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长三角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22-11-05 10:2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长三角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供大家参考。

2023年长三角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长三角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傅兆君;岑慧;赵燕敏 【摘 要】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虽具有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但城乡 发展梯度差异明显,城乡一体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当前,把握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机遇, 推动城乡一体化,关键是推进农村发展、协调城乡发展.由于长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 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更好的经济社会条件,应当从促进城乡居民 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立惠及城乡的养老和医 疗保险体系入手,推进该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期刊名称】《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17)001 【总页数】8 页(P49-56) 【关键词】长三角;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 【作 者】傅兆君;岑慧;赵燕敏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189;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 苏南京 211189;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07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061.5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 目标。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阻碍,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

  报指出,要不断完善新型农业的经营体系,将更多的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完善城镇 公共资源的配置,推进城乡间要素的平等交换,从而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 制,形成“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长三角地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逐年增 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杭州等核心城市为支架的现代化大城市群。城市间互联 互通日益紧密,城市群的功能逐渐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服务能力日趋提 高,在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积累了不少比较优势和突出特点。但在城乡一 体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需要从战略高度进一步 推动城乡一体化。

 一、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研究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 心,城镇化的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截至 2012 年,长三角地区城镇化率(非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接近 55%。其中,上海的城镇化率已达到 89.8%;江苏 省近年来积极调整城市结构,形成了合理的城乡空间格局,城镇化率提高到 63.1%;浙江省城镇发展增速较缓,目前城镇化率仅为 31.7%。

 图 1 展示的是 1990—2012 年长三角两省一市的城镇化情况。根据图 1,长三角 地区自 1990 年以来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城镇化率都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 非农人口逐步提升,城镇化水平不断发展。就各地而言,上海市城镇化水平起点较 高,且不断发展,城镇化率已近 90%,远高于江苏省和浙江省;江苏省一直处于稳 步增长的状态,虽然数值与上海还有一段距离,但增长态势良好,高于长三角地区 均值;浙江省起点偏低,且增长平缓,表明其城镇化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只有 1/3 左右的户籍人口能够享受到渐趋完善的社保、就业和医疗保障,社会公共服务 难以均等化,城乡差距难以弥合,城乡一体化水平相对滞后[1]。

 图 1 长三角两省一市城镇化率(1990—2012 年)(注:图表均据 2009—2012《长江

  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数据整理,下同) 1.长三角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也是区域内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过程。就 交通基础设施而言,区际内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并存,交通线 网密度高,客运量和周转量均在全国同类区域内名列前茅。但在长三角区域内部, 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仍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在跨省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 方面需积极规划,使整个地区通过交通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织成一张密切的网络, 从而有效推动长三角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从 2003 年至 2009 年对交通运输的投资额逐年攀升,同时伴 随着市政建设和电力建设投入的增加。在“十一五”期间,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而 言,上海市共建成 9 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 250 公里,城市轨道交通骨架网络形 成。截至 2012 年底,上海市已通车的共有 13 条轨道交通线,运营线路长度达 468.19 公里,逐年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使得城乡之间路网基本通达顺畅, 区际交流密切,城乡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趋于一体化,详见表 1: 表 1 上海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指标(2009—2012 年)基础设施 指标 2009 2010 2011 2012 轨道交通 运营车辆(节)1 833 2 842 2 899 3 130 轨道交通线路条数 (条) 11 12 12 13 运营线路长度(公里) 355.05 452.57 454.1 468.19 运营里程(万 列·公里) 2 870.8 4 777.6 5 406 5 569.5 城市快速路、大桥和隧道 城市快速路长 度(公里)114 196 194 199 越江大桥数(座) 8 10 10 10 越江隧道数(条)912 13 13 受上海市基础设施建设辐射影响,江苏省和浙江省也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013 年江苏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年度计划为 675 亿元,实际完成投资 720.9 亿 元,为年度计划的 106.8%,同比增长 6.4%。四大行业均保持增长,2013 年前三 季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 37.1%。其中道路运输业增长 46.6%;水利、环 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 36.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

  18.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 5.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 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基础设施投资得到进一步加强。

 随着“万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程”的推进,浙江省 2013 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 快,全年投资 4 715 亿元,增长 19%。虽不及上海,但其投资力度也在逐年增加。

 2013 年浙江省在综合交通网、能源保障网、水利设施网和高速信息网等方面的投 入都加大力度,全年完成全社会交通投资 1 000 亿元、能源投资 700 亿元、水利 投资 400 亿元、信息网络投资 150 亿元,全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有效 促进了城乡间的互联互通,提高了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浙江省对城市交通、城乡供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也给予高度重视, 将完善的重心偏向农村,积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保障农村居民的 基本权益,开展了很多贴近民生的项目,如小城市培育试点和中心镇公共设施建设 项目、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等。大力增加水环境治理投入,力争做到“治污 水”、“保供水”、“抓节水”,通过政策推进和项目开展,效果显著。2013 年 全年共改善 17 万农村居民饮水条件,建成农村联网公路 1 000 公里,整治农村河 道 1 000 公里,完成欠发达地区和偏远海岛等群众异地搬迁 6 万人以上,有效促 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1]。

 2.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 (1)现代农业 长三角地区人口密集,人均土地面积稀少,尤其是上海市耕地资源稀缺,农业的开 展主要依靠其技术、市场、人才等优势。积极开展现代农业,这既是城市对农业发 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使命。

 都市现代农业在上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2 年全年上海市实现农业总产值 320.76 亿元,比上年增长 0.4%,全市粮食播种面积 187.61 千公顷,全年水稻良 种覆盖率达 99.8%,上海域外市属农场实现农业总产值达 16.08 亿元,增长

  17.7%。

 江苏省经过十几年的农业园区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 了一大批产业特色明显、科技含量高、运行机制活、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园 区。江苏省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排名为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2012 年全省 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产业增加值为 3 418.3 亿元,位列全国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程度高,2012 年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 80%, 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 76%,均居全国前列,保障了现代农业持久有效的 开展。

 浙江省的现代农业发展也颇有成效,其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利用发展效 益农业、实施“粮改”起步早、轻加工业发达的有利条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 性调整,积极参与农业的国际国内分工,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加快发展特色种养业 和加工流通业,促进了专业化(专业化分工)、立体式(贸工农一体)、开放型(内外部 结合)农业结构的形成。

 从发展效益农业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浙江围绕有竞争优势的特色种养业,更加重 视农业招商引资,更加有效地配置农业资源,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发展农业、农产品 加工流通业,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加工增值能力、市 场拓展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着力培育规模大、品牌响的大型加工贸易型企业,促 进资源优势型产业和农业特色产品向竞争优势型产业和品牌产品转化,推动了农业 产业结构类型从“产加销为序”的资源主导型转变为“贸工农为序”的市场主导型。

 (2)主导产业 产业布局对区域城乡发展至关重要,对区域规划的布局也会产生深远影响。改革开 放后,长三角地区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历程,目前正面 临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一轮全球化浪潮。

 2012 年长三角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7.35 万亿元,增长 6.9%,其中有

  7 个城市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万亿元。但是,区域内城市工业产值的增速均有不同程 度回落,最大回落幅度达到 18.7%,最小也回落了 6.8%,9 个城市增速达到两位 数,并且有 1 个城市出现了负增长。就长三角地区近年来的工业总产值而言,如 图 2 所示,江苏省攀升最快,上海市和浙江省增长平缓。江苏省 2012 年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为 12.6%,其中轻工业增长 12.8%,重工业增长 12.5%。

 图 2 长三角两省一市供应总产值(2007—2012 年) 2012 年,长三角地区在先进制造业方面,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汽车制造业和医药 制造业产值增长显著,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仍 是区域内发展的主流,具体如表 2 所示。同时,全年共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 11 273.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7%,新产品发展态势良好。

 表 2 2012 年长三角地区工业产业产值及其增长力度表行业 产值(亿元)增长率汽车 制造业 4 621.8 22.3%医药制造业 2 290.7 25.9%专用设备制造业 4 064.0 6.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3 090.5 12.8%通用设备制造业 6 273.8 12.1%计算机、 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6 396.4 12.8% (3)新兴产业 长三角地区新兴产业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成为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先驱 地区。早在 2009 年,上海市政府就确定了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等九大高新技术 产业化重点领域,并从财政中列支引导资金 100 亿元,用于该类产业的建设发展。

 如表 3 所示,2012 年,上海市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出达到了 10 089.44 亿元, 其中,制造业部分实现工业总产值 7 580.99 亿元,下降 4.1%;服务业部分实现总 产出 2 508.45 亿元,增长 7.5%。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和服务业比重的上升,是第 三产业得到发展的有力佐证,也是新兴产业大力崛起,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的展现。

 表 3 2012 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出及其增长速度指标 绝对值(亿元)比上年 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出 10 089.44 -1.4 制造业部分工业总产值 7580.99 -

  4.1 节能环保 393 -2.3 新一代信息技术 2 194.62 -3.3 生物医药 745.66 10.3 续表 3 指标 绝对值(亿元)比上年增长(%)高端装备 2 300.84 -9.8 新能源 423.44 19 新材料 1 707.82 -1.1 新能源汽车 39.87 17.3 服务业部分总产出 2 508.45 7.5 江苏省 2012 年全省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 40 060 亿元,增长 19.6%,高于规模 以上工业 6.1 个百分点。科技活动活跃开展,专利发明层出不穷,产业发明专利申 请量居全国第一,智能电网、新材料产业的专利授权量也居于全国第一。科技活动 有效开展,政产学研大力融合,增强了区域内的创新氛围,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发 展,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

 浙江省也大力推行新兴产业战略,通过政府政策的有效引导,确定了九大产业的发 展,不仅加大财政投入,还发展当地的优势,引入各种资本,汇集各类人才,形成 资金、人才、技术集聚的产业核心,从而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推动新兴产业的高效 发展。2012 年,浙江省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 2 520.8 亿元,同比上涨 9.2%,增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 2.1 个百分点;工业产值为 13 827.59 亿元,同 比增长 6.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 23.7%。

 3.长三角地区养老保险及社会医疗制度 (1)养老保险 2009 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已经开展,旨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 障体系。在新农保的基础上,2011 年又将新农保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 围之外的城镇无保障居民纳入制度范围,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的解决。

 2014 年初,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得以合并,并在制度模式、筹资方式和待遇支付方面与合 并前保持基本一致。

 这期间,上海市新农保制度日趋完善,既有养老金待遇标准高、新老农保制度无缝 衔接等受到农民欢迎的政策实施,也存在诸如基金保值增值困难等共性问题。同时

  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城市,上海还面临“土地换保障”政策失去吸引力等个 性问题。上海市从新农保试点到新农保制度的全面覆盖,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到 2012 年,上海新农保的参保人数已达到 73.04 万人。

 江苏省积极响应号召,2010 年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从此可以领取养 老金;2011 年 7 月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将城镇无养老保险的居民也纳入养 老保障体系;2014 年 1 月 1 日起两项养老制度统一后,城乡居民在养老问题上将 享受一样的待遇,形成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浙江省在新农保的建设过程中,不仅明确了主要参保对象,还结合本省城乡社会养 老保险政策和经办模式,进行了软件的本地化开发,更有效地推动了新农保的推广 和发展。2010 年完成了对试点区域的业务支撑,2012 年实现全省城乡社会养老 保险信息系统的全覆盖,以信息化的手段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落实,切实关心 居民实际,夯实养老保险业务开展的基础,成效显著。

 (2)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它与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 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共同构成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是社会人生活的重要 保障之一,医疗保险制度的设立须立足于广大居民的需求、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切 实解决医疗疾病的救治问题。

 上海市近年来形成了合作医疗的良性运行机制,在政府的引领下,加大各医疗机构 之间的密切合作,实现现代化的资源互通,并通过政策引导,建立了长效的筹资机 制,不断吸纳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提高全民对疾病的认知程度。通过知识的传播和 社区医院的建立,有效帮助农民医治常见疾病,抵御大病风险,并通过制度的完善 和救助基金的设立,切实减轻农村居民因疾病造成的经济负担。

 如图 3 所示,2010 年至 2012 年,上海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 险的参保人数逐年上升。同期,上海市农业人口数逐年减少,但农业人口中医疗保

  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率逐年上升,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2013 年,《上海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按照《社保法》的规定,不以户籍为限制, 所有缴费人员均可参保。同时规定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由原先的 12%调整为 9%, 个人的缴费比例没有变动。

 图 3 上海市职工医疗保险各类参保人数(2010—2012 年) 江苏省在提高医保筹资水平的基础上,切实完善医保门诊医疗费用的统筹,合理调 整门诊的起付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确保报销比例的有效落实。2014 年,江苏省已初步建立市级统筹的大病保险制度。

 浙江省针对城镇非就业居民看病难的问题,尤其是“一老一小”家庭的状况,推行 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切实保障了该类居民的就医问题。2012 年,浙江 省各类医保参保率已近 95%,覆盖全省城乡的医疗保险体系已基本形成。在 2014 年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之后,随着制度的完善和公共医疗服务设施的进一步落实, 农村居民享受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制度保障,也获得了更加完善的医疗服务。

 二、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城乡一体化建设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三角地区城市分布密 集,城镇分布密度是全国平均密度的 5 倍多,虽城镇化水平居于国内前列,但发 展水平参差,内部差异显著,要实现城乡一体化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普遍较好,但仍具有区域性,完善程度以上海为中心点 向外围逐步递减,苏北、浙西南等地区需进一步加大完善力度。同时,随着中心城 市人口、产业的不断积聚,道路交通、环境承载力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城市病的 治理、城市的合理规划、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是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发展所要应对 的问题。

 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具有良好的城市职能,发展迅速,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

  但在三线城市以及县域内部,城市功能并不显著,与周边腹地互动不足,以城带乡、 共同发展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尤其是在苏北和浙西南地区,乡村的发展仍然相对 滞后,公共基础设施较差,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信息不能共享、各种交通资 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不高、乡村通达便利程度较低等问题,不利于整个区域的现代化 发展。

 2.产业发展重构现象严重 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发展态势相仿,许多城市产业结构类似、主体功能雷同,“大而 全、小而全”的模式是其发展的显著问题,城市之间差异性小,相互之间不能互补 促进,反而呈现竞争之态。城市功能趋同,缺乏必要的分工,就难以实现优势互补、 联动发展。同时,长三角地区的三次产业发展呈梯度状并且地域性明显,有些县域 服务业发展仍未启动。

 长三角地区许多城市通过制造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如规划不合理,出现铺摊子、 摊大饼现象,就会降低产业发展的节约集约性,对未来的长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需更便民惠民 2014 年初,全国统一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无疑是便民惠民、推动城乡一 体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就长三角地区而言,面临严重的老龄化,政府财政隐性压力 大,而我国养老基金的投资渠道比较狭窄,仅限于银行存款和国债购买,收益不高, 造成了基金增值缓慢、甚至亏损,这又将加剧基金的支付危机。

 医疗保险制度尚未统一,需加快实现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建设。目前的医疗 保险制度存在缴费方式不够灵活的问题,比如农民集中缴费的方式,使得部分外出 打工的农民错过了缴费时间而享受不了医保待遇。同时,还存在异地就医所引起的 医保手续繁复等问题。在报销手续方面,从上报、审批到取款的周期很长,审批与 异地报销加大了农民的交通费用支出,尤其给偏远地区的农民造成困扰。

 三、新型城镇化条件下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在于农村的工业 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有效解决城乡就业、安居、教育、保险、医疗、 交通等问题,让农业人口享有均等的市民化待遇,为他们提供与城镇经济发展水平 相适宜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建 议。

 1.明确责任范围,促进城乡居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长三角地区应以均等化为目标,积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基 础设施建设,同时,适应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高流动性的特征,尽快实现其相应 权益的顺畅转移和接续。

 首先要明确责任,理顺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完善公共服务的供给制度,致力于构 建一个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并有规划地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 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遵循“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财权”的 原则,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责任范围,加强对乡镇财政支出的把控,提高投入效率。

 再者,在村镇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根据权责的性质,在具体制度安排上,事权可以 适度下放,但财权要集中把控,有效防止上级政府在村镇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时的缺 位行为。

 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要进行总体规划,统筹协调长三角地区内城市的城际运输网络 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货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各地区要密切 合作,尤其要关注区域内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建设,加大苏北、浙西南等地区的 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要积极完善城市空间发展布局, 合理分配资源,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的一体化,使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 推进农村社区化,加快城乡公共设施的现代化和便民化,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切实改善其生活品质,缩小城乡居民在信息消费、文教卫生、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差 异,有效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

  2.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产业体系是城乡一体化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长三角地区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 断通过技术革新和人才、资金的引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高科技产业 集聚,以良好的产业结构布局推动全域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具体来说,上海市应通 过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和技术的革新,不断催生新产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江 苏省在夯实传统产业的同时,要积极转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合 理优化;浙江省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应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完善产业结构布 局。

 (1)现代农业 加快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转变为依靠科技和资本 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方式;加快构建先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发展生态循环 农业,推进土地节约型、能源节约型农业,形成功能配套齐全的农业基地;提升农 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和完善产业链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农民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鼓 励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和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民生产的利润值。

 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承包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村土地征收补偿体 系。“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粮 食安全的基础上,而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则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关键之所在。推动 农村土地经营的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制定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和征收补偿制 度。实现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城市的并轨,妥善处理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人口与 就业问题,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推进城乡一体化[3]。

 (2)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的发展要坚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 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向联动发展,通过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建 立与完善,实现主导产业的现代化转型。由政府牵头实施信息化带动工程,引导、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运用 ERP、BI 等信息化技术,通过深入创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 合示范区、示范企业,促进企业的管理现代化、工艺自动化、产品数字化、交易网 络化。

 (3)新兴产业 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借助新兴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 统产业不断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延伸,实现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自然过渡;另 一方面,可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纽带,联动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 现代农业就是要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契机重点培育作用面广、带动性 强的科研服务、管理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金融租赁、教育培训、文化传媒 等生产性服务业。

 总而言之,长三角地区应充分发挥现有区位优势、基础优势、体制优势,在产业结 构升级、空间布局优化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化,形成现代农业、现代 服务业、新型战略性产业、主导产业相协调的现代产业经济体系,实现中心城市及 其腹地乡村经济的互动发展新格局[4]。

 3.积极完善制度,建立惠及城乡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 (1)完善长三角地区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 有效管理养老保险基金,实现保值增值,是保障制度得以良好开展的基础条件。首 先要确保基金安全,投资的方式重点以银行存款及购买国债为主,在保证有一定固 定收益的前提下,政府应尝试开拓投资渠道,例如通过债转股、交通债券和贷款等 方式投资大型公共工程、公共设施等项目,在缓解项目资金紧张的同时,促使新型 农村养老保险的基金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为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政府在预留一定款项之后,也可委托基金管理机构进行有 效的投资。同时,为了保证款项不被挪用和收益的定期转化,还可建立有效的监督

  平台,对资金走向进行实时监控,提高收益,降低风险。

 (2)促进长三角地区医疗保险的统一便民 医疗保险制度的融合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不断完善现有制度, 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充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解决农民看病难和农村医疗 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地区,要加大优化力度,提升城乡医疗 一体化水平。

 首先是资金的投入。针对农村地区医疗水平落后的现状,要积极加大对乡镇卫生医 疗机构的资金投入,提高村镇医疗机构的分布密度,配备专业化的医疗设备,建立 健全医疗信息体系。同时也要努力拓展资金的来源,运用市场手段,吸引民间资本 的注入,设立租赁等多种方式,改变原先单一的产权结构,从效率和效益的角度提 高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质量。其次是医疗水平的提高。在基础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基 础上,村镇需要吸纳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加强对村镇卫生室的扶持和管 理。同时,可以给予村镇医疗机构自主吸纳人才和培训管理等权力,强化医疗机构 间在业务及药品采购方面的互利合作、信息的互联互通,以提高业务水平和应对突 发事件的能力。最后,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优化缴费方式,简化报销手续, 从制度上做到便民利民。

 总而言之,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的城镇密集区,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 网络和产业集聚优势,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更好的经济社会条件[5]。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率先实现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开创 21 世纪我国城乡一体 化发展的示范区、先导区是完全可能的。当前,把握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坚 持“以人为本”和社会公共资源利用均等化的基本原则,推动城乡一体化,关键是 推进农村发展,协调城乡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峰.浙江省城乡一体化研究一一基于“三农”问题的视角[D].浙江:浙江

  大学农业经济管理,2013. [2]陈立梅,郑凯旋.江苏省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异性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4(4):23-32. [3]顾朝林,李阿琳.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J]. 经济地 理,2013(1):138-141,148. [4]傅兆君,李培丹.城市腹地建设与苏南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J].江 南论坛,2011(3):14-16. [5]傅兆君.苏南城镇密集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思考[J]. 江南论坛, 2012(6):4-6.

  

推荐访问:城乡一体化农村发展现状研究 城乡 对策研究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