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专题研究 【通用文档】

时间:2022-12-16 12:25:04 来源:网友投稿

昆山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专题研究 昆山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专题研究目录1.1研究目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昆山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专题研究 ,供大家参考。

昆山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专题研究

  昆山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专题研究

  目录

  1.1研究目标

  ..............................................1.1.1探讨未来经济发展模式

  ...........................1.1.2产业发展规模预测

  ...............................1.1.3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

  .........................1.1.4产业空间布局

  ...................................1.1.5产业发展的合理路径及策略

  .......................1.2研究思路

  ..............................................1.3研究框架

  ..............................................2产业发展现状特点与问题

  .......................................2.1发展历程

  ..............................................2.1.1总量快速持续增长——农业县到全国百强县之首

  .....2.1.2四次重要转型——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2.1.3产品结构趋于高端——国际价值链上不断攀升

  .......2.2现状特点

  ..............................................2.2.1总体概述

  .......................................2.2.2与周边主要城市(区)的比较

  .....................2.2.3各项产业发展现状

  ...............................2.2.4地均产出

  .......................................2.2.5各镇产业发展

  ...................................2.3外部环境

  ..............................................2.3.1国际价值链分工与产业梯度转移趋势

  ...............2.3.2长三角区域协作与竞争

  ...........................2.3.3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4面临的问题

  ............................................2.4.1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2.4.2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2.4.3对富民强市的带动作用有待增强

  ...................2.4.4产业用地增长过快

  ...............................3产业发展的定位、路径和规模

  ...................................3.1国内外案例研究

  ........................................3.1.1台湾地区产业发展转型案例

  .......................3.1.2韩国产业发展转型案例

  ...........................

  3.2经济发展目标与产业定位

  ................................3.2.1经济发展目标

  ...................................3.2.2产业发展定位

  ...................................3.3产业发展原则与方向

  ....................................3.3.1产业发展原则

  ...................................3.3.2产业发展方向

  ...................................3.4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3.4.1面临的影响因素

  .................................3.4.2渐进式的产业发展路径

  ...........................3.4.3产业空间发展和管理模式

  .........................3.5产业发展的规模预测

  ....................................3.5.1产业发展规模

  ...................................3.5.2基于产业发展的就业人口预测

  .....................3.5.3基于产业发展的用地规模预测

  .....................4产业空间导向与布局结构

  .......................................4.1布局原则

  ..............................................4.2布局结构

  ..............................................4.2.1农业

  ...........................................4.2.2制造业

  .........................................4.2.3生产性服务业

  ...................................5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策略

  .....................................5.1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

  ....................................5.1.1二产与三产融合发展

  .............................5.1.2内资与外资竞争发展

  .............................5.1.3集聚与辐射互动发展

  .............................5.1.4承接与创新共同发展

  .............................5.1.5分工与协作良性发展

  .............................5.2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5.2.1产业转型策略

  ...................................5.2.2阶梯式滚动升级策略

  .............................5.2.3产业园区发展策略

  ...............................

  1导言

  1.1研究目标

  1.1.1探讨未来经济发展模式

  客观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给昆山带来的影响,研究新背景下增强经济发展抗风险能力与持续竞争力的发展道路。

  1.1.2产业发展规模预测

  比较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经验,并结合昆山自身发展趋势和条件的变化,确定分阶段的产业发展规模。

  1.1.3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

  深入剖析产业发展现状,理清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所具备的区位、资源和环境等条件,确定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

  1.1.4产业空间布局

  与城镇功能提升相适应,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对现状产业布局进行有效整合。

  1.1.5产业发展的合理路径及策略

  探寻适合昆山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的合理路径。研究如何更好地通过提高本区域在技术研发与转化、资本与信息获取等方面的能力,实现区域自身产业的主动升级;如何通过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升其竞争力;增强区域内生发展力量的同时,着重提升外生发展能力。同时,提出促进昆山产业发展的策略。

  1.2研究思路

  昆山产业发展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外资优化、城市功能提升、资源环境压力等问题,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模式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本部分在全球视角下,以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为核心,研究思路如下:

  (1)比较借鉴,研究规划期末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应具有的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形态。

  (2)研究长三角构建世界城市群背景下昆山的产业发展定位,研究与上海、苏州等周边地区的互动与博弈中如何扩展产业利益边界。

  (3)对现状产业结构进行客观评估;探讨劳动密集型外向加工业的优化升级途径,研究向产业链高端延伸的引导策略。

  (4)研究产业发展转型的方向、规模和路径选择。

  (5)研究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途径和对产业发展的分类指导,并重点探讨产业园区发展策略。

  1.3研究框架

  2产业发展现状特点与问题

  2.1发展历程

  2.1.1总量快速持续增长——农业县到全国百强县之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昆山GDP由1978年的2.4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500.26亿元(相当于深圳1998年的GDP1534.77亿元,新加坡1990年的GDP365.1亿美元,当年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为4.78:1),年均递增23.9%。同期,苏州市GDP由31.95亿元增加到6701亿元,年均递增19.51%;江苏省GDP由249.24亿元增加到30024亿元,年均递增17.32%;长三角GDP由645.77亿元增加到56568亿元,年均递增16.63%。昆山GDP总量增速迅猛,高于长三角地区和苏州市同期水平。昆山市经济总量增长,具有快速、持续两大特点。

  “快速”,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年均保持高于长三角地区近7个百分点的增幅,因此累计增幅高于长三角地区超过4倍。昆山由一个普通江南农业县发展成为蝉联数年全国百强县之首的过程中,在区域中的重要性和话语权不断提高。

  “持续”,体现在政策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昆山市的发展势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波峰波谷,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成为外部资金投入和政府财力提升的主要原因,为昆山的公共投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表02-01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市主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

  GDP亿元

  197819801985199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413.037.8920.12100.16114.38130.92150.53171.74200.8230.81314.3430.4常住

  年份

  人口

  万人

  ------56.2263.1465.1464.7866.1667.9072.5980.5798.41109.64人均GDP元

  ------3579158631755820209227542529427662286493193939256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1.241.342.424.5510.5311.5411.911.611.0711.2911.511.810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0.71.283.9611.3658.1268.5676.3586.89100.65119.23138.81205.7291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0.480.411.514.231.5134.2842.6752.0460.0270.2880.596.8129.451.4:28.9:19.744.2:42.2:13.630.1:50.2:19.122.6:56.5:20.910.5:58.0:31.510.1:59.9:30.09.1:58.3:32.67.7:57.7:34.66.5:58.6:34.95.6:59.4:35.05.0:60.1:34.93.7:65.5:30.82.3:67.6:30.1三产结构

  20042005200620072008570.7730.19321151.81500.26126.25134.38140.18158.24164.46452045432966488727819122310.110.510.511.212.37389499.3632.4762.1978.81171.6220.3289.1378.4509.081.7:68.2:30.11.4:68.4:30.21.1:67.9:31.01.0:66.2:32.80.8:65.3:33.9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

  图02-01昆山市GDP增长情况(1978~2008年)

  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9)》。

  昆山GDP增速除1978~1980年间低于苏州全市和江苏省外,其他各时期增速均高于苏州、江苏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总体来看,经济增长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其中1990~1995、2000~2008年GDP增长最为迅速。

  表02-02GDP年均增长率情况(%)

  年份

  1978-19801980-19851985-19901990-19951995-20002000-20052005-20081978-2008昆山

  11.921.120.637.814.929.527.1423.90苏州市

  12.817.717.134.911.321.218.5019.51江苏省

  13.315.316.829.510.716.417.9717.31全国

  11.714.715.726.610.313.118.1515.81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9)》、《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年鉴(2008)》、《2008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1.2四次重要转型——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1)改革初始——“农转工”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在全国“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思路下,昆山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自费建设工业开发区。适时制定了“富规划,穷开发”,“三先三后”的方针和“依托老城,开发新城”的策略,发挥老城区在人才、技术、公共设施等综合优势,推动新区开发。

  在开发区建设没有政策允许、国家资金投入、技术项目和人才优势的困境下,昆山市提出“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的横向经济联合发展路径。通过抓横向经济联合,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昆山的发展与上海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有效的城市经营,昆山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将土地、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资本化。在产业发展思路上,昆山明确了突出发展工业的战略思路,把发展工业作为实现昆山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

  经过多年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66:16.7:17.3变化为1990年的22.6:56.5:20.9,工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实现了从农业县向工业强县的转变。

  (2)改革发展——“内转外”阶段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强劲势头为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更为近在咫尺的昆山提供了发展空间。而昆山应对这一重大发展机遇的法宝就是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昆山提出了与上海交通通讯、项目开发、金融投资等十大接轨思路,初步形成了“依托上海、融入上海、服务上海”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迅速形成以开发区为龙头,带动乡镇工业小区的大开放格局,为经济发展引进了大量资金。

  同时,昆山依据自身特点,发挥优势,与上海错位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和竞争优势。昆山以项目引进为核心,不断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注重对特定地区的招商,并采取“以商引商、以大引大”的引资策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改变了相关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为昆山吸引外资,走开放型经济之路提供了难得机遇。“主攻台资”的战略决策,既适应台湾急迫进行产业升级与转移的客观实际,又为昆山引进资金创造了条件。随着一批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台资的到来,为昆山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3)改革高潮——“散转聚”阶段

  随着昆山引资结构的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逐步超过了一般加工业,逐步形成了以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为中心,专业园区、配套园区为组团的高新技术密集区的新格局,从而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目前昆山开发区已成为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和以高科技为支柱的民生用品产业的集聚区。昆山开发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了对外吸收、对内辐射的双重功能,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产生了综合经济效应。同时,还带动了全市其它产业园区的发展,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为了避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粗放等现象,昆山市较早通过规划引导来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之间的关系,尤其表现在对开发区与城市关系的处理上。突出聚集经济发展思路,集中产业布局,采取与城市区位条件、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空间发展战略。有效地促进了城市运行效率的提高,并为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预留出空间。

  进入21世纪后,昆山市为促进城市功能的提升,全市域划分为7大特色片区,为产业在空间上的进一步整合奠定了基础。

  (4)改革超越——“低转高”阶段

  2000年以来,经济总量、工业总产值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投资和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二者均与外资的利用密不可分。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和昆山资源环境状况的恶化,逐渐从引资走向选资。具体为,不断提高产业进入门槛,重点引进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链上的高端项目,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等。

  为降低外向型经济可能带来的风险,昆山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民资全方位参与外资配套协作,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强化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基于价值链的联系,一方面增强外资企业的根植性,另一方面提高外资企业对本地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而推动经济发展由外资单轮驱动向外资、民资双轮驱动转变,不断拓展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昆山已经成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为促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先进制造业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高级要素投入能有效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直接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为制造业实现功能升级和产业链的升级提供动力机制。目前,昆山正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已于2000年12月设立江苏国际商务中心;2006年8月成立江苏全省唯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花桥经济开发区,2007年昆山又被列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1.3产品结构趋于高端——国际价值链上不断攀升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昆山市除了经济总量持续突破外,在产品结构上也不断趋于高端化。昆山现今在国际产业格局上的独特地位,甚至更多是源自于其产品结构上的提升整合,而非总量上的提升。可以说,昆山产品结构的高端化过程对其长远发展的积极意义,要大于昆山经济总量的增加过程。

  昆山市产品结构高端化主要表现在制造业上,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食品、纺织、建材、轻工等低端产业发展到90年代末的电子、机械、化工等中端产业,再到现今逐渐形成以电子信息为核心的特色产业,昆山在世界贸易和消费市场上留下了自己的烙印,在国际价值链上不断攀升,为今后进一步转型提升奠定了基础。

  农业和服务业的产品结构也逐步优化。农业中附加值较低的种植业、林业、牧业比例下降,特色鲜明、附加值较高的渔业比例不断提高。服务业产品逐渐由传统的政府提供的服务产品向现代的政府市场共同提供的产品转变。批发贸易零

  售行业比例不断提升,层次不断提高。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开始成为服务业的重点领域。

  2.2现状特点

  2.2.1总体概述

  (1)国民经济运行

  昆山市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500.26亿元,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由1978年的0.07%提高到2008年的0.50%,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由1978年的0.97%提高到2008年的5.0%,对苏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由1978年的7.57%提高到2008年的22.39%。

  其中2001至2008年GDP平均增幅为30.6%,比现行总体规划预期的18%左右的增长率提高了近13个百分点,提前3年实现规划预期2010年的1000亿目标。

  表02-03昆山GDP占苏州、江苏及全国的比重变化情况(%)

  年份

  1978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072008昆山/苏州

  7.577.458.589.9511.0913.0318.1320.222.39昆山/江苏省

  0.970.951.211.421.942.353.994.475.0昆山/全国

  0.070.070.090.110.160.20.40.470.5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9)》、《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年鉴(2008)》、、《2008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按常住人口计算,昆山2008年的人均GDP达91223元,已经超出现行总体规划预测的2010年达到10000美元的水平,位居全国各县(市)之首,接近江苏省平均水平(33928元)的3倍,全国平均水平(18934元)的5倍。超过深圳2008年人均GDP89814元的水平,达到新加坡1992年人均GDP14960美元的水平(当年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为5.52:1)。

  财政收入随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也显着增长,2008年全口径财政收入272.5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8.2%;2002年到2008年,年均增长率达33%,财政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政府增强公共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2)进出口和外资利用

  2008年昆山外贸依存度达到280.9%,虽然比2007年的348%有所下降,但是高于以外向型经济着称的深圳2008年264%的外贸依存度,世界500强已在昆山投资了55个项目。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昆山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47项,合同利用外资30.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实际利用外资16.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4%;进出口总额达613.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出口总额386.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6%;进口总额226.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

  表02-042000-2008年昆山对外贸易的地位

  年份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占江苏比重(%)

  占全国比重(%)

  200037.78.30.8200149.59.61.0200284.712.01.42003139.212.21.62004235.413.82.02005332.214.62.42006427.515.12.42007534.415.32.52008613.515.62.4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9)》、《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年鉴(2008)》、《2008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三次产业情况

  昆山2008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2.37亿元,比上年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978.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509.0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8:65.3:33.9,二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着,近几年三产比例略有上升,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初步显现。

  图02-02昆山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9)》。

  与现行总体规划预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较多;第二产业呈爆发式增长,2002~200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到29.7%,远远超出规划预期2010年前平均15.3%的增幅;第三产业增加值以略高于规划预测的增速发展。

  2000年以来,昆山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一直稳定在60%以上,形成以二产为主导的结构,二产又主要依赖外资驱动,由于外资企业与本地经济、社会联系相对较少,第二产业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小、层次低,不利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造成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出现一定的失衡现象,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与昆山形成对比的是,深圳1998年GDP达到1500亿时的产业结构为1:48.4:50.6,2008年GDP达到8000亿时产业结构为0.1:48.9:51.0;新加坡1990年GDP达到365亿美元时产业结构为0.3:37:62.7,2006年GDP达到1400亿美元时产业结构为0.1:34.7:65.2,第三产业均占主导地位,且其比例呈上升趋势。可见,与深圳、新加坡发展历程相比,第二产业对昆山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迈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在资源约束趋紧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4)自主创新能力

  在“自主创新、自创品牌、自我创业”的创新战略指引下,昆山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积极扶持重点企业设立企业技术中心,增加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基地建设成效显着,其中模具基地、传感器基地、软件产业基地、电路板产业基地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为国家级孵化中心,另有可再生能源产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光电产业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

  2008年有16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省、苏州市级科技计划。全年完成专利申请量9025件,授权量3006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8.3%和82.4%。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5家,高新技术产品173只;认定省软件企业17家,省软件产品179只;认定省民营科技企业51家。为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2.2.2与周边主要城市(区)的比较

  相对于长三角地区其它19个主要区、县(市),2007年昆山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151.8亿元,仅位于江阴市之后,列第二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处于较高水平。然而,从三次产业结构判断城市的发展阶段,昆山市并未体现出在长三角区域内的先驱性,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32.9%,在所列的城市中排名中游,甚至比一些农业生产规模较大的城市更低。因此可以判断,昆山市与长三角几乎所有县级城市一样,处于以扩张为主、提升为辅的工业化发展中后期阶段。

  表02-052007年昆山市与长三角主要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表

  地区生产总值

  常住人口

  地区

  (万人)

  江苏昆山市

  江苏武进区

  江苏常熟市

  江苏张家港市

  江苏锡山区

  158.24133.29143.5118.2151.82总量

  (亿元)

  1151.8706.31975.721050.02250.7第一产业

  11.2523.317.6513.335.8其中

  第二产业

  762.15500.74577.48669.13160.4第三产业

  378.4182.27380.59367.568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7.285.306.808.884.84地区生产总值

  常住人口

  地区

  (万人)

  江苏江阴市

  江苏吴江市

  江苏太仓市

  江苏宜兴市

  江苏通州市

  江苏靖江市

  江苏江宁区

  江苏海门市

  浙江绍兴县

  浙江萧山区

  浙江鄞州区

  浙江诸暨市

  浙江慈溪市

  上海嘉定区

  上海青浦区

  153.42107.865.81123.67111.464.1695.1590.6371.05119.4779106102.7299.977.76总量

  (亿元)

  1190.56618400.27505.06323.33219.1336.77310.49541.49842.86520.84440.21530.91559.85415.46第一产业

  18.3716.8216.818.2526.159.7518.9723.9720.1238.1820.9628.5224.952.587.66其中

  第二产业

  749.54393.53265.51299.96192.56130.6209.7185.15350.77552.22329.45271.93329.43380.92258.65第三产业

  422.65207.65117.96186.85104.6278.75108.1101.37170.6252.46170.43139.76176.53176.35149.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7.765.736.084.082.903.413.543.437.627.056.594.155.175.605.34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08)》、《浙江统计年鉴(2008)》、《上海统计年鉴(2008)》。

  2.2.3各项产业发展现状

  (1)农业

  昆山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强化以渔业为主体的特色农业的发展,使第一产业的效益稳步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表02-062001年与2008年昆山市第一产业总产值构成情况比较表

  产值(亿元)

  种植业

  200111.249.320087.429.2林业

  20010.41.820082.18.3牧业

  20012.410.620082.810.8渔业

  20018.738.3200811.846.2比重(%)

  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2、2009)》。

  (2)制造业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昆山市工业产值达50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制造业的整体特点表现为资金来源以外资(含港澳台资,下同)为主,外资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接近90%;类型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企业以大

  中规模为主,大、中型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接近四分之三;类别以重型产业为主,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超过四分之三。

  表02-07昆山市工业企业主要分类统计指标表(2008)

  总产值(亿元)

  类别

  百分比(%)

  轻工业

  按轻重工业

  1113.922.3%大、中型企业

  按企业规模

  3776.375.5%外资(含港澳台)企业

  按注册类型

  4485.589.7%百分比(%)

  重工业

  3886.677.7%小型企业

  1224.124.5%内资企业(含国有企业)

  51510.3%总产值(亿元)

  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9)》。

  产业集聚度不断增强。形成了千亿级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9%;另外形成了7个百亿以上产业集群。

  表02-082001年和2008年昆山市工业产值前十的行业比较表

  2001年

  行业门类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普通机械制造业

  金属制品业

  纺织业

  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绒加工业

  工业产值(亿元)

  93.4736.6635.9929.1726.0624.7319.6219.2417.0616.52行业门类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塑料制品业

  仪器仪表及办公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

  2008年

  工业产值(亿元)

  2545.2264.3212.0211.9161.1148.4122.2107.893.587.7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2、2009)。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625亿元,比上年增长35.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7%,与国外发达国家一般达到50%以上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制造业产出耗能显着下降。2008年制造业平均能耗水平降到了2001年的1/4左右,以工业产值前两位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为例,每亿元工业产值耗能率分别下降82.3%、70.8%。但总体上,2008年化学工业、纺织业和塑料业的能耗相比而言仍偏高。

  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2008年制造业劳均工业产值较2001年提高了约1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劳均工业产值分别提高了92.4%、73%。

  昆山市工业产值前十行业的产出耗能和劳均工业产值水平比较表

  产值位次

  行业门类

  200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金属制品业

  纺织业

  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加工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123456789102008145921012203216(吨标煤/亿元)

  20011118.011463.42489.51893.61173.54140.47521.11680.81632.4851.82008198230810706693437361748608214366391(万元)

  200138.335.639.863.646.323.518.59.823.617.6200873.7111.751.481.280.135.128.611.442.726.230.9单位产值能耗

  劳均工业产值

  塑料制品业

  799930.2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2、2009)。

  从全球化的产业链分工看,昆山主要承担制造加工环节,而前向的研发设计、过程管理等环节和后向的供应链设计、发布展示、营销宣传等环节比例较低。制造加工环节利润微薄,却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支撑。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加工制造环节仅占从研发设计到加工制造再到宣传营销利润的5%左右,虽然昆山已经占据全球笔记本电脑产量的1/3左右,但获取的利润较为有限。因此,昆山未来的发展需要提升制造业层次与水平,获取更高的收益。

  (3)服务业

  昆山市服务业近年逐步向批发零售贸易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五个主要行业发展,2008年其增加值为389.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6.5%;从业总人数172311人,占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74.9%。

  国外发达城市第三产业一般以金融、保险、技术服务业、信息咨询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对比来看昆山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因此服务业在总体壮大的基础上,自身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花桥商务城的建设已经开启了昆山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的发展之路,作为江苏省唯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开发区,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融入上海、面向世界、服务江苏”的总定位,重点构建以金融BPO为主要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以研发销售为主要特色的制造业企业区域总部基地和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现状发展中服务外包方面成绩显着,已经引进了中金数据、华道数据、远洋数据、凯捷全球交付及共享中心等多个颇具规模的现代服务业项目。

  表02-102001年和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从业人数对比表

  2001年

  行业门类

  增加值

  (亿元)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

  房地产业

  金融保险业

  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

  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

  31.06.98.611.912.9从业人数

  (人)

  36670104734391059014174增加值

  (亿元)

  165.078.155.450.440.42008年

  从业人数

  (人)

  124794904535561547019446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2、2009)。

  2.2.4地均产出

  (1)总用地地均GDP2000-2008年,昆山市的总用地地均GDP持续上升,由0.22亿元/平方公里增加到1.62亿元/平方公里。1998-2008年,深圳市的总用地地均GDP由0.79亿元/平方公里增加到4.0亿元/平方公里。1990-2008年,新加坡的总用地地均GDP由2.57亿元/平方公里增加到18.27亿元/平方公里。

  可见,尽管昆山总用地地均效益有了较大提高,但与深圳、新加坡相比仍有较大提升潜力。

  (2)城镇建设用地地均产出

  2000-2008年昆山市城镇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增加值由2.43亿元/平方公里提高到5.6亿元/平方公里。

  2008年常熟市城镇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增加值为6.10亿元/平方公里,太仓市城镇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增加值为5.43亿元/平方公里。与周边城市相比,昆山的城镇建设用地地均效益并不突出。

  (3)工业用地地均产出

  2008年昆山市工业用地地均增加值7.77亿元/平方公里,而2008年新加坡工业用地地均增加值折算人民币为47.5亿元/平方公里;2008年昆山市工业用地地均总产值41.09亿元/平方公里,而2007年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工业用地地均总产值(折算为人民币)高达146.36亿元/平方公里。可见,昆山与发达城市工业发展水平相比,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大力提升用地产出效益。

  表02-11台湾工业用地地均总产值一览表(2007年)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中部科学工业园区

  南部科学工业园区

  面积

  (平方公里)

  19.777.6416.175总产值

  (亿元)

  2893.5555.61203.7地均总产值

  (亿元/平方公里)

  146.3672.7274.42数据来源:台湾相关研究资料。

  2.2.5各镇产业发展

  昆山市各镇(区)经济规模差异较大。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占比重最高,达45.5%;其次为玉山镇达到21.2%,其余镇所占比例均在7%以下,中心城区集聚的趋势初步显现。

  表02-122008年昆山市开发区、各镇GDP情况列表

  镇名

  经济技术开发区

  玉山镇

  张浦镇

  陆家镇

  周市镇

  巴城镇

  千灯镇

  花桥经济开发区

  淀山湖镇

  锦溪镇

  周庄镇

  GDP(亿元)

  682.9318.291.971.266.764.162.359.035.628.719.7占全市比重(%)

  45.521.26.14.74.44.34.23.92.41.91.3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9)》。

  昆山市各镇(区)之间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周庄第三产业优势明显;玉山、巴城、锦溪、花桥经济开发区、淀山湖镇二、三产均衡发展;其他镇(区)均以二产为主导,其中张浦、陆家、周市二产比重均在70%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更是高达80%以上;花桥经济开发区的第三产业优势尚未充分显现,二产仍占

  主导地位。

  表02-132008年昆山市开发区、各镇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列表

  镇名

  周庄镇

  玉山镇

  巴城镇

  锦溪镇

  花桥经济开发区

  淀山湖镇

  陆家镇

  千灯镇

  周市镇

  张浦镇

  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一产业(%)

  2.10.43.53.60.930.31.61.12.20.2第二产业(%)

  19.149.549.850.354.456.570.16970.471.883.3第三产业(%)

  78.850.146.746.144.740.529.629.428.52616.5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9)》。

  昆山市各镇(区)人均GDP差距较大,2008年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达17.88万元/人,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领先优势明显,表明强化中心城区的集聚发展有利于人均水平的提升。此外,周庄虽然GDP总量不高,但由于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其人均GDP水平在全市位居前三,表明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人均水平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周庄的发展模式对全市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表02-14昆山各镇(区)人均GDP比较表(2008)

  镇名

  经济技术开发区

  陆家镇

  周庄镇

  玉山镇

  张浦镇

  巴城镇

  花桥经济开发区

  淀山湖镇

  千灯镇

  周市镇

  锦溪镇

  合计

  GDP(亿元)

  682.971.219.7318.291.964.159.035.662.366.728.71500.3常住人口(万人)

  38.197.922.8946.9213.659.558.945.7411.5712.476.63164.46人均GDP(万元/人)

  17.888.996.826.786.736.716.606.205.385.354.339.12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9)》。

  昆山各镇(区)城镇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增加值差异很大。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最高,为14.44亿元/平方公里;其次玉山镇为6.94亿元/平方公里;其他各镇(区)均低于昆山城镇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增加值的平均水平。各镇(区)工业用地地均GDP差距较大,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达25.4亿元/平方公里,玉山镇约7.7亿元/平方公里,其它镇约2.35~5.67亿元/平方公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玉山镇的城镇建设用地地均产出、工业用地地均产出位居前列且优势明显,表明中心城区的集聚发展有利于发展效益的提升和发展质量的提高。此外,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周庄建设用地地均产出位居中游水平,高于二产占主导地位的千灯、周市、花桥、淀山湖、锦溪和巴城,但其工业用地的地均产出则处于末位,表明对周庄这样的乡镇来说,应结合自身特色调整产业结构才能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有利于节约用地,而一味追求工业化发展则得不偿失。

  图02-032008年昆山市各镇城镇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增加值

  数据来源:《昆山市统计年鉴(2009)》。

  图02-042008年昆山各镇(区)工业用地地均GDP情况(亿元/平方公里)

  数据来源:《昆山市统计年鉴(2009)》。

  2.3外部环境

  2.3.1国际价值链分工与产业梯度转移趋势

  (1)价值链分工态势依然

  从本质上说,国际产业转移是跨国公司从利润最大化出发、在全球范围内组织资源和配置其生产力的行动。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的实质内容表现为跨国公司在全球的价值链分工。跨国公司通过投资、制定产品标准、分包制造、下定单、控制销售渠道等方式主导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和价值链的分工,并把处于微笑曲线下部的加工制造的薄利环节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同时,随着市场环境和自身成本收益状况的不断变化,跨国公司不断调整和剥离其非核心业务,国际产业转移也呈现出从低端向中高端变化的趋势。尽管如此,国际产业转移中跨国公司主导和更细化的产业链及价值链分工的性质依然没有改变。

  国际资本向中国的产业梯度转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制造业的转移,主要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包括传统制造业和IT产业在内的信息产业制造加工环节的转移;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出现了包括以商业、贸易、银行业等一般服务业转移为特征的第二轮国际产业转移;第三阶段则是近年开始逐渐形成的以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信息、研发、物流、地区总部、全球供应链管理等中高端服务的国际产业转移。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国内更多现代化大都市区域的崛起,外资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二和第三阶段进程将愈益表现明显。

  (2)服务业外资加速转移

  从全球范围看,服务业的跨国投资早已超过制造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在全球对外投资总额中一直占据一半以上的份额,成为国际资本直接投资的主导。同时随着高端服务业跨国转移的出现,使得服务业转移呈现了多层次性。从上海吸收外资情况来看,近年来服务业外资加速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上海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占全部实际吸收外资金额的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39.3%上升到了2006年的62.1%。而2008年前5个月上海吸收的合同外资中服务业占了73%,同比增长66.9%,其中尤以现代服务业为投资重点。

  服务业领域外资的投入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层次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目前长三角地区人均GDP为7500美元左右,其中有不少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达到或接近1万美元,如上海、宁波、苏州、昆山等,对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逐步积累起巨大的需求。但是目前影响国外服务业、特别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大规模进入的主要因素是产业提升还没有达到对服务业产生旺盛需求的层次和高度,并且在市场制度机制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障碍。

  (3)高端制造业转移酝酿新机遇

  在服务业加速转移的同时,制造业的转移也在继续,高科技制造业、航空航天、能源、医药、生物工程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全球化配置趋势,正在酝酿着全球化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新机遇。从国内不同区域今后吸收外来投资的特点分析,制造业梯度转移将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别:我国后发地区将主要承接发达地区转移的低端制造业环节;而已经具备相当产业基础、人力资本、管理经验、完善服务及规范制度环境的发达地区,能够在吸引高端制造业的新外资方面占据比较优势。并且,在外资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地区综合生产成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地区综合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推动原先低端产业的转移,而形成产业升级提升的潜力。但地区综合生产成本是一把双刃剑,人为压低地区综合生产成本,将延缓产业升级提升速度,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地区综合生产成本上升,但如果其他条件和因素(如人力资源、市场环境、城市功能、产业配套等)无法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则将导致地区产业的空洞化和衰退。

  2.3.2长三角区域协作与竞争

  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出台将大大加速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长三角地区之间的协作互动注入新的内容。

  (1)交通运输设施一体化加快、传统区位优势将洗牌

  长三角交通运输设施继高速公路建设、江海大桥建设后进入第三阶段――“快捷轨道”阶段。港口、机场与城际高铁的建设,将显着缩短城市间距离,加速物流、人流流量、创造“同城效应”和区域交通的“网络化”效应。交通的一体化建设将导致地区之间区位优势的重新调整,一些地区可能获得原先不具备的区位优势,从而获得崛起良机,而一些原先区位良好的地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可能减弱,并且有可能使得一些城市从原先的区域性枢纽节点城市而转变为通道城市,城市的集聚能力明显下降。

  对昆山而言,随着周边更多城市被纳入上海一小时和三小时都市圈,昆山紧邻上海的区位、交通优势将面临更多的竞争和挑战,更多城市将进入与昆山同样的区位优势“俱乐部”,如南通等。与此同时,昆山通过实施东西推进策略,加快与上海、苏州的进一步同城化进程,又将加速昆山与周边地区在产业、市场、生活、设施、文化等各方面的紧密融合,给昆山未来发展开拓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2)协作方式更趋深化、竞争焦点发生转移

  在《指导意见》中,强调长三角地区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长三角区域协作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以市场联合、深化、一体为基础,促进服务业的协作和发展。最近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加快上海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的意见,在202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这将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围绕“两个中心”建设而展开全方位的合作,特别是在航运物流网络和金融服务体系方面的协作。同时,先进制造业仍然是长三角地区的优势所在和主要的产业支撑,长三角区域未来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态势是以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先进制造业分工协作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以及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链布局向核心部门所在地区规模集聚。

  在区域协作背景下,长三角各地将争创地区新优势,为获取在区域协作中更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和产业组织能力展开角逐。具备人才、信息、环境和知识优势的城市和地区,将从事产业高附加值环节,包括核心技术研发、高端制造环节、以及组织市场营销与金融服务等环节。而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城市和地区,将仍然处于加工和组装等产业低端环节中。

  (3)一体化催生经济内生机制、区域融合创造巨量市场

  《指导意见》的核心内涵,实质上是要加快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从工业化初中期的产业格局走向工业化后期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有条件的城市将加快为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做好准备。而其中之一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区域融合构筑真正具备广度、深度与规模的统一市场,为服务业的发展、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优化、为区域全面繁荣奠定扎实基础。

  长三角地区(二省一市范围)目前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长三角区域

  的核心圈(16城市范围)人均GDP已达到7500美元,而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市的上海,其人均(按1850万常住人口计算)GDP在2008年已达到1万美元。未来发展重心将明显倾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将全方位推动区域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创造一个在世界上最具规模和潜力的大市场,市场内容将包括产业发展与民生消费的方方面面,并将成为下一轮经济新周期的强力引擎。

  2.3.3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风云变幻,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的危害尚未见底,在国际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市场资源价格波动频繁,国内经济和市场已经出现明显的衰退状况。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大量中小企业在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下,生存和发展遭遇巨大困难。虽然总体来说,昆山的外资企业大多数属于大中型企业,抵御市场波动能力较强,但是昆山所形成的高度依赖外资、依赖国外市场、大进大出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使其在外需市场强力收缩中遭受必然冲击。根据苏州市运管处2008年11月中旬发布的信息表明,昆山依赖国际市场的电子产品、化工产品(主要是漆类、涂料)、汽车零部件、钢材等出口货物货运量相比去年同期降幅达为40%,2008年11月份至2009年2月份昆山市的进出口总额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预计这种影响可能要持续到2009年底才能有所缓解,昆山的外向型经济将遭遇严峻考验。

  从长期趋势看,2008年昆山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280.9%,不得不面对越来越直接的国际市场风险,不断遭遇国内外经济周期波动、政策变化波动和市场波动的影响。而且从宏观角度分析,当前我国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影响最大、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地区主要是高度依赖国际市场、高度依赖外资、高度依赖出口的地区,如上海,其对外依存度高达170%,为全国省市之最;广东为150%,为全国对外依存度第二位;浙江虽然其对外依存度为70%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的60%相差不大,但浙江的出口额占其进出口总额的3/5,占浙江GDP的比重为40%。因此一旦国际市场、外资意向和出口态势出现波动,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打击是非常巨大的。昆山必须认清形势,加快调整目前相对单一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增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和内外均衡性,提升经济体质、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2.4面临的问题

  2.4.1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2000年以来,昆山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一直稳定在60%以上,形成以二产为主导的结构,二产又主要依赖外资驱动,由于外资企业与本地经济、社会联系相对较少,第二产业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小、层次低,不利于二、三产业的融

  合发展,造成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出现一定的失衡现象,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2.4.2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1)位于产业链中低端,缺乏国际话语权

  从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位置看,目前昆山市产业绝大部分处于制造加工环节,而前向的研发设计,过程管理等环节和后向的供应链设计,发布展示,营销宣传等,都不在昆山。众所周知,微笑曲线已经展示了一个产品的利润在各个环节的分配比例,制造加工环节是薄利环节,昆山却付出了宝贵的大量的土地资源。不可否认,昆山的笔记本电脑产量虽占据世界很大比重,但在笔记本电脑行业中,仍没有话语权。因此,必须进一步拓展产业链,赢取获利权,取得话语权。

  (2)低素质产业人口影响城市品位提升

  昆山市产业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就业人口(昆山市暂住人口从1991年的1万人,到2002年的38万人,到2008年的95.42万人),但由于产业层次不高,吸引的就业人口素质停留在较低水平。大量文化低、收入低的外来劳动人员与昆山市本地人口存在认知差距,却又需要使用各类城市设施,因此他们会形成自己的小社会和独特的活动区域。这些区域一般布局于城郊结合部或工业区周边的村镇地区,以租住形式为主。这些区域的设施层次,社会特点多以满足低文化、低收入劳动人员的需求为导向,久而久之形成了城市发展的灰色区域,与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产生较大的差距。

  2.4.3对富民强市的带动作用有待增强

  昆山市以外资主导、出口引领的发展模式,导致经济发展成果转为居民财富的效率较低,表现为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水平不高造成消费能力有限,使得需求对带动经济发展的贡献较低。因此,昆山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强对外开放和内生发展的统筹,在保持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地位的同时,扶持内资尤其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其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图02-05昆山人均收入增速与GDP比较

  数据来源:《昆山市统计年鉴》。

  2.4.4产业用地增长过快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市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23.9%的幅度增长,2001年来年均增幅更是超过30%。然而,这样高速的增长实质上是以外延为主,内涵为辅的方式进行的。最直接的证据即是产业用地的过快增长。

  (1)产业用地增长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若近似地认为产业用地从出让到建成约需1年左右的周期,那么可以将上一

  年的产业用地出让量看作当年的产业用地增长量。照此,昆山市2001年到2007年,产业用地共增加约73平方公里,年增幅约23%,对照约33%的制造业增加值年增幅,可见拉动昆山市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用地拓展占了2/3强,而其它诸如产业结构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管理措施优化等效率因素总共不到1/3。

  (2)耕地减少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昆山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项目的快速引进和土地的快速转让。2000年到2007年,耕地面积由459.2平方公里减少为193.4平方公里,与苏州市辖各县(市)相比,昆山的经济增长付出的耕地资源减少的代价相对较高。

  昆山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是以快速透支用地为代价的,这不符合资源约束下的城市发展理念。产业发展若过多依赖用地规模扩张,则非但影响内涵提升的效率,同时大量增加的人口还将对城市的居住、交通等带来极大负担。若按照2000年以来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速度,则昆山市域的土地资源最多还能使用5~6年左右。

  3产业发展的定位、路径和规模

  3.1国内外案例研究

  3.1.1台湾地区产业发展转型案例

  台湾地区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中,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发展方式亟待转型等问题,这与现阶段昆山发展状况极为相似。为摆脱不利因素的束缚,台湾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和创新举措,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形成了比较强的竞争优势。

  台湾地区经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根据发展模式和驱动因素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高度成长阶段(1961-1972)

  “出口导向”发展期,经济发展由要素和投资共同驱动。抓住美国等先进国家寻求劳力密集产业外移的机遇,建立了出口加工区,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农业比重由1961年的27.3%下降到1972年的12.2%,第三产业比重由42.4%上升至46.2%。

  (2)积极调整阶段(1973-1983)

  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为主,创新驱动开始显现。该阶段中后期台湾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生产成本剧增、出口大幅下降等因素困扰,为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台湾地区注重加大对科技活动的投入力度,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1983年达到了0.96%。同时,大力发挥创业风险投资对新兴产业投资扶持力度。农业比重由1973年的11.8%下降为1983年的5.8%;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47.7%,197年台湾人均GDP1895美元。

  (3)结构调整转型阶段(1984-1993)

  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逐步向创新驱动演进。该阶段台湾地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科研投入占GDP平均达1.69%。建立新竹、台南科学园区,不定期召开由各领域顶尖专家参加的科技大会,建立了科技顾问组。颁布实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十四项建设”、“产业升级条例”等,大力发展通讯、信息、新医药、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十年的努力,台湾地区第三产业在产业和就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达53.2%。

  (4)发展方式持续转型阶段(1994至今)

  经济发展中创新驱动成为主要因素。该阶段台湾地区制定“台湾科技发展计划”,继续坚持对科研经费的高投入,2006年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达2.61%。高度重视高校研发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建立了高校、研究机构和产业界良好的互动关系。注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创新型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构建了完善的人才支撑体系。200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比重达55%左右。

  表03-01台湾地区各阶段社会经济主要发展指标表

  经济时期

  增长(%)

  农业

  27.312.28.711.85.85.53.53.41.6工业

  30.341.642.146.546.335.934.226.8服务业

  42.446.246.147.748.260.662.471.6农业

  48.633.030.218.617.611.510.95.5工业

  23.431.833.740.242.339.138.736.6服务业

  28.035.236.139.240.149.450.457.9农业

  —

  —

  —

  —

  4.32.62.62.0工业

  —

  —

  —

  —

  52.144.243.740.8服务业

  —

  —

  —

  —

  43.653.253.757.2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各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

  科研投入占GDP比重(%)

  —

  —

  0.540.960.991.751.782.611961197219731983198419931994200610.27.34.8数据来源:台湾地区统计年鉴和相关研究文献。

  3.1.2韩国产业发展转型案例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由1961年的82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8939美元。在发展方式转型和现代化的过程中,韩国成功制定和实施了“技术立国”政策,并将技术革新作为转向创新驱动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

  该阶段韩国产业政策的重点是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工业化步伐和资本积累,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提供基础,经济发展以要素和资本驱动为主。70年代末开始,韩国开始注重加强科技教育,建立技术基础设施,不断引进外国的技术和人才,科研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增加。在各类科技政策实施的推动下,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43.3%、11.1%、45.6%变为28.9%、22.8%、48.3%。

  (2)由资本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韩国顺应全球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趋势,加大科研投入的水平,科研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5%左右上升至1996年的2.5%左右。政府对大规模的技术引进项目和高科技引进项目进行组织、管理、协调,促进公共研发机构、企业与大学三者之间的技术合作。“科技立国”战略的实施大大改善了经济结构。

  (3)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遭受重创。为此,韩国制定了“尖端技术发展计划”、“国策研发事业”、“大型科技研发事业”等新的科技发展计划,明确划分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发展信息业、软件业、超导、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而且运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2006年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以上。以技术进步为重点的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推动了韩国核心竞争力和产业结构的提升。2006年,韩国产业技术水平位居世界第6,并且拥有包括显示技术在内的9个全球最高水平的产业领域,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达55%左右,服务业比重从1990年的50%提高到2004年的62%。

  3.2经济发展目标与产业定位

  3.2.1经济发展目标

  (1)相关规划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根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预测,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2010年前为12%,2011~2020年为9%。

  表03-02苏州市经济发展预测速度

  年份

  苏州市

  2010年

  12%2020年

  9%资料来源:《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左右,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万美元左右(按常住人口计算);2011年到2020年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人均GDP达2万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高收入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2)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规律

  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比较可以看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率基本稳定在5%的水平,发达国家稳定在3%左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决定了未来的经济发展不可能长期维持10%以上的水平,而将逐渐与发达国家趋同。同理,地处长三角区域的昆山市经济发展也将呈现相同的发展趋势。

  表03-03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情况(%)

  世界

  发达国家

  欧盟

  欧元区

  主要发达国家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

  其它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年均增长率

  19901991-20003.32.82.22.12.56.24.54.22001-20064.22.22.11.62.04.33.56.62.93.12.34.84.03.93.83.67.96.06.05.33.22.72.02.95.94.87.74.82.52.01.52.34.73.97.55.42.93.22.82.65.34.48.120002004200520062.87.44.52.8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

  (3)经济发展预测

  根据对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分析,并结合昆山市发展基础及条件综合提出经济发展目标。

  表03-04昆山市经济总量预测

  年份

  GDP(亿元)

  增长率(%)

  20081500.2628.62015400015.02020800014.92030120004.1注:2008年现状增长率为2000—2008年平均增长率,其余均为与前一时期相比的年均增长。

  3.2.2产业发展定位

  (1)全球性的IT产业制造、研发和交易平台

  昆山是世界知名的IT产业聚集地区,利用这一优势和市场影响,力争将昆山进一步做成全球性的IT产业制造、研发和交易平台,充分延伸产业链,打造该产业更广的市场辐射面,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产业层级。具体来说,就是要针对昆山市IT产业特点,集聚和发展国内外一系列包括零部件设计供应、人员培训、产品研发、管理咨询、市场调查、金融保险、产品行销、会议展览、后续服务等一系列生产型服务业,渗透进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在巩固昆山IT产业规模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2)长三角区域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整个长三角区域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先进制造业将仍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产业支撑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因此,在长三角区域的大都市转向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的过程中,对中小城市来说,发展先进制造业是一个重要机遇和市场空间。昆山应充分利用目前的产业基础,优化城市总体布局,大力吸引和发展先进制造业,使之成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基地。这将有利于昆山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昆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

  3.3产业发展原则与方向

  3.3.1产业发展原则

  (1)市场引导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现有产业进行调整,在市场选择和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培育重点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发展与质量提升。

  (2)创新引导

  以引进高端人才为重要途径,引导形成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集群;以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为重要载体,组织产学研联合开展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交通引导

  发挥轨道交通对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的引导作用,实现城乡产业空间布局的整合,促进节能减排。

  (4)资源约束

  充分考虑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科技进步,形成节地、节水、节能和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

  (5)城乡统筹

  以提升城乡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发展现代服务业及乡村旅游业,形成“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3.3.2产业发展方向

  (1)总体产业结构

  以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排放、促进就业、提升效益、自主创新为产业发展导向,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对照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昆山未来现代服务业对GDP与就业的贡献应不断攀升,先进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与综合实力要不断增强,农业应以市场为引导向现代化、特色化、高效益发展,最终形成三次产业融合互动的发展态势。

  (2)第三产业发展

  ①传统服务业

  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档次与服务水平,优化城乡人居环境,规范餐饮、住宿与娱乐业,加强综合服务配套功能;特别提升乡村旅游业的水平与档次。

  ②新兴服务业

  借助现有制造业优势,顺应长三角产业转型发展趋势,促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与成型,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和专业服务业等。

  (3)第二产业发展

  ①继续强化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柱地位

  构建国内外着名的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研发创新、技术服务和产业发展的引领中心。

  ②培育新兴制造业

  积极培育在国内外市场上处于需求上升发展阶段的产业,如轨道交通设备、个性化电子产品、港口作业设备、环保能源和新材料等,从企业发展角度设置合理的政策加以引导。

  ③对传统产业的淘汰、转移、改造

  设置产业发展门槛,对于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量多、污染重的产业,逐步迁出;对于转移无望,企业难以维持生存的产业或产品则主动淘汰;对于具有潜在优势的传统企业,积极利用现代技术与先进管理水平进行改造。

  (4)第一产业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推动集中化、规模化,向优质、高效、生态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及自身成长为大城市的条件,积极发展都市农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推进设施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以国家农业示范园区和丹桂园等为载体,重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3.4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3.4.1面临的影响因素

  昆山的产品发展路径面临多个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

  (1)现状:二产规模(用地,就业)拓展的巨大惯性

  2001年来,工业用地以年均约23%的速度增长,同时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约30%的速度增长,成就了昆山连续位于全国百强县之首。这样的增长方式不具备可持续性,然而理想的产出效果却造成了开发主体的路径依赖。可以预见,如果没有强制性的管理措施出台,这样的用地拓展方式在几年内仍会保持强大惯性。

  (2)过程:城市空间整合,功能调整的迫切需求

  昆山产业用地的无序、快速蔓延,除了逼近城市土地资源承载极限外,也对城市生活功能的空间拓展产生了阻碍。面对被工业园区包围的现状,生活功能只能寻求穿插式的发展,并且与产业空间相互制约。昆山下一阶段的城市空间整合,需要对产业布局进行调整,为城市其它功能的拓展提供空间,从而在整个城市的层面上实现各项功能布局的合理优化。

  (3)目标: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昆山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已由规模提升变为能级提升,这就要求不能简单延续目前的发展思路。除了制造业本身的价值提升,产业链延伸外,还需要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化的生活性服务业,除了产业本身的优化升级外,还需要一定的土地作为空间载体,这就需要在规划中明确服务业的空间规模和发展方向。

  3.4.2渐进式的产业发展路径

  昆山产业的发展面临资源、能源、生态等约束。如果按照现在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昆山再过不到5~6年,所有土地资源就将殆尽。因此,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改变发展方式要与昆山的产业转型、城市提升的目标结合,在日益紧张的资源约束和日益严苛的生态要求下,昆山唯有走集约式、精明式、渐进式的发展之路。

  (1)降低土地资源消耗速度

  通过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控制镇级开发主体的产业用地出让,清查盘活已出让但未使用的土地,严禁新圈大片产业开发用地等措施,达到降低产业用地拓展速度,控制产业空间无序扩张的目的。在这样的发展路径下,昆山市的产业用地规模可能面临一个从高速增长(维持惯性)到低速增长(摆脱惯性),再到逐渐减少(置换提升)的过程。

  (2)提高制造行业地均产出

  在降低用地规模增长速度的同时,要达到城市制造实力稳步上升,则必须提升制造行业地均产出水平。除了对现有产能进行挖潜、改造外,更重要的是加快制造业用地集聚和腾挪的力度。与城市产业目标匹配的,向规划的产业集聚区集中;与城市产业目标不匹配的,鼓励向其他城市梯度转移;落后的产能或处于衰

  退的产业,应适当淘汰。争取用15~20年的时间,完成这些产业区的调整置换。

  (3)提升城市产业整体能级

  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增强区域协作的深度,进一步优化提升花桥国际商务区和其它生产性服务业园区的功能。以城市功能为载体,区域性交通设施为节点,形成一系列智力经济、服务经济的集聚区。

  经过重点发展、腾挪整合、转移淘汰后,形成符合城市发展定位,与城市功能空间相匹配的产业格局。制造业集中于若干个高标准、集约化管理的园区内,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区域交通设施和制造业空间布局展开,生活性服务业有层次地在城市各功能区内合理布局。

  3.4.3产业空间发展和管理模式

  昆山目前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可概括为以开发区为龙头,高新区为新生力量,各镇的工业园区齐头并进。多主体的产业空间发展和管理模式带来了土地产出效率低下、无序竞争与重复建设等问题。因此,在既要追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话语权,又要实现生态环境保育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城市发展目标指引下,昆山必须改变现有的产业空间发展和管理模式。

  首先,要进一步减少开发主体数量。在体制上,要确保开发区在市域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提高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合理归并镇级开发主体;在方法上,要加强规划控制和沟通学习,使镇级开发主体的开发效率接近或达到开发区的水平。

  其次,要严控产业用地的空间蔓延。具有生态战略意义,历史文化意义或对城市格局有重要意义的空间,要严禁制造业发展。推进产业的腾挪和集中战略,对于影响城市生活服务空间拓展的产业区,要逐步调整置换,将全市的产业集中在若干个重点发展区域中。重点发展区域的用地拓展要循序渐进。

  最后,要实施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对于符合产业发展定位,市场潜力好的产业,要积极引进,完善配套,但应注重为其创造长期健康发展的环境。

  3.5产业发展的规模预测

  3.5.1产业发展规模

  近期保持第二产业主体地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期二三产业进一步向高端延伸;远期第二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第三产业强化公共服务业发展。

  根据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差异,主要是二三产业增加值发展速度的不同,形成两个比较方案,根据其对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不同需求,指导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

  (1)方案一

  表03-05昆山市产业发展预测表

  2008年

  2015年

  数值

  (亿元)

  2023801600增长率(%)

  7.113.517.82020年

  数值

  (亿元)

  3043703600增长率(%)

  8.412.917.62030年

  数值

  (亿元)

  5059506000增长率(%)

  5.23.15.2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

  数值

  (亿元)

  12.37978.81509.08增长率(%)

  8.424.432.70.8:65.3:33.90.5:59.5:400.4:54.6:450.4:49.6:50注:2008年现状增长率为2006—2008年平均增长率,其余均为与前一时期相比的年均增长。

  (2)方案二

  表03-05昆山市产业发展预测表

  2008年

  2015年

  数值

  (亿元)

  2023001680增长率(%)

  7.613.018.62020年

  数值

  (亿元)

  3040503920增长率(%)

  8.412.018.52030年

  数值

  (亿元)

  5049906960增长率(%)

  5.22.15.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

  数值

  (亿元)

  12.37978.81509.08增长率(%)

  8.424.432.70.8:65.3:33.90.5:57.5:420.4:50.6:490.4:41.6:58注:2008年现状增长率为2006—2008年平均增长率,其余均为与前一时期相比的年均增长。

  3.5.2基于产业发展的就业人口预测

  (1)劳均生产率水平

  昆山在2030年要达到发达国家城市的水平,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规划预测近期劳动生产率以年均6~8%的速度增长,第一、二、三产业分别达到7万元/人、27万元/人和30万元/人;中期劳动生产率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一、二、三产业分别达到12.5万元/人、48万元/人和47万元/人;远期劳动生产率以年均4%左右的速度增长,第一、二、三产业劳均生产率分别达到20万元/人、70万元/人、65万元/人。

  (2)就业人口估算

  表03-072030年基于产业发展的就业人口预测(万人)

  方案一

  方案二

  第一产业

  2.52.5第二产业

  8575第三产业

  93110合计

  180.5187.53.5.3基于产业发展的用地规模预测

  (1)用地效益提升路径

  ①产业向高端延伸

  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技术平台及相应鼓励政策的设置,引导制造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从生产向设计、研发、品牌、销售等环节扩展。改变目前处于产业链附加值较低的装配加工产业格局,构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提升用地效益。

  ②容积率提升

  鼓励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新建、扩建、翻建多层厂房,在符合有关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合理提高容积率;适度提高新增工业用地容积率下限,合理控制绿地率上限,在同等产出的前提下少占用地。

  ③用地置换

  立足内部挖潜,盘活存量土地,将零星分散、不宜利用的建设用地,通过调整合并为适宜利用的建设用地,促进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

  (2)产业用地效益及规模预测

  ①地均产出水平

  ——制造业

  昆山市2008年制造业地均增加值约7.77亿元/平方公里(其中开发区25.4亿元/平方公里,玉山镇约7.7亿元/平方公里,其它镇约2.35-5.67亿元/平方公里)。

  参考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2008年新加坡工业用地地均增加值为47.5亿元/平方公里),期望昆山制造业地均增加值近期达到18亿元/平方公里,中期达到31亿元/平方公里,远期达到46亿元/平方公里。

  ——生产性服务业

  根据相关国际经验,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均产出为制造业地均产出的1倍左右。确定昆山市生产性服务业地均增加值近期达到40亿元/平方公里,中期达到65亿元/平方公里,远期达到100亿元/平方公里。

  ②用地规模估算

  表03-08昆山市产业用地规模预测表(平方公里)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小计

  2015年

  方案一

  12020140方案二

  115211362020年

  方案一

  12528153方案二

  118311492030年

  方案一

  11036146方案二

  100421424产业空间导向与布局结构

  4.1布局原则

  贯彻“交通引导,资源约束”的产业布局基本理念,确定以下布局原则:

  (1)产业布局以市域、区域骨干路网和重大交通设施为引导。

  (2)农业成片布局,突出现代农业园区功能,与生态用地结合,共同形成整体性的城市生态保育区域。

  (3)制造业进一步集中发展,充分利用骨干路网和高速公路,增强对外的辐射和联系能力。

  (4)生产性服务业多点开花,根据产业特点不同,在区域公共交通设施、城市(副)中心附近布局。

  4.2布局结构

  4.2.1农业

  以生态、资源约束为导向,以现代农业园区、旅游农业片区、设施农业片区为基本单位,形成昆山市农业发展的空间格局。

  (1)现代农业园区

  在中心城区南、北各形成一个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昆山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市民农业休闲体验基地。

  (2)旅游农业片区

  以阳澄湖和淀山湖滨湖地区为核心,形成两片各具特色的旅游农业片区,其中阳澄湖地区侧重水产餐饮与休闲度假,淀山湖地区侧重古镇旅游与农业采风。

  (3)设施农业片区

  其余地区形成若干片高产设施农田片区,是昆山市食品安全的保障和品牌农产品的生产基地。

  4.2.2制造业

  结合制造业空间布局现状、产业发展趋势及调整要求等因素,改变目前中心城区产业区包围生活区的现状,将产业进一步往中心城区边缘东、南、北三个方向转移,形成四个制造业重点发展区域,即东部的开发区、东北的周市工业区、西北的高新区A区、西南的高新区C区和张浦工业区。

  (1)东部的开发区

  在开发区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退二优二”,工业用地集中在太仓塘以南、京沪高铁以北的区域,保持工业用地之间一定的生态隔离,避免发展连片。重点发展光电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环保产业等;保留提升精密机械产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淘汰置换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产业等。

  (2)东北的周市工业区

  北部在逐步梳理出城北路以南的工业企业的基础上,产业用地进一步向北拓展,形成依托太仓港的以重装备物流业为主的北部先进制造业产业区。周市东部产业区提升优化,提高用地效率。重点发展装备、机械制造业;保留提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轻工业等;淘汰置换化学制品制造业、冶金业及造纸业等。

  (3)西北的高新区A区

  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机器人产业、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等;保留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设备制造业等;淘汰置换塑料制品业、冶金业及造纸业等。

  (4)西南的高新区C区和张浦工业区

  重点发展模具产业、传感器产业、手工业、轻型仪器设备及高端农产品加工业;保留提升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淘汰置换纺织业、塑料制品业、冶金业及化学工业等。

  4.2.3生产性服务业

  与产业转型升级思路相适应,依据服务业发展规律设定服务业发展空间。围绕城际铁路枢纽站点,结合中心体系的布局,形成四主两辅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即四主:沪宁城铁阳澄湖站、京沪高铁新昆山站、陆家、花桥商务城;两辅:西部副中心和东部副中心。

  (1)沪宁城铁阳澄湖站

  以城际铁路阳澄湖站为核心,形成以展览、会议、推广、媒体等为核心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2)京沪高铁新昆山站

  昆山本市商务功能的集中区,能级提升的标志性地区。主要面向本市的产业、服务功能。

  (3)陆家

  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形成以现代物流、商业流通、个性化设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4)花桥商务城

  依托花桥国际商务城,形成以金融保险服务、商务配套服务、总部经济周边服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5)西部副中心

  依托良好的生活环境,形成以独立研发机构、高等院校附属研发机构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6)东部副中心

  依托开发区及其拓展区的制造业发展,形成以IT、光电产品研发展示为主

  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5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策略

  5.1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昆山产业结构的转型与优化显得更为必要,必须降低外贸依存度,减少对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建立与周边城市分工与协作关系,形成区域经济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增加经济自主性,构筑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极。具体而言,昆山的制造业应加强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优化环境吸引内资,增强居民内需,不断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

  5.1.1二产与三产融合发展

  昆山应立足于制造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较为发达的基础,不断拓展产业链,使制造行业向服务业延伸。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第三方物流和服务外包,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使制造业由于服务业的支持而进一步发展,也使服务业由于制造业的支撑而获得发展基础,最终使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成为推动昆山经济的两个动力与支柱。

  5.1.2内资与外资竞争发展

  昆山应当利用台资企业和其他外资企业较多的基础优势,一方面促进台资企业本地化,促进外资企业不断把经营环节、特别是研发部门迁至昆山,加大对企业发展的投资;另一方面,鼓励国内和本地民营企业在昆山做大做强,促进民营企业规模化。在一定的基础上,创造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相互良性竞争、又紧密合作的互动态势。

  图05-01昆山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与提升思路

  5.1.3集聚与辐射互动发展

  昆山应当明确强调产业优化升级,吸引高级生产要素聚集,使高级劳动力、生产资本、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聚集昆山,吸引研发部门落户昆山。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把利润率较低的企业、行业和生产环节迁移出中心城区,迁移出昆山,向周边地区和中部地区转移。集聚与辐射互动发展,相得益彰,在提升产业层次的基础上不断做大产业总规模。

  5.1.4承接与创新共同发展

  昆山在承接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外商的资本、管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但同时,昆山更需要培养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立足于以我为主,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坚持外资为我所用原则,有选择有步骤地利用外资,避免过分依赖外资,被外资主导昆山发展的尴尬局面。

  5.1.5分工与协作良性发展

  昆山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群内,需要确立城市的特色与独特作用,建立起与苏州、上海以及其他城市的分工协作关系。围绕昆山已有经济发展基础和产业特色,根据昆山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既要借助上海和苏州的中心城市功能,又要发展特色产业与特色发展模式,确保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5.2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5.2.1产业转型策略

  昆山在全国及世界的影响,不在于昆山的经济总量。昆山,正是凭借着IT产业的高度集聚,凭借着IT产业对全球市场的影响,才产生目前对全球的影响及其知名度,从而源源不断地吸引相关产业和企业投资落户昆山。因此,昆山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必须围绕现有产业基础,立足于现有产业优势,同时利用昆山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区域分工协作关系,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努力做到资源集成、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特别重要的是,要把昆山从IT产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基地提升为全球性的IT产业发展中心,从而充分发挥昆山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集聚优势和延伸效应。

  1、支柱制造业——延伸、拓展、提升

  支柱产业需要提高技术与管理水平,延长产业链,积极拓展上下游相关产业,积极鼓励和促进生产企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商贸物流两头延伸,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扩张产业影响力,促进企业集聚,提升产业水平。

  人才引进、制度建设、优化环境

  创意产业

  研发

  设计

  延伸

  融合

  先进制造业

  电子通讯

  精密机械

  光机电

  延伸

  融合

  现代服务业

  商贸物流

  专业金融

  会议展览

  区位优势、产业分工与协作

  图05-02昆山的制造业延伸、拓展与融合战略

  (1)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需进一步拓展产业链,从产业下游向上游上溯,充分利用笔记本、数码相机和手机产品规模宏大、品类齐全的优势,发展融液晶面板生产、研发、测试为一体的核心区,并完善半导体、玻璃基板等上游配套产业。不断发展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并向上游阶段进军。从外设、组装向核心元器件、软件、网

  络设备延伸,培育汽车电子、OAED和液晶显示器等新型产业。加强产业集群优势,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配套,加强核心的技术研发水平和打造建设自主的品牌,形成品牌效应,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同时应充分利用IT产业配套基本齐全的优势,开拓新型家电产品和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产业的核心电子模块,积极融入和促进长三角企业装备产业的发展潮流。

  (2)精密机械

  加强同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上海装备制造业的分工与协作,促进产业融合,加强精密机械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的紧密联系,发展融机械、电子信息、软件以及光电一体化的产业。未来精密机械新产品的发展方向将会更着重整合能力,尤其是机、电、光、软件等跨领域的整合能力,促进跨行业的产品成为未来精密机械产业的主流产品。根据长三角经济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特别是要培育发展壮大汽车电子产业,医疗电子产业、仪器电子产业。未来上海的主导产业除了现代服务业,在制造业方面的主要是汽车产业、航天航空产业、装备产业、造船产业等,上海的临港新城近200平方公里的装备产业区将进一步加快开发速度。而这些产业都对信息电子技术和产品具有强大的需求。进一步放眼长三角区域,产业提升、结构优化将是整个区域制造业所面临的紧迫要求,而装备产业无疑是未来长三角区域制造业中最为重要和庞大的产业,其对信息电子技术和产品的需求同样是大规模、多层次和高规格的。

  2、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壮大

  利用昆山支柱制造业及进出口数量巨大的优势,围绕现有产业优势与商务成本相对低廉的条件,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发展。

  昆山应重点发展以下三类生产性服务业:

  (1)商贸物流

  强化商贸流通业。加强昆山公路交通、轨道交通与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的联系,优化昆山商贸流通环境,构建地方特色的商贸流通体系。整合商贸网点和物流设施,以花桥国际商务城为龙头,发展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IT产品、汽车零部件、精密机械和精细化工产品物流业。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的新兴业态,加快推进以连锁经营、中高级批发市场、物流配送、特许经营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

  (2)专业金融服务

  利用制造业基础与进出口数量巨大的优势,为相关的制造企业及产品提供完善的、专业性金融服务,建立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的个性化一条龙服务体系。并且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种金融机构在昆山开设分支机构,大力发展金融中介、保险

  经纪、证券信托、投资咨询、金融租赁和贷款担保等。促进企业在发展的不同时期,依据其收入、支出状况的变化,通过金融专家、税务师、保险师、不动产鉴定师等专家的协助,制订储蓄计划、保险计划、投资对策、税金对策等资产运作方案。

  (3)会议展览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发展电子信息产品的研讨、交流与展示,举办电子信息产品的论坛与展销会,构造长三角和全国电子信息产品的营销平台,推进电子信息产品的销售,促进电子信息行业向下游营销、品牌与市场拓展,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博览会基地。

  图05-03昆山产业融合示意

  3、现代农业——培育、提升、融合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推动农业集中化、规模化发展,向优质、高效、生态的方向发展,形成区域优势产业的集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农业,提高经济作物比重和农业经济效益,培育发展名特优、规模化、高附加值和生态化的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加快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步伐,进一步打造以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为代表的系列特色水产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经纪人代理、网上交易等方式,拓展农产品流通领域,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以国家农业示范园区和丹桂园等为载体,重点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开发建设昆山农业生态园、渔业示范休闲基地和农家乐等旅游产品,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5.2.2阶梯式滚动升级策略

  根据产业结构升级规律,结合长三角与我国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以人力资本与城市软环境吸引力为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阶梯上不断拾级而上,不断淘汰传统产业,不断转换主导产业,实现城市产业阶梯式递进。

  1、传统制造业:淘汰、转移、改造

  加快改造、转移和淘汰传统产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对于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量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量大的传统产业,逐步迁出中心城区。对于在昆山生产已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鼓励通过产权方式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继续生产。对于转移无望,企业难以维持生存的产业或产品则主动淘汰。对于暂时经营困难的潜在优势企业,积极利用现代技术与管理水平进行改造。加快制定鼓励引导政策。加大劳动法、环境保护法、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于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综合效益差的企业,实行强制淘汰制度,促使其转型或转移。对于化工产业,原则上不再扩

  张,因为化工产业既与昆山主导产业――IT产业没有互动效应,又对IT产业的发展环境形成不良影响。

  2、新兴制造业:选择、培育、发展

  不断根据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选择新兴制造业,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摆脱对传统制造业的依赖,进而成为全球信息产业链分工中的重要技术和产业基地,长三角重要的研发与技术创新基地。

  目前,新兴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光电产业)需要加大投入,着重培育发展太阳能、纳米材料等新能源、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绿色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地区联合、院校合作、企业联营,提高研发力量与创新水平,引导资本、技术与人才向新兴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聚与联动发展。在这过程中,昆山应重点发展光机电一体产业。

  (1)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发展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是昆山推进产业高端化的重要举措。应当发挥光机电下游产业(笔记本、数码相机和手机等)规模宏大、品类齐全的优势,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与精密机械的融合性产业,促进光电子、微电子、软件与精密机械的融合性发展。加快引进玻璃基板、ITD导电玻璃、液晶材料、彩色滤光片、偏光板等上下游配套项目,发展融液晶面板生产、研发、测试为一体的核心区,并完善半导体、玻璃基板等上游配套产业,完善产业链,形成光电产业的集群优势。除光电产业外,特种汽车、汽车电子信息、精密机械都在昆山开发区形成产业集聚,使之成为中国光电信息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为了给发展主导产业腾出空间,可以结合产业发展需要,梯度转移部分产业。

  (2)新能源与新材料

  加强研发力量,继续吸引外资,发展太阳能,规范新能源产品的实验、售后服务与安装验收,布局规划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构建江苏省太阳能生产基地。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专用特种胶凝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注意与长三角其他产业构成分工协作关系。

  3、传统服务业:提升、规范、优化

  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档次与服务水平,优化城市居住与生活环境,规范餐饮、住宿与娱乐业,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舒适度与便捷度,加强综合服务配套功能,形成有机整体,培育品牌与特色,发展载体与实施项目应以下内容为重点:星级宾馆、新型商务中心、精品餐饮、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家俱乐部、国际性商务会所等。昆山应特别提升旅游业的水平与档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休闲旅游,有序开发旅游景点,推进旅游项目、产品与范围多样化,培育旅游整体发展动力。整合昆山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和

  社会旅游资源,打造水乡古镇文化、滨湖休闲度假两大品牌。凭借东沪西苏的地理连接优势,加强其与这两座城市的旅游合作,通过不同的旅游特色分工,扩大其自身的吸引力,增大旅游客流量和游客的逗留时间。

  4、新兴服务业:借势、促进、成型

  借助于昆山目前加工制造业优势,利用昆山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利用目前长三角产业结构转型的潮流,促进昆山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与成型。目前昆山应注意重点培育和促进以下几个新兴服务业。

  (1)创意文化产业

  昆山的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制造基础,应当借助制造优势,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向上下游方向拓展,加强创意产业、营销产业和文化产业。首先应当借助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上游产业,如产品研发、设计等创意型、知识型的产业;借助于昆山的文化底蕴、自然景观与休闲条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动漫画设计;借助于昆山毗邻上海但商务成本较低的优势,发展后方设计办公,如装饰设计等。

  利用昆山丰厚的文化底蕴,建立文化地标,利用历史保留建筑启示文化展示和交流活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与别具一格的长三角文化休闲活动。

  (2)总部经济

  以昆山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以大量的出口物流为条件,利用周边城市特别是上海的商务成本近年来大幅度上升以及毗邻上海的优势,围绕现有产业优势与商务成本相对低廉的条件,促进现有昆山外资制造企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中国总部落户昆山,同时大力吸引国内企业总部、研发机构落户昆山。

  (3)专业服务

  利用制造业基础,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咨询、信息、广告、认证、评估、拍卖、商贸、市场、交易等行业,吸引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入驻,促进专业服务与制造业相融合,提高生产专业服务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加快推进昆山与上海、苏州在服务领域尤其是专业服务领域法律、会计、信息、物流、金融、贸易等方面的多元化合作,实现服务业的分工协作,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

  5.2.3产业园区发展策略

  面对未来的发展和昆山经济转型提升的要求,昆山各开发区承担着重大任务。必须采取正确有效的策略,加快开发区提升步伐,引领昆山经济和产业的高级化进程。

  1、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

  (1)提高引资门槛,提高产业层次

  着重引进技术含量高、关联强、对区域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大的大项目,积极

  引进企业研发中心、分销中心和采购中心。加大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的跟踪研究,大力引进新兴高科技产业的旗舰型项目。限制能耗高、占地多、有污染以及劳动密集型外资项目进入,降低土地、劳动、环境和出口的依赖度。从引资为主向引资与引智结合转变,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引进关键技术人才和技术,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力度,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2)提高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水平

  坚持“整合、扩容、提升”策略,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优质型、质量效益型、产业引领型开发区为目标,大力提倡节约土地、水、电等资源和能源。特别是要针对当前土地资源紧缺的现实,加快建立合理、高效、集约的用地机制。一是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积极研究制定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如采取土地置换(易位)、土地使用权调整(易权)、改变土地用途(易用)等做法,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以扩充开发区规划用地。对工业用地可采取梯度地价政策,把招商地价与每亩投资密度、创税能力、带动效应挂钩,引导企业理性用地,提高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二是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土地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利用土地批租政策有意识地进行“退二进三”和“退低进高”功能,促进低效益与污染大的企业搬迁出开发区,吸引高利润率与高社会效益的企业特别是服务性企业进驻开发区。

  (3)提高产业聚集度

  开发区要形成吸纳承接投资项目的持续能力和竞争力,关键是要形成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集聚。为此,要围绕区域特色和产业定位,有意识地引进产业关联度大、成长性好的项目,帮助本区域的企业建立协作配套关系,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配套。在引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产业链招商,有意识地进行上下游的开发、延伸和配套,既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以带动形成产业集群,也要培育园区主打产品,促进同类产品企业的大量集群。

  (4)加强制度建设,优化投资与工作环境

  科学构建开发区的政府管理模式,按照“小政府,大社会”要求,构筑精简高效与富有生机活力的开发区政府管理模式。健全各种社会中介组织,营造符合国际惯例的开发区大环境,在企业制度、人才机制与科研制度力求实现一定程度的突破。健全“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社会保障,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型社区。

  2、昆山高新技术开发区

  (1)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推动作用,营造适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

  实行“一栋楼办公、一站式服务、一枝笔审批、一个窗口对外”,实行“一条龙”服务,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使企业进区所需办理的事项得到简

  化。配备全套的管理服务机构与社会服务保障支撑体系,完善针对白领工作和生活的社会服务设施。做好规划、引导、指导、监督与服务工作,对开发区的企业,做到多服务、少干预、少检查、使高新区由政策驱动变成功能驱动。制订政策,培育和吸引高级人才,创造高级人才到开发区创业的良好生活与工作环境。

  (2)提高开发区的“孵化”功能,建设多元化与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

  昆山高新技术开发区从区位和优势来说,主要向两个方面进行业务拓展:一是依托突出的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具有吸引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中心;二是依托昆山现有产业集聚优势,吸引相关产业的大中型企业落户,既进一步壮大产业链的集聚规模和影响,又开创产业发展新增长点。

  在吸引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加强完善开发区的“孵化”功能。充分利用创业服务中心,降低孵化企业的营运成本,创造融资条件,为创业阶段的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与发展条件。做好投融资、市场开拓、发展咨询、企业管理培圳、财务管理、政府与法律政策服务的工作。特别是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机构与基金成立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进行风险投资业务,并提供风险咨询与管理服务。政府应提供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提供贷款担保。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采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吸收社会资金,促进资金向科技研发领域与高新区流动。

  (3)促进高技术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实现科技链与产业链有机结合

  开展信息服务,搜集和处理国内外市场行情与前景,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项目、人才等服务。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一方面,把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的科研技术创新推广介绍给企业,另一方面,又为科研院所与大中专院校提供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从而更好地促进科研与产业的结合。帮助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为企业造就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利用政府渠道开辟国际合作途径,通过与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生产力促进机构进行广泛联系,就信息合作,技术交流,共同咨询、企业形象策划与人才培训建立合作关系,拓宽企业技术创新的渠道。

  3、花桥国际商务城发展战略

  (1)合理定位花桥国际商务城

  花桥国际商务城作为昆山、苏州乃至江苏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抓手和推进器,其运作状况对昆山产业结构优化及其未来发展趋向具有重大影响。当初吸引外资大规模进入昆山,是充分利用昆山比邻上海、各方面成本低于上海、又具备现代产业发展综合基础的优势。目前昆山花桥发展现代服务业,又面临与上海进行竞争的态势。因此,花桥国际商务城如何合理定位,是一个决定花桥发展的核心问题。

  第一,从发展态势看,现代服务业主导将是长三角地区一个长期的发展方向,但是,鉴于长三角地区目前产业分工不充分、产业基础不稳固,产业辐射不强劲,在目前经济基础上盲目发展服务业是不可取的,长三角地区未来经济实际发展状况将是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提升、双轮驱动的格局。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壮大而获得市场空间,先进制造业依托现代服务业而得到更快发展。因此,花桥国际商务城的服务业发展方向应紧紧围绕三个产业:昆山的IT产业、上海的现代装备产业、浙江的轻纺日用品产业而展开,主打方向为工业设计――汽车产业的各种设计、IT家用产品的各种设计和轻纺日用品的现代设计,使花桥国际商务城即站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沿,又具有坚实产业发展的支撑,同时具有强劲的市场需求。

  第二,鉴于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的区位优势,结合服务业发展需要先进制造业或实体经济支撑的要求,昆山国际商务城宜发展2.5产业――服务和高端制造融合一体的产业形态,主要就是以汽车产业、IT产业、轻纺产业的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研发为主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紧紧围绕促进长三角地区主导产业的升级提高为服务目标。同时为昆山高新技术开发区提供可产业化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第三,充分利用昆山国际商务城综合商务成本的比较优势,大量吸引金融、信用、贸易、保险、动漫、市场调查、后台咨询等服务外包业务。

  综上,花桥国际商务区的定位为:研发型中小企业和机构集聚区;产品研发和工业创意设计基地;中小企业和机构总部集聚区;外包业务集聚区。

  (2)提高交通通达性,加强规划科学性

  国际商务发展需要陆、海、空交通相配套,形成通达的交通体系。花桥应当利用位于苏州与上海中间位置的优势,建构国际商务城市的基础条件。目前,正在建设的上海虹桥交通枢纽所产生的巨大人流、物流、信息流必将为其周边地区带来财富和商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已经不仅仅发挥交通功能,而且将迅速推动具有商业、商务、休闲等多功能新城市空间的拓展,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这就是城市枢纽效应,也是花桥国际商务城在功能定位和规划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次,根据长三角的综合轨道交通规划和上海市的轨道交通规划,将于2010年建成通车的沪宁城际铁路在花桥设站,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将进入昆山,这是上海在地区合作态度方面一个历史性转变的标志,对昆山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对花桥商务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昆山和花桥国际商务区应当利用好这些基础设施,对各种交通途径进行有效整合,促进轨道、公路、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相互衔接,提高花桥国际商务城的交通通达性和便捷性。

  加强规划科学性,从长远眼光出发,有步骤有计划地批租土地,居住房地产、商务区块与制造区块之间要有所隔离限制,并为以后的产业发展预留土地空间。

  (3)促进制度环境建设

  昆山国际商务城应建立精干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效率,完善法规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提高花桥国际商务城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为花桥经济与国际市场经济的充分接轨创造条件,推动花桥国际商务城的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不断创新,不断向纵深发展,为投资者提供稳定可靠便利的全方位保障和服务。从而把花桥国际商务城建设成为吸引国内外客商踊跃投资的一片热土,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和文化氛围。

  (4)构筑综合配套商务功能体系

  在目前长三角各地区纷纷推出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各地区进行激烈竞争的态势下,必须充分认识建立服务业集聚区竞争优势的核心要求。服务业集聚区或各种商务城的竞争优势不在于集聚区的形态,关键在于是否具备完善的服务体系。有针对性的、完善的服务体系决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趋势。因此,昆山国际商务城应逐步完善花桥国际商务城在金融支持、贸易便利、市场平台、信息服务、生活设施、技术交易、物流体系等方面的服务内容和服务体系。

推荐访问:镇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昆山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专题研究 昆山 产业发展 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