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示范性建设工程国际化人才培育的双语教学探索

时间:2022-10-21 13:40: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针对中德合作教学实践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对课程设置进行了部分调整,选择合适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借鉴西方老师的注重预习、引导、提纲挈领式讲座、重点剖析、实践及网络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使语言与内容相互促进,给予学生课后充分自由的独立自主学习空间,专业技术知识得到丰富的同时,使得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知识运用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全方位提高。

关键词: 中德合作项目 双语教学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一、引言

常熟理工学院与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合作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是经教育部批准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自2011年以来,该项目已招收八届本科生。经过8年的努力,项目稳健发展,引进了德国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工程教育理念,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多元化发展空间和国际化思维,掌握英、德双语,办学逐渐具有鲜明的特色。该项目已在德国通过了“欧盟高校专业认证”。赴德留学的学生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一部分继续攻读硕士;一些学生进入全球著名的跨国公司实习,继而在德国就业或者回国后就职德资企业,并已有了不错的发展,已经彰显出了合作项目给学校带来的优势效果[1]。但项目运行至今仍然存在个别学生不能完成德方学业的情况,经过了解主要还是不能适应德国老师的教学模式,课后自学能力不足,不能顺利完成课后学习任务和通过考试。尤其是当他们习惯了中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之后,面对来华授课的德方教师,以及第四学年赴德学习时,就会有无所适从、不能适应的感觉。

该项目学生进入大学零基础学了两年德语,为保证德方教师在第三年讲授的8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在项目初期我们开设了先修中文课程,先安排国内教师教授教学内容,再由德方教师用德语讲授,以克服学生在课堂上语言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的障碍,后续由于学时分配问题并没有继续实施此教学计划。中德双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尽相同[2],中方往往以教师为主导,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采用的方法基本是填鸭式“满堂灌”,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相对欠缺;德方往往以教师为引导,课堂上往往进行提纲挈领式的讲解和重点内容的剖析,课后留有较大的空间和较多的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针对国外老师授课的特点,并不一定按照教材教课,也不会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需要学生课后消化很多知识,锻炼自学能力[3]。为此,中方教师利用德方教师来华授课的机会,加强同德方教师的沟通交流和借鉴学习,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形成一套具有项目特色的教学方法。

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在满足合作双方人才培养共同需要的基础上,注重德方课程、德方教师等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制订了每一门课程的课程说明,规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根据教学效果不断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形成完整的中德合作项目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针对项目学生在德国学习的效果,根据已拿到德方学校毕业证书同学的反馈,在机电专业学习过程中会接触非常丰富的专业术语,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还有来自毕业后去往德资企业工作的同学反映,英语在工作中同样重要,基于这些情况,为今后更有利于项目的发展,为大四赴德留学学生更好地奠定基础,使毕业生更契合市场需求,我们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决定选择合适的双语教学课程。

二、双语课程选择

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学生获取前沿的学科专业知识、掌握专业领域的外语术语、提高外语水平,为其今后参与国际交流打下基础;有利于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科学设置双语课程也很重要。首先,孤立的双语课程不具有长效性,没有先修课程的支持和在后续课程中的应用,无法保证双语教学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会影响双语教学效果和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其次应适合开展教、学与用,需要在专业领域有较强的应用性和代表性,适合专业教师“教”和学生有兴趣“学”,学生有“用”武之地,课程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投入精力进行相关的思考和拓展[4]。最终选择“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这门课,因为这门课涵盖了很多方面的知识,使用德方的教材,里面包含大量的机电专业词汇,这门课为将来在德国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采用德文原版教材有诸多好处,能让学生系统学习西方的机电控制理论和实践成果,接触理论前沿知识,锻炼在东方形象思维和西方逻辑思维间进行自由转换的能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但原版教材教学内容和语言难度比较高,与我校学生认知水平和德语水平不能实现有效衔接。因此,使用德语原版教材的同时给学生配套适合的中文参考资料,方便学生对照学习。

三、教学探讨

本合作项目强调“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应用、培养能力”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德语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平衡发展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同时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机电控制基本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在机电控制领域适应设计、生产、管理及技术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传统教学方法之前多采用老师首先讲授理论,再通过验证性实验的方法,随着毕业要求的提高,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现有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要很好地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必须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有所改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条件进行教学方法和形式的改革。多媒体可以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利用动画、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演示出来,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但是单纯图片或者动画演示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这门课程远远不够,还配套有一定的实操训练,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单地传授知识或者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而应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外语解决专业问题,能够从另一种角度认识所学学科,从而开阔视野,加深理解。该课程要求学生能综合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控制、气压液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传感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接口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等多门技术并融会贯通。这门课目前一半时间在计算机机房授课,将仿真技术应用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这门课中,利用MATLAB对所学基础课程进行上机模拟实验和数值计算,进行机电系统的建模、仿真,为进一步学习机电控制系统仿真技术等课程打下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基础,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利用MATLAB进行矩阵的数学运算,利用MATLAB的符号运算功能进行代数方程的求解、进行简单的编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二维、三维图形的绘制,对控制策略过程有着深刻的理解,构建系统的SIMULINK仿真模型,对控制参数进行设定,从而获得所需波形,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上述过程中得到提高。学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改变模型和仿真条件,就有可能得到新的发现和结果,这个过程循序渐进,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联系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用计算机仿真这种方法解决机电动态系统的建模、性能分析和综合设计等工程实际问题。不仅使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多样化,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实践能力,对毕业设计、创新项目和课外活动起到一定作用。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疑难问题的解答或者演示重要建模仿真步骤,授课内容重点、难点突出,实现因材施教。师生通过计算机房局域网平台操作进行各种课堂互动,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现阶段国内老师也会经常布置小组作业,强化同学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增进了解。MATLAB软件是全英文的菜单界面,讲解过程中注释德文菜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德语和英语专业词汇都丰富了。通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和课外的布置的强化训练任务,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交流、实践空间。学生因为了解了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切身体会到使用外语的重要性,进而转变学习态度,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应用外语工具探究专业的前沿知识。

四、结语

通过这门双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切实体会到机械电子专业领域在国际化大背景下的发展现状,认识到通过使用语言所能获得的巨大的信息资源,激发了其运用外语这一工具进行更深层次专业探索的浓厚兴趣,未来我们更着重双语课程教学。总之,加强中外合作与交流,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对待、妥善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能逐步提高项目办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为建立良好和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顺应发展潮流,引进优质的国外教育资源,汲取国外高等教育资源和理念的精华,最终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以最终实现所担负的示范性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期望模式,我们将继续就此进行实践探索并接受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1]胡亮才.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创新[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蒋晓梅.中德合作项目教学模式探讨[J].时代教育,2017(1):106-107.

[3]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4]贺利芳.关于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7(3):54-55.

[5]席酉民.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特色与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推荐访问:示范性 建设工程 国际化 培育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