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投资理财受骗案例分析

时间:2022-10-23 16:10:04 来源:网友投稿

当前,非法集资企业或个人打着各种项目投资、产品理财、高息分红、养老保障、互联网金融等幌子,以高息为诱饵,不断变换花样聚敛巨额资金。一旦参加,参与者损失惨重。尤其是老年人,极易上当受骗,有的把所有积蓄都搭了进去。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金融市场秩序,更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甚至危及国家安全。

收藏品诈骗

多位河北保定的老人反映,他们因保定中古文化收藏品公司承诺藏品可升值、应允3个月或者半年后高价回收,而在半年内花光几十万养老钱,还贷款不少钱,瞒着家人,购买了大量收藏品。到3个月或半年回购期后,保定中古文化收藏品公司却一拖再拖迟迟不兑现回购承诺。担心养老钱打水漂,多位老人向收藏品公司提出想要退货退款,哪料没过多久,收藏品公司竟然人去楼空。

保定的张女士今年60有余,2017年年初她和朋友聊天时得知,收藏品能升值,购买收藏品是个不错的理财方式,后来她就被朋友拉去了保定中古文化收藏品公司,之后在销售人员的劝说下,她不仅花光养老钱,还贷款十几万,购买了大量的钱币、字画等所谓的收藏品。

保定的王女士今年已经70多岁,她是在逛街时拿到保定中古文化收藏品公司发的传单。王女士说,当时确实也闲着没事做,就去店内转了转,本想不买藏品,拿着小礼品就走,但进入店内,就听店内几个老年人说,收藏品升值很快,之前在其他店买的,公司回购后赚了不少钱了,而且有人还在边说着,边付钱购买字画等收藏品。后来在店员的劝说下,她花4万元购买了一幅字画。

到3个月或半年回购期后,保定中古文化收藏品公司却一拖再拖迟迟不兑现回购承诺。之后这家店突然换了名字,店内人员称,店内的经营者已经更换成他人了,但称继续购买藏品,等回购时还是可以赚钱的,但如果一分不花,那之前所有的钱也都打水漂了。无奈之下,老人们又花钱购买了一些藏品,为的只是能挽回之前的损失。但最终的结局却让他们倍感意外。“人跑了,公司锁门了,现在一个都联系不上了。”

据了解,定中古文化收藏品公司已经在今年的5月20号进行了简易注销。注销前,该公司变更了法定代表人信息,由康加伟变更为马文超。

另外,多位老人表示,他们不止在保定中古文化收藏品公司一家购买了藏品,每个人都至少在两到三家购买了大量藏品。这些藏品公司促销藏品的方式都如出一辙:承诺藏品可以升值,3个月或半年后高价回收。目前多家此类收藏品公司已经关门跑路。

老年人想投资理财未尝不可,但应把钱存到银行或购买正规银行理财产品,尽管收益低一些,但保险系数大;对社会上一些所谓的“投资理财公司”“收藏品公司”,需要保持高度警惕。社区和家人应该加强对老年群体和个体的精神关怀,防止老人和现实生活隔得太远,陷入孤单无助的精神状态,从而上当受骗。市场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则应该加强防诈骗宣传教育,并应加大对集资诈骗、收藏品诈骗等打击力度。

“养老”诈骗

家住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小区的69岁老人卢某,最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感觉天都塌了下来。”

原来,她在北京中安民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做的“以房养老”项目出了问题,致使她背负了300余万、年息高达24%的贷款。和卢某遭遇类似的,还有数百名老人。

老人们究竟是怎样陷入这般境地的呢?据卢某透露,2017年,她被熟识的朋友拉去参加中安民生的“以房养老”的项目活动。该公司称,如果她把房产抵押,公司将按照年息4%到6%,每月固定支付养老金。根据与中安民生签订的合同,卢某在将自己的房子300万抵押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12500元。

直到贷款公司上门催债,卢某才意识到自己被骗。据她透露,之所以相信这个“以房养老”项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安民生在各种宣传中借用了国家的“以房养老”政策,打着民政部、全国老龄委、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等的旗号。

2019年3月,受骗的老人们陆续向公安机关报案。北京警方进行立案侦查,并刑事拘留了88名犯罪嫌疑人。

“以房养老”主要是指老年人将住房反向抵押给保险公司,从而每月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保险金。这本是政府鼓励的一种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却被不法分子盯上。在高额经济收益的诱惑下,一些老人为了每月上万元的“养老金”,稀里糊涂地签署了一堆合同,最终因理财抵押而失去房子。

随着年纪增大,老年人的知识、信息结构已不足以应对社会多种复杂现象,对花样日益翻新的骗术不易识别,成为不法分子欺骗的首选目标。目前,不法分子对老年人“下手”已经不限于保健品、中奖等“传统”骗术,与养老有关的高息理财成为新手段。

针对此类骗术,老年人要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深知“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也就不会落入圈套。倘若遇到类似情况,应尽快向公安機关报案,不要相信不法分子提供的任何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可能都只是拖延。同时,通过司法途径依法理性维权。

此外,子女不要只顾自己的工作,应多与老年人沟通联系,给予适时保护。

P2P非法集资

2018年,P2P网贷问题平台数量占比由2017年的30.84%上升至51.45%。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问题平台涉及金额超过千亿元。

这一年,“民间四大高额返利平台”唐小僧、钱宝网、雅堂金融、联璧金融纷纷“爆雷”,像“善林金融”这类百亿级P2P平台倒下也不过瞬息之间。

公开资料显示,善林金融是2013年10月周伯云为解决其公司项目资金问题注册成立的一家公司,其陆续在全国29个省、直辖市设立1120家分公司及门店,此后又设立了善林财富、善林宝、幸福钱庄(后更名为亿宝贷)、广群金融4家线上投资理财平台,通过广告宣传、电话推销、门店招揽等方式,以承诺还本和支付高额利息为饵,对外销售虚构的理财产品,骗取投资人资金。

截至2018年4月9日案发,善林金融非法集资共计人民币736亿元 ,未兑付本金共计213亿元。警方已查封、冻结其相关银行账户、房产、汽车以及股权等财产,初步追缴现金15亿元。

善林金融的套路其实并不复杂,可以简单地拆解为以下四步:

大肆宣传博眼球,吸引投资人。广告宣传、电话推销、门店招揽及口耳相传等方式,支付员工高额工资和高额提成,大肆推销所谓的“理财产品”。高额收益做诱饵,套住投资人。

其线下线上发售的产品显示的年化收益率不少在10%以上,并且推出5000元奖励金等激励老用户带新、高返利。

做公益买奖项精心包装,稳住投资人。在民众中树立“大而不倒”的公司形象,骗取投资者信任。

借新还旧,形成庞氏骗局。投资人在善林金融购买的都是虚构的理财产品,收到的所谓本息不过是借新还旧,引诱投资人进一步陷入设计好的庞氏骗局。

数字货币骗局

“区块链+普洱”收割3.07亿 超3000人中招

2018年,区块链、虚拟币无疑是最火的概念之一,在大家追逐热点、寻求资本增值的时候,不法分子发现了“商机”。

2017年,在一家名为“趣银网”的P2P网站上,卖出了一种叫“普银币”的东西。据称,这种币号称是“全球首个本位制数字货币”,是“普银集团以10亿优质藏茶作为原发本位资产,经由三方仓储、鉴定、评估、确权后,通过数字加密技术将藏茶资产写入区块链并发行的本位制数字货币”。

都是中文,组合到一起却好像看不懂了?不过在受骗者看来,能赚快钱一夜暴富就是好的。盲目的投资人在听信虚假宣传后,匆忙进入市场,普银币的价格一度从0.5元拉升至10元,尝到一点甜头的投资者仍然在做一夜暴富的美梦。

然而据警方调查,价格的变动全系该公司幕后操作制造出的假象。当大量资金被套又传出“普银跑路”的消息,惊慌失措的投资者终于醒悟报案。

2018年3月,深圳警方对普银公司涉嫌集资诈骗案收网。截至收网,受害者已超3000人,涉案金额约3.07亿元,最高单人损失约300万元。

很明显,上述所谓的数字币不过是个幌子。“区块链+普洱”收割韭菜,骗方普银一共就用了以下四步:

穿花衣。不法分子将虚拟货币包装上新鲜元素,披上区块链的外衣。

上花轿。通过前期铺天盖地的宣传吸引大量资金进盘。

给甜头。幕后操纵币价先让你尝些甜头,曾出现14日连续涨停。

割韭菜。最后恶意操纵普银币价格走势、不断套现收割韭菜。

虚假交易圈套

暗箱操作涨跌 上万人被骗1.3亿

“微交易”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互联网投資理财,指投入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的资金,根据标的物在极短时间内的价格走势判断涨跌,赚取收益。

2018年3月,投资者李某经由微信文章接触到一个名为“亿星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据介绍,投资者可通过选择外汇、原油、楠木等交易品种,选择周期预判涨跌下单。比如现在的WIT原油是50美元/桶,如果投资人买30秒涨,只有30秒后原油价格比50大,哪怕是只涨了0.00001,也是赚。

李某先后在该平台缴纳学习费用及充值费用数千元,多次交易亏损后,其欲将余钱取出却显示无法提取,遂报案。

经警方调查,这实际是一个仿效股票、期货交易买涨跌并控制的交易平台,进行数据纂改致使平台注册会员亏损,以谋取大额利益的虚假微交易平台。随后,警方分赴深圳、上海两地,抓获涉嫌违法犯罪人员79名。此事件涉案金额超过1.3亿元,受害人达到1万多名。

这个虚假的微交易平台是怎么一步步设下圈套的呢?

据犯罪嫌疑人交代,2017年底,其向广州某科技有限公司购买仿效股票、期货交易买涨跌并可控制修改数据的虚假微平台系统,在互联网上架设服务器,随后开始引诱投资人落入圈套。

广撒网“诱鱼”。犯罪嫌疑人首先发布了大量“炒亿盛、亿星平台外汇、石油、楠木等能获取高额回报”的文章,诱骗大量用户注册亿星、亿盛平台帐号并充值进行微交易。

放风筝“杀客”。其特设风控部门,专司“杀客”,利用平台管理帐户对平台进行控制、篡改数据,时而致使平台注册会员亏损或诱导注册会员频繁交易,这个过程犹如放风筝。据警方介绍,该团伙特别有手段,“内部很多规章制度,比如要求不能一刀太狠。如果客户投100万,第一天杀60万,第二天要让他赢点,然后找机会又杀。这给客户一种想象:自己输,是因为自己手气不好。客户即使不想玩了,也不举报。”

非法荐股诈骗:虛假內幕消息骗局 167名老年股民被骗千余万

如今,盯上老年人的骗局不只是卖“保健品”,还卖起了“内幕消息”。

2018年10月,江苏警方破获一起虚假内部信息网络诈骗案。据了解,这是一个专骗年龄较大股民的犯罪团伙。截至案发,共有浙江、江苏、湖北等13个省市的167名股民被骗,涉及资金达1000余万元。在众多的受害者中,损失最惨重者78岁,一次性被骗198万元;而被骗年龄最大的91岁,其先后4次被骗1.8万元。

据其中一位受害人蒋某描述,自从退休后,他一心在家钻研炒股,但总是不得要领。有一天,他接到一个自称是“上海东方财富公司”业务经理人的电话,说是专门为股民提供股市内部信息。花费3万元加盟成为金牌会员后,对方不时打电话来推荐股票,刚开始确实赚了钱,但后来推荐的几只股却赔了钱。对此,对方解释为会员档次不够高,只有成为高级别会员才能稳赚。因此,其又先后4次汇款12万元充值会员费。当再也无法拨通对方电话时,蒋某才意识到被骗。

据犯罪嫌疑人交待,他们根本不懂炒股,更谈不上有什么内部消息。他们以“加会员买内部信息”为名,仅靠两步设下骗局:

首先,锁定目标。他们先以0.1 ~1元不等的价格,从网上购买了近20万条股民信息,然后挑选年龄较大、防范意识不强的股民作为诈骗对象。

其次,靠“猜”荐股。一帮不懂股市行情的团伙,他们所谓的推荐股票,主要靠“猜”。“猜”对了,对方深信不疑,他们就鼓励其追加会费,升级会员资格;“猜”错了,他们就会告诉受害人,原因在于会员级别低,内部信息精确性不够高,诱骗对方继续追加会费。

“大师”网络直播荐股 涉案金额800余万

2018年3月,投资者高某经由一名女网友主动添加后被拉入一微信群。群内有“荐股大师”“刀锋”发布自己成功预测走势的消息,群内亦有股民把“刀锋”说得神乎其神,并在群内晒出自己参与交易并赚钱的截图。在鼓动下,高某在群内提供的网络平台上开户进行交易。此后,“刀锋”经常在网络直播间开直播,讲解大盘走势,推荐股票。在他的指导下,高某很快盈利,并继续投入大量资金。当后续出现亏损时,群内股友们以“大盘不稳定”“扳回本金”为由,纷纷劝说高某继续投资。直至“刀锋”突然退群并关闭网络直播间、自己被踢出微信群、先前的女网友也将他拉入黑名单,前后共损失了几十万元的高某才意识到上当受骗了。

经警方调查,该事件涉及金额800余万元。

荐股电话和微信随处可见,有炒股的朋友可能一天接好几个电话,都是邀请你加入某某荐股学习交流群的。刚开始,你可能觉得“我就听听”,却可能一步步落入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圈套中:

请君入瓮,加微信邀你入群。在荐股诈骗中,通过主动添加被害人微信招揽客户是第一步。不法分子常常花言巧语,取得被害人信任后,将其拉入微信群。

搭台唱戏,人家认真演戏就你认真交易。在这场戏中,有人演大师,有人演股友,有人演系统。大师负责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吹嘘荐股;股友需要晒出自己参与交易并赚钱的截图并吹捧大师;“系统”则利用人工操盘涨跌的手段,先让被害人盈利鼓励其继续投资,再通过制造亏损局面骗走被害人本金。

防骗牢记四件事

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而且购买能力惊人。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利制度的完善,老年人的购买能力還将继续提高。目前我国老年群体的收入首先是保障日常生活和医药开支,在有剩余的情况下进行投资理财、旅游、购买保健品或文化娱乐等。并且投资理财已经占据了老年群体消费支出的很大一部分比例,仅次于生活保障和医疗支出,因此,老年群体在理财市场上占有的份额逐年加大,更有不断发展的趋势。因此很多犯罪分子也就趁虚而入,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越来越专业化,因此老年人如何防范调入投资理财诈骗的陷阱,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骗局的套路看似各不相同,但戳中的痛点却始终如一。其实,只需要记住四件事,就能大概率躲避骗局。

谨慎看待高收益

在诸多的骗局中,承诺的高收益就是引诱投资者的那个饵。越不靠谱的投资产品,收益越是高得惊人,比如号称有10%~25%,甚至40%的高收益,远远超过了市场平均收益率。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就曾表示,“保证6%以上回报率的就别买,那是不法分子”。

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也认为,“在当前各类资产市场回报率较低的情况下,可以说承诺超过10%收益的短期产品基本上都是骗局。”

有公募业内人士认为,收益高低要比较着看,“整个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中最专业、最公开透明的是公募基金,公募基金的平均投资盈利能力怎么样?那些承诺比公募基金高出了不止一倍都是不法分子。”

看清底层资产和投资逻辑

羊毛出在羊身上。若只盯着回报而不清楚平台背后的生财之道,最终可能是自己被薅羊毛。任何一种金融产品,不管包装得多复杂,也一定有一个底层的实体资产,否则这个产品就是无源之水。

有理财投资人士表示,如果底层资产基础薄弱,上层产品随时都会坍塌。对于看不清底层资产或搞不懂投资逻辑的理财产品谨慎涉足,绝不能盲目跟风,绝不一味贪图高回报。

认准资质走正途

在选择机构时,一定要认准资质,通过正规公司或平台进行投资,不要轻信所谓的股东背景或者牌照资质,应去相关权威部门网站上进行查询。

不要轻信所谓的内幕消息

透露内幕消息本身就是违规行为,因此,在理财过程中一定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微信上的投资盈利消息或者所谓的内幕交易,更不要轻易下载他人提供的交易软件。自觉远离非法荐股,抵制电信诈骗。

推荐访问:受骗 案例分析 老年人 投资理财