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4篇

时间:2022-10-28 09:50:04 来源:网友投稿

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4篇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重大意义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4篇,供大家参考。

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4篇

篇一: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重大意义 第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 制度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 第二, 第三,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增强了 社会主义的力量, 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 积极影响。 第四,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不仅再次证明了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五,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从而开始了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第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 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第三,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 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第四,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正如邓小平所说:

 “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的成功的, 很了不起。

 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又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五,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从而开始了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中国人民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

 。

 。

 。

篇二: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 年第 1 期 (总第 151 期)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No.1,2018(Sum,1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指导意义王结发(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浙江 湖州 313000)摘 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以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必须始终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整个社会的客观现实为依据,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使我们各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全面协同推进;必须以民主的方式进行制度建设,防止特殊利益对普遍利益的僭越,实现人民意志的制度化。通过制度建设,使我们国家的制度体系实现“经验上的正确性、逻辑上的一致性和价值上的同一性”三个方面的统一。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指导意义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18)01-0021-05收稿日期:2017-10-26作者简介:王结发(1973— ),男,安徽岳西人,博士,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注重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明确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为此,我们面临着非常繁重的制度建设任务,因为“一种政治体制首先必须能够创制政策,即由国家采取行动来促进社会和经济改革,才能成功地处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1]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切实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建设的规范性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指导意义在黑格尔国家哲学中,国家制度是主体,人是客体,人成了国家制度的附属存在。对被黑格尔所颠倒了的这种人与国家制度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给予了原则性的高度的批判。他指出:

 “正如同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一样,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2] 国家是抽象的东西,人民是具体的主体,正是人民才构成了现实的国家。

 “人不是抽象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3] 。国家制度是人民的一个“定在环节”,它是人的创造物,为人服务的。马克思的这一批判在国家制度的规范性要求方面实现了同黑格尔的决裂。黑格尔认为:

 “只要国家依据概念的本性在本身中区分和规定自己的活动,国家制度就是合乎理性的。”[4] 但在马克思看来,国家制度是人民创造的,国家制度就应该是“人的自由产物”,即“国家制度不仅自在地,不仅就其本质来说,而且就其存在、就其现实性来说,也在不断地被引回到自己的现实的基础、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民,并被设定为人民自己的作品”[5] 。而将国家制度变成统治和奴役人的工具,使人民沦为从属于国家制度的一种存在方式,乃是人与国家关系上的一种异化形式,是不正当的和非法的。例如,在封建君主制的状态下,从国家出发,将人变成“主体化的国家”,人成为国家制度的创造物,使得“这个特殊东西,即政治制度,具有管辖和规定一切特殊东西的普遍东西的意义”[6] 。因此,必须确立人在国家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将国家制度建构成“社会化的人”。也正是基于此,马克21

 思认为,国家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人民的自我规定” “人民的特殊内容”,它就具有多大的真实性。正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明确了制度建设的规范性要求,这对于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1.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创造了国家制度,人民是主体,国家制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应该服务于人民的需求和发展。只有体现为人民自我规定的国家制度,才符合其本质规定性,才具有正当性、合法性。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时,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方面的制度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保持高度一致,以防止国家制度成为敌对的或相异的东西同人民相对立,从而致力于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因此,坚持人民立场,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价值准则。2.必须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从功能上来说,国家制度就是一个中介体系[7] ,它建构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确立了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规定了一切有价值资源的分配方式。总之,社会活动的一切展开都需要在国家制度的中介下进行。可见,国家制度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体现人民意志(普遍理性)的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制度建设应该是人民意志制度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制度建设时,必须时刻警惕个人意志(个体理性)对人民意志的非法挪用、特殊利益对普遍利益的僭越,使国家各个方面的制度都能够切实体现人民意志,保证各个阶层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框架下有同等的实现机会。因此,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必须努力实现的价值目标。3.必须加强制度认同教育。制度的生命在于人民的认同,正如黑格尔所言:

 “当一种制度的状况和部分,已不再为人信仰,任何想用夸口的江湖骗术使人重新信赖它们的企图,任何用漂亮词句粉饰尸虫的企图,都不会是仅仅使精明的制造者蒙受耻辱,而是会给一场更恐怖的爆发准备下条件,那时改革的需要就会伴随以报复,往往经受蒙蔽的被压迫的人也将受到叵测的惩罚。”[8] 马克思指出:“在人民生活的各个不同环节中,政治国家即国家制度的形成是最困难的。”[9] 这是因为,不仅要使国家制度体现普遍理性,而且还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超越特殊利益的限制而意识到这一点[10] 。在此,马克思指出了制度认同形成的两个关键性条件:其一,国家制度必须体现人民意志;其二,人民意识到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之间的一致性。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利益分化、价值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不仅存在着特殊利益僭越普遍利益的危险,也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之间的根本一致性,这就使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大众认同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因此,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努力实现人民意志的制度化,还要大力加强制度的认同教育,努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赢得人民群众的自觉支持与拥护。马克思关于“人民创造国家制度”这一重要思想,要求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时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立场,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认同的价值目标,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使我们的制度建设能够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建设的客观性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指导意义人民创造国家制度,但制度又不是可以仅凭人的主观好恶来进行选择的。众所周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家制度属于上层建筑,它不是一个完全自主的范畴,其有效性受社会其他领域的影响和制约。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1] 这一极其重要的论述,不仅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提出了社会系统性思想,为我们指明了制度建设的客观性要求,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22

 1.制度建设必须同客观实际相吻合。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12] 。尽管制度是人为选择的,但只有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整个社会的客观现实相适应的制度才具有现实性,也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对社会实践产生革命性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反之,不具有现实性的制度,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及人的自我实现。这就要求制度建设不能仅凭主观好恶或抽象的正义观念,而只能基于客观现实。正如黑格尔所说:

 “一个国家制度不能停留于要求应当有某种东西实现,不能停留于希望某种东西将会实现,不能停留于对可能妨碍这种东西的一些情况进行限制。只有当一种国家制度使实现的东西就是应当实现的东西时,它才名副其实。”[13] 然而,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而仅仅属于“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14] 的东西。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着的历史范畴,客观实际的改变会使一度具有现实性的制度不再有效。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只有切合实际的制度,才具有现实性。我们必须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2.各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必须协同进行。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是由不同领域而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社会系统整体功能的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其他领域有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但其他领域也拥有一定的自主性并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各个领域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这就给制度建设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因社会各个领域有不同的主导原则,正如丹尼尔·贝尔指出的那样,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领域的主导原则分别是平等、效率和自我实现,应以各自的规律为指导进行不同领域的制度建设。第二,社会发展是各个领域发展的综合体现,每个领域的发展都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而实现制度的现代化,全面推进各个领域制度的建设。第三,社会是由各个领域组成的整体,尽管各个领域的重要性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必须增强各个领域制度之间的融贯性和自洽性。这三个方面,无论哪个方面存在不足,最终都会影响社会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时,不仅要抓重点也要抓全面,不仅要讲统一性也要讲差别性,使社会各个领域的制度建设全面协同推进。3.制度建设必须发挥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强调制度建设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并不意味着制度建设只能永远跟在实际背后亦步亦趋,这种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即不仅要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能够对人类实践产生积极的干预,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就依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社会历史性巨变的发生,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中国社会自身发展规律三者有机统一基础上进行制度建构”[15] ,使我们的制度既适应了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又实现了对社会发展的科学引领。由此可知,制度建设不仅要切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而且还要在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引领实践、驾驭实践,使社会的发展更科学、更有效、更具可持续性以及更加公平合理。马克思认为制度是人为创造物,但又明确断言人们决不能自由选择某一制度形式[16] 。这一看似矛盾的观点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思想,即只有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整个社会的客观现实相适应的制度,才具有现实性。只有具有现实性的制度,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基于此,我们的制度建设必须始终立足中国实际,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完善制度体系的构建,增强制度之间的融贯性和自洽性,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以及人民的需求满足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三、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建设的根本途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规定了制度建设的规范性要求,而且也指明了制度建设应该满足的客观性要求。也就是说,制度建设需要实现规范性要求与客观性要求的统一。那么,这应该如何实现呢?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把巴黎公社的治理方23

 式直接称为“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17] ,因为“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18] 。在这里,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国家权力成为人民集体性自治的力量, “这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把它从统治社会、压制社会的力量变成社会本身的充满生气的力量;这是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他们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压迫他们的有组织的力量;这是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这种政治形式代替了被人民群众的敌人用来压迫他们的假托的社会力量”[19] 。可见,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形成是实现制度建设价值目标和价值要求的前提条件。因为,归根结底来讲,国家制度是国家权力具象化的存在形式,制度建设就是国家权力使用的具体过程。只有当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权者,国家制度才能体现人民意志,实现人民意志制度化的任务也才能由人民自己完成。所以,马克思说:

 “人民意志的第一...

篇三: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业制度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

 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 用来规范我们行业的规则 、 条文, 规矩也就是游戏规则:

 比如下象棋和下围棋。

 没有游戏规则就没办下。规矩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古往今来, 古今中外, 概莫能外!

  项羽力能扛鼎, 勇冠三军, 却因为过分自 大、 刚愎自 用 ,最终落得个自 刎乌江的下场, 而越国大夫范蠡深知自 我约束的重要性, 在灭吴之后, 并不邀功请赏, 反而急流勇退, 告老还乡 , 经商贩马, 以享余年。

 由此可见:

 人们在张扬个性的同时还要学会自 我约束或接受来自 外界的约束, 才能实现双赢。

 不仅赢得个性的发展, 更有智慧上的收获。

  国不可一日 无法, 党不可一日 无纪, 家不可一日 无规,企业不可一日 无制度。

 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 和制度的总和。

 也称为内部劳动规则, 是企业内部的“法律” 。

 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我们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对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 多次论述。

 他指出:

 “制度问题, 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颜色, 必须引 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 “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 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 作风有关, 但是组织制度、 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

 ”

 邓小平同志的讲话, 充分说明了 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

  地位。

 对我们企业来说, 也是同样如此。

 好的制度能够使员工积极工作, 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不好的制度能够使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降低, 阻碍企业的发展。

 所以, 企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和不断修改、 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 形成适应员 工、 适应企业、 适应社会的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有助于企业实现科学管理,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加强企业管理, 推动企业发展的可靠保证。

 规章制度在我们的工作当中应该无处不有。

 小到个人职责, 大到公司规章, 应该随处可见。

 特别是我们在工作中如若没有一个规范和标准的话, 你的责、 权、 就没有办法量化,就没有你价值的体现, 同样一件事, 若有不同的人去做, 所做的过程及结果肯定是不一样。

 所以说任何事都必须有一个标准, 让所有的人围绕着一个标准去做, 所做的过程及结果都是一样, 这才是真正的管理。

 为什么 要讲规章制度呢?因为企业大了 机会也多了 , 同时, 问题也多了 , “人” 的因素也会越来越多。

 用规章制度实现非人化管理, 就会产生三方面的好处。

 首先, 把智慧凝结下来。

 其次, 解放了 经营者。

 最后, 实现规范化运作, 抑制了 人为因素。

 从狭窄思维出发, 可以认为规章制度是管职工的, 但从更长远的眼光看, 缺乏必要的、 合理的规章制度的管理, 企业是不能生存发展的。

 因此, 规章制度既保障企业的利益,

  也保障职工的利益。

 如果从后一个观点来看问题, 我们就可以支持并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了 。

 有一个故事, 说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 每天分一大桶粥。可是, 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 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

 于是每周下来, 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 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

 强权就会产生腐败, 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 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 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 会, 互相攻击扯皮下来, 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

 轮流分粥, 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

 为了 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 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 就算不平, 也只能认了 。

 大家快快乐乐, 和和气气, 日 子越过越好。

 实际上, 轮流分粥就是七个人总结经验教训后订出 的一项制度。

 通过此故事得出一个结论:

 同样是七个人, 不同的分配制度, 就会有不同的风气。

 所以说不同的制度会导致不同的后果。

 可见一个好的规章制度不但能化解集团内部矛盾, 更重要的是把集体智慧凝结下来, 达到提高效益和公平、 公正之目 的。

 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国家的立法是同样的道理, 国家制定的法律再健全, 如果人人都有法不依, 违法不究, 必然会造成国家的混乱, 社会的动荡。

 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再好、 再规范, 如果内部成员 都不遵守, 相当 于没有规章制度。

 或者说企业的管理层对其内部成员 的违章违规行为不照章处罚

  等于包庇纵容违章者。

 最终会造成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 降低效能, 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与 发展, 进而演变成违法的问题。

 因此, 每一个企业都要形成良好的规章制度文化, 在内部控制中做到有章可循、 违章必究。

 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作为用人单位加强劳动管理, 保障职工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行为准则 , 是企业组织劳动所必须的一项制度, 它对于提高企业劳动生产效率,保护职工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 促进企业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l、 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是法律、 法规的延伸和具体化。

 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权是法律赋予企业的用 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宪法》 规定, 遵守劳动纪律是公民的一项义务。

 《劳动法》 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劳动者应当遵守劳动纪律。

 制定和实施内部劳动规章制度, 是企业在其自 主权限内用规范化、 制度化的方法对劳动过程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行为, 是企业行使用 工自 主权的重要方式之一。

 因此, 规章制度也称为“企业内部法” , 是相关法律、 法规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延伸。

 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企业应当 追究法律责任。

 职工与企业因执行规章制度发生争议, 应当 依法定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处理。

 2、 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有利于保证生产和经营的安全有效。

 企业制定规章制度主要是规范内部的生产经营和劳动管理, 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各项活动规范化, 提高生产效率,

  促进生产经营的发展, 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因此,为了 保证企业生产或经营的正常秩序, 企业有权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职工采取某些处理措施, 从而有利于保证企业有序生产或经营。

 3、 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有利于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企业依法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对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 如有关劳动过程中安全生产、 技术规程的要求, 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 社会保险待遇, 员 工福利, 休息日 , 年休假, 女工产假等内容。

 因此, 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有利于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4、 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有利于避免用人单位的任意行事。

 企业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使职工在劳动过程中有了 共同的行为规范, 对于职工的劳动有了 统一的衡量标准, 如工资与劳动报酬的确定, 工作时间, 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保障措施, 员 工培训, 劳动纪律, 岗位职责、 职工上岗 标准, 职工奖惩规定等, 有利于避免用人单位对职工的不公平对待。

 综上所述, 企业规章制度在一个企业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是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可以保障企业的运作有序化、 规范化, 将纠纷降低到最低限度, 降低企业的经营运作成本, 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二是规章制度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我认为对职工来讲服从规章制度, 比服从领导任意性的指挥更容易于接受, 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规章制度能满足职工公平感需要; 三是规章制度能使员 工行为规矩, 不偏离企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合理的设置权利、 义务

  和责任, 使职工能预测到自 己的行为和努力的后果, 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目 标和使命努力奋斗。

 因此, 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是一个企业发展、 强大的重要保证。

 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不仅对一些具体的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起到了 制度化形式管理和推动, 同时进一步挖掘了 员 工的潜能, 调动了 员 工工作的主动性。

 公司要建立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 正如一个人要有健全的四肢及协调性, 各司 其职, 按章办事。

 一个企业更是如此,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这尤为重要, 制度是企业发展之根本,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健全的制度其发展空间是非常狭隘的, 因此, 建立一套健全并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法宝。

  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许多 企业已 经意识到企业制 度化建设的重要性,正所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但是许多企业还处于有制度却形同 虚设的阶段, 那么 影响 企业制 度化建设的 因素是什么呢?

 制度本身可操作性不强。

 制度的产生源于企业管理的需要, 然而企业管理层在出台制度前, 往往没有经过深入基层调研, 只是凭借主观需要进行编写。

 这样出 台的制度只是表面上满足了 管理者的需要, 根本无法有效推行。

 久而久之,还会导致由于管理层与 基层制度执行不畅通而产生矛盾, 重

  则影响企业健康、 有序的发展。

 没有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

 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往往是由各职能部门起草, 这样起草出台的制度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当然也不可避免得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而间接影响企业协调发展。

 企业培训、 导向力度不够。

 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 是员 工的行动指南。

 企业如果只组织管理人员 对新制度进行学习、 培训, 那么导向面就会比较狭窄, 不利于制度的深入贯彻和执行。

 因此, 为切实规范员 工工作行为、 量化员 工工作业绩,企业必须强化制度建设过程, 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 制度编写人在编写制度前, 一定要深入基层调研。本着尊重员 工、 理解员 工、 相信员 工的原则制定制度, 从而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 促使制度运行上下畅通。

 二、 建立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

 由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牵头, 协调部门间的管理制度, 对其进行统一汇编和梳理,提高管理制度的协调性和指导性。

 三、 企业领导人要高度重视制度化建设工作, 经常组织召开管理工作总结和提升研讨会, 及时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使其为企业发展更好的保驾护航。

 四、 加大宣传和导向力度。

 在条件许可得情况下, 组织全员 学习, 加强企业宣传报道工作, 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制度建设流程 首先明确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制度建设必须注意系统性、 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制度是指导职工行为的标准性文件, 它的建设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 每项制度又包含具体完整的内容, 各制度在制定过程中, 要根据企业管理需要和轻重缓急突出 各阶段的建设重点及制度本身的重点, 注意制度与 制度之间的系 统性、关联性。

 同时, 制定的制度需要通过推行来规范管理, 如果制度本身 不具有可操作性, 那么 制度就仅仅成为 摆设和累赘。

 2、 要注重制度的推行、 检查、 评估。

 制度的制定过程本身是对管理过程的规范, 由于一项制度从报批到批准有一个过程, 在制度报批后, 对新制度与原有制度或做法没有原则性冲突的, 可按新报批的制度执行起来。

 待制度正式批准后进行重点的落实、 推进, 并且不定期地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纠 正, 逐步使员 工对一项制度的遵守变成其自 觉行为。

 3、 制度制定要符合人本化需要。

 作为 制度规定的执行者, 职工是真正制约制度作用的关键因素, 是制度作用发挥的核心。

 因此, 制度化管理还须和人本化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在制度建设中考虑人性管理的因素, 在拟定制度的时候综合考虑职工的人性需求, 平衡职工个体需要和企业目 标要求, 协调激励与 约束机制, 畅通沟通和信息

  交流渠道, 将职工需要与企业目 的有机结合, 从制度上体现一定的措施约定来调动职工的情绪, 就能够真正调动职工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增强职工自 觉管理工作的行为动力,制度就有可能得到广泛的尊重与 遵守。

 4、 要注意核心制度的相对稳定性。

 制度体系 在建设初期应集思广益, 反复讨论确定制度建设思路和框架, 这一阶段的重要因素是领导能否深入其中发挥好带头做作用 。

 制度建设中要体现企业基本管理思想和流程, 对这些管理流程要纵向横向充分论证, 确保流程在各部门间有效执行, 这一阶段的重要因素是管理人员 能否深入细则 的对业务流程进行分析讨论。

 制度有了 , 就需要大力宣贯, 明晰考核, 以确保制度有效执行。

 特别要注意的是, 企业基本制度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能频繁更换。

 企业不能今天上一套制度, 过几天又换一套制度, 应按照企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去补充完善, 而不能动不动就推倒从来, 制度没有延续性会不利于基层管理有效推进。

  制度建设流程图 部门名称 企划部 流程名称 公司制度建设流程 层

 次 1 概

 要 公司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单位 董事会 总裁 运营总监 企划部 各职能部门和下属单位 节点 A B C D 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审批 审定 开始 制度草案 预审、 沟通 审核 正式颁布执行 审核 审核 审批 审批 制度编写标准和要求 各项制度汇总 企业一级 制度草案 一级管理 制度汇编 下达编写二级制度任务 汇总审查 补充完善 正式颁 布执行 指导健全执行层制度 跟踪监督制度执行情况 各项制度的补充、 完善 下年度制度管理规划 结束 本部门管理职能、 职责 资料的补充和完善 编写二级职能管理制度 依据部门特点编写三级制度 依据部门特点编写三级制度 提出修 订建议

  制度如何执行到位

  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说:

 “好的企业就像一个军队, 令旗所到之处三军人人争先, 个个奋勇, 退却时阵脚不乱。

 好比一...

篇四: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1财会管理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意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因此,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有重大的意义。1.1 提高财会数据信息的质量对于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来讲,财会信息质量会影响到单位日常运营活动,这就需要确保财务数据质量更高,并确定各项工作的发展方向。为了能够确保财务收入信息质量符合相应的要求,就不断去强化内控制度的建设,提高制度的合理性和合规性,规范财务数据信息的获取渠道。另一方面,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除了能够进一步强化现有财会数据信息管理,还要增强各部门管控力控、监督质量水平。1.2 加大制度的落实力度行政事业单位作为重要的社会事业运营机构,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组织开展内控的监督,有助于提高服务水平,确保各项工作能够稳定的推动,并使各项运营管理的制度得以落实。进一步增强单位的内控建设,还要结合国家提出各类法律法规,这是当前最基础的要求。单位内部各项经营活动资金都需要结合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使用,并规范单位日常的工作流程,有效解决财务工作中的问题,并且降低财务风险产生的几率[1] 。1.3 提升单位的工作效率在当前市场化的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这样就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金流动,大量资金流动会给现有财务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不仅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高尚的职业素养。因此,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才能够进一步加快制度的建设,减少给财务人员工作压力,提高财务控制的效率和质量水平,确保资金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2] 。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原则单位的内部控制离不开单位负责人的重视,需要在高层领导的支持下,来通过用量化的方式予以考评,这样才能够对内部控制相关的制度做出更基础的评价。2.1 全面性原则内控工作需要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上,来对现有的内控执行工作做好评析。另外,还要发挥财务部门自身的联络作用,通过与技术及其他部门之间的联动,才能够以当前财务管理作为核心,做好各部门的预算管理控制。在横向上,做好制度的衔接,将内控贯彻地落实到决策及监督中。让全体员工都加强对不同工作岗位分类,和其他工作的关注。在内控制度落实中,没有空白,也没有漏洞,这样才可以实现运营管理制度更加合规,管理更加严密。2.2 制衡性原则内控机制要有一定的合规性,能够相互制约,在单位的治理层面,要实现治理结构的优化,而且内控机制有助于实现单位各部门权责的清晰划分,也可以实现各个部门相互制约监控,使制衡机制在现有的治理层面会得到完全的体现。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问题3.1 缺乏内控的意识在开展内控工作时,一些单位的工作人员内控意识比较薄弱,认为内控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这样就限制了内控方案的编制和内控制度的执行,容易导致制定好的方案无法落实到位,而且不能够发挥内控应有的积极作用。另外,高层领导的重视就会影响到后期内控执行工作的落实,有些部门的领导对内控建设重视度不高,往往造成内控制度在实施中流于形式。内控制度的编制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参与,仅凭财务部门来推动内控制度落实,会带来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也会提高财务风险,会增加财务人员工作量,使内控操作难度激增,也会出现不良的徇私舞弊现象[3] 。3.2 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通过分析当前事业单位内的内控制度建设状况,内控的制度更多是围绕着单位的财务部门的现状来进行,虽然提升了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但是其他部门对内控工作不够重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及构建方法 ■ 李 宁(济南市人民检察院机关服务中心)摘 要: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在

 2014

 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施行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水平,可以保证资产的安全使用更加高效,也可以确保单位的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完整,有效防范徇私舞弊问题产生。内控对于提高单位的公益性服务工作效率有显著的作用,而且也会有效防范单位****的问题产生。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必要性;财务制度。

 。. .。

 。

 142财会管理无法实现财务部与其他业务部地联动,会出现各个部门的信息不流通的问题。虽然有些单位已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规范调整,但是还存在着漏洞和缺陷,会影响到内控实施的效果。对于内控体系的构建来讲,内控管理制度是其他运营工作开展的前提,而且也是单位改革的重点方向。但是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内的内控制度漏洞较多,制度不合规,问题比较突出。3.3 预算管理手段单一预算工作能否高效的推动取决于预算方案的质量水平,预算是内控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基础的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单位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较晚,单位预算涉及的内容较多,这就导致在实际的预算工作中出现很多问题。目前的预算管理体制机制上,依然存在着比较落后的现状,这就影响到了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此外,风险评估也是预算开展的前提。做好预算执行中的风险评析,了解影响预算工作中的关键风险因素,需要全体的工作人员对风险有更深刻的认知。3.4 监督机制相对落后内控的监督机制是保障日常内控活动正开展的重要一环,此时就要不断去强化内控监督体系的构建。但是有些单位内部的内控监督体系在财务工作中,存在着内控不合规问题,而且有些财务人员内控意识比较薄弱,这就大幅度地削弱内控的监管力度。在内控的监督中,还预留一些财务犯罪风险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一个或多个环节造成的,而且存在着很多的连带关系。如果监管部门不能够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这势必会提高风险的隐患。另外,由于无法发挥应有的监控,无法增强日常的内控监督质量,此时单位的违法违纪问题增多。4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对策4.1 提高对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视度要提高单位内控的制度建设水平,就要提高全员内控的意识和对内控的重视度。不但要由单位领导亲自挂帅,而且要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认识到内控的积极作用,能了解内控制度对单位未来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单位可以通过内部的网站开展内控的宣传,也可以在单位张贴海报,开展知识讲座,来大力地宣传新型的内控管理思想理念、内控的方案和制度,并要求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到内控的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内控的培训力度。让工作人员能够认识到内控更新型的知识,并鼓励工作人员去学习,将相关的内控内容、政策讲解给每一个业务人员,定期对内控做好制度的修订。4.2 借助内部审计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的机制。实践证明,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不健全或者有效性差,就可能产生违规违纪的问题,因此,审计部门在审计时,往往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切入点,从内部控制到会计核算系统为基础路径,开展审计工作。同样道理,单位也可以充分借助审计提出的问题,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此外,要以当前的财务作为核心,并给单位赋予相关的权利来形成一种平衡,不断去加大监管力度,这样才能够降低财务风险产生的几率,可以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持续稳步的发展。在单位也可以组建内部审计部门,聘请高端审计人才,优化设计审计管理制度,使审计部更加独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用将内部审计部门从财务部门独立出来,实现对资金资产监控。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相辅相成,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基础,内部审计就无法开展;没有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程度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和审查,内部控制也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形同虚设。4.3 及时更新内控制度和流程随着当下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改革步伐不断推进,我国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加大了内控制度的建设,使用传统的内控机制,已经不能够符合单位的发展需要。要想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优化完善各部门的运营规范,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将内控职责内容有效的落实,确保每个岗位都能够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另外,还需要加强各岗位人员行为的控制,进而使内控制度变得更加有效,并且还要构建相应的奖惩机制,以实际的内控制度标准作为规范的基础。如果工作人员违反了制度规定,就要给予相应的惩罚,对于那些制度执行彻底的工作人员,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精神奖励。4.4 加强预算控制和风险评估预算关乎到单位资金使用,而且预算也能够高效地配置单位的资源,在单位引入全面预算,推动预算工作落实,制定预算目标,并将单位的经营目标分解到各部门,来给各个部门制定预算目标。通过预算计划的制定来推动资源的高效配置,这样才能够主推内控制度建设,还要强化预算控制工作,分析每一个项目资金使用方向,在各个环节上,要加强对财务资金的管理控制,这样才能够保证单位内的资金更加有效的运转,进一步强化预算体制机制。要明确各预算人员的工作职责,按照相应的制度要求来开展工作,进而去降低资产资金的使用风险。预算要以当前风险评析的相关内容作为基础,来做好风险评估,另外还要对资金的使用和单位运营状况做好评析检查。单位在运营时,会存在潜在风险因素,并评估各个风险的影响程度,这样才能够加大对风险的防控,减少风险给单位带来的损失。5 结 语近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推动和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需要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加大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控,在单位的资金管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风险管控和审计等方面做好制度的优化完善,提高单位运营工作的合规性,才能够促使内部控制制度贯彻落实执行。参考文献[1] 田佐 .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J]. 经营者 ,2020(10):49-50.[2] 张红 .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思路及方法 [J]. 经营管理者 ,2020(Z1):76-77.[3] 连晋 .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分析 [J]. 中国民商 ,2018(12):83-84.。

 。. .。

 。

推荐访问: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重要意义 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