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用好新教材

时间:2022-08-19 15:3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进新课程,,用好新教材,供大家参考。

走进新课程,,用好新教材

 

 走进新课程

 用好新教材

 ——苏科版数学实验教材培训讲座提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向纵深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 用好新教材, 有必要认真思考有关课程改革和教材使用的若干问题。

  一、 从教育的社会功能看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当我们走进新课程的时候, 如果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那么就难以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投身改革的自觉性。

  众所周知,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 就是要为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人才。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

 教育就是教师向学生“传道、 授业、 解惑”, 这实际上就把教育的社会功能定位在“传承文明”。

 走进 21 世纪以后,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传承文明”, 更需要“开拓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增强民族创造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传道、 授业、 解惑” 这种传统的教育功能, 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而, 基础教育课程应当进行改革。

 当今, “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等理念已经为人们普遍接受。

 对此,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有一种“职业敏感” ——这些理念预示着基础教育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

 过去, 人们习惯于把人生分为“读书” 和“工作” 两个截然割裂的阶段, 而“终身学习” 的理念则要求人的一生要不断地“学习”。

 这样, 基础教育就面临着一种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使学生在离开学校走上社会的时候,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也就是说学校教育不仅要管“当前”, 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因而, 基础教育的课程必须进行改革, 教学活动也应相应地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的方式。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 学会学习,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 和“可持续发展” 奠定基础。

 二、 实施新课程应当确立的基本理念

 一切教育教学行为, 都反映了正确的或错误的教育理念; 正确的教育理念, 是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成功的先导和保证。

  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实验的过程中, 确立以下的教育理念是必要的:

  1、 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得到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应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得到全面、 和谐、 可持续的发展。

 这里, 我们有必要思考、 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

 教育可以使人得到什么样的发展?

 (2)

 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主要依靠什么?

 (3)

 课堂教学的教育价值是什么?

 2、 教学活动是学生积极参与并不断获得发展的过程, 学校和教师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思考:

 为什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怎样才能成为主体? )

  3、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 合作者。

  (思考:

 如何实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 )

  4、 学科(数学)

 教学不是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 是学科活动的教学。

  任何新的教育理念的真正确立, 不是仅仅“懂” 了、 能说了; 而是要“会” 用这 些理念指导实践、 改革教学; 并在不断的“悟” 的过程中, 把这些理念转化为自己的 思想。

  三、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简介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

 苏科版数学教材根据 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编写, 于 2003 年 10 月通过教育部审查。

  1、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详见科技出版社的教材介绍, 下同)

 2、 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3、 教材的主要特点简介 (1)

 以“生活· 数学”、“活动· 思考” 为主线 (2)

 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

 (3)

 注重引导学生“做” 数学 (4)

 注重“过程” 和“数学思想方法”

 (5)

 注重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标准》 的理念

 四、 新课程、 新教材呼唤课堂教学改革

 任何教育教学改革, 只有在学校里、 在课堂里、 在教学活动中切实地进行着, 必须有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 认真探索, 才有可能真正取得成功。

  1、 认真理解、 深入钻研教材, 有创造地用好教材

 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在理解、 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理解和钻研教材, 特别要注重弄请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思想。

 比如, 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情景?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后, 如何进行恰当的引导以达成目标? 只有以此为“基点”, 才能拟定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 突出地表现为两点:

 一是选择更好的、 更切合所教班级学生的教学材料(比如, 如果课本中使用了城市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景, 农村的学生不熟悉, 那么教师应当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相应的材料); 二是把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转

 化为生动有趣、 富有实效的教学活动。

  2、 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必须指出:

 课堂教学的模式不应是惟一的, 更不能是僵死的。

 适应新课程、 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模式, 至少应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 又必然引导到学科的本质, 处理好“生活化” 与“学科化(数学化)” 的关系;

  (2)

 课堂教学的目标真正多元化, 特别是能把“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的目标有机地融合在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之中;

  (3)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富有个性地学习(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4)

 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宰着”、“指挥者” 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 合作者; 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5)

 课堂教学应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为惟一目标。

 把“学生的发展” 作为课堂教学的“聚焦点”, 就把握了课堂教学的本质。

  五、 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

 实施新课程, 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时间? 在新课程的实验阶段, 师生对“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 必然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因而 发生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的情况是难免的。

  (2)

 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应当多大?

 学生探索空间的大小, 取决于教师所设计“问题” 的难易程度。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 必须给学生的探索活动以足够的“自由度”。

 如果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时自己暗暗地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 并要学生达到它, 那么这样的“探索” 活动就会妨碍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甚至在实际上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注人”。

  (3)“传统教育” 的优势如何继承?

  (4)“自主探索” 的学习方式会不会使一些学生的学习更加困难?

 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 但这种学习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

 如果考虑到大班教学的现状, 以及一部分学生由于在知识技能、 能力和人格方面实际存在着缺失, 他们难以进行有效的探索活动, 那么这些学生的学习有可能更加困难。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要更多地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真正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比如, 当组织全班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时候, 教师应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给以鼓励和具体的帮助, 使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 又如, 课外作业是否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再如, 测验、 考试应当允许和鼓励学生“重考”(复反馈)

 等等。

  (5)

 课堂教学的改革与评价的改革如何协调?

 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有差异的发展, 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在各个方面的发展;

 评价的目标是否真正多元化, 特别在非知识技能领域里的评价(如成长记录袋等);

 评价的方式是否真正多样化(比如, 推迟评价的方法等);

 考试(特别是终结性评价的考试)

 如何切实地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来命题。

  (6)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用“学科的眼光” 看世界,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相关素材, 积极开展学科的“课题学习” 活动;逐步创造条件开发校本课程;

 ……

推荐访问:走进新课程 用好新教材 新课程 用好 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