爱的丈夫,一边是挚爱的母亲,家里还有常年瘫痪在床的婆婆和不到两岁的女儿。面对这一切,她依然屹立支撑、坚强前行,把生活的不幸埋在心底,把灿烂的笑容留给了孩子。

  XX年,武淑静任教研主任。白天,她处理教研、听课、培训等日常事务;晚上她批阅老师的备课、反思等文档资料。以前她能让40多个孩子受益,现在,她为27位老师服务,能让400多个孩子受益。在她的示范、引领和帮助下,培养出一批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从而提升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枣庄幼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篇(扩展6)

——优秀志愿者人物事迹材料3篇

优秀志愿者人物事迹材料1

  在我们每次参加密山一对一总群组织的公益活动时,你可曾想过,在我们的志愿群里,有这样一位好大姐,她默默无无闻,甘于付出,牺牲了很多个人休息时间为一对一志愿群的公益事业做了许多看似简单,实则十分繁杂的工作。她就是密山一对一大群的志愿者之一:于桂兰大姐。于姐家住密山连珠山镇,曾动过一次心脏大手术,身体不是很好,但每次活动前,她都会坚持于连珠山和密山两地穿梭,忙前忙后。

  资助困难家庭,尤其是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是一对一志愿群的宗旨,每资助一户困难家庭的学生,于姐前期都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去学校走访,收集贫困家庭学生资料,初步了解贫困家庭的基本情况,发布倡议,安排人员分工,调度车辆,组织走访,分组调查核实后初选资助对象,再进行二次走访,如符合资助条件,再和群里其他几位志愿者联系*部门,汇报情况,以最大限度可以寻求*帮助。

  对于实在不能由*解决的困难家庭的学生,或是由爱心人士对接,或是以购买学习用品的形式进行慰问,使真正贫困家庭的孩子最终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以上虽然说了这么多,也未能将于姐的感人事迹一一列举。曾经在密山服务中心,有一间专门为一对一志愿群的志愿者准备的办公室,每次公益活动前期准备和完成情况以及志愿者档案的表格,于姐都将之一一整理归类,这些都是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繁杂工作。很多时候,于姐都是早上吃过早饭后,从家里带些简单的食物作为午餐,在办公室里一根麻花,一袋咸菜简单吃过后,就开始档案的整理和归类工作。每次活动的档案经过于姐的整理之后,都整整齐齐的放在桌子的书架内,让进入办公室的其他志愿者方便查阅,整间办公室也被于姐整理的井井有条,繁而不乱。去过一对一志愿群办公室的人无不为于姐的奉献精神而深深感动。另外,于姐还要牵头负责志愿者马甲的.订购和印号工作,这也是开展公益活动很重要的一环,马甲是志愿者活动的标志,更重要的是代表着一份责任与荣誉,对于这项工作,于姐同样付出了很多的精力。统计人数,和各农场沟通志愿者号码,印制号码,登记造册,于姐都和几位群里的几位志愿者亲力亲为,才使得每次公益活动能够顺利实施和开展!

  参加志愿群以来,尽管我也在志愿群里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是和于姐所做的一切比起来,显得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于姐用自己的行动真正诠释了“志愿者”这个名称的真谛:即将志愿服务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时时刻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奉献爱心!让我们每一名志愿者都为于桂琴大姐为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甘于付出的精神点赞!正是有了象于姐这样甘于付出,不计回报的志愿者,我们的公益事业之路才会走得如此坚实,如此久远!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篇(扩展7)

——先进保安人物事迹材料3篇

先进保安人物事迹材料1

  作为二大队的负责人,****既是决策者,又是战斗员。

  所有大型群众性活动,从安全许可的审批,到现场的勘查,执行方案的制作,从警力的配备,到安保力量的定位,从现场的值守,到活动结束的清场,****都亲力亲为。正是因为他的精心组织、安排得当,多年来、该市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保工作一次又一次赢得了*部、省、市领导褒奖。

  ****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向市场要“警力”的理念后,他个人的工作量与协调压力大幅增加。原来只要出个方案,各单位警力到位即可,但现在他要负责现场安保方案、图纸的制作,执勤保安的培训,保安公司的管理,运行机制的监督、考核等等,为此,他的绝大多数休息时间都被挤占。

  “在我的印象当中,休双休日已经是非常模糊的事情了”,****回忆,自****年进入市局治安支队从事现在的工作后,就没有了双休日的概念,最长的时候,****年的中博会,****连续工作三十多天,每天工作到晚上活动全部清场后才能离开。

  女儿出生以后,****就很少陪她。“周末是孩子在家的时间,但我的工作性质往往在这个时候,更忙”,****说,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孩子,现在孩子已经读初二了,希望孩子能够理解自己。

  ****说,大型活动的安保工作,责任重大人所周知,但都是一些程序性的工作,做好是最起码的工作要求,但一旦出问题,便是天大的问题,“这项工作很难有成就感,其挑战性不言而喻”。

  尽管如此,****和他的团队所付出的努力,还是赢得了特别的关注。他所带领的集体,****年被省*厅评为“全省优秀*基层单位”、****年被****市政法委评为“全市政法系统先进集体”。他个人的荣誉更是连年摘桂,****年,****被市政法委评为“全市政法系统先进个人”;****年被市*评为“第七届中博会先进个人”;****年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年—****年度****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个人”等等。

  梅花香自苦寒来。****和他带领的队伍,在默默无闻的奉献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城市形象的塑造和群众生活的安定,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贡献。

先进保安人物事迹材料2

  20**年7月,从教十余年的x老师,从自己心爱的教学的岗位上转岗至校园保安岗位。当时他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想着为学生的成长挚起一把安全的大伞,让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在什么样的岗位还不是一样的,能做一名校园保安员,他感到光荣!

  转岗到**中学任校园保安员后,每天在学校里守护着全校师生的*安。他积极热情地配合*机关维护校园秩序,协助做好相关治安管理和安全宣传工作,在*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成绩。坚持做好出入人员和车辆的查验登记、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巡逻守护等安保工作,积极认真履行校园保安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勤勤恳恳,干事踏踏实实,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干警的一致好评。

  生活中态度和蔼、乐于助人是优秀品质。无论谁遇到困难或者遇到不高兴的事儿,那张憨厚的脸马上会出现在谁的面前。在校门口为同事撑雨伞,帮同事照看物品,对未及时接送走的学生嘘寒问暖在**中学校园里,以人缘好、威信高而赢得学校领导和学校同事的一致赞同。在**中学领导眼里,只要是上班领导就一百个放心,许多同事冲着他说,“现在又不是什么特殊时期,何必那么认真”,他笑着说出了最朴实也最感人的一句话:“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从事保安工作后,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也为了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安全,每天刚蒙亮,他就撇下还在睡梦中的孩子,就从家中出发;傍晚近6点才能回到家中,托着一身的疲惫,尽一个孩子父亲应尽的教管责任和义务。如今孩子快3周岁了,最粘的就是爸爸,每次爸爸下班,孩子一把就投进他的怀抱不松手。这也难怪,孩子长这么大,一天到晚能和爸爸玩的时间有多少啊,多么希望爸爸每天能多陪他一会儿。如此早出晚归,不但不能很好地孝敬、照顾父母,还把年幼的孩子,全权托付给家中母亲照看。他知道母亲不会埋怨他,因为,他的父母一辈子对他说的的道理就是:做事就要认认真真,做人应当踏踏实实,树立好榜样,不给自己、家人抹黑。

  很*凡,他只是万千校园保安人员中的一名。又很光荣,他在*凡的岗位上诠释着一个保安员应有的责任,为校园及周边安全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先进保安人物事迹材料3

  是x大厦的一名普通保安员。20**年,通过刻苦学习和不解的努力,在专业技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并逐步成为保安队伍的骨干。为了在工作中充分发挥骨干分子的先进带头作用,克服重重困难全力以赴协助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

  20**年9月,正是x大厦对保安部门进行调整的关键时刻,就是在此时作为北京保安公司的普通一员进驻到x大厦的。初来乍到,人地生疏,如何在短时间内尽快熟悉警卫目标是摆在及整个保安队伍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积极主动地配合队长排摸情况、了解大厦的布局,并在短时间内适应了大厦的工作环境和安保的工作要求。

  在工作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只要是在岗位上,那双警惕的眼睛时时刻刻地巡视着警卫目标的每—寸土地。

  生活中态度和蔼、乐于助人是优秀品质。帮上夜班的同志打饭、替身体不好的同志上岗对于来说都是再*常不过的事。无论谁遇到困难或者遇到不高兴的事儿,那张憨厚的脸马上会出现在谁的面前。在x大厦以人缘好、威信高而赢得大厦安保部领导和全体安保人员的一致赞同。在大厦领导眼里,只要是上班领导就一百个放心,在弟兄们眼里,就像一个老大哥时时的关心着、呵护着他们。由于工作需要,几个月来一直没有回家,面对家乡妻儿的企盼和老人的抱怨,笑着说出了最朴实也最感人的一句话:“关键时刻咱不能掉链子”。

  “有意者而劳之,则必事成”。在北京保安公司20**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被评为“优秀保安员”。他正是凭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实践着自己*凡的人生,而这*凡之中却蕴藏着人生无穷的哲理。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篇(扩展8)

——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材料3篇

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材料1

  岳殿全老师,男。36岁,1999年毕业于河北体院(专科),2003年7月毕业于河北师大体育专业(本科)。岳老师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成绩显赫。曾在全区体育教师大比武中荣获区级优质课二等奖,多年连续荣获区优秀教练员称号,为我区车中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得到了学校领导及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岳老师干一行爱一行,服从领导、听从指挥,2004年9月按照镇*和学校的工作安排,把学校食堂和小卖部的重任交到了他的手上,他深感责任重大,动脑筋、想办法努力完成好领导交给自己的工作。真可谓呕心沥血、执着追求,不干出个样子来决不罢休。

  后勤管理不同与教学,这对于它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他不得不诚信探究这个新学科。为了完成好领导交给的任务在食堂、小卖部的管理力上他绞尽脑汁,他要交类领导一份满意的答卷。

  学校对食品的原材料采购亲自出马,确保了原材料进货渠道合法、卫生安全、价格便宜,无三无产品,从而保证了食堂所加工的食品卫生安全,其次学校对食堂饭菜质量、价格、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服务态度和服务水*等进行民主评议,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食堂经营不断改进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

  食堂认真核算成本,合理制定饭菜价格,实现零利润、负利润,从而把实惠让给学生。保证了学生吃饱、吃好少花钱,保证里教学一线的工作正常进行,领导、教师、学生没有后顾之忧。他的工作四年如一日,用他的汗水和心血,给教学一线创造了一个和谐、稳定、优雅的大环境。得到了全体师生和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每年中考他克服重重困难,把香喷喷、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考场;学校的基建工作抽时间、挤时间参与其中;各项维修、绿化冲在前面;后勤管理精益求精。四年来,连年被评为校级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得到了我校师生的高度赞誉,是我校名副其实的精神文明的典范。

  今年年初岳殿全老师和妻子韩俊英一起到家兴超市购物,当走出超市准备开车回家时,在停车场意外发现一个钱包,岳殿全老师心想这一定是谁丢的,赶紧上前拾起来,站在原地等待失主,等了许久也不见失主前来寻找。

  岳殿全老师和妻子打开钱包,发现里边有1700元现金、一张购买东风本田汽车的2万元押金条、两张银行卡、两张身份证和八张明信片,总价值五十多万元。通过比对身份证信息,岳殿全老师了解到钱包的主人是小八里庄村人张新东,但是没有联系电话。岳殿全老师立即拨打114查询失主张新东的联系电话,但被告知没有登记,随后又逐个拨打明信片上的电话号码,在打了十几个电话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联系上张新东的一位朋友,并和张新东取得了联系。

  此时,张新东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该怎么办,认为钱包丢了肯定是找不回来了,这次损失可大了,不光是2万元的押金条子,银行卡里还有50万元钱呢!正当他一筹莫展时,听说捡到钱包的人正在和自己联系,喜出望外,马上与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赶到沙流河镇岳殿全老师家中。当张新东从岳殿全老师手中接过失而复得的钱包时百感交集,连声道谢:“岳老师谢谢您!您了不起啊!您是人民教师中的佼佼者,您高尚的品德、优秀的人格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希望像您这样的好人越来越多。”岳殿全老师笑着说:“不用谢,这都是应该做的,我知道自己丢了钱是什么感受,将心比心嘛!”

  为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失主张新东专程赴沙流河镇中学,再次千恩万谢,并将一面写有"拾金不昧,品德高尚"的锦旗亲自送到了岳殿权老师手中,这面象征着我校文明、展示着我校教师神圣“师魂”的旗帜,今天还高高的飘扬在我校的展室。

  岳老师夫妇的行为是我们镇中的骄傲!他是我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盏明灯,一个路标,一块基石,一座里程碑!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希望我们能从这两位教师手中接过精神文明的这粒种子继续相互传递,让传统美德在这里继续发扬光大,开出更美丽的花朵!

  愿精神文明之花在沙流河镇中这块沃土上,在我区、我市,在祖国的大地上遍地开放!

  这正是:拾金不昧岳殿全,爱岗敬业做贡献,

  *凡岗位不*凡,留得美名四方传。

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材料2

  沙丁,女,*党员,大专学历,1992年3月生,2005年担任东街社区计生专干至今。

  计划生育工作是“天下第一难事”,要想把这一工作做好,计生专干的自身素质必须过得硬。她深深懂得,要成为合格的一名计生专干,学习是关键,尤其是要钻研好计划生育政策法规、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科普知识。于是她挤时间刻苦学习、虚心请教,她不但自己学,还组织全辖区育龄群众学,经常入组上户为育龄群众讲解生殖保健、避孕节育及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当好计划生育宣传员。

  她坚持每月在居委会的宣传栏中出好一期计划生育专栏,宣传计划生育方面的政策及科普知识。重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避孕药具的管理和使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方法》等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进行钻研,通过刻苦钻研,她吃透了政策,掌握了业务技术,明确了自身职责,面对“难事”干起来更有劲头。

  她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搞起计划生育来,她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勤用嘴,及时把党的计划生育法规、富民政策、计划生育科普知识等送到了家家户户。二是勤用手,把社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做细、做实、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热情主动地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如办理生育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户口登记等,三是勤用腿,跑遍了全社区234名育龄妇女家庭,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第一手情况;还经常向领导汇报情况,做到下情上报,并及时准确的向计生办反映情况,做到实事求是,是喜报喜,是忧报忧,从不蒙混过关,使上级能及时掌握社区的计生工作动态,为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得罪人的工作,工作久了,总会有一些人因不能理解而怨恨,受一些委屈的事是常有,她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把每项工作都做细做好,处处把已婚育龄妇女当亲人,用真情换真心,凡有新出生或节育手术对象,都要上门看看。不管是什么时候,从不间断。她在群众当中赢得良好的声誉,她是育龄妇女的娘家人,回首这么多年的经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清楚。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篇(扩展9)

——医生感动人的事迹材料3篇

医生感动人的事迹材料1

丁丁是我在儿科实习的时候见到的一位小患者,男孩,才四岁,脸上始终带着春天阳光般的笑容,可是就在这天真烂漫的年纪,他却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的患儿和其他疾病的患儿不同,因为免疫力低下,非常容易感染,一个小小的感冒都可能要了他们的命。所以丁丁住在一间单独的病房,戴着口罩和帽子,那蓝色的口罩几乎将他小小的脸全部遮住。病房的门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谢绝入内“,只有主管医生和父母才能进入这间病房。

每次路过丁丁的病房我都会下意识的朝里面看看,总会看到他站在窗户边上聚精会神的看着窗外奔跑玩耍的孩子。

因为我的带教老师是他的主管医生,所以我可以在每次查房的时候进入这间不一般的病房。丁丁来自青海农村地区,爸妈都是庄稼人,因为家里还有农活要做,只有他的妈妈留在这陪他。我的带教老师是南方人,听不太懂浓重西北腔调的青海话,我因为在西北长大,大部分能听懂,于是就成了老师和患者的转换器,每次带教老师有什么新的嘱咐,也会让我通知丁丁的妈妈。

刚来的时候丁丁特怕打针,每次打针都哭的死去活来,护士都拿他没办法,他闹得越厉害越没法扎。后来我就在我值班的傍晚,戴好帽子口罩去给他讲故事(说实话都是七拼八凑的故事),让他要向超人一样的勇敢,不怕痛不流泪,要是做到了,等病好了就给他买机器人。第二天打针的时候,虽然尕娃还是一副很害怕的样子,不过我在旁边做了个加油的姿势,他还真就没有哭。

因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容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以会进行鞘内给药,也就是做腰椎穿刺,把化疗药直接打到脑脊液里面。做这个之前,丁丁问我”医生哥哥,做这个疼吗?“我就说,丁丁不怕,和打针一样,不疼,你不要哭不要动,很快就结束了。”我就把他抱到穿刺的床上让他侧卧,蜷着身体抱着膝盖,我看到他双眼紧闭,小小的身体还有一点颤抖。我又摸了摸他,让他不要怕。消毒铺巾之后,他已经不抖了,不过双眼还是紧闭着,像是紧张的等待这一针的到来。然后医生就开始打麻药了,长长的针就向丁丁的椎间隙扎进去,我能感到那一下丁丁又颤抖了一下,我又扶紧他的肩膀,让他不要动,马上就好了。只见丁丁把身体抱的更紧了,脸上的表情也更痛苦了,可是他愣是没有哭。麻醉之后的注射就没那么疼了,我也看到他的表情也舒展了。回到病房以后,丁丁躺在床上高兴的对我说“医生哥哥我没有哭”,看到这么纯净的笑容,我的`心似乎也被阳光沐浴了。第二天我就去商场,拿当时十分微薄的生活费给他买了一个高达模型,回来用消毒液查的干干净净给他了,别提他有多高兴了。

几次化疗下来,丁丁的病情缓解了,不过也成了光头没眉毛的小和尚。出院的那天,他拿着我送给他的机器人,欢乐的在楼道里奔跑。走的时候,他来到我面前,我蹲下来,他凑过来亲了我脸一下,对我说”医生哥哥我走了,再见“。然后看着他和家人渐渐消失在熙熙攘攘的医院里。

后来我转科走了,再也没有了丁丁的消息,不过希望他再也不用来到这里,希望他此刻正在阳光下尽情的玩耍。

医生感动人的事迹材料2

研究生期间一病人,59岁,胃癌术后2年复发,因肠梗阻入院,术中开进去一看,肚子里粘连的一踏糊涂,到处都是癌结节,还肠穿孔了,实在没法弄,直接肠子拖出来做了个造口,冲干净肚子后用碘伏泡了会就关上了。

估计你也猜到了,伤口感染的一踏糊涂,整个右下腹皮下层全烂了,还造口粘膜分离,排泄物都往皮下走。病人肿瘤晚期,没指望他能好起来了,天天换药tid,一次半小时,一连俩个月,每次都很仔细,当作给他临终关怀吧。好在患者生死看的淡,一家人都比较有文化,都相当客气。

后面伤口没那么糟糕了,根据患者要求转回当地小医院去了(离我们医院也就十几公里),半个月后的一天晚上七点多钟,病人儿子打电话过来,说:“医生,我爸不太行了,他想见见你,当面感谢下你这俩个月的照顾,方便的话我开车过来接你”。

我不忍心拒绝,随他去了他家里,老人家已经瘦的就见皮包骨头了。他看到我让我坐,问我有没有烟(他知道我抽烟,他也是个老烟枪,住院前一天俩包),我想反正都这样了,临终前就享受一下吧。给了他一根,俩人一起抽。

他说*时很你很忙,他这种情况也就你能一天三次每天给他好好弄了,他知道自己这种情况是好不了的,每次都希望我能过去给他换药换久一点,陪他聊聊天,也就不会那么无生趣了。

临走时让他儿子给了我个木盒子,说是这半个月在病床上没事帮我做的。

回来打开一看,是一匹木雕马,依稀记得,他临出院时问过我哪一年出生的。

抚摸着上面淡淡的凿痕,想着老人一笔一笔去刻划时那种专注的神情,不禁鼻子酸溜溜的。

在医疗环境如此差的环境中,我有百千万个念头放弃这行,然后也唯有这一刻我会觉得其实当医生也还不至于这么差。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篇(扩展10)

——社区疫情防控典型人物事迹材料

社区疫情防控典型人物事迹材料1

  “疫情就命令、抗疫就是战斗、党员就是先锋”!

  县委、县*号令:全体党员下沉社区开展疫情联防联控,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走,到抗疫前线去!”县供销社党组成员阮树斌闻令即动,第一时间到土井社区报到,临危受命,勇挑重担,用责任和担当为战区居民的生命和健康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作为县供销社党组成员,参与疫情防控人员的口罩、酒精、消毒液需要筹备,县直单位居家党员干部下沉社区领取任务和民主街6个路口值守需要督办,部门需要协调,住户需要排查,防区需要消毒,卡口需要值守......这就是阮树斌的战斗!饿了有方便面,困了有帐篷,一天一天,风雨无阻。

  “阮主任,这多路口要守,人员不够怎么办?”“同志,请问你们谁负责?我们不能出门生活物资怎么办?”“我家老人的药用完了怎么办?”“我家水管子破了需要修怎么办?”......作为土井社区重点封闭管理的小区,三星家园是一个开放式小区,四通八达,进出口多,人员复杂,防控难度大。阮树斌接到任务后,迅速组建党员突击队和志愿服务队,制定防控措施,落实岗位责任,将“抗疫党员突击队”的`红旗插在小区内。鲜红的旗帜映入居民的眼帘,“快看,那不是供销社的阮主任吗?”“来了就好!来了就好!”有几个认识阮树斌的居民在自家阳台上高兴的喊道。恐慌之际,焦急的人们找到了组织,看到了希望,*复了心理。

  “路口全部封堵,保留一个出口,禁止人员进出”“党员负责消毒、排查,消毒要道边到角,排查要不漏一户一人”“志愿者负责宣传、劝阻、代购,做好排查台账”“干部负责住户的包保和卡口值守”“建立三星家园微信群,发布信息、倾听民声,心理疏导、代购物资”......针对防控措施和应急救助,阮树斌都用心思考、用心做好。“我们要理解支持,积极配合”“我们不出去,呆在家里不添乱”,小区居民看在眼里,明在心里。

  “柔性服务、硬性防控”!截止目前,该小区共排查登记350户1048名人,全部落实一日两查,一户多包,没有发生一起传染,没有发生一起投诉,民主街6个卡口也没有发生一起纠纷。

  战“疫”还在进行,“疫情不销,战斗不止”!风风火火、急急忙忙的阮树斌率领着一群逆行者们依坚守在抗“疫”的前沿阵地,他们把岗位当战场,视居民为亲人,用党性守护堡垒,用爱心温暖民心,发扬供销人的“扁担精神”,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人的使命和担当。

推荐访问:事迹材料 感动 人物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篇】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